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游戏不用登录直接玩,苹果6s plus,不朽情缘滴血大奖视频,电子pga是什么意思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

時間:2022-11-07 10:01:23 音樂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7篇)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音樂教育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7篇)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1

  1音樂與茶文化的演進

  茶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化形態,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兩漢,到了唐宋時期這種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時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大雅文化,在閱讀古典詩詞時,我們往往會領略到有關飲茶的古典詩詞的韻律美,其實和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詞人曾豐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蘇之一蘇軾的《行香子茶詞》、黃庭堅《鷓鴣天湯詞》和吳文英的《望江南茶》等詩詞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樂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來,眾多的文人墨客在論及茶之所以能夠受人寵愛,是因為茶宜凈室,宜古曲。明朝時期的許次紓曾經做過《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個適宜于飲茶的場景,如聽歌拍板、鼓琴看畫、茂林修竹、清幽寺觀就是對飲茶環境的表述。茶藝茶道從其表現的形態來說,顯然屬于文化藝術的一個門類,體現在審美方面,茶藝茶道是一種以茶為載體的生活茶禮,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時期,茶文化極其繁榮,很多文人雅士經常相邀歡聚,以茶為紐帶,吟詩作畫、彈琴放歌,這些都與音樂聯系在一起,以至于后來進一步發展成為茶戲,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戲逐漸流行并成為人們豐富生活情調的一種表達方式。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發展產生出采茶戲的國度。如果要列舉我們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的音樂與茶文化結合的例子,會有很多人如數家珍地說出熟悉的傳世名曲和劇目,古老的茶歌茶調也自然會張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茶歌更是不勝枚舉,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請茶歌》等民間山歌,還有《挑擔茶葉上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等膾炙人口的現代茶歌,所有這些證明了音樂與茶文化的碰撞和融匯。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圍的交流中,茶藝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們經常會看到伴隨著滾燙的茶水從壺中傾泄而出,茶杯中翻騰的茶浪,滿室飄散著淡淡的茶香,表演人優雅而又準確的動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讓單純的茶藝表演多了詩情畫意和文化的氣息。

  2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音樂語言是信息傳達方式,其共性就是沒有國界的,音樂之所以能夠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為它具備了下列條件。首先,聲音是表達音樂的惟一載體,而這種聲音既不要外力觸發,也不受環境的限制。其次,音樂家們有自由發揮的想象空間,依據自己內心主觀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從而去詮釋和演繹完成對音樂作品建構。同樣作為茶文化自然也無需任何語言的注釋和說明。在當今世界上,林林種種的茶品,風情萬種的茶藝,伴隨著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國成為文化的一種體現。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葉,時時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講述著關于茶、關于音樂、關于民歌小調的故事。而實際上,無論何人在品茗和欣賞茶藝中,無法用任何語言來對茶香給出一個準確的定義。那些品茶者們,只能用心靈去品嘗、回味、感悟茶香的內涵。音樂和茶藝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屬性,在現實中觸動著人的思想,引發著人們的想象力和審視思維,這實際上就是音樂教育在茶文化中發揮的作用。

  2.2音樂是具有流動性的藝術表現。這種流動只會體現在人的內心,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環境中實現的。但這種流動并不是一種聲音或者音響單一持續,它組合了音樂的各種要素,同時也影響著表演者、欣賞者內心情感,是外在形勢與內在體會的一個融合。由于它的流動形態滿足著人類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種自然地伴隨著音樂在時間中的流動,還會不斷觸動著人的心靈,攪動著內心世界的情緒,催生著人與音樂的同頻共振。這種共振的喚起,不管是那一類型的藝術表演,都潛意識地存在起承轉合的作用。這種起承轉合離不開音樂主、副題的陳述、連接、展開和再現等一系列運動。同樣茶藝表演中的藝術表現形態也始終貫穿著起承轉合原則。我們都知道:體現在音樂的流動表述,自然會與時間有直接的關系,只有完成了一個周期性的起承轉合,作為欣賞者才能進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維、情緒和感觸才會完全被觸動,這就是人的意識和感受升華的過程。因為茶藝在表演過程中也同樣依靠時間的周期來完成整體流動,人的心境同樣要隨著表演過程而跟蹤流動。隨著茶藝表演的時間推移,人的思想也會逐漸進入到另外一個思維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藝術內涵,體驗仙境瓊閣所給予的審美意義,這樣就在另外的一種狀態下,把茶藝表演中那些直接、間接地精髓傳導到欣賞者的內心,讓茶藝的內涵更加豐滿,從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對于時間藝術的音樂來說,只有欣賞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過程,就會將蘊藏在音樂作品中的這種內在韻律做出闡釋,這樣就使得茶藝變得更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們認知和解讀茶藝表演的深度蘊含。

  2.3音樂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結晶,蘊含了音樂創作者豐富的感情,盡管它屬于一個載體,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從音樂本身去看到音樂家們內心深處所蘊含著的豐富思想內涵。在欣賞茶藝表演時我們同樣會有這樣一種體驗,那就是我們無法從表演過程來完全理解茶藝師所要表達的思想。對于茶藝表演內涵的深層面的理解,人們離不開去憑借想象,作為需要通過感受才能獲得深層體味的音樂是一個超越時空的藝術,能夠催生每一個欣賞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這個意義上看,音樂就是一個需要經過轉換的手段。從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音樂和茶藝這二者均具有精神層面上的共通性,正是這種特點,它有利于提高人們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從而讓茶藝表演走進內心,讓欣賞者在欣賞茶藝表演的過程中領悟茶藝內在的精髓,獲得精神世界的豐富。

  3音樂教育賦予茶文化新的韻味

  3.1音樂欣賞或鑒賞是音樂教育的一個主要形式,屬于三度創作的主體。音樂欣賞者們,在欣賞的同時首先解決了對音樂的感知,然后進入到認知狀態,最后一個階段才會是進入到精神世界的體驗和領悟時期,這個階段就是對音樂內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樂作品中,西洋國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國音樂中的民歌、民族樂器、戲曲都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教材。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和學習,有利于引導學生理解領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對音樂的充分學習和深化,無疑對提高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去體會音樂的本質和內涵精神,讓他們從茶藝表演的外在物質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國茶文化真諦的精神世界。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習者先去欣賞作品,切忌不可以跨過音樂欣賞這個門檻,引導他們過早地走進理性知識之門。在沒有感受到音樂的過程時,學習者的思維還處于盲目和懵懂的狀態,只有感受到了音樂的形態,他們才能穿透音樂的形式,催生他們的想象力,繼而暢游音樂的神秘殿堂,領略音樂的巨大魅力。在音樂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樂欣賞的基本內容和方法,接著才會具備初步的音樂審美能力,標準之外,我們還要結合講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閱歷,引導和督促學生開展感覺聯想,讓他們的思想與音樂進行融合。這樣下來就會使得學習者從各個層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樂與生命內在的交融互動,實現最終的審美體驗。

  3.2民歌與茶文化源自于人類現實的生活,經過藝術的加工卻又是高于生活的藝術。這種來自于生活的藝術與人們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轉化成的藝術,往往會很容易被學習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賞者不需要有人給予過多的解讀,就會聽懂音樂中內含的喜怒哀樂,進而內化于心,讓心靈得到洗禮,讓精神為之一振。

  3.3音樂實踐是音樂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聽的學習過程,就是完成了音樂給欣賞者感官解決了感觸的問題。當音樂與人的情感發生融合、產生同頻共振時,人的心情就會發生改變,或愉悅、或痛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審美這個過程。音樂實踐是一個過程,對音樂作品有創造意義的傳達和再現,需要學習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將個人情感融入到這個過程中,才會達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華的境界。茶文化和音樂的學習過程,就是兩種藝術形態的交會和融合的過程,只要學習者能夠合理應用形象思維去理解音樂、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體會到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諦。這也就會有助于我們在發展中國音樂,豐富中國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蔡榮章.茶道入門三篇制茶篇、識茶篇、泡茶篇[M].中華書局,20xx(7).

  [2]劉勤晉.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xx(9).

  [3]王小琴.說茶陸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xx(10).

  [4]小西宗和.茶湯入門[M].高橋書店,20xx(10).

  [5]陳宗懋.中國茶經[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2

  摘 要:近年來,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本文以教育理論為依托,結合具體教學經驗,通過對傳統音樂合作探究式教學、創設傳統音樂情境、運用多媒體技術、建構“互動式”師生關系、強化傳統音樂的情感體驗這五個方面的討論,試圖摸索出傳統音樂課堂教學的良好模式,從而更好的為高中傳統音樂教育服務。

  關鍵詞: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探索嘗試

  目前,高中音樂教育在新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得到了較大發展,然而在傳統音樂教學這一領域,還有許多問題亟待需要解決。如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單一,很多教師在傳統音樂教學時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由于傳統音樂大多年代久遠,學生對這些優秀的傳統音樂作品的背景、反映的音樂形象缺乏應有的了解與認識,難以引起學生直接的情感共雞。而且學生大多喜歡流行歌曲,對優秀的傳統音樂缺乏興趣。這也對他們正確認識音樂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應該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動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為主要目標。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審美體驗為核心的高中傳統音樂教學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因此,我們的音樂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是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的平臺,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合作探究學習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性發揮,能夠顯著提高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是學生探究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采取合作探究性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傳統音樂。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各組組員合作進行一些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在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收集相關的音樂資料,在課堂上讓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小組交流與討論,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和探索的機會。如講授《多彩的民歌》一課時,教師可設計以小組的名義代表各地區開展賽歌會,要求小組合作進行比賽。教師在活動中傾聽學生的觀點,適時進行點撥和指導。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學生學到了必要的音樂知識,而且真正實現學生“樂在學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團結協作的活動氛圍中學會學習。

  對于一些傳統音樂作品,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表演的形式,如在小組探究之后,師生進行合作表演。如講授《國之瑰寶--京劇》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用京劇伴奏樂器來為歌曲伴奏,把學生分成兩大組,給每組學生發大鑼、小鑼、鈸等樂器學念鑼鼓經。并讓其中一組學生隨著伴奏手做蘭花指走臺步,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激發學生的探求和表現欲,不僅使他們了解了各種打擊樂器的形狀構造及音色特點,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中,逐步形成了創新意識,從而使傳統音樂課堂真正煥發出創造的活力。

  二、創設傳統音樂情境,培養學生審美情趣

  音樂學科有特殊性,它具有情感性和形象性,因此更需要有情境的創設。在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經常播放一些國家和民族的傳統音樂,布置傳統音樂背景教室,適時在班級舉辦音樂比賽等,能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感受到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離不開特定的情境,那么教師就應該創設合適的情境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力。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把“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健康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放在教學目的第一位,然而目前,學生更多地接觸和聽到的是流行音樂與流行歌曲,他們對我國乃至世界民族傳統音樂了解甚少,而且明顯表現出不愿了解傳統音樂作品,對教材中必唱的歌曲或必聽的音樂缺乏興趣。如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時,很多學生表示“難于聽懂”、“不感興趣”,而只喜歡當下的流行歌曲。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審美情趣十分必要。由于學生對此曲不是十分熟悉,為了使學生能進入音樂,教師可以先簡單的給學生講解標題,分段及每段的大致內容,再讓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通過該曲精美的情景描繪,可以感悟到作者面對“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自然景物所發出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無限感慨。把握作品贊美祖國大好山河的秀麗景色,體現觀照宇宙、風物與人生的哲學高度,人情與風情、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合二為一的審美化境。

  這樣,學生的審美情趣也能夠夠被調動起來,從而主動參與傳統音樂教學。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審美情趣的驅動下主動學習,還可以讓學生聽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倫的《東風破》,欣賞過后教師讓學生來分析流行歌曲中的傳統音樂元素,讓他們懂得傳統音樂對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性,這樣能夠潛移默化的促使學生重視傳統音樂的學習,在教師的輔助下,使他們建構起對傳統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對傳統音樂的審美能力。

  三、多媒體技術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合理運用

  機械而單調的學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針對此類情況,高中音樂教學也應采用豐富多變、生動活潑的形式。而多媒體元素的運用,可以促使課堂音樂教學目標的實現。多媒體技術利用影音、圖像等元素為音樂教學提供了多樣化、多維化的教學空間,使傳統音樂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充實和改進,為傳統音樂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技術支持。多媒體有效地應用于音樂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高中傳統音樂教學應“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放在教學任務的突出位置,對學生而言,體驗傳統音樂的美感顯得較為艱難,這時教師可采用音畫結合的多媒體方法。通過運用多媒體元素,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創設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在視聽享受的同時,自覺進入特定音樂情景之中,從而培養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讓學生可以更輕松、準確地去理解傳統音樂的意蘊,使心靈受到良好的熏陶。如以《陽關三疊》欣賞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一段介紹“陽關”地方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那獨特的地域風格,然后再播放《陽關三疊》音樂效果,讓學生積極思考播放的音樂描繪了怎樣一幅情景?這是由何種樂器演奏的?”等問題。這樣在多媒體元素的配合下,學生能夠更好的感知傳統音樂的特色,通過多媒體元素在傳統音樂教學的合理運用,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學習傳統音樂。

  四、建構和諧的“互動式”師生關系

  在傳統音樂課堂上,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長期以來,教師把自己定位為管理者和控制者。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地位難以得到保證,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關系難以建立。為了建立有效的師生互動,教師必須轉換其角色。在新課程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要始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的觀念,尊重并為學生的發展服務,通過教師的“教”喚起學生的“學”,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雙方只有相互交流、溝通和分享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才能真正改變傳統音樂教學中單調、僵硬的被動式學習,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傳統音樂學習。

  “互動”促使師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師生之間形成了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討論、質疑、表演等師生共同的活動中,共同體驗傳統音樂的樂趣。通過表演、創編、比賽等方法,使學生投入在互動的學習氣氛中,在音樂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在師生互動的教學實踐中,為了學生主動學習而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氣氛。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以提高其音樂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具體可采取以下做法:

  (1)師生易位,學生來做“小老師”。

  (2)多與學生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特別是多關注那些性格較內向的學生。

  (3)充分發揮教學民主,創設和諧的心理氛圍。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意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設想,同時也應盡量創設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展現自我。

  (4)創設共同話題,師生共同去探究。探究活動中拉近師生距離,促進“教學相長”,在這條件下,學生自然樂于學習。

  五、強化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情感體驗

  傳統音樂的學習應讓學生自己去傾聽和感受,讓學生沉浸在音樂中,用心靈去感受和體驗作品中的悲歡離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注意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并給學生留有空間和時間去想象,而不要束縛學生的思維,更不能將教師的喜好強加于學生,而應該強化學生對傳統音樂的情感體驗。

  1、培養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習慣

  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學生接觸傳統音樂,由于欣賞能力和藝術修養方面的原因,對作品的理解和評論能力較差,那么教師應該循序漸進,注意培養學生聆聽傳統音樂的習慣。在反復聆聽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漸漸的進入音樂,也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吸引學生欣賞的注意力,培養學生音樂聽覺的感知能力,這對于學生音樂學習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2、注重學生對傳統音樂參與和實踐

  讓學生真正走進并融入傳統音樂,必須通過各種音樂實踐課活動來欣賞傳統音樂,從而變被動接受為積極參與和體驗式學習,促使學生把自身的生活體驗與情感表達結合起來。通過對傳統音樂的各種形式的情感體驗,逐步使學生認識傳統音樂的要素和表現手段。對于音樂表現的規律和特點的把握,必須讓學生直接參與音樂實踐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傳統音樂課堂教學既是體驗的過程,也是活動的過程。在傳統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積極組織學生課堂音樂活動,如傳統音樂劇表演、傳統音樂主題辯論等。使學生在音樂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審美體驗,提高傳統音樂學習能力。

  總之,在高中傳統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傳統音樂的藝術特點和學生的興趣,總結教學經驗,注重更新音樂教育觀念,總結先進的傳統音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傳統音樂學習過程中產生興趣,培養起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中不斷完善傳統音樂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的將高中傳統音樂課堂教學向更高的水平,從而更好地服務音樂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2] 任如意.多媒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xx(5).

  [3] 田建中.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華章,20xx(11).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3

  長期以來,高中音樂教育一直被當作副科,不被重視。素質教育為音樂教師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自身專業特長開辟了空間。通過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筆者以創作模塊為例,談談對音樂教學的思考。

  音樂創作為音樂課教學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造性教學空間。在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精心安排的作曲、編曲練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在教師的幫助下達到獨立認識和創造性學習的目的。這種教學效果是以往傳統音樂課無法達到的。

  創作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使學生逐步養成多向思維的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同時深化學生對已學音樂知識和技能的理解、運用,強化進—步學習的欲望。例如,筆者在20xx年山東省新課程改革暑期培訓觀摩中看到,北京一些學校的教師通過課前的布置,要求學生收集一些空塑料桶、啤酒瓶、木板、桌凳甚至滅火器罐等帶到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分組合作,師生其樂融融,讓人耳目一新。只要開動腦筋,就地取材,就可以做出許多雖顯粗糙但卻能使用的簡易樂器。學生通過敲敲打打,為歌曲伴奏,參與合奏練習,或者根據樂器特點進行簡單創編,課堂上充滿了音響,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音樂知識容易掌握。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教師的正確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促使他們從生活中發現音樂,提高他們對音樂素養、對美的追求。

  一、給學生提供創作的平臺

  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學以欣賞為主,忽視了音樂創作的作用。其實每一位學生都具有音樂創作的潛能,學生為表達自己的感受而進行即興創作或者作曲的學習過程之中,可以閃耀出耀眼的火花,他們的作品雖然不成熟,但也是一件“藝術品”。事實上,只要留心就會發現很多學生都有創作方面的天賦,這需要教師細心發現,加以引導。筆者認為,學校和教師應該給予鼓勵和支持,給學生一個平臺,讓他們去發揮、創作,抒發他們的心聲,滿足學生的興趣及發展需要多樣化的選擇。

  二、以歌曲創作為主

  高中音樂模塊從本質上講是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育。在音樂教學中,聆聽優秀的音樂作品是必要的。一些優秀的經典歌曲,可以使學生擁有正確的感知和體驗,再加上一定的理論指導,學生的創作靈感會得到有力的激發。以歌曲創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是因為歌曲最接近學生的生活,有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對初學音樂創作的人來說也比較容易掌握。

  三、因勢利導,鼓勵創作

  教師除了鼓勵學生進行單獨創作之外,還應該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創作,充分發揮各個學生的特長,讓學生在小組創作中學會相互聆聽、相互激勵。在學生創作過程中,教師也要幫助和引導他們去創作、體驗,給學生提供一些思路,進行潤色。讓學生在音樂創作模塊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感覺到音樂創作是一種樂趣和幸福。學生掌握了創作技巧,有了創作欲望的時候,作曲就變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紅五月”校園歌曲大獎賽,每到這個時候,學生的熱情非常高,積極參與歌曲的創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參加比賽。這時,只需要教師進行簡單的引導和修改,學生就能獨立或者通過合作完成創作。每年都能評選出很多優秀的原創作品。這說明學生是有創作潛力的,也有能力創作出好的作品,教師要善于發現,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積極創作。

  四、降低起點,注重過程

  中小學音樂課上的創作教學,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作能力。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和技能基礎,決定了他們的創作作品不可能很完善。因此,不能以學生作品優劣和水平高低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依據,而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比如,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是否動腦筋發揮,是否能夠領略音樂的情感等。在音樂教學評價中,應注重過程。對學生的想法不要輕易扼殺,應該予以尊重。學生的思維一旦激活,就有延伸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積極引導,不要輕易否決,鼓勵學生大膽選擇,及時發現并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創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參與了,實踐了,就離享受音樂更近了一步。盡管現在大多數學校都還沒有開設音樂創作課程,但我們每一位高中音樂教師都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結語 音樂創作課程需要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感受音樂。雖然一些學校還沒有開設或正準備開設這門課,對真正實施新課程還有距離,但筆者相信,音樂創作課程會很快全面實施。因為,音樂創作課程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朱則平,廖應文.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

  [2]新課程改革與實踐,20xx(21).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4

  一、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分析

  在高中音樂的教學過程中,因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教學工作一直屬于尾大不掉的地位,音樂教學更多地屬于從屬教學工作,可有可無。這些都影響了高中音樂教學的正常開展,不利于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反作用。

  (一)重視音樂技巧,忽視內涵知識

  高中音樂教學工作的開展,一直屬于從屬地位。在教學進度安排上,音樂課程也被擺在了非常尷尬的位置,教師不愿意教,學生不愿意學,其他主流課程的教師還經常擠占音樂教學的課程安排,這些都使得音樂教學工作難以得到有效的長久的開展。即便部分高中開設了音樂課程,也按照教學進度安排合理調試了音樂課程,但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因音樂課程大多每周一節,所以音樂教師更加注重音樂技巧的培養與提升,而忽視了音樂文化素養的培養,這就使得很多的音樂教育課程,其關注點往往僅僅停留在認識五線譜、認識音律等技巧方面,對于音樂如何產生、音樂如何發展等內涵性的東西涉及不多。學生也只是掌握一些皮毛,難以深入地了解音樂的豐富魅力。還有因應試教育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因文化課成績不理想,為了上大學而轉攻對文化課要求不高的音樂等藝術專業或藝術院校,這部分學生的初衷并非是為了提升音樂素質,而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這些都影響了高中音樂教育的功能。

  (二)重視理論知識,忽視了實踐能力

  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教師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音樂課程的安排較少,如果增加實踐的內容,教師無法完成教學計劃,另一方面還主要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高中音樂考試也主要停留在閉卷或開卷考試,沒有實踐考核的環節。

  二、高中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影響分析

  高中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樂作品中,特別是優秀的經過歷史檢驗的音樂作品,在作品當中,包含著創作者豐富的個人情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為只有飽含思想的音樂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高中生在享受這些美妙音樂的過程中,通過靜心享受,屏氣聆聽,能夠從音樂中感受到畫面的沖擊力,也能從音樂中,與創作者隔空對話,在聆聽的過程中,高中生的聒噪的心態會得到放松,世俗的想法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釋放,能夠舒緩身心,減少壓力,在感受與體驗中,高中生能夠在美好的情感享受中,學習創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不斷的學習與聆聽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感知音樂中的美好。高中生涯是人身的關鍵階段,為了沖刺考大學,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很大,在繁重的課業學習中,學生的心態會變得急躁,享受音樂從音樂中,靜心地感知美好的情感,學生能夠感受到歡快與愉悅,從而提升其精神面貌。從音樂傳遞的情感中,還能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鼓勵他們積極應對困難,及時排解心理壓力,養成健康的心態對應對未來的一切挑戰。

  (二)高中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

  高中音樂教育是一項全面的綜合性的教育,也是一項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工作。在教學工作中,音樂教師應該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一定的理論知識,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他們了解音樂的.來源與發展,積累豐富的音樂勵志故事,并將這些勵志故事運用到自己身上,激勵自己不斷攀登,不斷學習。如貝多芬在聽力消失的情況下,仍能創造出舉世聞名的交響曲,學生在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學習到這些音樂大家身上的勤勞刻苦。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還能鍛煉與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記憶力與理解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學生其他科目學習成績的提高,從而綜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在音樂實踐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樂器的演奏,能夠綜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因為樂趣演奏是一項綜合性的運動,需要學生手、腳、精神等高度集中并協調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所以,高中音樂教學工作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它們的功用,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

  (三)高中音樂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想象力

  現代教育是素質教育,是綜合型的教育,既要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也需要鼓勵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處事心態,同時也需要提升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高中音樂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想象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樂是一項美好的聽覺過程,在享受美好音樂時,學生能夠感知到音樂對美麗的形容,能夠幻化出一個美好的畫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音樂本身就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在享受音樂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激發自己的想象空間,提升創造能力。音樂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在素質教育有序開展的今天,重視高中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作用,能夠綜合提升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有助于素質教育的正常開展。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5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作用及對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作用

  高中音樂教育是一個比較靈活性的知識教學,它強調的是學生對教材中音樂知識的領悟能力以及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認知能力。而自主性學習策略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自由探索和領悟,這與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十分吻合。此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發展也是學生潛能意識的爆發,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自主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潛在的領悟能力,并且還能讓學生更貼合音樂創作者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自主性學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展開的自我學習,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前需要教師將音樂課程的課堂目標準確的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有目標的進行音樂學習,這樣既減少了教師教學上時間的浪費還能加快學生自主性音樂學習的步伐。另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目的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的是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的主體性,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而科學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也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自主性學習策略對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對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

  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除了對學生的音樂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外,對其今后的生活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意義。自主性學習策略的培養是為了鍛煉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性學習能力,也是對現有灌輸式教學模式的一種轉變。對于高中生來講,自主性學習能夠促進其在今后生活中、學習中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并且自主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在無人監管下的主動性學習,因此,即便將來學生踏入社會后也能自發性的學習社會上先進的知識技能,從而為其在社會中的生存發展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的措施

  高中音樂教師要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更加明確、直觀的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進而能夠自主性的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但是在實際的高中教學中,音樂教師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當下學生的音樂發展需求出現嚴重的脫節,因此,促進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需要教師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自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化的評估,從而找出最適合高中音樂教育發展的自主性學習策略,以下是音樂教師對高中音樂教學中問題因素深入研究后,探討出的自主性學習措施。

  (一)增加高中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

  如今的高中音樂教學大多是都是千篇一律的灌輸性教學,使得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大大折扣,也就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增加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一方面是緩和高中音樂課堂中沉悶的學習氣氛,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性的音樂學習。高中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的具體措施可以表現為將理論性的音樂學習知識加入到有趣的音樂游戲當中。并借助于學生對游戲的熱愛,將理論知識全面的滲透于學生的腦海中。此外,音樂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借助于如今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開音頻教學或是視頻教學,通過對音樂歌曲和藝術舞蹈的的欣賞,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對音樂歌曲和藝術舞蹈的模仿,活躍音樂教學氛圍增加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并且借助于此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意識。

  (二)采用互動性的音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位置,并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而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高中音樂教育采用互動性的音樂教學,一方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狀況,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為今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現有學習行為的一種轉變,讓學生由教師的被動性知識灌輸轉換為學生主動性知識的吸取,并且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此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養成也有助于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后對各項能力的學習和掌握,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6

  【摘要】古箏作為使用者較為廣泛的一種演奏樂器,古今中外都倍受歡迎,成為了全國藝術院校中的熱門專業。本文以古箏演奏技法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流變,辨析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類別流派中的文化內涵和技術特點,闡述其發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傳統樂器;古箏演奏;演奏技法;音樂教學

  古箏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代社會都備受人民喜愛。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演變發展,古箏的彈奏技法為了適應音樂審美的變化,也需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吸收新的元素,進行創新和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一、古箏演奏技法的產生和流派發展

  自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古箏曲《慶豐年》開創了雙手演奏的古箏演奏技法之后,我國古箏的演奏技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開始不斷創新發展,進行不斷的嘗試。在傳統演奏技法的基礎上融入許多新的元素和現代元素,使得古箏演奏能夠更加符合現代化的審美要求。

  (一)古代古箏演奏技法。

  最早有記載的關于古箏的表演形式,是戰國時期的李斯在《諫逐客令》中所寫的:夫擊翁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聲也。說到的箏就是古箏,意思是邊彈著古箏,邊拍著大腿、唱著歌,讓人耳目愉快,說這才是真正秦國的音樂。這句話雖然沒有確切地說古箏的演奏技法,但是也能從中得知,在那個時候,古箏并非是純演奏的樂器,主要是用作唱歌時候的伴奏樂。在漢魏時期,古箏已經成為了表演活動中重要的伴奏樂器了。古箏最早的演奏技法是建立在伴奏基礎上,和歌曲演唱有密切相關。

  (二)近代古箏流派機器演奏技法。

  到了近代社會,古箏主要是作為一種民間的說唱音樂形式和戲曲的音樂伴奏,其表現形式有許多呈現,如杭州的灘簧、山東的琴書、廣東漢樂等。古箏演奏者通過不同的曲譜加上個人的改編,再加上獨具風格的表演形式和演奏技法,就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鮮明的演奏風格,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古箏流派,如浙江箏派、山東箏派、河南箏派等。從不同的古箏流派及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演變可以看出,古箏演奏技巧的傳承及發展和其發展地的發展進程和風貌息息相關,而這些,在古箏演奏技法的運用中也得以反映。

  二、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的逐漸發展,我國音樂藝術也逐漸與國際接軌,在傳統的音樂元素之上也增加了很多現代元素和國際化的新特點。古箏演奏技法在傳統演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了繼承并且不斷加以創新發展,又吸收和借鑒了其他演奏樂器的優勢加以發展,最終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一)傳統演奏方法的繼承和創新。

  一方面,古箏作為我國傳統的樂器,其演奏技法依然是建立在傳統基礎上的。在古箏的演奏中,最主要的是點、揉、吟、顫等傳統技法。這些傳統的演奏技法在長久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凝聚了古箏演奏技法的精髓部分,在古箏演奏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古箏演奏技法又并非一成不變的。在對傳統演奏技法的繼承之上,還加以革新。傳統古箏的演奏方法往往帶有很濃重的地域色彩,雖然各具特色風情,但顯然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多元化的藝術需求了。因此,古箏的演奏技法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對現代演奏技法進行發展創新,使得古箏的演奏技法靈活多變。

  (二)對其他樂器的吸收和借鑒。

  古箏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演奏樂器,其產生和發展都遵循著其本身的特點和音樂總的發展規律。并在此過程中,為了完善和豐富自身使古箏演奏更富傳承性和包容性,古箏演奏技法也吸收了許多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和音樂元素并加以融合。比如對于琵琶,古箏吸收了其演奏中的掃弦法,此外,還吸收了西洋樂器的不少演奏技法。

  (三)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在目前古箏的演奏技法中,在對于傳統技法的繼承和傳承基礎上,還吸收了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因此往往表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除了最基礎的傳統指法以外,還發展形成了如輪指、搖指、點指和轉換音列等技巧。在繼承民族性的基礎上,增加了現代音樂的藝術特色,兼容了傳統和現代化,使得傳統的古箏演奏技法顯現了更豐富的形式。

  三、古箏演奏技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古箏教育作為一門受歡迎的課程,是古箏藝術今后發展的基礎和動力。古箏教育一方面為古箏演奏事業提供動力和源泉,另一方面其本身也在隨著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因此,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必然會在音樂教學運用中有所體現。首先,作為古箏學習的入門基礎,教師在一開始就會向學生介紹關于古箏的樂器特征和其發展概況。這是古箏學習中所必須了解的,其余還有關于彈奏手勢、掌握定弦、音位和一些最基本的手法等等基礎的理論和技巧技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事先為學生講解最基礎的概念知識和彈奏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原因,并且給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在一開始的時候,需要重點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手勢和指法。其次,學生在古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事先制定好相應的訓練計劃。在教授新曲目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舊曲目的復習和鞏固。在進行新曲目的練習過程中,要注意分層次、分類別進行教授,尤其是一些難度較大的曲目,更要分層練習,以便更好掌握,在熟悉每個章節和階段之后再進行總體的練習。而對于已經學習過的曲目,教師也要安排好學生進行復習。由于古箏演奏本身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除了基本理論知識和演奏技法的講述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訓練,除了日常的練習以外,還要定期展開一些活動,讓學生能夠有展示自我風采的舞臺,并通過練習和表演不斷發現自己的問題,加以改進。在古箏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重視對學生演奏技法的培養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于學生音樂素養和內涵的培養和重視。現代社會,學習古箏的學生從小是生活在一個流行音樂盛行的社會背景中,流行化是學生對于現代音樂的認識基礎,而這樣的音樂文化氛圍也必然會導致學生對于傳統古典音樂文化的認識不足,對古箏演奏的魅力沒有足夠的體會。目前,許多學習古箏的學生都更重視對古箏技法的訓練,掌握更好的演奏方法,從技術層面達到演奏的正確性,然而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學生對于自身演奏的音樂中的文化內涵了解過少。針對古箏專項練習的訓練,專注于曲目的經典片段和節選的技術練習也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古箏這種樂器和音樂本身的獨特風格和韻味。游離于單純的技術練習,為了提高技法水平而進行的練習往往導致所練習的技法風格也是單一的,本身雖然無害,但同時也導致了古箏演奏失去了它獨特的韻味和吸引力,也失去了它的文化內涵。在這樣的現狀下,我們也需要去思考如何將演奏技法和古箏的藝術內涵結合起來,使得古箏演奏在新時期能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特色,思考如何將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應用到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更好地了解古箏并能真正熱愛古箏,熱愛民族音樂,并通過身體力行為,為古箏演奏技法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還要思考如何讓古箏能夠對這個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參考資料:

  [1]劉洋洋.演奏技法革新之意義:20世紀80年代后古箏曲的音樂表現[D].武漢音樂學院,20xx.

  [2]戴曉.中國現代箏樂發展及美學特征研究[D].云南大學,20xx.

  [3]徐麗鴻.揚琴創新技法對揚琴藝術發展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xx.

  [4]宋經苑.《溪山琴況》表演藝術理論在古箏演奏中的指導意義[D].山西大學,20xx.

  [5]楊凡.當代古箏演奏技法的傳承與發展[D].福建師范大學,20xx.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7

  在當今各類時尚元素均躍躍欲試涌動著的大潮中,音樂作為一個一直盛行著且不可被替代的因素也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起著莫大的作用,音樂方面的教育也成為我國多面教育的重點。對于學習眾多分支組成的整體音樂,主要是在對學生進行本土民族音樂學習的基礎上,學習并尊重其他民族的音樂,這樣在保證同學學習質量的基礎上,更能滲透給學生更多方面的相關知識,促進學生更好、更全面地發展。

  一、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音樂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環境下的音樂教育,是一種取各方之長,棄原本之短的更加適合當代音樂產業發展的教育理念。其主張在整個音樂教育的大范圍之中,同時解除對其他民族音樂類型的抵制感,培養學生掌握多類型音樂的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到多元文化環境下面音樂時作為共體所存在著的,同時這樣積極、開放的環境還可以使得學生在自由的環境中間看到并發展適合自身的音樂類型,更可以提高自身對于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理解和掌握到其中優秀、積極的內容,并融入到自身的音樂理念當中。

  二、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中學音樂教育

  好像在人們的固有印象當中,中學階段音樂課就是教授同學們唱歌的課程,而老師們的授課方式也往往迎合著這樣的想法。而仔細看來,當代背景下面的多元音樂是欣賞、創作與學習并存的,而教師應當在課程中間更加強調出來音樂整體賞析能力,引導學生對于音樂世界的全面了解。單純的歌唱方式或者相關技能的單一傳授會在一定范圍當中制約同學們的理解與靈感激發,這樣的教學環境也會使得音樂課堂缺少活躍的氛圍。其中有關于民族方面的學習也應當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重視,西洋樂是很符合當代音樂發展規律,但是很多音樂韻律及譜寫思路均是來源于各民族最原本的音樂本質的。此外對于音樂樂器的學習也可使得同學們更快掌握音樂學習的套路,至于樂器的選擇,大可以古代、近代、現代并重,畢竟多元音樂文化環境帶給我們的是更多隨性和個性的發展。

  1、傳統音樂教學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決定了在文化構成方面,我們是多元化發生并兼容著共同發展的。理所當然第一步便是理解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提高同學們對自身民族音樂文化的領悟力,這樣的意識可以在教學課堂以及教學實踐當中逐漸培養。比如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個民族的樂器、流傳下來的音樂圣典、獨特演奏方式等都是我們自然感興趣并且愿意理解甚至經過學習可以掌握的地方。形象與音質的演奏往往是最吸引同學們的所在,它們在不斷變更著的歷史的長流當中被存留下來成為我們都敬仰著的民族感非常強烈的珍貴之物,當然值得我們視若珍寶反復學習并在其中感受到多元文化發展對于音樂方面的影響。當然,蘊于其中的民族自豪感更是會自然而然地產生。除此之外,在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學音樂教育要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自發進行音樂學習,以主觀的角度學習音樂,最大視角發揮自身對于音樂的敏感性。

  2、融合本土音樂因素的教學

  本土音樂的定義同本土人是一樣的,指的是融合于當地居民日常與歷史。在其中不斷相互融合并發生發展起來的,獨具當地風土人情氣息的音樂,它融于人們的生活,也能詮釋相關一起發展著的歷史內容,是整個地區的精神表達。在教育教學當中,采用融合本土音樂因素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幫助血神對本土音樂有一個更加傾向專業方面的認知,更是課堂、提高同學情商提升學生的本土意識的大好方式。

  3、貫穿世界音樂范圍的教學

  音樂的學習范圍與內容是廣泛并且寬度與深度并存的。世界范圍內的音樂學習同樣也是世界各地民族與當地各類型音樂的整合體。就目前我國中學音樂教學而言,教學內容主要是在對本民族音樂進行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對西方音樂的鑒賞,其中缺乏的是世界更多其他民族音樂的類型也理論,在當代多元教育的體系當中應當上面應當加強對世界不同民族音樂的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對世界不同民族音樂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刻的學習和理解,這樣同學才能以自己的眼睛和對聲音的判定真切感受到音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當然,應用于其中的方式方法我們大可運用越來越方便的網絡技術,來引領同學們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這樣不僅是幫助同學們拓寬對于音樂界面的了解,也包含著不同文化背景下面的一切風土人情。

  三、在多元音樂環境下進行音樂教育的意義

  對于國內而言,我國本身就是融合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本質;同樣放眼世界,我們面對著的同樣是各類文化、音樂、生活場景并存著的狀態,所以對于在多元音樂環境下面開展音樂教育是符合我們自身程度又能走上更高臺階的方式。在其中建立的同學們的有關于音樂的審美情趣也是不分國家與民族的。多元音樂文化建立的最終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建立一種音樂上的開放視野,這將是讓音樂永葆活力、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力。要真正建立多元音樂文化,打破常規的呆板教學模式是必經之途,在此會經歷各種艱辛阻撓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來促使我國中學音樂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發展。四、總結在中學音樂教學之中,要融合國內外、各民族的有關于音樂方面的精彩所在,再多元化、多文化的音樂教育背景下面開闊眼界并且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音樂道路,進而有利于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穎.融合與實踐芻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xx,02:122-126.

  [2]周麗娟.淺析中學音樂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教育[J].黃河之聲,20xx,14:54-55.

  [3]陳聰.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與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芻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3:106-109.

  [4]張黎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民族音樂教學研究問題與對策[D].東北師范大學,20xx.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09-23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范文09-23

美育與高中音樂教育的融合論文09-18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6篇11-06

高中音樂教育論文7篇11-06

音樂教育論文: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進策略10-15

高中音樂教育新思考的介紹論文12-11

高中課堂傳統音樂教育的幾點嘗試論文12-06

音樂教育論文提綱10-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源县| 广平县| 灌云县| 长丰县| 华蓥市| 九江县| 苗栗市| 宜丰县| 平江县| 阳曲县| 南安市| 巴中市| 平陆县| 杭锦后旗| 夏邑县| 蓝田县| 治多县| 永清县| 峨山| 和顺县| 垣曲县| 屏东县| 阿克苏市| 永顺县| 德阳市| 文登市| 南京市| 太湖县| 昆山市| 宁强县| 沙洋县| 义乌市| 昌图县| 巴楚县| 钟山县| 铅山县| 平山县| 孝感市| 长宁县| 九台市| 西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