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人口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鄭州市人口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人口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鄭州市人口發展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高素質的人才。但是,人口數量的不斷膨脹,人口素質偏低,人口結構不穩定,使鄭州人口與經濟發展要求不協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鄭州市經濟、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人口;經濟;數據分析;關聯度分析
人口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途徑和機制是極為復雜的,這不僅僅因為經濟發展本身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并由多種因素構成,而且因為人口本身也是具有多種屬性的社會群體。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它可以通過多個能量、信息渠道作用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口因素,如數量、質量等所表現的作用也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某種人口狀態是有利或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必須進行具體的綜合分析。
一、鄭州市人口數量的統計分析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鄭州市人口數量的統計分析
人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人口則是生產力和消費力的統一,因此人口數量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為經濟增長提供必要的勞動力發生作用。人口是勞動力的源泉,一定數量的人口構成經濟增長的動力,刺激經濟的發展。但是大量低質的人口可能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二是通過消費引起的。一定數量人口的衣食住行能夠增加有效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但人口越多,消費量越大,就會影響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投資,最終影響經濟的產出。
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狀況,一般由人口總量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反映出來。下面我們用統計數據分析鄭州的人口狀況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從上表可以看出建國以來鄭州的人口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1949~1959年,鄭州人口加速發展。建國初期,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改善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出生率依然很高,形成了鄭州人口的第一次生育高峰。1961年由于自然災害和經濟建設指導思想上的錯誤,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的困難,造成了人口非正常死亡,出現了建國后鄭州人口第一次負增長,以后鄭州的人口依然增長很快,雖然在70年代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基數太大,遷入人口多,人口的凈增長仍然很高。
(二)鄭州市人口數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鄭州人口的基本狀況,但是鄭州人口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如何?下面建立我們模型,分析鄭州人口對經濟的影響。
容易計算,平均相對誤差為6.57%,也就是模型較好的模擬了人口數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可知人口數量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明顯。鄭州人口由1950年的219.23萬人增加到2004年的708.22萬人,增加了486.99萬人,增長率為223%,人口的增長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動力,推動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一定數量人口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所必要的物質基礎,包括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產生的需求,增加了有效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鄭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50年底53元增長到2004年19602元,增加了369倍,充分見證了鄭州經濟的發展。
對經濟的發展而言,人口不足或過剩都不利于經濟發展,人口過剩難以確保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而人口不足則不能保證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本。這樣,經濟增長對人口的要求會形成一個區間,在這個區間的人口數量可以保證人類社會在不影響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使得經濟增長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證,這種人口規模被認為是適度的。但是“分母效應”不容忽視。龐大的人口總數,以及由此帶來的每年較大的增長量,對于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鄭州來說,也是一個負擔,制約著鄭州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鄭州市人口素質的統計分析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素質,是一個區域中人口所擁有的生理、心理、科技、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內在規定性。人口素質是個人具有的作用于社會的人力,是人口諸多特征中最積極能動的要素。一個區域人口素質的高低,一般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口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包括生理機能、營養好壞、心理健康狀況等,這是決定人口素質高低的自然基礎。二是人口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知識水平,這是決定人口素質高低的主導因素。三是思想素質,包括人們的信仰、倫理道德、勞動態度等精神賦存狀況,以及社會行為規范和歷史人文傳統等,這也是決定一個地區人口質量的重要因素。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一個地區人口素質的高低一般體現在一個地區人口的文化水平、體質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
1.鄭州市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統計分析
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水平一般是以接受教育的年限,每萬人口中大學生人數、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年限與等級、專業技術水平的職稱、小學普及率等來衡量。因此,可以通過有關教育水平的人口統計指標數據來比較評價鄭州市的人口素質狀況。
隨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鄭州人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有文化的人口增長較快,平均每萬人在校的大中專學生穩步提高。鄭州市的初中教育的情況不太樂觀,在校的人數呈逐步下滑的趨勢。這也說明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一些人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傾向;圖形顯示在2000年附近出現了大的波動,這正反映了受大學擴招的影響,進入大學的人數多了,影響到了技工學校的招生,且每萬人所擁有的教職工數目明顯減少。特別是平均每萬人擁有大學專任教師數目銳減。不過2002年以后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這說明鄭州的教育在穩步發展。
但鄭州全民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仍然較低,2004年與北京在校學生構成比較。由比例圖可以看到,鄭州在校學生的結構不盡合理,小學生約占了一半,可是中學生所占的比例大幅度減少,這反映了鄭州小學畢業生的升學率比較低,一部分人的教育只限于初等教育。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對促進經濟發展起關鍵的作用,并且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研究報告表明,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力的文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生的可提高生產率43%。初中畢業生可提高108%,大學畢業生可提高300%。因此,鄭州市的經濟要振興就必須大力發展教育,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2.鄭州市人口體質的統計分析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人口體質是人口質量的物質基礎,由于社會經濟條件變化的影響,鄭州人口平均壽命已由50年代的60歲延長到目前的70多歲。人口死亡率也穩定在4‰~5‰的水平。由于身體素質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與各地區的醫療衛生發展水平的高低有關,選用每萬人擁有的醫療機構數、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來粗略的反映鄭州人口的身體狀況。
從上表看出在2000年前后,在每萬人擁有的醫療機構數、衛生技術人員數減少的同時,每萬人擁有的醫院床位數并沒有大幅度的減少,一是因為統計指標的變化,另外反映了國家精簡機構,關閉不合格單位取得的成效。但隨后的“非典”嚴峻考驗了醫療系統,也暴露了衛生醫療條件跟不上人口發展的速度,同樣也促進了衛生醫療的快速發展。在2003年鄭州醫療機構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鄭州人民總體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身體素質偏差。近期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有關報道:調查顯示鄭州的中學生身體素質在不斷下降,狀況令人擔憂。等等這些都將會制約鄭州市經濟的發展。
3.鄭州市人口素質的統計分析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以上用大量的篇幅分析了人口素質(包括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狀況,那么,人口素質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怎么樣?下面我們把前面反映人口素質狀況的圖形(包括身體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與下列反映鄭州經濟發展的圖形(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聯系到一起做簡單的分析:
可以直觀地看出在2000年左右,體現人口素質的科學文化素質與身體素質的一些指標明顯下降。再看反映經濟發展水平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2000前后增幅明顯放慢。雖然不能說是人口素質是當時經濟增長緩慢的全部因素,但人口素質的明顯下降,必定是當時經濟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以后,反映人口素質的指標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在2003年與2004年兩年鄭州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幅加大。由此可見,在鄭州經濟的發展中人口素質的提高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三、人口結構統計分析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人口的構成包括自然構成、年齡性別構成和社會經濟構成(如城鄉構成、產業構成等)。其中人口自然構成的變化是由人口本身的出生、死亡等變化形成的。人口構成與經濟發展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限于查到的資料,我們把人口結構對經濟的影響做一簡單的分析。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鄭州市的大專以上人口比重在穩步上升,三次產業的就業人員比例逐漸趨于穩定,人口性別比和全國大體相等。但是高等教育人口所占的比例到2003年僅為9.7%,比重還是偏低;而且雖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例明顯提高,但這個比例與北京比較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第一產業比重偏高,即從事農業的人口比重大,或農村人口比重高,意味著人們主要從事對土地開發的農業生產,如果伴隨人口的急劇增長,人口的環境意識薄弱,則會造成環境資源的過度使用以致退化。而性別比為1.07%左右,也是不合理的。從業人員中具有高等學歷(2004年單位從業人員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比重為1.0%)和高級職稱(2004年單位從業人員中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和高級技師的比重分別為2.8%與0.3%)的人員比重都比較低。
由此可見,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和產業結構對經濟的影響都很大。以人口的年齡結構而言,人口過于老化就可能造成經濟活動的不足和老化,影響經濟的效益和技術創新,也會造成社會經濟對人口的負擔過重。人口過于年輕化,又會造成就業壓力過大,增加失業率,影響社會穩定。同時,過于年輕化的人口結構還會造成教育、醫療上的壓力,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性別比例失調,不僅會影響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而且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人口的再生產活動,使人口本身的正常發展受到干擾,如果人口性別結構與年齡結構同時失調,將會進一步加劇對經濟的不良影響。
結束語:知識經濟是21世紀經濟的主流,它不僅對中國經濟和人口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將對經濟和人口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過程中,對人口數量的需求進一步下降,對人口素質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解決鄭州人口與經濟發展問題,必須立足于人口多、人均資源少、人口素質低,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后的基本市情,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在發展中解決人口問題。
拓展閱讀:人口結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
老齡化人口結構
一、人口結構現狀
2016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82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80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7929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1.2%,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786萬人,出生率為12.95‰;死亡人口977萬人,死亡率為7.09‰;自然增長率為5.86‰。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2.92億人,其中流動人口2.45億人。
現在第三次嬰兒潮的主力逐步成家立業,將帶來新一輪嬰兒潮,第三代嬰兒潮的收入和財富都較前幾代人有明顯的提升,消費意識、消費結構也有利于教育市場的未來發展。 新一輪嬰兒潮的到來,及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兩大因素促進新生兒、K-12階段人口數量在未來一段時間的持續增長。生育政策調整完善,帶動了二孩出生明顯增加。
二、影響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的因素
。ㄒ唬﹪业纳
我國自建國后的生育政策大概可以分為這樣的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這一時期中,人口快速增長,并且國家并沒有任何管制或者限制人口數量的政策出現。第二階段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快速的增長受到了最高層領導的關注,一場沒有任何理論爭議的人口革命,計劃生育。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理論依據的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在2001年,國家已經正式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ǘ┟癖姷纳^念
民眾的生育觀念對人口結構的影響主要在兩方面:
。1)民眾對新生人口性別的偏好。中國自古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在今天這一思想仍然起著很大的作用。
。2)是民眾受一些突發性的因素影響,造成突然性的大規模人口的爆發等改變人口結構。
(三)其他不確定的風險因素
如戰爭、洪水等不可抗的因素。如戰爭,青壯年出征,受傷或者戰死,直接導致青壯年,尤其是青壯年男子的減少,由此改變了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
三、不同因素造成的人口結構的變動會對一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人口的波峰型上漲引起人口結構的分層嚴重,并在后期造成社會老齡化嚴重。從建國初的人口第一次爆發到現在,當年的第一次人口潮的嬰兒已經進入了老年期,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高齡趨勢顯。老齡化社會是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必然面對的問題,但由于我國對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國社會的老齡化迅速蔓延。
(二)在對人口結構影響經濟發展的研究過程中,生育率受到了我們的關注,因為它是人口轉變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變量。對生育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實際在馬爾薩斯時代已經開始。在馬爾薩斯模型中,生育率和死亡率影響人均收入。
。ㄈ┤丝诮Y構對投資的影響,在國內研究方面,國內學者馬寅初通過對人口與資金矛盾關系的分析,認為我國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太快與資金積累太慢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擴大再生產,不斷增加資本積累,才能使人口生產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張純元、吳忠觀的人口經濟學也詳細闡述了人口增長對資本積累的影響。上述僅是從理論定義角度論證人口因素與資本積累可能的關系,朱超則利用亞洲面板數據分析外部均衡中的人口結構效應,發現人口結構與投資關系不明顯。然而李威則深入老年撫養比和少兒撫養比演技人口結構和投資的關系,發現老年撫養比與少兒撫養比對投資有負向影響,但是該演技就缺乏一定理論依據。為了拓展人口結構與資本積累理論研究,劉渝琳以世代交疊模型為基礎,發現老年撫養比對資本積累的門檻效應以及區域差異分析有待深入研究。
。ㄋ模┤丝诮Y構對儲蓄影響,在國內研究方面,汪偉以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經濟增長和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其交互作用對中國儲蓄率的影響。實證分析結果顯示:經濟高速增長與撫養比系數下降會導致儲蓄率上升,經濟增長對儲蓄率上升的貢獻隨著適齡勞動人口的增加而增強,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而減弱。分析結果顯示:計劃生育政策不具備可持續性,特定時期開放計劃生育政策也將無法應對中國高撫養比的現狀,而保持該政策則會獲得一個腳底人口總量的均衡人口結構。因此,提高即期消費率刺激經濟應考慮人口結構。國內學術界額普遍研究成果表明,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年齡結構的變化導致勞動人口的變化進而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老年人口和少兒人口的變動會通過影響消費、儲蓄等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相互作用。
四、政策建議
人口結構改變引起的物質資本變化無疑將影響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擬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ㄒ唬┬薷耐晟苿趧恿κ袌鲋贫,進一步增強勞動力自由流動。建議持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通過增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提升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等措施,逐步減少勞動力因戶籍差異而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通過積極構建一元戶籍制度與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推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搭建便利、高效的就業信息平臺,以實現勞動就業信息化與網絡化,保障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就業過程中獲取信息的對稱性與及時性,實現勞動力的高效配置,以便能充分、有效利用尚存的人口紅利。
。ǘ┰鰪娙丝谫Y本投資,提高人口綜合素質。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效應的逐步減弱,過去重點依靠加大勞動力數量投入以驅動經濟增長的方式終將由于要素供給的取法而難以繼續。面對這種情況,建議增強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尤其注重對西部和偏遠山區的教育投入,以實現全國地區教育的均等化;優化、完善教育結構,力爭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面積普及12年義務教育;提升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和發展力度。
(三)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協調互動。未來我國人口結構的加速老齡化,無疑會引發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結構性改革,這也對未來經濟結構的調整變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堅持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協調、融合發展,調優第一產業,調強第二產業,調大第三產業,構建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三次產業協調互動,以持續推動經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俊茗.人口結構對資本積累的影響及其傳導機制研
[2]李陽.人口結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鄭州市人口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相關文章:
人口紅利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9-14
分析工商管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的論文12-11
財務環境及其對財務管理模式選擇的影響分析09-12
清代江南瘟疫對人口之影響初探10-14
工商管理對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08-10
對影響跨欄技術要素的分析09-19
林業經濟發展差異性及其影響因素08-16
勞動力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8-01
土地流轉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論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