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課堂的途徑論文
課堂是教師與學生共度生命歷程,共創人生體驗的平臺。古人云:合者,和睦也;諧者,協調之意。“和諧”是一種美,“和諧”能產生美。作為教師應致力于“創建和諧的課堂”,在和諧語文課堂中,與學生一同尋覓文本事實的“真”,人文情懷的“善”和語言形式的“美”,讓學生生命之花異彩紛呈,燦爛奪目。
一、張揚個性,凸顯和諧。
要顛覆墨守成規的課堂,營造暢所欲言、民主平等的和諧氛圍。在預設目標下允許學生“放肆”的暢想。在教學《秋思》時,學習了第一句“洛陽城里見秋風”。我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或意境。學生極富個性地娓娓道來:“南飛的大雁送來了金色的秋天,送來了絲絲涼意,也送來我對家鄉的思念。”另一學生說:“秋天像一只金色鳳凰,把大地染黃,把菊花映黃,把清香傳遍,把秋的思念捎給遠在他鄉親人。”還有的學生浮想翩翩:“涼涼的秋風,偷偷地闖入我的心扉。風兒乍起,那飄落的樹葉,就像寫給家人的書信,揚揚灑灑,風兒停了。思念卻沒有被風兒帶走。”“秋風吹遍萬家,吹開了菊花的臉,吹黃了稻谷的腰,吹綠了洛陽的水,吹不散那濃濃的鄉情!痹谶@里我仿佛看到了學生的思維如春筍拔節,渾然不知地進入課堂,師生共同分享詩人那或濃或淡的愁。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弊寣W生在輕松愉悅中去嘗試和積累經驗,這樣課堂才能充滿靈性,充滿和諧。
二、情境渲染,體味和諧。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課堂教學應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對話、民主交往過程中學生主動發展、生動發展的行為。語文課堂要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在教學《燕子專列》時,我讓學生去感悟貫穿全文的“愛心”和“真情”。小貝蒂從早到晚,冒著料峭的春寒,漫天的大雪,在白雪皚皚的山間巖縫,苦苦尋找凍僵的燕子。“她的手怎樣,臉怎樣,腳呢……”學生發自內心地道出:“可能腳走得起泡了,或長凍瘡了……”!八赡芟萑霚锨,可能高山缺氧,在山間巖縫里,手劃破了,摔跤了……”孩子內心深深地感受到了小貝蒂對燕子忘我的真情,在想象貝蒂救護燕子的艱難中感受到她那善良、純潔、高尚的心,走入了貝蒂的內心世界,并和她一起加入救護燕子的行列。就在這綿綿愛心中,情不自禁地為文本的人文情愫所所感動。這就是充滿“詩情”的激情課堂。
三、追尋詩意,豐富和諧。
課堂是生命中的一段不可復制的段落,也是學生精神寄居、心靈依托的場所。我們有責任讓學生快樂、充實、詩意地生活在課堂上,讓他們經歷溫暖的心靈旅行,讓他們在詩意盎然的生命里體味靈動的語文。如教學《鳥鳴澗》古詩時,我聚焦細節,引領學生追尋詩境!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在舒緩優美的音樂聲中,用語言,也用多媒體呈現春山夜色的畫面:清風悠悠,桂花飄落,師生一同沉浸在香林花雨中,“桂花悄無聲息地飄落,慢悠悠地打著轉落下,像夜的眼睛,似夜的精靈!睂W生恰似身臨其境地伸出手來去盛接那夜色中飄落的桂花。落花無言,那花落到春山、春澗、大地,這朵沾在發梢,那朵落在肩頭,一簇簇飄灑……學生放飛想象,妙語連珠,思維也翩翩起舞。在曼妙的音樂中,感受那份悠遠、靜謐。再以個性化的朗讀去詮釋群山在蒼茫、靜謐的夜色中顯得迷蒙、空曠。在畫意詩情帶笑意中,師生共入佳境,獲得美感,豐富和諧。
四、學會留白,展示和諧。
和諧的課堂不拒絕小手如林,高舉的小手,洋溢著熱情和自信,但我們更應關注學生思維的狀態,關注孩子們是否真的在思考,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北師大版四年級的《但愿人長久》一課,難度較大,課文介紹了蘇軾創作《水調歌頭》的經過。蘇軾的曠達、灑脫,學生難以理解,允許學生能說就說,不會說也可以聽伙伴怎么說,課堂不僅僅體現了教師的寬容,更是教師對學生個體的真誠關愛,因為學會思考遠比舉手更重要。當教室里寂然無聲時,不一定是冷場,相反你也許可以感覺到學生思想的小河在靜靜地流淌。思考后,學生回憶曾學過的《題西林壁》,以詩解文,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體察到詩人獨特視角,博大胸懷,為此,他才能超然物外,擺脫憂愁,寫出千古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給孩子一點時間去思考,給自己多一些耐心去等待,課堂多一份留白。等待,會讓學生的思維開出燦爛的鮮花;留白,會出現停頓后精彩的生成與碰撞。課堂需要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和諧。
【構建和諧課堂的途徑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