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游戏不用登录直接玩,苹果6s plus,不朽情缘滴血大奖视频,电子pga是什么意思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

時間:2022-12-18 08:54:25 政治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關于“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1

  [論文摘要]

  馬克思經過艱苦的理論探索和對青年黑格爾派特別是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批判和清算,最終創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科學理論體系。綜觀形成的這一過程,“現實的人”是其出發點。本文通過對這一過程的探討,逐步揭示馬克思提出的“現實的個人”的豐富內涵。這對于我們從整體上完整、準確地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出發點

  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發展是從黑格爾開始,經過費爾巴哈,最后“成為馬克思”的過程。通過對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立足點。準確解這一立足點,有助于我們從和,從理論和實踐上完整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

  一、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探索過程

  馬克思是在德國開始自己的理論活動的,是從接受德國古典的開始的。無論是黑格爾、青年黑格爾學派,還是費爾巴哈,都對馬克思早期的思想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馬克思得益于德國古典哲學的優秀遺產,但他沒有以此為限,他清晰地看到這些哲學內在的缺陷:與現實生活的相互脫離,缺乏一個現實的、物質的前提。因此,馬克思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繼承,并不斷地清算、超越這些思想。

  1.馬克思吸收黑格爾哲學的合理思想,批判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黑格爾在人類思想史上創立了一個包括自然、和精神領域在內的、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并把“絕對精神”看作是這個體系的本質。他提出的人學思想對馬克思有著重要的影響。黑格爾看到了人是在社會歷史中活動的存在物,并且指出要通過勞動、通過人的活動來理解人的本質。但是,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他提出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勞動,根本異質于馬克思提出的物質生產實踐的勞動解釋。他夸大人的精神屬性,強調人是精神存在物:“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構成世界的內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本性”,“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區別于外部的自然界”“就人作為精神來說,他不是一個自然存在”。可見,黑格爾看來,人和人的本質是和自我意識等同的,人是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由于黑格爾不承認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不懂得客觀實在的人及其物質實踐活動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而是用所謂“絕對精神”、“理性的自我運動”來描述社會歷史的發展,其結果“只是為那種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有關勞動和社會歷史的合理思想,但是堅決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尖銳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特別是在1842年,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由于有機會、有條件接觸當時現實中許多重大的和問題,馬克思不得不“回到人間”,思考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這使得他對黑格爾思辨哲學與現實嚴重脫離感到很為難。在馬克思看來,以往哲學陷在純思辨的泥沼里,是不符合哲學的真正本質的。

  2.馬克思轉向費爾巴哈,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超越

  馬克思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而這種轉變是以費爾巴哈作為橋梁和紐帶的。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盡管這種唯物主義帶著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來批判和清算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堅決反對黑格爾把絕對精神作為世界和人的本質的思辨觀點,他在批判上帝和黑格爾絕對觀念的基礎上回到人和自然界上來,他以人來代替自我意識,以人的本質來代替神的本質,重新確立了人在哲學中的地位。《未來哲學原理》中,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稱為人的哲學并把它和舊哲學相對立:“作為人的哲學的新哲學則不然,它主要地也是為人的哲學”。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他說:“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形象。在哲學上最高的東西是人的本質。””由此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一命題。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這一思想,并在《1844年哲學手稿》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在《手稿》的序言,馬克思就對費爾巴哈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和肯定。在該著作中,馬克思也沿用了費爾巴哈的類、類生活、類本質等術語來探討“歷史之謎”。但是費爾巴哈把人僅僅歸結為“自然界的產物”,表面上他講“現實的個人”,但他所講的“現實的個人”只是人人都要吃、喝、住、用等自然的需要。費爾巴哈所講的人與人的關系只是愛與友情的關系,而且是觀念化了的愛與友情,除此之外,“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還有什么其他的‘人的關系。于是,“人的本質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J。他所說的“現實的人”實際上是抽象的“人”。他對“人性”或“人的本質”的理解,最終訴諸的是“最高的直觀”和理想的“類的平等化”,這正是再度把感性思辨化了。這又給馬克思的思想發展造成了新的束縛。

  但馬克思并不是純粹的費爾巴哈派,他在接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同時,也不斷地超越這些思想,對這些思想進行創造性的改造。馬克思批判費爾巴哈“還從來沒有看到現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僅僅限于在感情范圍內承認‘現實的、單個的、肉體的人,他不了解人的存在,不了解人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因此不懂得社會實踐這種“感性的活動”所創造的人類世界對現實的人的重要意義,不能認識人是從事社會實踐和社會生活的存在物。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科學、詳細地闡述“現實的個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馬克思反對施蒂納,徹底粉碎青年黑格爾學派的唯心史觀

  青年黑格爾派成員中繼鮑威爾后的又一個“寶貝”施蒂納則以“唯一者”——“唯一的個人”取代了費爾巴哈的“類”,把目光從普遍轉向個別,從“類”轉向個體。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納以三個最基本的范疇:唯實主義、唯心主義、利己主義為基礎,并在人的個體發展之中對應找到兒童、青年、成人三個階段。這樣,“人”的發展的唯一結果就是唯實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否定的統一,即真正的利己主義,就是達到施蒂納所說的“唯一者”。施蒂納的“唯~者”說到底就是“我”,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絕對自由的主體,的最后創造者,一切存在中的最高存在,不管是我的本質還是人的本質都不能站在我之上。施蒂納關于“人”的論述歸根到底就在于把人的現實發展歸結為人的“自我發現”,把一切現實關系統統歸結為純意識的關系。馬克思對此批判說:施蒂納’對德國哲學的幻想的無限信仰集中地表現在:他不斷地把‘人’作為單獨行動的個人強加給歷史;他認為‘人’創造了歷史”,他“無條件地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幻想,并以此為根據繼續創立自己的理論”-。這種以精神解釋歷史的觀點是黑格爾哲學的翻版。

  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和施蒂納的“唯一者”,以及“真正的者”基礎上,把自己的立足點放在歷史唯物主義上,拋棄了對抽象的“人”的崇拜,針鋒相對地提出了“現實的個人”。他對于“現實的人”的表述有一個在本體論上突破純粹意識之內在性的新境遇作為其深刻的背景,即把人從本源上看作是在世界中存在的。這是以“感性活動”立論的本體論,最初闡發于《1844年學哲學手稿》,而后概括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現在則凝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現實的個人”這個概念上。

  馬克思形成現實的個人概念后,便以它作為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和出發點。“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這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正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馬克思才得以揚棄和超越以往的各種社會歷史理論,揭示人類歷史的基本規律,創立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二、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特點分析

  馬克思之所以能超越前人發現關于人自己的真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這從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的特點分析中可以得出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1.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能動的。

  馬克思強調世界上的事物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存在的,正是由于主體的活動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有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作為社會生產主體的人也是由于人的活動才存在,才把它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它的特征也是由它們的活動決定的。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馬克思在這里表明了他對“現實的人”的理解,要從人的活動理解,從它的活動的能動的過程理解,作為活動的主體來理解。

  人的活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其中居于核心和主導地位的是勞動,即生產實踐活動,它是人類得以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人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人和社會之間各種關系得以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礎。認識“現實的人”必須抓住生產實踐這個關鍵性環節。早在《1844年學手稿》中,馬克思就已經開始把勞動與“個人”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在《手稿》中,他通過“異化勞動”來探討“人的本質復歸”。雖然在那里他所建立起來的`還不是感性活動與現實的個人之間的聯系,但至少已經意識到要從勞動的角度來規定“個人”。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一步步地接近了“感性活動”這個重要概念,并最終確認了現實的個人就是進行感性活動的個人。因此,我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反復強調他所說的“現實中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

  2.馬克思學說中的“現實的人”是客觀的。

  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實質就是從物質生產出發,既然人是在社會中從事生產的人,那么,他必然會受到生產的物質條件的制約。“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

  對“現實的個人”的客觀性,對“現實韻個人”由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精辟的論述。馬克思說:“現實的個人”,“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一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客觀的,這不僅因為它們的狀況取決于它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是客觀的,而且因為它們的存在、它們的活動也是客觀的。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甚至連最簡單的‘感性確定性’的對象也只是由于社會發展、由于工業和商業交往才提供給他的。”

  3.馬克思學說中的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堅持把現實的個人、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生產的物質條件相統一起來進行研究,就不可避免地會進人到社會的范圍內考察現實的人在進行活動時所形成的關系,最終得出人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社會聯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側這是馬克思直接論述“人的本質”概念的兩句話。把人的本質理解為一種社會關系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思想變化的一個關鍵。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是一個關系范疇,社會生產關系才反映人的本質。正像馬克思在發揮自己的上述觀點時所指出的,“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一引者)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

  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的總和規定的,但社會關系的總和決非的湊合,而是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體。其中,不僅有各種關系之間的從屬關系,而且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按照觀點,在這些諸多關系中,盡管它們彼此間發生相互影響,但思想、關系總是受著經濟關系的制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階級關系,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關系。這種關系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面貌,同時也最終決定著人的社會本質。

  從“現實的人”出發,馬克思開始從研究個體與類的關系轉向研究人與社會的關系,并最終正確地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他從經驗事實出發,考察現實的人所達到的物質生產條件,考察這種生產條件相聯系的社會關系的總和,還考察人們在這種條件下進行的能動的生活過程。這使馬克思逐漸形成后期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法原理的科學論證。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法運動規律的發現,馬克思不斷創立了例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學說、社會形態理論等基本原理,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可以看到,現實的人,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的焦點,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馬克思通過對現實的人的深刻研究確立了從新的視角看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理論平臺。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2

  論文摘要:

  針對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缺乏實效性問題,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選好切入點,突出內化環節,教育行為要具有科學性。

  論文關鍵詞:

  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問題;對策

  高等學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也是向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原理和學說的重要場所。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理論水準和認知能力,使未來社會中的主流人才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能憑借其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服務人民,服務社會,需要我們作出科學的探索。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但在部分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這就是相當數量的同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他學科的態度明顯不同。具體表現為:

  其一,不到課。有些學生專門選擇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時辦其他的事情;有些學生無故缺課,寧愿在宿舍睡覺也不去聽課。

  其二,不聽課。有些學生人是到了課堂,但看小說、看雜志、睡覺等諸多情況都有,完全沒有進入聽課狀態,“人在曹營心在漢”;有些學生僅在老師舉實例時抬起頭來聽一聽,一進入理論的講解,就又低頭去做與課程無關的事。

  其三,不重視。有些學生在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時忘記帶書,或是出現遲到和早退現象。

  其四,不認同。有些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用,考試前背一背及格就行;來上課的同學也大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沒有通過馬克思主義這個科學理論的指導而走向日臻完善和成熟。

  也就是說,這些大學生既沒有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神需要,也沒有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愿望,更不打算踐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果是使這些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流于形式、走過場,更多的時候是零效果,也使大學生錯過了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高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時機。目前,大學生偏于專業知識,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其他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重視不夠已成為自身成長的瓶頸。實踐證明,作為社會科學之精華,以科學的世界觀為邏輯起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自成體系,內容博大精深,它與自然科學一起構成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大學是人生歷程的重要時期,完備的個性要在這里成形,合理的知識結構要在這里構建,科學的世界觀要在這里確立,人生的新里程要在這里起步。特別是面對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雙重作用,社會的組織形式、生活方式、就業形式以及經濟利益多元化的現實,使大學生的思想出現了很多困惑,也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面臨新的形勢和要求。從思想上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新情況新問題,使大學生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已成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存在問題的成因

  為什么有些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會出現這些現象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對自身價值缺乏準確而科學的定位。翻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材,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論述:“學好馬克思主義原理對于我們認真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對于克服左或“右”的錯誤傾向,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當代大學生在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增強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的需要。”如此等等。乍一看,這樣的闡述并沒有什么錯處,因為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他們只有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深刻認識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在進入社會后自覺地理解和執行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肩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榮任務和歷史使命,把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同祖國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時代的需要結合起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但事實是,從這樣的角度論證大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很遙遠也很渺茫,造成了很大誤解,他們從中得到的信息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有關,與自己的現實生活相差甚遠,這些理論唱高調,“假、大、空”,不切實際。學習外語、電腦、專業課能使他們立足社會,甚至能幫他們找到一份工作,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派不上用場,他們看到這些字眼就產生了本能的抵觸情緒,甚至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當成負擔,不感興趣是必然的,更不會自覺自愿地去學習,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揭示其意義或作用時的最大失敗。因此,針對大學生對自身生存與發展命運的高度關注,系統研究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找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的內在結合處,構建起馬克思主義理論通向大學生現實的平臺,揭示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大學生現實生活的指導作用,從心靈深處解決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用性的疑慮,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吸引大學生的目光,對其施加精神影響,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關鍵。

  三、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對策

  首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選好切入點。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立足于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尤其要密切聯系大學生的實際,要同他們的學習、生活、成長和自身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困惑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既講道理、又辦實事的特點,關注大學生的現實問題,從更近的目標層次上來說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現實意義,使他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幫助他們走好人生之路。當代大學生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接受信息的渠道多,知識面寬,更注重知識的實用性,不滿足現成的答案,有理想,有追求,愿意自己的一生有所作為,渴望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但由于他們年紀輕,閱歷淺,沒有機會從實踐中體會出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知與行、主觀和客觀的辯證統一,因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一旦我們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大學生的人生指導價值予以“穿透”,他們就不再覺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自己沒有關系,就會改變過去的觀念,利用大學這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最好課堂、利用大學這個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時段,認真系統地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而少去許多遺憾。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既要著眼于對理論內涵的科學闡釋,又要立足于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縮小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的距離,使他們感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務實管用,是終生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突出內化環節。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師要與時俱進,巧妙地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內化為大學生行動的指南。“內化就是外部事物向人的內部精神(即心理)轉化的過程。”內化體現著教育對象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某一理論要求并把它變成自己的信念和行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化就是大學生們能夠把他們認為抽象和枯躁的基本原理與他們最關心的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甄別、評價和選擇,從而指導自己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講大道理,講空話套話。虛遠空洞的說教,內容蒼白,必然降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地位。其實,“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所以,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過程,除了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聯系世界風云的變幻、國內洶涌的改革大潮,從最新的角度,對基本原理進行闡述,講清講透理論外,還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與世界大事、國家大事的聯系中內化到對學生個人行為的引導中去,以社會和大學生生存發展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內容,在貼近大學生實際上下功夫,與他們最關心的就業、人際交往等現實問題聯系起來,把大道理融人生活小事中,使其內容具體實用,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日常生活價值,凸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社會生活的指導功能。這樣,馬克思主義理論就能在思想深處與大學生產生共鳴,形成良性互動,也就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積極性,增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說服力,同時也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人文關懷和人生導向作用,大學生們自然而然就會心悅誠服,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別人要他們學習變為自己主動去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

  最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行為要具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最終目的是要影響大學生的行為。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決定行為,欲影響人的行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需要是人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得到滿足的一種心理狀態。”人的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追求需要的滿足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滿足需要是人類一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出發點。作為動力要素,需要決定著個體接受的目標和方向,并影響著接受過程的效率和程度,并且任何需要只有在被認識到時,才能構成動機產生的原因。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也是這樣,它應該是一個因有需求而主動接受、認同并內化于大學生的心中并在一定情境下指導其行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必然要與大學生的需相聯系,沒有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就難以被他們接受并得以內化,就永遠只能是一種在大學生之外的外在異己的東西。毋庸置疑,大學生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科學的武器解決自己的現實問題,因而揭示需要,引發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求,從大學生的飲食、求知、健康、求助、榮譽、娛樂、體育鍛煉、戀愛、人際交往、求職等等現實人手,把這些需要轉化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在動機,“科學生動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增強其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觀能動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失去了與大學生的聯系,就無法成為他們現實需要的內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就不能落到實處,因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能離開行為科學的指導。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大學生們獲得在人生道路上的理性指導,在困難與挫折面前的有力支撐,在思想上找到精神家園的終極慰藉,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大學生現實需要的和諧統一,這是成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之所在,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行為科學性的最好體現。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3

  一、存在的問題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一方面,盡管學術界提出了一些學科研究方向方面的意見,但是在學科研究的內容、方法等方向性的問題上還存在很大的分歧,從而在學科研究的主攻方向上還很模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科自身特色的形成和學科優勢的發揮。另一方面,很多研究還停留在就形勢追蹤形勢,就熱點炒作熱點的表面層次上,盡管有些研究有相對明確的方向性,也有很高的立意,但是要么隨意性大,凝聚力弱,方向性的周期很難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要么持續時間短,變化迅速,屬于短期行為。學科研究方向是學科定位的關鍵性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而學科因何而存,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的問題是學科研究方向最根本的問題。在宏觀建設層面上,作為一門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應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緊密結合社會發展變化對學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世情、國情和黨情,來確定學科建設和研究的方向。在微觀建設層面上,學科研究內容應側重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變化與發展,深入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建設的特色及規律;學科研究方法上應充分發揮現代化和信息化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不斷創新,拓展思路,發掘適應學科發展和保持學科方向的研究手段。學科基礎理論是一門獨立學科的重要支撐,但由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方向不明以及學科歸屬不清,其學科基礎理論研究相對不足。一是理論成果缺乏創新,很少有人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特點和規律出發,真正把本學科作為一門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一樣的學問來研究;二是存在“兩大塊”現象,即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上進行研究的很少,大多數是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研究。學科發展需要學術隊伍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有一流的學術隊伍,才會有一流的學科,而在我國,就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整體情況而言,學術隊伍的培養只有十多年的時間。與同類學科、學科自身性質所決定的“生命線”的戰略地位相比,本學科在學術隊伍建設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學科帶頭人嚴重缺乏,學術影響力太小。從整體情況來看,作為一門獨立性的學科,其影響力還很難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相提并論。

  二、對策建議

  第一,堅持學科發展原則——兼收并蓄與綜合創新。學科建設應當集眾家之所長,為我所用。從時間角度來看,要古為今用,積極汲取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精華,以完善本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從空間角度來看,要洋為中用,從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中汲取超空間的精華,為本學科的建設所用;從學科界限來看,要從現代人文社會科學中汲取最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深化本學科的理論研究。在有效汲取各方面成果的同時,要注重學科發展的綜合創新,不能一味地奉行“拿來主義”,而應緊密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世情,從本學科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夯實學科的理論基礎出發,不斷拓展本學科的研究領域。在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過程中,要理解和研究本學科同馬克思主義和思想政治理論相關學科的關系。從學科內容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法學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的內容是密切聯系的。毋庸置疑,本學科要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科學原理以及現實發展。然而,從本學科的教育功能和方法來說,學科建設還必須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外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內化的育人方法這兩方面的研究,即從人們思想道德的提高以及綜合素質的發展方面深化理論研究;在教育方式和方法方面,加強研究如何通過科學理論和精神來正確武裝和引導人們,同時實現育人功能和方法研究的有效結合。在本學科建設過程中還要理解和研究本學科的外延問題。事實上,社會各個領域和群體與本學科不斷探索的課題、深入研究的內容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每個領域都存在著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全面發展人的綜合素質、通過科學精神來武裝人們以及通過科學理論來正確引導人們的問題。不同領域和群體在育人功能以及育人方法上有著不同的規定,從而形成本學科不同方面和內容的研究。

  第二,明確學科研究方向,加強學科基礎理論建設,實現意識形態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加強本學科基礎理論建設需要明確學科研究方向,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學科所包含的有著內在本質聯系的兩個方面,它是一個學科而不是兩個學科;在本學科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研究其教育的內容和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規律;其重要結合點是帶有很強政治性的“教育”,區別于一般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政治性和政治的教育性的有機統一。因此,作為政治學與教育學的交叉學科,本學科是一門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夯實學科理論基礎還需要我們圍繞學科研究方向,構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有效凸顯政治學與教育學交叉學科特色的學科理論體系,不過,最根本的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的指導思想,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培養專業人才的目標、意識形態性以及強烈的政治性所決定的。

  第三,加強學科隊伍建設。加強學科隊伍建設應考慮本學科的發展現狀及其在學界的地位,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切實保障本學科教學和研究人員的權益;二是各級主管部門制定符合實際的扶持政策,在福利待遇、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等方面對本學科教學科研人員給予合理的傾斜;三是建立全國性的學科學會組織,為本學科教學科研人員提供課題集體攻關和學術交流、研討的重要平臺,相關部門應主動提供更多的訪學、參觀機會,讓本學科教學科研人員能夠更多地參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為理論研究積累實踐經驗。

【“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出發點論文】相關文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的論文04-22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主要內容分析論文04-25

淺談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理論奠基論文04-11

淺談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文(通用10篇)05-11

陶淵明的人生態度論文04-13

畢業論文開題報告中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08-03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人間喜劇》的藝術力量論文04-19

淺論實施音樂教育的現實意義論文(通用6篇)04-20

[馬克思恩格斯]人·存在·價值06-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翔县| 大埔县| 高邮市| 北票市| 金秀| 四子王旗| 迁西县| 邛崃市| 齐齐哈尔市| 辽源市| 宾阳县| 文安县| 永福县| 柯坪县| 松溪县| 马龙县| 涞源县| 普兰店市| 三门峡市| 南丹县| 绥滨县| 永安市| 鹤壁市| 建始县| 康定县| 贞丰县| 阿坝县| 常熟市| 桦甸市| 神木县| 五指山市| 灵宝市| 巴林右旗| 沛县| 阿合奇县| 宁德市| 唐山市| 合作市| 曲靖市| 陈巴尔虎旗|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