構造柱設置及施工工藝探討論文
1構造柱的作用
在砌體結構中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梁一起作用形成整體性,增強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二是減少、控制墻體的裂縫產生,另外還能增強砌體的強度。在框架結構中其作用是當填充墻長超過2倍層高或開了比較大的洞口,中間沒有支撐,縱向剛度就弱了,就要設置構造柱加強,防止墻體開裂。
2構造柱的設置
構造柱應與圈梁有可靠的連接。墻體的高厚比較大如自承重墻或風荷載較大時,可在墻的適當部位設置構造柱,以形成帶壁柱的墻體滿足高厚比和承載力的要求,此時構造柱的間距不宜大于4M,構造柱沿高度橫向支點的距離與此同時與構造柱截面寬度之比不宜大于30,構造柱的配筋應滿足水平受力的要求。跨度較大的梁下墻體的厚度受限制時,于梁下設置。受力或穩定性不足的小墻垛也要設置構造柱。
3工程量測算
混凝土工程量:柱高*斷面面積*柱根數=(m3);式中:柱高為自柱基上表面至柱頂面高度,或自地圈梁頂面至屋頂圈梁頂面高度。鋼筋工程量:一般為主筋為4C12;箍筋為6@200;主筋:主筋長*根數*比重(kg/m)*柱根數=(kg);箍筋:(柱斷面周長-8*保護層厚度+2彎鉤增加長度)*((柱高-2*保護層厚度)/箍筋間距@)*比重(kg/m)*柱根數=(kg);式中主筋長=柱高+伸入地圈梁長+上下的直鉤長+42.5dn(n為層數)。有馬牙槎的構造柱:有的構造柱有馬牙槎,其寬一般為60mm。其模板面積=(構造柱寬+馬牙槎寬)*柱高。混凝土體積=柱底面積*柱高=【(柱截面長+邊數*馬牙槎/2)*墻厚】*柱高。
4施工工藝
構造柱是在主體框架與砌體工程完成后澆筑的,施工操作工藝比較困難,構造柱砼容易出現蜂窩、露筋及端部砼不密實現象,在施工過程中要做好質量控制。
4.1砌體施工中預留構造柱位置
與構造柱連接處的墻應砌成馬牙槎,每一個馬牙槎沿高度方向的尺寸不應超過300mm或5皮磚高,馬牙槎從每層柱腳開始,應先退后進,進退相差1/4磚。砌體砌塊普遍使用蒸壓加氣砼砌塊,加氣砼砌塊模數高度為250mm高,剛好作為一個馬牙。砌筑時第一塊磚應為凹入,謂之咬腳,然后按順序同進同退砌筑馬牙槎(若底部采用灰砂磚砌筑,也應視為一個馬牙槎凹入咬腳)。不論馬牙槎凹入凸出,同時都要用線墜吊垂直,馬牙槎砌體界面應放整磚面,砌塊切割面應放在里側,確保馬牙槎美觀。
4.2鋼筋安裝及預埋砌體拉結筋
縱向鋼筋頂部和底部應錨入混凝土梁或板中。澆筑主體砼時應準確測量構造柱縱筋位置,確保插筋位置準確。為確保鋼筋位置準確,可以采用后植筋法預埋構造柱縱筋。若采用后植筋法施工,鉆孔深度60mm,植筋前先用吹筒吹凈孔內粉塵,然后注滿結構膠液或環氧樹脂液,再植入鋼筋。砌體與混凝土構造柱之間應設置拉結鋼筋。拉結鋼筋應沿砌筑全高設置,拉結筋間隔不應超過600mm設置2Ф6拉結筋。蒸壓加氣砼砌體的拉結筋埋入深度宜為700mm,且拉結筋末端應加彎勾,放置拉結鋼筋的.砌體水平灰縫厚度應比拉結鋼筋直徑大4mm。
4.3模板安裝與混凝土澆筑
為保證澆筑構造柱混凝土時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便于小型振動棒插入,構造柱模板的對拉螺桿宜設置于構造柱兩側的砌體上,不宜設置于構造柱中。若對拉螺桿設置于構造柱中,會阻礙振動棒的插入。模板安裝可分三種方式進行:①構造柱頂部梁高≥800mm的,模板可以滿封,端部一側模板裝成喇叭式進料口,進料口應比構造柱高出100mm,澆筑柱砼時應把進料口也滿澆,拆模后將突出的砼打鑿掉即可。這樣能保證構造柱頂部砼與頂梁之間沒有空隙。②構造柱頂部梁高<800mm的,模板一側滿封,另一側模板應預留缺口作為進料口及小型插入式振動棒使用,即澆筑構造柱端部還剩一小截混凝土沒澆,必須進行二次補澆。拆模時滿封一側的模板不宜拆除,作為二次補澆模板,有缺口一側的模板應拆除。二次補澆混凝土應制成較干硬性砼(如面團狀),二次補澆砼塞滿后再釘模板,拆模后砼二次澆筑外觀跡象較模糊,觀感較好。③對于頂部沒梁的構造柱,施工方法比較簡單,可在樓板開口澆筑。不論采用何種施工方式,澆筑構造柱混凝土一定要用小型插入式振動棒(直徑3cm),才能保證混凝土密實。若沿砌體馬牙槎凹凸邊緣貼上雙面膠,則封模更加嚴密不漏漿,拆模后構造柱與砌體界線更加美觀。整個澆筑過程加強施工監督管理,特別是在支模和拆模過程中,避免施工損傷,確保施工質量。
作者:徐秋生 白曉東 單位:1.沈陽雙興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遼寧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基建處
【構造柱設置及施工工藝探討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