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學在外國文學教育中的運用論文
1.引論
當前在本科英語學位課程的教學中,通常會要求學生們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而如何確定文學作品的選擇標準,在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它影響到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知識視野的深度與廣度。一般而言,對文學作品的選擇標準是該作品在英語文學中的地位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本科生而言,盡管英美文學名著理解起來難度很大,但它卻是本科英語學位課程的教學中的必讀文章。盡管學生們尚且還未掌握理解難度較高的文本所需的分析方法,比如該文本含有大量低頻的古體的詞匯,變異的語法結構,以及微妙的文學手法,但是學生們被要求寫出相關的文學評論。由于他們缺乏信心和相應的技能來嘗試對作品進行個人解讀,所以必然地求助于已出版的評論文章。許多英語文學的測試也僅僅只是對一些著名學者的觀點的釋義練習。因而通常的情況是,學生們寫出的評論文章甚至沒有經過閱讀相關作品。母語學習者有時也會重新包裝他人的評論觀點,那么非母語學習者對自己闡釋評價文學經典的能力缺乏信心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經過恰當的訓練,英語學習者可以掌握必要的技能,找到理解高難度文學作品的自己的方法。
2.文體學是什么?
文體學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門研究文本體裁的特征、本質及其規律,介于語言學、文藝學、美學、心理學等學科之間,方興未艾的綜合性邊緣學科。如李龍植的《文體學與語言實踐》:“文體就是在特定的交際領域。通過有目的地選擇所產生的表現手段和表達方式的總體。它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同時被整個社會所接受的完整體系。文體學就是研究和探討這些體系的科學。它是為了更加有效地表達思想,對選擇和運用語言材料的原則進行研究的語言學的一獨立分科!庇芈退雇锌恕墩Z言與語言詞典》:“Stylistics是應用語言知識去研究風格(style)的學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Stylistics是對于表達風格的語言手段(如修辭格和句法模式)的研究!庇鳤.布洛克等《現代思潮辭典》:“Stylistics研究在不同語境下使用語言的特點,尤指文學語言,并試圖確立能夠說明個人及社會群體在使用他們的語言時所作的特定選擇的原則。”
竹內敏雄《美學百科辭典》認為:“最近出現新動向,即從作品語言結構的興趣出發重視文體問題,企圖在文體學中探求語言學和文藝學的媒介作用!庇行┪膶W評論家發現,在研究文學作品語言現象時,語言學的方法和理論往往無能為力。因此他們試圖從文體學的建構中去尋找一種新的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所有語言現象研究的需求,并使文體學成為文藝學和語言學這兩門學互相溝通的媒介和交匯點。我國王佐良先生的《英語文體學研究及其他》(1978)一文,也主張盡快促成一門包括語言學又涵蓋文學的新的文體學的誕生。他認為:用現代語言學的方式來研究文體是一個成就,然而在文學語言面前,特別是形象語言面前,語言學家都望而卻步了。在這種時候,人們不由得不想到那門老的,可以至少上溯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想到在二十世紀對于文學語言進行了精湛分析的文學批評家(I.A.Richards,William,Empsom,Cleanthbrooks等人,想到Curtius與Learis等)把刷新文學語言同歐洲或英國文化前途聯系起來的有抱負的文學研究者了。這就是說,早就從亞里期多德開始,歷史上的一些修辭學家、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者,就已經對文學語言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一門完全涵蓋語言學、文藝學的新的文學早已在歷史中得到長期孕育,文體學是時代文體高度發展的產物,是現代語言學、文藝學相互滲透、融合的必然結果。它的成熟和獨立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為一門橫斷眾多領域的邊緣學科,文體學具有的特點是,應用一門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門科學的對象,使得不同的科學方法和對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文體學生長于若干學科的交界處,并不斷滲透以擴展自己的領域。它把有些表面相互獨立、彼此分離的學科從橫向溝通起來,打破了學科間的傳統疆域,從而使某些學科如語言學、文學批評等的面貌為之一新。文體學使不同領域邊界銜接、融合的性質,促進了不同學科相互交叉和滲透,并逐漸趨于一體化。文體學的邊緣性,也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的一種體現,即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互相滲透、科學技術化和技術科學化、科學的整體化和傳統學科的解體。
理解文體學,首要的是消除對語言和文學的人為的隔離。馬克瑞(1997)曾批評將文學研究與語言學習分隔成不同科目的做法:“在全球的大學教育體制中,文學研究常常被視為與語言學習無關,前者被看作較高級學科,后者被視為較低級練習。然而,兩者應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所有階段都應被視作互相補充!蔽憾噙d(1975)認為文體學不是一門單獨存在的學科,而是兩個學科領域的連結:語言學和文學評論。他用下列圖表顯示出文體學的居間作用:據此模式,學生可從語言或者文學任一學科入手,經過中間的文體學階段,進入語言學或文學評論領域。布魯菲特和卡特(1986)也認為文體學與文學評論存在某種重疊,二者間的基本差異在于“對語言分析的細節化的系統關注程度”。肖特與坎德林(1986)認為文本分析中涉及的對語言的關注使其對非母語學習者尤為適用:主要的優點在于,與母語學習者不同的是,外語學生已學會如何用語法分析句子并充分意識到英語的`音韻結構,于是,相比母語學生,他們對于語言結構有更明確的意識,從而對語言結構及其與意義之間的關系進行更好的分析。
文體學不僅包含語言分析,同時促進了學生文學能力的發展。拉扎爾(2005)認為,具備文學能力的學生,“熟知某些傳統,對其有著深刻的內在理解,使得他們能夠領會某一劇本或文學作品的辭章并轉化成文學意義”。相關的傳統包括體裁,修辭手法以及闡釋技巧。也可以說,非母語學生一開始缺乏文學評論所必需的直覺意識的情況下,文體學可以(通過語言分析)提供解讀方法的系統訓練,從而“通過語言不斷增強對作家的語言藝術性的鑒賞”(布魯菲特,卡特1986)。因此,文體學可視作培養直覺能力的幫助及文學鑒賞的準備。
3.話語習俗與語法結構
在詩歌中,會經?吹阶髡邔δ骋徽Z義領域的持續使用。文學文本與其他寫作體裁的重要區別在于作家創造性地打破常規規則與傳統,JamesJoyce即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甚至通俗作家都會欣喜地發明一些新詞,將名詞轉化成動詞,將不及物動詞作為及物動詞或者玩弄詞語搭配規則的游戲。
文學作品中,作者的啟始句中常有對代詞的非常規使用。大部分教師都會引導學生意識到文本銜接,注意代詞及相關的物主形容詞的使用,作為首語重復法的參照。非文學文本中,傳統常規清晰明了:代詞都是回指之前提到的人、物及事件。以ThomasHardy的DuringWindandRain為例,僅僅讀詩的第一段,開頭出現的they,he,she,我們不知道究竟其所指,直至往下讀到第二段,Eldersandjuniors指的是年青人與老年人,第三段Menandmaidens指成年人新婚夫婦,由此可知,一、四段的He,she分指男人、女人,經歷了二、三段中的青少年階段與成年階段進入第四段的暮年期,體現時間的流逝,生活中飽經風霜。由此可見,文學作品中技巧高超的作者故意隱瞞關鍵信息以引起讀者的好奇促使我們持續閱讀下去。
與之相反,新聞記者知道報紙讀者需要的是具體迅速的突出事件。有效的課堂活動中可以讓學生閱讀兩種不同體裁的文本-一為新聞報道,另一為短篇故事或長篇小說的開頭-并讓學生對比分析里面代詞的使用。很可能的是,在新聞報道中,所有的代詞都回指文本前兩段提到的人或事件(在已知關鍵事實后,常常不必將整篇文章讀完)。而文學文本中的代詞或高頻一般名詞在文本的后半部才可確認。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意識到文藝散文的重要特征。
其后跟進的活動可直接引導學生注意新聞體裁對名字與單詞的重復使用以及文藝作家創造性地選用近義詞和比喻以避免重復。
4.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的文體學分析
文體學包括對句子結構與詞匯的分析以理解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利用語言的含糊性表面上說一件事情而實際意指另一件事情。以TheLoveSongofJ.AlfredPrufrock為例,第1步結構、情節分析讓學生們從總體宏觀上概要總結出詩文里德情節過程:膽怯(1-3節)--假裝(4,5節)--猶疑不定(6-9節)--熱望(12-14節)--自我貶抑(15節)--空想(16,19節)--幻滅(20節)。第2步找出指示代詞“You”,“I”,“We”,引導學生們理解這些指示代詞使該詩具有普遍意義,“You”和“I”分別所指“id本我(指潛意識的最深層)”以及“ego自我(性格中的成人部分)”。第3步分析詩文的正式性特色:從詩體形式來說,由押韻句與非押韻句共同構成;語言形式上,出現大量句節、提問和句子結構的重敘。第4步讓學生們分組討論,找出詩中的意象:--eveningasapatientetherizeduponatable--streets--yellowfog/cat--sprawlingonapin(pinnedandwrigglingonthewall)--apairofraggedclawsscuttingacrossthefloorsofsilentseas--mermaid從以上意象推導出Prufrock的自我貶抑和分裂。第5步找出詩中的典故引用或隱喻--epigraph.Dante‘sinferno--AndrewMarvell’s“ToHisCoyMistress”--GreekpoetHesiod‘sWorksandDays--Shakespeare’sTwelfthNightandHamlet--TheBible:Mark617-28andMatthew;14.3-11:Like16.19-31andJohn--Michelangelo--JohnDonne,“TheRelic”--Petrach第6步討論詩文中諷刺性獨白與戲劇性獨白的運用-反諷標題與內容產生強烈反差實現反諷效果;“J.AlfredPrufrock”乃是一個沉悶乏味的名字,而“lovesong”意味著羅曼蒂克的浪漫!癆l-fred”=“All+afraid”代表缺乏勇氣的人,“Prufrock”=“Prud+frock”意指拘守禮儀和教士穿的長袍,喻指沒有付諸行動的能力。從上面的大量反諷和典故運用,歸納出T.S.Eliot該詩的主題是HumanParalysis(人性的癱瘓)。
多數學生對于文學大師的作品表達個人的觀點評論感到猶豫不確定,他們常會覺得更為安全的做法是響應專家的觀點,即老師或評論家的。從以上文體學分析例證中,學生們運用語言學知識洞悉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其經驗幫助學生們建立信心,體會到成就感,從而更順利地過渡到外國文藝作品的闡釋階段。
5.結論
各地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缺乏文體學基礎的情況下,面對文學評論的要求,由于缺少分析方法和自信,難以提出自己的觀點,往往依賴于已經存在的評論觀點。但是,求助于發表的評論文章的不成熟做法意味著學生會失去來自于解讀高難度文本的樂趣。如果僅僅告知學生們某一文學作品的內容,為什么重要,有那些優點與弱點,則很難培養出其文學鑒賞能力以及讓他門信任自己解讀技巧的信心。他們僅會關注專家們說了些什么,而不去仔細地閱讀文學作品本身。其結果是,幫助他們增強理解和使用英語語言的裨益大受限制。
也許會有認為文體學分析耗時較多,課程大綱里的文學內容則因此而減少。這樣的權衡可以減少文本的數量,換取解讀技巧與更高的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經過此課程學習,學生對于某些評論家的觀點也許較少知道,但是會成為主動積極地運用獨立方法閱讀文學文本的讀者。因為該課程沒有將文學研究這一“嚴肅”科目與語言學習強制性地區分開來,學生的英語演講與寫作能力將大幅提高。
【文體學在外國文學教育中的運用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