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語文教育的主軸論文
一直有一個想法,不一定正確,就是覺得"課外閱讀"中的"課外"兩個字有很大的負面影響。長期以來,"課外閱讀"的習慣提法給人一個根深蒂固的印象就是,閱讀是課外的事情,"課外閱讀"是語文教學主體之外的東西,有固然好,沒有也無傷大局。這樣的認識反映到教學實踐中,就會出現兩種教學行為:一種是輕視課外閱讀的價值,認為只要抓好課堂40分鐘就好了;另一種是把課外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附加,在現有的學習任務之上,再加上課外閱讀的任務。我認為,讀書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整個語文教育都要圍繞讀書來展開,課堂上教師要做的事兒是教學生讀書,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和讀書的習慣,課后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所以,筆者以為應把"課外"這兩個字拿掉,讓課內和課外貫通起來,讓讀書成為語文教育的主軸。這樣做也許對語文教學擺脫困境有所幫助。
"不讀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致命傷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語文應該是"讀書"最多的課程,怎么可能"不讀書"?我們不妨看看林語堂先生的說法。林語堂先生批評當年語文教育的幾個怪現象:一是"所讀非書",二是"無書可讀",三是"不許讀書",四是"書讀不好"。四句話歸結到一點,就是不讀書。對照今天的教育,這樣的問題是不是依然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所讀非書"——今天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只讀教科書,而教科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書。
有不少家長買了很多的"作文選"讓孩子讀,"作文選"更是非真正意義上的書了。"無書可讀"——不必說經濟條件比較薄弱的學校孩子無書可讀,就是很多有條件的地區,孩子也未必就有書可讀。有的學校,有很漂亮的圖書館,但是藏書不是拿來讓孩子讀的,而是用來做擺設,應付檢查驗收的。"不許讀書"——課外時間被大量的練習題、大量的書面作業擠占了,根本沒有讀書的時間。"書讀不好"——只是揣摩教師的意圖和標準,學生沒有閱讀的自由。
著名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曾經在本世紀初寫文章呼吁,"語文教學要搬掉兩座大山"。一座叫做"問答如山",就是說我們的語文課上教師只會提問,一堂課可以提出幾十個問題,平均一分鐘甚至半分鐘就要提一個問題,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完全變成了一問一答,而且很多問題只是在淺層次上漂浮,缺少起碼的思維深度,不需要問的也問,蜻蜓點水,浮光掠影,使語文課很難深入下去。另一座山叫做"習題如山",課內沒時間做作業,課外則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題讓孩子回家做,一本本練習冊、一張張試卷,搞題海戰術,考試前一段時間甚至每天讓孩子回去做一張卷子。我想這兩座大山的最大危害就是占領了孩子的全部的生活空間,讓孩子沒有發展的余地,沒有生長的自由,當然也沒有了讀書的時空。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自由,離不開空間,"有空間才有可能"。如此看來,"不讀書"不僅是今天語文教育的一個明顯的弊端,甚至是當代語文教育的一個致命傷。我不知道語文教學不抓讀書還能做什么!我不知道語文教學還有什么比引導孩子讀書更重要的事情!
讀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
有人也許會說,讀書固然需要,但是,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讀書似乎還有許多重要的任務,比如識字寫字、習作以及其他的語文基本訓練,還有教書育人等等,看起來這些方面一個也忽略不得,該怎樣處理和拿捏這些關系呢?語文學科的功能確實是多方面的,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綜合的、多維的,不能單打一,過去很多教師在這方面走過彎路。實現目標需要抓主要矛盾,有人告誡:"語文教學不能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園"。我們不能再做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語文課程是干什么的?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什么?對此,課程標準說得很清楚,就是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語文課程的重大理論貢獻。"語文素養"的提出,澄清了語文教育關于目的論方面的許多干擾,為廣大教師的語文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是"語文素養"畢竟是一個新的概論,它的內涵,特別是它的操作策略還有待研究和探索。因此,實踐中有許多教師不免陷入盲目。
"語文素養"需要實踐支點!這個支點應該是"讀書"。道理很簡單,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依靠讀書來完成。一個語文素養高的人,必定是愛讀書、會讀書、讀過一定數量的書,并且從書中獲益良多的人。反過來說,一個不愛讀書、不會讀書、沒讀過幾本書的人,想提高語文素養只能是奢談。所以,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應是讀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孩子讀書,把讀書作為我們的重要任務,至少應該把握四個基本目標:
第一就是要教孩子愛讀書;第二要教孩子會讀書;第三要讓我們的孩子多讀書;第四讓他們讀好書。
首先是教孩子愛讀書,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猶太人是一個非常愛書的民族,據說他們有一個非常奇特的風俗,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后,在書頁上蘸上蜂蜜,然后讓嬰兒去舔,他們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在孩子心靈里播下一顆種子——書是甜的。猶太民族的歷史上產生過許多大師,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們分別在哲學、自然科學、精神分析等領域改變甚至繼續改變著人類世界的生存和思維方式。德國納粹曾經妄想在二戰期間消滅猶太人,可是,這個民族非但沒有消亡,相反其生命力越來越旺盛。這一切,恐怕跟猶太民族酷愛讀書,崇尚書籍的社會風氣與文化分不開。所以,教孩子愛讀書,讓孩子知道書是甜的,書是美的,逐步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這是教師首先應當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其次要教孩子會讀書。會讀書可以從兩個層面去理解,先說從內容理解的層面,至少有四個方面,一是要讀得通,二是讀得懂,三是記得住,四是用得出。要想讀得通就得要識字,低年段應該重視識字,把識字的基礎打好;要想讀得懂,在語文課堂教學上就要重視教給孩子讀書的方法,教他們理解,理解文章的內涵;要想記得住,就要教學生積累,讓他們背誦;要想用得出,就應該把讀和寫結合起來。我想,讀得通、讀得懂、記得住、用得出,涵蓋了我們語文教育的主體內容。另外從方法這個層面上來說,要孩子會讀書,還要教他們學會精讀和泛讀,教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學會思考,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等等。我們要努力把課內、課外打通,將語文課堂教學和孩子的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再次是要多讀書。讀書要有一定的量,量變達到質變,沒有一定的量就談不上質。所以,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要讓孩子閱讀不少于150萬字,我覺得這只是一個保底的數字。教師們應該不拘泥于這樣的數字,要讓孩子在小學讀更多的書。
最后就是讀好書。讀書要有選擇,作為教師有責任給孩子選擇那些有品位的、值得孩子們去閱讀的、對孩子身心有助益的圖書。由此可見,"讀書"幾乎涵蓋了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它是語文教育的本質意義所在。瞄準了"讀書",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就跑不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提高。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教師,要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教師本身就應該成為讀書人,要帶頭讀書。面對書籍,教師應該比學生有更多的饑渴。教師的這種閱讀狀態、工作狀態、研究狀態對孩子的影響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它有時候比教師上一節課所帶來的影響要大得多。
讀書也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
語文能力從哪里來?"語文能力不是靠教師講解,不是靠分析課文的段落結構、層次得來的,因為它是一種能力,只能通過聽說讀寫實踐活動才能得到。把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講解分析上,那是顛倒了主次。適當做一點講解,適當分析,畫龍點睛,這是一種引導,一種提高,絕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手段。"(《柳斌:理想的語文教育是什么》《小學語文》2008第9期 )漢語文教學幾千年的傳統啟示我們:學習語文最好的辦法是多讀多寫;讀書本身就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也是最根本的途徑。要致力于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在閱讀中提高認識能力。
讀書,能夠收獲所能收獲的一切。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撰文《教語文,其實很簡單》(《小學語文教師》2006第5期)。于先生用了大量生動的實例說明"多讀書"不僅是學好語文,也是教好語文的基本方法。文章中有一個案例很有意思,山東省高密第一中學語文高考總不盡如人意,李希貴先生出任校長后,實施了一項"語文實驗室計劃","計劃"規定,高一年級每星期六節語文課,兩節有教師講,四節放手讓學生讀書(包括讀課外書),教師只講教材的精彩之處、講表達的方法和語文知識。開始的時候,"計劃"推行得并不順利,很多教師不以為然,每到讀書課的時候,有些教師就悄悄關上教室門,對學生說"別聽校長那一套,學語文不講怎么行呢?"然后大行講解之道。李校長知道以后,就請高一的教師出了一張語文試卷,在全校高一年級進行了一次統考,他讓自己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和讀初中一年級的侄女參加這次考試。結果,他的兒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而平均分是82分。李校長笑著問教師們:"我們講那么多有用嗎?"教師們默然了。這項計劃實施以后,高密一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大幅度提升,改變了高考語文成績低迷的局面。文章最后,于老師誠懇地寫道:"真的,只要我們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只要抓住'讀、寫'這兩條線不放,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去做,誰都可能把語文教好,誰的學生都會有好的'語文素養。
"誠然,作為一門人文背景的學科,語文的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但是在語文教學的操作層面上,我們不能把它人為地煩瑣化。語文教研不能造空中樓閣,否則我們的一線教師會無所適從。多讀多寫、背誦積累等這樣一些傳統的語文教學法則,今天仍然應該是我們教學語文、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制勝法寶。常州市北環路小學的實踐也能說明問題。這所普通小學在課外閱讀方面也有很獨到的認識與實踐。學校實施了一項制度:就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校統一取消書面課外家庭作業。課外干什么呢?讓孩子讀書。
學校根據不同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閱讀水平,開出了一個詳盡的閱讀書目,并通過一套嚴密的調控措施,確保孩子課外有時間、有空間放手讀書。一段時間實驗下來,效果也特別明顯,不僅起初很多教師擔心的學生語文考試成績沒有下降,而且孩子的綜合語文能力有明顯提升。
校園文化建設應著重營造讀書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他還寫過這樣的意思,對于一所學校而言,其他似乎都可以忽略,只要有供孩子們閱讀的書籍,那么這個學校就可以稱之為學校了。反過來說,這個學校條件再好,如果它沒有供孩子們閱讀的書籍,那么這樣的學校也不能稱其為學校。一所學校應該努力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第一,是讀書環境的營造。校園文化建設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閱讀環境的營造。筆者在一些學?吹綁Ρ诜浅P涯康奈恢蒙嫌羞@樣的標語,如:"讓讀書成為習慣"、"讀書的孩子最美麗"等等,如果都能落到實處,孩子置身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中,受到的影響想必是積極的。
第二,要重視學校的圖書建設。學校的圖書館、圖書室,教室里的圖書角、圖書柜,甚至于學生自己的圖書箱,這些對孩子的影響都不可低估。一名語文教師(常常也是班主任)如果能注意到班級圖書角的建設,并且通過圖書角把孩子的讀書興趣調動起來,這個班的學生語文學習一定錯不了。
第三,重視讀書活動的開展。我覺得,搞讀書活動不一定很奢華,但是一定要讓孩子們喜聞樂見。比如一段時間,把孩子們集中起來,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體會,交流交流他們閱讀過的書籍,談談他們這段時間閱讀的收獲,讀讀自己的讀書筆記。這些活動不需要花很多的錢,甚至不需要花錢,也不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卻比一味地埋頭死教書讓學生喜歡得多,也對孩子的語文學習大有助益。
【讓讀書成為語文教育的主軸論文】相關文章:
4.語文創新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