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跨文化商務中的非語言交際
[摘要] 跨文化商務溝通中,非語言交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涵蓋了體態語、商務禮儀,以及時空安排等多方面內容,體現了跨文化商務溝通中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發揮著獨特的社會語用功能,但不同文化下的非語言交際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為商務活動順利進行提供參考。[關鍵詞] 非語言行為跨文化商務溝通
交際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對語言交際非常重視,而對非語言交際行為的了解卻很少,但根據有關學者研究發現,非語言交際占整個交際過程的70%。心理學家赫拉別思也提出過這樣的一個公式:信息傳播總效果=7%的語言+38%的語調語速+55%的表情和動作。這也就是說“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但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倍煌幕碌姆钦Z言交際形式與內涵存在很大的差異,對交流的成敗有著重要的影響。
隨著商務交流擴大,跨文化下的商務活動越來越多,非語言交際差異所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在本文化中的善意的表示,在對方文化中卻可能是敵意的表示,由此可能導致整個商務談判交往的失敗。由于非語言行為總是在無意中表達出來,當存在語言障礙時,人們更傾向于求助于非語言表達,因此,在商務活動中了解對方的非語言交際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跨文化商務溝通中的非語言交流大致包括體態語(body language)和商務禮儀(business manner),體態又包括表情(expression)、姿態(posture)、手勢(gesture)、接觸(contact)等。
一、不同文化的商務禮儀中非語言交際表達的內涵不盡相同
商務禮儀涉及到如何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贈送或接受禮物等,是商務活動中重要的一環,雖然通常有一些國際慣例需要遵從,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仍有很大的區別。
贈送禮物是商務禮儀的必要環節。中國雖有“禮輕情意重”一說,但實際操作中卻講究以禮物的厚重來表示重視對方;但在歐美國家,禮物過重反而會引起誤解,會被認為送禮者有所求。被作為禮物贈送的物品在另一種文化下卻可能成為忌諱的東西,如中國的手繪、刺繡、真絲手帕是許多國際友人喜愛的工藝品,但在地中海沿岸,手帕代表“訣別”,是商務交往中非常忌諱的東西。
拜訪或約會也是常見的商務活動,但在時間上不同文化有不同選擇。中國人常喜歡選擇周末、節假日進行拜訪,因為在中國節假日是親朋好友歡聚的最佳時間。但歐美人卻不喜歡在這一時間接待朋友或接受邀清。他們認為節假日是個人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如果被邀赴約,尤其是公務約會,則認為對方有意妨礙他人。
討論或匯報工作時,東方上司通常坐著,下屬站著;而在西方文化中則相反,上級通常站著,因為他們感覺站著更能控制局面。站立似乎是西方人社會交往的一種習慣,他們通常站著開會,站著接待,聚會時站著交談,年輕人也從來不會因沒有為老年人讓座受到責備。美國男人坐著時喜歡把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腳尖朝著旁邊的人,而這種翹著二郎腿的習慣卻是中國人難以接受的,這種姿勢被認為是對客人的極大不禮貌。
禮貌是商務交往中必須遵循的原則,但在表達禮貌的方式上,不同文化下的民族有其各自的特點,相同的表示在不同文化下會產生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商務人員必須了解,以免造成活動的失敗。
在大多數國家,人們用握手的形式表示問候或歡迎,而日本人是以鞠躬來表示。鞠躬也是全人類都共有的禮貌姿態,但這種共有的禮貌姿態在中西方民族之間是有著“度”的差異。通過觀察我們會發現,中國人的欠身或者略為彎腰的動作用得較多,日本人表現得更突出;而西方人的欠身動作則少得多。在有些文化中是以不同形式的擁抱或接吻來表示禮貌和歡迎,而阿拉伯、猶太、拉丁美洲和南歐一些民族則以相互撫摸或聞對方氣味來表示問候。
微笑是表示禮貌的另一種方式,美國人會在公共場合隨意地對陌生人微笑,而許多俄羅斯人卻認為這是不尋常的甚至是可疑的行為,認為美國人的微笑不合時宜。不過美國人卻覺得俄羅斯人笑的太少,行事冷漠。美國人談話時希望看到對方的反應,他們認為,禮貌的聽者應該向說者表達出興奮,難過,吃驚等表情;而中國人講究喜怒不形于色。美國人用抬眼眉,點頭,微笑或同說話者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觸來表達對說話者的關注,雖然在某些國家文化中認為直接的目光接觸是不禮貌或是暗含威脅的行為。如果你和一個美國人談話卻不直接看著他的眼睛,他可能會質疑你的動機或猜測你不喜歡他,而中國人為了表示禮貌、尊敬或服從,總是避免直視對方,因此英語國家的人比中國人目光交流的時間長而且頻繁。
此外,在敬酒茶時,英語國家只敬一次,而且用一只手遞給對方,而中國人用雙手遞東西,并且要三番兩次地勸敬。 二、不同文化中體態語含義不同
1.體距語行為的差異。體距語行為指交際中人與人之間所處的角度及空間的位置,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種無形力量,是人際關系密切程度的一個尺。美國學者霍爾(EdwardHall,1969)研究了人們對空間的需求,他認為人的交際距離可分為四種類型,并指出其場合特征和人際關系的親疏程度,這四種類型分別為:第一類是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為45cm,交際者之間關系非常親近;第二類為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指熟人、朋友、同事之間的一般熟悉關系,身體距離45厘米~80厘米;第三類是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即一般社交場合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體距為1.30厘米~3厘米;第四類是公共距離(public distance),如演講廳等一些正式的社交場合,體距為3米至目力可及,聽力可及的距離。
由此可知,在商務交往中我們對歐美人的交往距離為第三種。但與拉美或阿拉伯交往距離要近的'多,在他們的文化中,人們在交往距離很近并且經;ハ嘟佑|。如果這些國家的人在談話中離美國人太近,美國人就會感到不適,并且后退,而他們卻會緊跟,因此等談話結束時,他們的所站的位置距談話開始時的位置已經很遠了。
在中國,同性別的青年互相摟抱是友好的表示,異性之間的接觸則較謹慎和含蓄,而在英語文化國家剛好相反,異性之間的接觸比較自由,而同性之間的勾肩搭背則要遭人白眼,被認為是有同性戀嫌疑。實際上,英美人總是與人保持適當的私人領域,這與中國人的行為截然不同,中國人不但不隨身攜帶私人空間,對擁擠也習為常。
2.手勢語言的差異。手勢是各種語言中運用最為頻繁的一種非言語交際形式,但不同文化下,相同的手勢可能含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在表示祝愿時,中國人常是兩手合掌放在胸前,英美人士則是食指與中指交叉右胸前表示“祝你成功”或“但愿如此”(在中國這種手勢表示“十”)。表示吃飽時,俄羅斯人用手掌齊頸部的姿勢(而在中國卻表示殺頭),法國人是把手掌抬到嘴唇上邊快到鼻子的地方,加拿大人則用右手掌舉至額頭的動作。
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而,表示希望事情能辦成功,具體說法是Let’ 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把兩手攤開,聳聳肩表不“我不知道”或“沒有辦法”;歐洲人用拇指朝下的手勢表不反對或不接受某事物;在英國人,手掌向內兩指頭形成‘V’型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是邱占爾在一次演講中,改用手掌向外,形成V型來表示“勝利”,引起了一陣轟動并得到了聽眾的認可。
OK的手勢被廣泛使用各種場合表示“好”或“是”。但如果和日本商人談判結束之后,向對方作OK手勢后,日本商人的態度可能會改變。雖然在許多文化中OK表示“很高興我們談成了這筆交易”,而日本人卻理解為“他在向我們提出要錢的暗示”,因為在日本,OK手勢就像硬幣形狀一樣,表示“錢”的意思。法國人理解OK手勢為“零”或“不值錢”。在德國和巴西等國這一手勢是非常粗魯的甚至是侮辱性的。
把雙手舉過頭鼓掌的手勢,在美國通常表示戰勝對手后的驕傲,而在俄羅斯這卻是友誼的象征。195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時,為表示友誼做出上述手勢,這使許多美國人感到不舒服。布什總統訪問澳大利亞,一切圓滿,可是,他向澳大利亞的歡送者告別時豎起了大拇指,這引起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對美國人來說,這是友好、贊譽的表示,而澳大利亞人卻認為是猥瑣的動作。中國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為難時,常常手撓頭,并深吸一口氣同時發出“嘶”的響聲,而美國人則沒有這一動作,他們對中國人和日本人做上述動作常常不解其意。
總之,跨文化商務交流中不僅要求語言得體,也要求非語言行為的得體,才能達到談判的目的。成功的交流是言語行為與非言語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語行為是商務活動能順利進行保障,了解商務對象國家的思維方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及其與我們思維習慣的差異是交流成功的關鍵步驟,做到“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入門問諱!
【論跨文化商務中的非語言交際】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