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竹刻藝術
竹刻藝術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朵淡雅的奇葩,也是人類歷史的文化遺產。竹刻藝術家們以刀代筆,以竹子為載體,將書、畫、詩、印等藝術樣式融為一體,賦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他們的努力,為中國竹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
竹刻藝術歷史悠久,從古代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可證,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就已利用竹子來紀事。西周時記載政事等,已廣泛使用竹簡,而大臣朝會時手中所持的笏,也系用竹子做成,其上刻有文飾。其后,竹子的使用范圍更廣,形制也更為多樣。湖南19號戰國墓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盛酒器“卮”,有用竹子制成的,其三足雕刻成獸蹄狀。后在甘肅武威漢墓出土了當時用的毛筆,在筆桿上陰刻有隸書。而在湖南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竹制勺,其上刻有浮雕,線條流暢,令人驚奇。文獻記載,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有筆筒名“裘鐘”,乃用斑竹制成。唐代時傳入日本,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現藏正倉院的樂器“人物花鳥紋尺八”,更從另一側面體現了盛唐藝術的輝煌。
宋代尚文,涌現了一支龐大而有素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審美思想與追求,直接影響了整個工藝領域的發展,為明清竹刻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明清時期,竹刻名家輩出,涌現了許多流派。著名的有嘉定派與金陵派。嘉定派由明代正德、嘉靖年間的朱鶴(號松鄰)開創,雕法以深刻為主,其子朱纓(1520—1587,號小松)、孫朱稚征(號三松)繼之并有發揚,祖孫三人世稱“嘉定三朱”,為嘉定派的形成及藝術風格的`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朱”之后,有侯崤曾、沈大生、秦一爵,及清初,有沈兼、周乃始、王永芳等俱稱名家。至清康熙時有吳之璠(字魯珍)、封錫祿(字義侯)、封錫璋(字漢侯)、顧玨(字宗玉),雍正時有施天章(字煥文)等,俱稱大師。乾隆時周顥(號芝巖),世稱“合南北宗而為一體”,“二百余年首屈一指”。其他竹人,各有專長。嘉定竹人,前赴后繼,各顯神通,贏得竹刻之鄉的美名。金陵派名家,明代有李耀(字文甫)、濮澄(1582—1648,字仲謙),而濮澄則被認為是金陵派的創始人,雕法以淺刻為主。清代乾隆時期僑寓揚州的潘西鳳(號老桐),原為浙江新昌人,因鄭板橋的推譽,被認為是濮仲謙以后一人,故也稱為金陵派代表人物。上述兩派外,明代尚有張宗略(字希黃),長于留青,因籍貫無考(有說為浙江人,有說為江蘇人,也有說是湖南人),后人無稱是何派。及清代后期,又有所謂黃巖派,代表人物為方絜(號治庵),擅長陷地深刻;蕭山派,代表人物為蔡照(原名照初),擅長淺刻。另有不知籍貫的尚勛,精留青。至晚清時,崇尚刻金石文,名家有浙江德清的朱寶騮、江蘇吳江的楊澥、長洲的周之禮等,風格單一,實在也稱不上派的。
明清時期的竹刻風貌,民國時重要竹刻家金西厓在《刻竹小言》作了很精辟的概括。他說:“縱觀四百余年之竹刻,可概括為由明中葉之質拙渾樸,發展為清前期之繁綺多姿;又自清前期之繁綺多姿,嬗變為清后期之平淺單一。以雕刻再現書畫,實為后期變化之主要原因。”他的總結簡明中肯,實在是知者之言。
到了民國時期,由于時代的變革與風氣的轉變,竹刻藝術已沒有了往日的風采,但流風所及,依然有較為精彩的表現。這一時期重要的竹人,有浙江吳興的金西厓(1880—1979)、江蘇嘉定的潘行庸(1886—1961)、吳縣的支慈庵(1904—1974)、蘇州的楊云康(1906—1959)、盛丙云(1909—1968)、常州的徐素白(1909—1976)、蘇州的楊子英(1915—1983)、吳江的徐孝穆(1916—1998)、常州的白士鳳(1923—1997)等。上述竹人中,除金西厓、潘行庸、楊云康三位外,其余的諸位主要創作高峰期則在新中國建立以后。
人文
天生擁有平淡、清氣、樸實的特征,其虛心勁節、彎而不屈的品質,歷來受到世人特別是文人的喜愛。人們將竹比喻為君子。宋代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句,體現了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與追求。這一向往與追求,伴隨著竹刻藝術創始與發展的整個過程。
宋代以來,文人們頌竹、詠竹、寫竹、畫竹不斷,涌現了無數的名篇佳作。竹子成為他們抒發心跡的重要媒介與載體。他們對竹子的關注與借竹說事,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竹文化,使竹子在中國文化中擁有了獨特的文化象征。明清兩代竹刻藝術的誕生與發展,及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不僅豐富了我國工藝美術的天地,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工藝美術的發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竹刻藝術對中國竹文化內涵與外延的深入與擴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價值
一片竹子,或是一段竹根,經過了竹刻藝術家們的巧思與細雕后,最終成為形態各異、賦有生命的藝術品。這一過程,不僅體現了竹人們的才情,同時也凝聚了竹人們的心血。而心血就是生命。換言之,竹人的心血是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而才情只是心血的外在表現而已。
生命的價值在于創造,而創造源于對生活的熱愛與體認。只有不失此愛心,涵養此體認,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真意。用積極的態度將此美好與真意作藝術化的再現,就是創造。一件竹刻藝術品的誕生,與其他優秀文藝作品的誕生一樣,同樣符合這一規律。竹刻藝術的價值本此。
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竹子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竹子以其環保、清潔與可再生的特性,盡顯材料優勢。這無疑成為當代竹刻藝術發展的重要保證。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竹刻藝術與其他傳統藝術一樣,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重大選擇。國內收藏市場對傳統優秀竹刻作品的關注,也因傳世作品的數量有限,優秀作品的可遇而不可求這一現狀,藏家們開始將目光轉向現當代竹刻名家。這一現實,無疑成為了當代竹刻藝術的新機遇。當代重要竹人徐秉方先生作品在拍賣市場的屢創新高,青年竹人張偉忠、俞田等人力作的受到關注,不僅提升了當代竹刻的市場地位,同時也提升了其影響力與知名度。
2005年文化部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嘉定竹刻、邵陽竹刻、常州竹刻先后被列入國家級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扶持與竹人的努力下,竹刻這一古老而現代、高雅而通俗的文化藝術奇葩,又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
【淺談竹刻藝術】相關文章:
1.淺談藝術
2.淺談何為藝術
3.淺談家園溝通藝術
4.家園溝通藝術淺談
5.淺談藝術是什么
6.淺談當代玉雕藝術
7.淺談什么是藝術
8.淺談家具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