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的類型很多,包括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那么,怎么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美育教育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育教育論文1
雖然人們常說:“愛美是人的天性”或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實證明,有“愛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學修養(yǎng),更不意味著真正了解美。作為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是責無旁貸的。可是,做起來卻很不容易。
一、初中生“美育”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1.家庭教育對“美育”的認識不夠。家庭美育是美育的基礎,家庭美育實施是一個逐步熏陶、潛移默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將貫穿人的一生。偏偏“美育”的缺失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很多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對“美育”的認識不正確。比如,認為“美育”不如文化課成績重要;認為“美育”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特長;認為“美育”就是美術;家庭美育由于受家長自身文化知識、美學修養(yǎng)、藝術趣味以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因而各個家庭間的美育活動相差很大。
2.學校教育對“美育”的重視不夠。學校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在教育中缺少了美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我們看到的是學校美育工作,淪落到“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境地。這主要表現在,應試教育幾乎完全擠走“美育”的應有地位。
3.教師對“美學修養(yǎng)”的重視不足。美育既不是憑空進行的,也不是僅靠說教所能奏效的。學校美育課程包括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影視,以及剪紙、版畫、地方舞、手工制作等,除了各藝術部門教育外,它多半是滲透在各種教學中進行的,比如,數學、物理等科目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悟能力,政治可以培養(yǎng)學生體會社會之美,體育更是能直接讓學生感受人體的力與美。可是,除了美術和語文課之外,又有幾個老師有意識的培養(yǎng)過學生對這些美感的感知能力?不是教師不給學生這方面的教育,而是,教師自己也沒注意過,大家的注意力都停留在文化成績上。
二、本人在“美育”方面的有效嘗試
1.從學生的外貌入手,提高學生的環(huán)境美意識。初中生到了青春期,從生理到心里成長極快,可伴隨而來的還有“青春痘”。抓住學生愛美的心里,從“青春痘”如何防治入手,抓本班學生的個人衛(wèi)生和班級衛(wèi)生建設。培養(yǎng)學生維護自己整潔美麗的外表,和美好環(huán)境的意識。效果比以前的罰做衛(wèi)生,寫檢查好的多。學生愿意接受,而且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不僅臉上的`“痘痘”少了,班里亂丟垃圾的現象也少了。
2.從學生的形體入手,提高學生的身體美意識。初中生在青春期身體長得很快,可隨之而來的還有肥胖,或者瘦弱等問題。利用學生愛美的心里,讓胖的學生動起來減肥,讓瘦的學生動起來健美。
3.從學生的穿衣打扮入手,提高學生的形象美意識。初中生隨著身體的發(fā)育,對自己的外表更加在意,尤其是在穿衣打扮方面。可是他們并不是很懂發(fā)型和服飾要如何搭配,只是厭惡穿校服,喜歡穿奇裝異服。個別女生還喜歡化妝,涂抹指甲油,打耳洞什么的。為此,可以專門上網查找相關的知識和圖片,并向有經驗的專業(yè)人士請教,經過前期認真細致的準備,給學生講講“臉型與發(fā)型的關系”“身材、色彩與服裝的搭配”的內容,使學生在穿著打扮方面有了高一級的認知,提高了學生的美學修養(yǎng)。
4.從學生的言談入手,提高學生的語言美意識。初中生在接受語言方面,容易受到家庭以及電視、網絡傳媒的影響。對新奇的說法尤其偏好。可是流行語中有很多是“污言穢語”,聽起來不堪入耳。為了讓學生“凈口”,我想了很多辦法,我發(fā)現用激勵的方法比懲罰的方法更有效。比如評選“語言美之星”。
5.從學生的身邊人入手,挖掘心靈美的素材。以往講到模范人物時,都習慣于講高大上的例子。可是,那些人物離我們學生的生活太遠,感觸沒那么強烈。不如讓學生長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從身邊找美好的心靈。自己的同學,老師,家長中,一定有可以學習的榜樣,或者在自己身上找閃光點。這樣更有利于學生認識自己,塑造自我。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也許美好早就種在心里了。“春風化細雨,潤物細無聲”。在進行美育的過程中,我一直不斷的反省、充實、提高自我,讓自身變得更完美,這樣才能給予學生更好的指導。美是一生的追求。讓學生都在老師們充滿美的教育中變得“美”起來!
美育教育論文2
【摘要】高校舞蹈教育在國民素質的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搞好高校舞蹈教育,必須完善美育教育理論系統(tǒng)的教材體系,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方法,為國選才,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綜合性;理論性;實踐性;創(chuàng)造性
一、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的現狀、作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及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實現美育教育的現代化是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美育教育的學習和研究,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基本投資。從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國成立后正式把美育教育列入德育,智育,體育教育的行列中,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國民素質的重要決定中“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智力開發(fā),發(fā)掘人對美的創(chuàng)造力和潛在能力,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說明美育教育在我國國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國外相比,我國的藝術美育水平還有待提高。長期以來,我國美育教育缺乏創(chuàng)造和突破性的進展,人員素質,工作經驗和體制也沒有得到提高和及時改善,要改變這種現狀,除了大量引進科學教材和方法外,關鍵是培養(yǎng)教育性的專業(yè)人才。誠然,舞蹈教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育課程體系,在當今高校藝術教育中更應受到重視。
高校舞蹈教育即大學舞蹈教育,是富有一定專業(yè)性的教育,這就要求高校本身對舞蹈教育體系的自我認識,改善及發(fā)展。從專業(yè)舞蹈教育大體來看,當今高校的教學整體體系處于不完善狀態(tài)。
首先,舞蹈教育內容不完善,舞蹈藝術是最古老的一門藝術,舞蹈教育也堪稱是古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應當早已進入科學殿堂。然而,由于這種藝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理論的滯后使舞蹈學的形成要大大緩于其它姊妹藝術。當然,實踐與理論的不平衡現象近年來有所緩解,當今一些高校藝術學院自身歷史的發(fā)展也跟蹤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如果在教學中缺乏理論的指導學生只能盲目性的學習,缺乏科學性,學到的東西沒有真正的內涵,久而久之,其舞蹈意識形態(tài)便是殘缺的,在一定場合、環(huán)境下主觀發(fā)揮也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規(guī)范性教材。系統(tǒng)理論和教材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無科學理論作鋪墊,教材內容也空洞。當今系統(tǒng)理論教材中缺乏的是系統(tǒng)科學的規(guī)范性專業(yè)藝術教材體系,如:思想和藝術性較高,有訓練價值的中外舞蹈作品教材,在教學中沒有積極穩(wěn)妥地引進舞蹈新技術和沒有采用優(yōu)秀的舞蹈新作品以更新教材,隨著教學課程體系改革,專業(yè)學科在內容上不斷拓展的更新,所以,系統(tǒng)的科學理論教材需要較為成熟的新的教學成果來填充。
第三,缺乏專業(yè)的教學人員。人才是作好任何工作的原動力,放在教育中尤其重要。作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應當從哪些具體方面進行修養(yǎng)的提高呢?一般來說,在進行文化基礎知識,舞蹈基礎理論、舞蹈基本技巧學習的`學生時代是談不上人才富有藝術修養(yǎng)的,因為這個階段還是一個學習一般文化知識和接受舞蹈藝術遺產與基礎知識的階段,舞蹈有著極強的藝術修養(yǎng),在取得一定基礎知識和一定舞蹈藝術實踐的基本技能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理論修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技巧,達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并熟練自如地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神韻和意韻的作品。
一名好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應具備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專業(yè)理論技能知識。其一,掌握扎實的文化知識,包括:一般文化即非舞蹈藝術類所涉及的知識,社會及自然學科中和各門類藝術間相互影響促進的知識,還有舞蹈文化所涉及的相關史論與技能知識,在這三類文化素養(yǎng)中,專業(yè)文化較多受到重視。
然而,一般文化是所有藝術文化的基礎,各姊妹藝術文化是整個大樹上與舞蹈專業(yè)文化相互影響,交互生產的分支,兩者都潛在地影響到專業(yè)文化的生產與發(fā)展。雖然舞蹈教育者的專業(yè)技能一般都能達到一定水平,但在藝術表現力上的深淺則往往體現對舞蹈藝術審美感應的差異上,舞蹈的感受力,實質上是心靈中對舞蹈文化底蘊的文化審美,文化素質始終圍繞著藝術感受力。事實上,有的學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不是手腳工夫的問題,而是頭腦文化空白了。同時也反映出教師的教學工作。喬治桑曾深刻指出:“技巧是一種才能,但必須去體驗生活,尋找真理,經過鍛煉才能獲得,同時又要不執(zhí)拗的工作,在抽刀向敵之前必須徹底學好劍術。”文化素養(yǎng)直接制約著舞蹈者的整體水準,制約著有深厚文化素養(yǎng)所構成的精神內涵。
其二,具備精湛的專業(yè)技能。舞蹈藝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其中的技能技巧更趨繁難。作為一名舞蹈教育者要想得心應手地進行教學、創(chuàng)造就必須具有精湛的藝術技巧,只有高超嫻熟的技巧才能將胸腔注入內在生氣和將韻形象變成手中具有生命力的舞蹈藝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說過:“不受一番冰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練功如打鐵,打了再燒,燒了再打,打盡一切雜志,白煉而后成了純鋼。”可見,精滲的具有獨創(chuàng)性舞蹈技巧和創(chuàng)造才能是從艱苦的長期磨練中得來。
其三,具備一定的組織、策劃、編導能力。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是具備上述能力的基礎。舞蹈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實寫照。對于教育者來說,擁有豐富而深刻的生活積累,特別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往往容易激發(fā)欲罷不能創(chuàng)作的沖動,從而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地構思和創(chuàng)作出內涵深刻的東西,把它運用于課堂中,帶動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潛能,提高學習舞蹈的整體水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一個很有才能的教育者,長時間遠離了生活或對要表現的對象不熟,體驗不深刻,也是會失敗的。當今高校中一些專業(yè)舞蹈老師,實際離專業(yè)要求還有一定距離,由于理論知識沒、專業(yè)術語和技能方面的缺乏,對于學生的問題不僅不能作出科學的回答,也直接影響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與發(fā)展,而且長期培養(yǎng)起來的職業(yè)習慣意識和無意識作用,無形中使他們不能從專業(yè)角度解決。
二、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寬泛性、狹義性美育教育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教育,舞蹈教育作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與其它教育有著緊密關系。
從寬泛性來說,舞蹈教育涉及的對象較廣泛,當今不僅限于年輕人,許多年齡較大的群體,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也有他們自己的舞蹈方式,或多或少不同程度進入到這個隊伍中;教育形式多樣化,可以有專業(yè)課程,安排,也可以培訓的方式來教育,或是編排舞蹈參與各種有關活動來實踐性地學習舞蹈,有助于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用新的方式來看待和把握人生。
從狹義上說,首先,高校的舞蹈教育涉及到生活、歷史、自然等廣泛知識領域,這就要求接受者較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和一定理解能力,才能有美的觀念,對美的作品產生美的感受,積累經驗。其次,美育中的舞蹈教育對于德育智育、體育也有相當作用。例如,在德育方面,一個作品可以作為教學的輔助使受教育者通過可感舞臺形象領悟較好的品德,它對直覺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和對人的智能發(fā)展也有促進作用。也許美育教育、舞蹈教育的同時,促進作用最為重要的方面還在于它能培養(yǎng)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再次,舞蹈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屬于更高層次的教育,墨子說過:“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麗;居必求安,然后求樂”。總的來說,舞蹈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學生在健全完美人格的大學生涯中,通過學習和掌握舞蹈藝術的基本知識,將更加具備現代人的精神風貌。
三、高校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改革形式及發(fā)展作為藝術知識和作品傳播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在舞蹈教育中,第一是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能使接受者在循序漸進的教育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方法;第二是強制性,對于接受者來說,是否認真去欣賞一個作品,完全取決于內心對事物的興趣度。但學校的藝術教育則不同,它有固定的時間場合,有相應的強制性紀律促使接受者學到相應的知識。第三是基礎性,學校藝術教育中是從人類已有的藝術傳統(tǒng)精華部分傳授給接受者,這樣使他們學到的往往是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最重要的知識,它的作用在于為接受者未來接觸大量復雜的、風格各異的藝術作品提供必備條件。
以上述條件為基礎,還要在手段上做整體性貫穿。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重視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技術訓練時,注意學生的智力活動,相應提高理論水平;認真學習中外優(yōu)秀舞蹈文化,學術上鼓勵不同流派的交流學習,不斷總結經驗,貫徹思想和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情形并茂的原則,重視學生基本訓練、理論實踐相結合;加強藝術實踐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培養(yǎng)出高尚的舞蹈審美觀和正確鑒別能力,使學生德智體美得到全面發(fā)展,為我國舞蹈藝術做貢獻。
參考文獻:
[1]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04).
[2]王宏建.藝術概論.文藝出版社,20xx,(01).
[3]張東明.素質教育新論.中國社會出版社,20xx,(09).
美育教育論文3
摘要:縱觀可知,小學語文是一門極富人文性的學科,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目的在于將基本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使之語文綜合素養(yǎng)水平獲得顯著提升,自身德智美體實現全面發(fā)展。立足素質教育環(huán)境背景,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滲透實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動語文教學活動深化開展,意義深遠。在此,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與美育滲透教育進行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美育教育;德育教育
在素質教育形勢下,《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愛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隨著社會進步以及經濟發(fā)展,教學工作實施應與時俱進,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德育與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條,應注重學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審美情趣的有效培養(yǎng),使之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養(yǎng)成良好品德。
一、簡要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策略
1.基于語文課堂的良好構建全面滲透美育與德育
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在語文課堂中,教師能夠通過主題式教學,將支離破碎且呈現分解狀態(tài)的語文知識系統(tǒng)化有機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識人文內涵整體性,使之形成集塊化模式,而后立足“由個及類”與“由類及理”等邏輯形式的合理運用,在個性以及公性基礎上實現某個主題總體的有效組成。如此一來,當學生針對相同系列話題內容進行閱讀時,能夠通過多領域以及多空間、多角度就具體知識實現全面獲取,若是處在相同語境中,則可以積極找到審美教育的相關引導點跟情感的實際熏陶點。就學生語文可研學習運用領域實施優(yōu)化拓展時,應重視對現代化科學方式的合理運用,并強化培養(yǎng)使用跨學科知識內容,促使學生能夠基于不同層面實現知識交叉學習,并在對應交叉點上全面延伸以及滲透并融合具體的知識,最終讓自身視野獲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讓學生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做到顯著強化,在教學中還需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日常實踐能力,使之學習效率得以充分確保,而后,有機整合語文教材詳細內容,完善構建主題式課堂教學框架,確保語文教學工作有效開展,全面滲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就我國古代詩人杜甫的《春晚》這首詩展開講解時,其在針對詩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進行表達時,能夠有效鏈接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相關內容,有機整合這兩首詩,通過一系列比對,促使學生倍感強烈震撼,在詩中找到詩人的情感思路,強化滲透課堂中的美育與德育教育,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水平的顯著提高。
2.通過教學情景的合理創(chuàng)設全面滲透美育與德育
縱覽小學語文主要教材內容,其中很多均是針對我國名山大川以及名勝古跡進行細化描寫的游記以及散文、古詩等,就此類型課文展開課堂教學工作的時候,建議教師在課前備課時候就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相關的視頻以及導語、結束語、圖片等進行精心設計,旨在將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全面激發(fā)出來。譬如說,教師進行《桂林山水》這一課程的講授時,能夠在為學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關的景色圖片時,向其導入“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奇山秀水、旅游勝地眾多的國家。在我國的南方,也有一個國內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連、景色奇特,令許許多多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聞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們就隨陳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來,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到教學情境當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國偉大祖國神奇景觀,引導其立刻拿起語文課本,情緒高昂且熱情地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認真且積極,而后,教師指導學生暢談自己的學習體會時,鼓勵其勇敢發(fā)言,學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紛紛發(fā)言,為祖國美景而深感自豪,愛國熱情全面獲得深化,基于此,教師可進行相關結束語的設計,比如,“偉大祖國擁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饒的大興安嶺和廣闊的內蒙古草原、巍峨的黃山和陡峭的華山、雄偉的泰山,我們?yōu)橹湴恋狞S河與長江等,作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們真為自己的祖國倍感自豪”,在教學中,正是因為老師慷慨激昂的結束話語,使得學生學習中的情感漸入高潮,起到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這正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體現。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現全面滲透美育與德育
就日常開展的小學語文教學活來說,跟小學語文教師接觸最多的東西則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倫理、性格等,在課堂中,教師良好的人格是無可替代的,對于學生而言,其人格可謂是學生的'燦爛陽光,如沐春風之所感。教師授課中,需注重整潔大方的著裝,通過莊重且自然的著裝突顯時代氣息,彰顯蓬勃精神;作為教師基本功之一的板書,所占據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視,為此,教師需重視板書的美感,美好的板書可以讓學生身心愉悅,起到凈化學生心靈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調節(jié),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提前構思好板書,條理清晰且結構整潔;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肢體語言展現同樣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勢、眼神等能夠傳遞出不同的情感,小學語文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方式對學生開展教學,譬如說,講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文時,教師能夠帶感情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樣的思親愁死,深深感受獨處異鄉(xiāng)的無助感覺。除此之外,教師需將熱情飽滿的情緒引入課堂中,善于挖掘學生個性特征,不打罵,通過自身魅力在語文中滲透美育與德育,推動高效課堂的完善構建。
二、結語
綜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學語文教學課程中,強化滲透開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課標理念要求的全面貫徹實施,促使學生知識儲備有效增加,思想獲得凈化熏陶。
美育教育論文4
一、語文美育教育的內涵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古老的中國諺語告訴我國,教育是人類最重要、最艱辛和具有重大責任的一項事業(yè)。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語言文字的教育,這是承載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沒有了語言和文字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國文化教育的根本。
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是整個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和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由于小學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是關鍵而且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學習階段,所以,這一階段的語文教育工作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總的來說,語文教育承載著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務,語文中包含的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是小學生階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內容。小學語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學習文字和語言的同時,也給孩子打開了通往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門,讓孩子領略到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這對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語文通過育德的方式向孩子傳授中華美德故事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了孩子以后的行為和品質。
可以說語文教學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培養(yǎng)孩子全面發(fā)展的開端。語文與美育結合起來是教育現代化的要求,這種教育內容的結合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質,同時也讓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時,增加對自身能力的認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為孩子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教學內容的結合同樣也會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發(fā)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時能夠加強孩子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培養(yǎng)和增強孩子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
二、語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重在小學語文階段對孩子的熏陶。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了解學生,培養(yǎng)學生,升華學生。這是美育教育之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美育教育主要讓孩子在現實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學會感受美,認識美,接受美,并且創(chuàng)造美。課堂教學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語文教育與美育教育的結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變和融合。總體上來說,語文教育與美育教育的結合大致有四個方面:
(一)注重課堂教學與室外教學相結合,營造語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環(huán)境。課堂教學是我國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也有一些不足。課堂教學的主體是老師,教學的重點是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所以學生主體意識的缺失導致孩子對于知識的接受興趣不高,這樣很難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語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結合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內容和內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發(fā)現美的眼睛。所以,讓孩子走出去,讓她們睜開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讓她們去感受,同時把語文教學的內容融入其中,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組織孩子到花園里去玩耍,讓孩子感受春天的氣息,然后讓孩子寫一篇作文,或者口頭表達自己對于春天的感受。或者舉辦一些文化交流活動,讓孩子在豐富的文化中發(fā)現語文,學習語文。這樣不僅達到了讓孩子自主學習的目的,同時也讓孩子真正地領略到大千世界和語文的魅力。
(二)注重對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學氛圍的營造。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體會語言的旋律美,體會字體的形態(tài)美。所以語文教學與美育結合應當重點營造出優(yōu)美和豐富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美的語言中得到熏陶和升華。在教學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樂播放工具,選擇較為優(yōu)美的音樂進行播放的同時,選擇學生進行朗讀,或者由老師親自來為學生朗讀,這都是為孩子營造良好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調動起來,活躍課堂的氛圍,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語言和語文的美。
(三)注重學生自身的鑒賞能力和能動性。對于孩子來說,自身的能動性是語言學習的基礎。所以,老師應當在課堂中注重培養(yǎng)孩子對文章和詩句的鑒賞能力,并且讓孩子在鑒賞的環(huán)節(jié)中學會如何去鑒賞,如何欣賞美,如何體驗美,如何描述美表達美。比如在閱讀理解的環(huán)節(jié)教學中,老師應當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體會作者寫作的心情、寫作的背景以及寫作中所運用的表現方式、表達手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到如何鑒賞文章,領略文章的精神內涵。
(四)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它是讓孩子在具體的實踐中學習到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夠表達出自身對于美的理解。比如,語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把自己身邊美好的事物記錄下來,并且拿到課堂上朗讀和展示,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能夠讓孩子有意識地、主動地去發(fā)現美并且創(chuàng)造美的事物。同時結合書本文章內容讓孩子畫畫,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繪畫不僅能夠讓孩子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同時也讓孩子切實地去創(chuàng)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結語
語文教學與美育教學的結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讓孩子在接受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同時培養(yǎng)了孩子的人文底蘊。語文與美育的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讓孩子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美育教育論文5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美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做好小學語文教學,美育教育被應用進來,但如何將美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聯系在一起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文章將從語言美、形式美、內容美三部分分析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美育教育;滲透策略
前言
在互聯網較為發(fā)達的今天,社會上出現了很多不良思想,由于小學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引導,勢必會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承擔著學生德育教育的重任,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承擔起該責任,將美育教育與學生教育聯系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之語言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幾乎所有文章都有著較為豐富的內涵,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一定好處,為實現這些文章的價值,教師應發(fā)掘教材,體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情感,然后將自己所獲得感受與學生分享。文學作品主要是通過文字刻畫與塑造形象的,然后通過這一形象反映現實,所以,在實際教育教學中,為發(fā)揮美育教育的作用,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其中的語言美,為增強學生的感受,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如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由于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的壓縮,很多學生會感受到理解有一定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與古詩詞相關的動畫影片或圖片,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在學習“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時,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欲斷魂”的含義,這時教師便可將該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讓學生看一下自己為什么這樣寫作,學生在學習了該知識的`同時,可以體會到作者所描繪的場景是怎樣的,也可以看到古人在用詞上的準確性,讓他們感受中國語言的美感,這也是值得小學生學習之處。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之形式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需要利用美育教育實現形式美,這也是學生產生美感的前提。為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把握能力,經常需要應用到聯想與想象,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良好地感受,但由于小學生聯想能力較為有限,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只是用理論知識灌輸學生,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為做好該部分教學,教師可以將圖片、插畫等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再配上文字語言解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更加高漲。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無法直觀的看到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只能依靠想象,但由于小學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并不易于理解,這時教師在網絡上下載《小蝌蚪找媽媽》的動畫資料,然后再配上文字,學生可以感受到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多么艱辛,他們也會被小蝌蚪的精神所感動,并認識到堅持不懈的重要性。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闡述一下自己看完影片的感受,從小蝌蚪的身上都學到了哪些精神,并簡單說一下自己還存在哪些不足,這樣不僅可以實現教學價值,還能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能力,這也是實現美育教育目標,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之內容美
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材可以發(fā)現,內容美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多數文章都帶有美感,同時也不乏對小學生教育的內容,讓小學生在學習與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產生良好的感受,在美育教育理念下,為做好小學語文教學,應重視內容美的體現。教師可以聯系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讓學生感受內容美。一般來講,在教育教學中可以采用的閱讀方式有很多種,可以為自由閱讀,也可以為集體閱讀或范讀,每種閱讀方法給學生帶來的感受也不相同,這就需要教師聯系教學內容合理運用這些閱讀方式。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為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所體現的內容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速讀課文,讓他們在速讀中畫出與小興安嶺景色相關的句子,在學生畫出這些句子以后再讓他們重點閱讀一下,讓學生簡單的說一下自己在讀這些句子的過程中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在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錄像,讓學生通過觀看錄像了解課文中所描寫的小興安嶺是怎樣的,教師再為學生范讀課文,讓學生注意自己在閱讀中的語調與語氣,讓學生學會有感情朗讀課文。然后教師再畫出與小興安嶺景色相關的句子,讓學生看看自己所畫是否有遺漏之處,并讓學生齊讀這些句子,由于學生之前觀察過錄像,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應的畫面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浮現。在齊讀以后,教師開始本節(jié)課的授課,教會學生掌握各種知識,然后教師再讓學生自由閱讀,做到熟悉課文內容,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想象錄像中的畫面。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詞句畫下來并仿寫,這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與想象能力也有一定好處。結束語總的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實現美育教育價值,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應從語言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三方面著手,且注意與小學生心理特征的聯系,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順利完成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在減輕教師教學壓力的同時,也可以讓小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參考文獻】
[1]苗慧.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的策略[J].新校園(中旬),20xx(03):115
[2]程莉.搭建審美教育平臺,促進美育無聲滲透———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培養(yǎng)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xx(01):41
[3]張紅麗.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J].課外語文,20xx(14):139.
美育教育論文6
內容摘要:創(chuàng)新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不竭動力,這一切須有創(chuàng)新人才方得實現。創(chuàng)新人才要由創(chuàng)新教育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以想象為基礎,美育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重要手段。這便是美育、想象力、創(chuàng)新教育三者的辯證關系。同時,由反思引發(fā)設問與思考,給作為教師的我們留下一片任由思想和行動馳騁的空間。
關 鍵 詞:美育 想象力 創(chuàng)新教育 辯證關系
創(chuàng)新是人類文明的源泉。人類社會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中取得發(fā)展進步,人類本身也通過創(chuàng)新獲得不斷的完善與提升。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今,傳統(tǒng)的以資源優(yōu)勢為主的競爭已轉變?yōu)橐灾悄芎腿瞬艦橹鞯母偁帯?chuàng)新能力已經關乎一個國家國運的興衰。中國要想獲得持續(xù)、穩(wěn)定和高速的發(fā)展,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創(chuàng)新素質,就成了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教育義不容辭地要擔此重任。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自然離不開相應的創(chuàng)新教育。
創(chuàng)新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它以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目的,運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和方法探索和構建的一種新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模式。怎樣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是當前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全新課題。
美育、想象力、創(chuàng)新教育,乍看去,這三個詞之間似乎難于找到合適的鏈接點,而事實上,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內在聯系。
美育是指審美教育,審美(即審美活動)是美育的手段,美育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最主要途徑,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創(chuàng)新的`重要因素,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核心。
美育,即審美教育,它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培養(yǎng)人形成正確審美觀,并能以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感受、鑒賞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這一目標是通過審美活動來實現的。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所發(fā)生的審美過程。審美主體是審美活動中的人,審美客體也就是審美的對象。
要注意的是,只有在審美活動中,人才成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才成為客體,也就是說,審美的主體、客體只能在審美活動中“現實的生成”,即是指二者具有一種“即時性”。比如:當你第一次面對九寨溝那如詩如畫的美景時,你一定會被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驚呆了!繼而為之贊嘆、陶醉,樂不思返。此刻,你和你眼前的這般美景共生在你的審美活動之中,主體與客體即時生成;可如果你是景區(qū)的工作人員,雖然每天生活、工作在這仙境般的美域,卻可能因為司空見慣而熟視無睹,美景沒有被你當作審美的對象來欣賞,而你也沒有作為欣賞美景的人,這樣,審美現象沒有發(fā)生,審美活動沒有“生成”。
想象,就是根據已有表象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思維過程。
這就像工廠把原材料加工成為產品的生產過程。“已有表象”便是原材料,而“創(chuàng)造新形象”便是加工。
已有表象主要源于我們的審美對象,大致有三個方面:
1.自然的。自然界里進入我們審美視野的很多東西,像動物、植物、山水風光、氣候氣象、地質地理、天文、自然現象等。
2.藝術的。這是藝術活動的產物,是指各種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藝術作品。
3.生活的。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方面,以及其間接觸的很多事物,都有著豐富的審美因素。
審美現象是無處不在的,審美活動已經成了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基本的生存方式中必然要有審美活動,審美活動已構成了我們現實生活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
就是在這“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審美現象和審美活動中,我們積蓄了大量的將被我們用來“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表象”。
“材料”有了,如何“加工”呢?
打個比方:我們要冶煉合金,就要有幾種現成的金屬(上面所說的“材料”),要有一個熔爐(我們的大腦),還要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那就是燃料和高溫的爐火(想象過程中的情感因素),這才能將原有的材料熔化、融合,從而冶煉成合金。
那么,豐富的情感從何而來呢?
人的心理過程中有一種叫情感過程。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是無動于衷的,常對各種事物持不同態(tài)度,產生各種主觀的態(tài)度體驗。如熱愛祖國,憎恨敵人,喜歡大自然的清新秀美,痛恨那些破壞和污染環(huán)境的人,接觸到好的藝術作品會為之心動,甚至會感動得流淚……這些熱愛、痛恨、喜歡、厭惡、感動等。在每一次審美活動中,都伴隨著情感體驗這一心理過程。而我們的情感,也正是在這樣無數次的心理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著洗禮、錘煉和積淀。
創(chuàng)造性想象,就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復雜度和延續(xù)程度,對儲存的“原材料”加以重新改造、組合,以產生出一種全新的形象的活動。
想象力是一種由已有形象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的能力,是一種舉一反三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一種由不知到知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想象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而創(chuàng)新又以想象為基礎。由此可見,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必須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能力。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前進和發(fā)展的不竭動力,而創(chuàng)新的素質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
至此,美育、想象力、創(chuàng)新教育這三者的辯證關系已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1]朱立元.談談美學和審美活動.美育.2003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2]曾繁仁.論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綜合中介作用.美育.2003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美育教育論文7
摘要:學校教育過度的滿足社會需求導致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出現“淡化”, 教育呈現大眾“模式化”結果。美育教育作為教育短板的補充, 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過功能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對教育的意義, 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實施策略, 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層次依據。
關鍵詞:素質教育; 審美短板; 美育; 素質教育舞蹈課;
A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ance Class for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The school education excessively satisfies the social demand, causes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educated person to appear “to fade”, Education presents the Mass “pattern” results.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supplement of educational short Board plays a role in perfecting person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hand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quality-oriented dance less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deep basis for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short board; aesthetic education; dance class for quality education;
“教育究竟是應該滿足于社會需求, 還是滿足于個人發(fā)展”?
一定時期內, 我們的教育界提倡“社會本位”教育觀, 倡導并積極培養(yǎng)專門性人才, 教育者認為教育的全部活動終點是對社會需求的服務, 并最終服從于社會化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時間, “社會本位”教育觀被普遍接受, 中國的教育都在為政治, 經濟服務, 是典型服務社會的以社會需求為本位的教育觀。“社會本位”觀的教育理念使得越來越多的專門技術人產生, 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貢獻。之后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 教育逐漸的從“社會本位”轉移到“個體發(fā)展”上, 但僅僅是探索階段。
1、美育“短板”與人格“淡化”
20xx年以來, 使受教育者成為越來越多的“某類人”, 還是個性獨立的“某個人”?將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培養(yǎng)放在社會需求的次要位置, 還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會?這些矛盾不容當代教育界忽視。
完全以社會需求培養(yǎng)的人與依照個人發(fā)展培養(yǎng)的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格的養(yǎng)成。“人格”在現代心理學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 是人在社會進程中不停順應潮流與社會導向的方式與行為, 受自身遺傳、外部生存、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廣義的人格即個性, 是獨立人有別于其他獨立個體的心理與心理傾向性的綜合態(tài), 狹義的人格則是個性的最高價值映現, 是經過德行與社會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討的“人格”是廣義與狹義結合的一種高階“個性”人格。依照個人發(fā)展養(yǎng)成的人才, 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 全面發(fā)展;而以社會需求培養(yǎng)的人才則是社會需求至上, 其個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逐漸“淡化”, 教育的大車間生產出龐大數量的“模式化”的人。
以“木桶理論”分析, 其核心內容是:木桶盛水有量, 其量的大小最終決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論”思想產生“非完美”結果的重要阻礙。如果將普遍認知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 (一說德、智、體、美、勞) 比作“木桶”的四塊板, 多年的學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塊最長, “美育”板塊最短, 德育、體育板塊參差不齊。個體受教育程度不均衡, 導致文化教育充分實施, 相應的素質教育不及, 很難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 補齊“美育”短板, 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間的差距, 養(yǎng)成個性化的人格是當代教育者們應該要落實的問題。
2、美育---“藝術:讓人成為人”
隨著社會進一步的發(fā)展, 教育的進一步升級, 德育、體育等都已經貫徹到了學生的日常教育之中, 成為了必修課。美育雖與德、智、體育等并列, 相輔而行的關系, 卻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視, 推行相當有難度。美育在整個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部分學校或個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認知不足, 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夠均衡, 美育師資的隊伍建設不完善, 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美育是審美的再教育。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 單純的將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補齊作為審美教育是極為片面的, 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論”可以這樣繼續(xù)推論:假如木桶的桶壁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達到完全高度, 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組成都是完全統(tǒng)一高度, 盛水量才能出現最大值。因此, 更為積極的審美教育是各個板塊之間的互相融合與促進, 以美育牽引, “德、智、體、美”共同發(fā)展。正如《意見》規(guī)定:面向社會, 面向大眾, 以美進行人的教育。
長久以來美育的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美育就是音樂和美術, 其實美育≠美術, 美育≠音樂, 美育≠戲劇, 那么真正的審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 并能做到“以人為本”, 以身體為媒介的一種綜合體教育。更通俗來講就是以自身的參與, 以自身完成的一種藝術美, 通過外部的各項“刺激”, 結合身心的自我意識與運動而進行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 產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眾多藝術門類中最能以身體為媒介, 綜合運用音樂、戲劇、美術等形式, 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和發(fā)展全面能力, 具有人文性與綜合性特點。并且, 舞蹈教育在補美育短板的基礎之上, 可以與德育、智育、體育各方面促進、融合, 完善人格, 成為美育實施的重要形式。
首先, 對體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種動覺藝術, 除了包含美術、音樂藝術所具有視、聽感以外, 還存在著自我的主體動覺感受。拉班指出:“我們全部感覺是人們獨一無二的觸覺引起的結果。”舞蹈的動覺感受是最接近人體本原的感受, 是原始生命的體現, 人們通過動覺去感知世界, 完善生理感官意識。舞蹈以人體為本源的'藝術, 通過律動形態(tài)與體育的作用功能相似, 在對人的身體的訓練---肌肉、韌帶、神經與各項反射系統(tǒng)---起著與體育同樣重要的作用。
其次, 對智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人的左腦與右腦分工協作, 負責各自的“領地”, 左腦分管理論與思維, 右腦促進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長期應試教育下的左腦過度開發(fā), 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藝術修養(yǎng)的“高智商”人才, 這類人缺少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素質教育舞蹈課 (“素質教育舞蹈課”由原北京舞蹈學院院長呂藝生及其團隊創(chuàng)設, 來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專項委托項目“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課題) 作為舞蹈美育實行的手段, 其緊密圍繞培養(yǎng)人的五項能力之一“創(chuàng)造求新能力”正是對右腦的開發(fā)體現。左、右腦共同協作, 科學與藝術結合, 邏輯能力與形象意識并存, 使人從“半腦人”轉為“全腦人”.
再次, 對德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學校教學不僅是智力教育, 還應該是一種人格與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可以進行鑒賞能力和美的培養(yǎng)的教育, 審美教育可以在培養(yǎng)人的精神力量與感性思維能力上達到較為和諧的作用。美能夠使感性的人進行邏輯性與形式性的思維, 通過美的養(yǎng)成使感性的人回歸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 通過美育達到理性與感性的互相融合, 和諧發(fā)展。馬斯洛在后期理論中將人的發(fā)展需要劃分從五個上升到七個階梯型的層次:生理方面、安全與保護、愛和歸屬、尊重、自我促成、求知與理解、審美需求。他認為人的最終需求是審美, 這是人的最終目標, 也是人格的最高價值。這與席勒的“藝術游戲說”是統(tǒng)一的, 席勒將藝術與游戲類同, 更為狹義來講是將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動與游戲等同, 他說人之所以成為完整的人是因為他能夠“游戲”, 而在其充分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時, 他才會游戲。“藝術:讓人成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個性心理完善、情感豐富, 促使人的真、善、美的養(yǎng)成, 在“讓人成為人”的道路上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實施---素質教育舞蹈課
3.1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五項能力”培養(yǎng)
素質教育舞蹈課作為舞蹈美育, 乃至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要實施手段, 形成了覆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模式, 面向此階段范圍內的全體學生進行舞蹈教育普及, 開發(fā)學生“五項能力”:其一, 是學生在觀察與模仿行為上的能力;其二, 是學生在即興與表演行為上的能力;其三, 是學生在交流與合作行為上的能力;其四, 是學生在創(chuàng)造與求新行為上的能力;其五, 是學生在綜合與融化行為上的能力。素質教育舞蹈課以“五項能力”為目的[3], 以提高學習者完善的藝術素養(yǎng)、能夠身心全面發(fā)展為目標。
3.1.1 觀察模仿能力
從觀察生活、大自然、社會人生到模仿同學、老師、舞蹈家, 素質教育舞蹈課由此開始, 給零接觸舞蹈的孩子一個進入的緩沖空間, 易于接受的基礎起步, 在模仿上獲得審美的快。
3.1.2 即興表演能力
人體運動具有先天性, 是基因里帶來的, 如何開發(fā)這一人體基因的“原型”, 是素質教育舞蹈課所應培養(yǎng)的能力。教師引導, 學生自由舞動, 用肢體釋放情緒, 外化意象, 既作為舞蹈創(chuàng)作的組成部分, 又能極大的改善學生的性格以及個性人格。
3.1.3 交流合作能力
舞蹈形成過程中, 不論是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演員與編導之間都存在著溝通交流, 在長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體觀念養(yǎng)成, 團隊精神建立, 學會理解、尊重。
3.1.4 創(chuàng)造求新能力
舞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 通過視、聽、動覺的練習, 開發(fā)思維打破慣性, 不斷的拆解與重建, 創(chuàng)作欲望迸發(fā), 獲得美的鑒賞與判斷能力。
3.1.5 綜合融化能力
素質教育舞蹈課不是孤立的舞蹈藝術, 是一種融合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 甚至可以融合詩歌、散文、物理、化學等文化課的綜合性課程。在課堂, 舞蹈與這些課目相融合, 應引發(fā)學生的想象, 將知識運用到舞蹈上, 知識之間進行遷移、嫁接、創(chuàng)造性整合產生美的教育效果。
在幼兒至高中階段課堂實施過程中應緊密圍繞這“五項能力”進行課程的安排, 著重加強教學中的內在聯系與融合貫通, 形成一種立體、多維的教育模式, 以養(yǎng)成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為常態(tài), 促進優(yōu)良素質的獲取與習得[4].
3.2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實施方式
3.2.1 進行主體性與主導權的轉換
普遍意識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講求“言傳與身授”, 以教師為主導, 運用身體“一筆一劃”的臨摹方式進行舞蹈教學。而“素質教育舞蹈課”則是通過教師的引導, 學生自己根據某個提示進行自我編創(chuàng)并跳出自己的所見所思。例如,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年級所展示的高中課例《藍》中, 教師通過單一的“字”或“顏色”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 引導學生用肢體表達情感。在這堂課例中, 舞蹈教師扮演的角色從主導者變成引導者, 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更加明顯, 個性突出。
3.2.2 進行編與演的角色轉換
在傳統(tǒng)的舞蹈教育模式中, 作品的編創(chuàng)者是教師, 教師將想法付諸于學生的實踐, 學生將教師的思想完善, 并將教師的編導作品進行演繹。而在素質教育舞蹈課的進程中, 學生成為編創(chuàng)者與表演者, 教師需要做的是在學生的構思上進行合乎動作美感與情感表達的建議與指導。展示課中,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未來科技城學校初一年級的原創(chuàng)作品《花兒·陽光·少年》是全班學生在對課例《快樂節(jié)拍》的學習之后, 思維延伸, 自己經過對音樂的感知、對3/4拍節(jié)奏型的運用, 靈活使用舞蹈肢體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學校五年級同學表演的《博物館奇妙夜》則是通過《魔紙》課例的學習, 以“紙”為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 產生的肢體動機, 從而產生了這個作品。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時超越了舞蹈本身, 進行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
3.2.3 少數人到全體人的變化
傳統(tǒng)的舞蹈教育是職業(yè)藝術教育, 目的是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yǎng), 必然傳統(tǒng)舞蹈教育面對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馬赫爾曼在《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說指出, 學生在繁雜的藝術門類中對不同藝術呈現不同的掌握程度, 能力表現不一, 有一定的差異表現, 而這種差異卻不等同于沒有資格享受藝術, 藝術面前人人平等[5].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對象是真正的面向全體, 不分男女、身高、年齡、體重, 都有適合自己的舞蹈課。
3.2.4 隔行如隔山到融會貫通
一切創(chuàng)造都來源與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和排列, 藝術創(chuàng)作更甚。不同藝術門類之間有著共通性, 時空、韻律、結構等等都可以作為相互之間的聯系因子, 不同學科之間也可以跨越式綜合。素質教育舞蹈課打破了常規(guī)的藝術與文化的界限, 課堂上不同的學科之間碰撞產生不一樣的美育效果。在這里沒有“隔行如隔山”, 只有不同文化之間的融會貫通。
4、結語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兒至高中階段, 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格調、理想, 豐富審美體驗, 開拓人文視野。普通高校與職業(yè)院校的應該開設藝術鑒賞與實踐結合的課程, 舞蹈欣賞課、舞蹈游藝課等都可以作為素質教育舞蹈課的高校銜接手段, 設計上應該依托本校相關的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 拓展舞蹈教育教學手段, 采用選修課與必修課同時進行, 最大程度上面對全體學習者。內容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舞蹈文化同時對身體形態(tài)再塑造, 對身體意識再增強, 對精神世界再升華, 完善人格修養(yǎng), 終極目標是達到發(fā)現美、鑒賞美、開創(chuàng)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國賓, 平心, 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兼談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xx (2) :1-12.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
[3]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xx.
[4]彭紅。論“素質教育舞蹈課”的綜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20xx (3) :13-18.
[5]約翰·馬赫爾曼。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劉沛, 譯。北京:舞蹈, 1999 (2) :52-55.
美育教育論文8
一、讓學生通過視唱來感受音樂的旋律美
(一)要利用游戲,對學生進行節(jié)奏訓練
所有的音樂都有自己的節(jié)奏,無節(jié)奏或節(jié)奏混亂,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樂。要讓學生有節(jié)奏感,首先得激發(fā)他們感知節(jié)奏的興趣,從簡單的游戲開始。記得教一年級音樂時,有一次上課,我讓學生感受音樂的快慢,并不是讓學生簡單地聽兩段音樂,來分辨他們的快慢、時值的長短,而是在課件上做成了游戲,哪個同學答對了,課件中的小人就會笑起來,如果答錯了,課件中的小人就會哭,學生參與這個游戲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還有在教學一年級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時,單讓學生跟著音樂唱,有些學生興趣就不濃厚了,但是讓他們拍著手走到自己喜歡的同學跟前唱時,他們唱得就特別起勁。所以說,把感知節(jié)奏融入到游戲當中,采用游戲化的方法和手段,確實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逐漸地感知節(jié)奏、掌握節(jié)奏。
(二)音準訓練是提高音樂視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對于一個沒有音高概念的學生來說,音樂再美,也是對牛彈琴,因為他感知不到,體會不到,更創(chuàng)造不出音樂的美。所以,我們對學生,必須要加強音準訓練。
1。首先要進行音階練習,把握音準。在音樂課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練一練聲,讓學生學會用正確的口型、換氣方法來唱上行的音階r、m、f、s、l、t、d′,唱完再反過來唱下行的音階,讓學生學會用科爾文手勢來找音高。
2。其次對學生要進行識譜訓練。只有學生的識譜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樂、鑒賞音樂、理解音樂,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讓學生全面掌握樂理,能識別各種音樂符號、標記,并了解它們的意義,準確辨認出樂譜的調與拍子、音高與時值、音的強弱等,就很重要了。例如,教唱《兩只老虎》這首歌,在反復聆聽中學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師再讓他們看歌譜,說說歌譜中的數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學生再把記住的這些音名隨著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學生就能自己視唱歌譜了。識譜訓練沒有好的辦法,只有多聽多練,熟能生巧。
二、教師在課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之美
音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要自我示范,榜樣的作用最大,學生模仿力來源于教師,教師足夠優(yōu)秀才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的示范要貫穿整個音樂課堂。音樂課堂導入后,教師的示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間部分的示范是對學生錯誤的糾正和指導;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強化和總結。
三、讓學生通過朗讀歌詞來感受音樂中滲透的文學之美
一首歌詞就是一首好詩,節(jié)奏鮮明,朗朗上口,講求聲律和格律,富有深遠的.意境、詩意,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小學音樂課本里的歌曲不僅具有容易為兒童感知的音樂形象,而且歌詞達到了內容美、文學美、聲韻美、節(jié)奏美和意境美的統(tǒng)一。有感情地朗誦歌詞,深入細致地分析、體會、吟誦,可以使學生充分展開想象,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學起來也會變得輕松。例如,教學一年級歌曲《跳繩》時,我發(fā)現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讀起來很帶勁,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先拍著手,按照節(jié)奏來反復朗讀歌詞,然后再讓學生進行一場朗讀比賽,結果,學生個個讀得繪聲繪色的,兩段那么長的歌詞很快就記住了,然后再反復聽幾遍歌曲伴奏,學生就能輕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級的一個班試了試不讀歌詞直接用聽唱法讓學生學唱歌會怎樣,結果效果不好,到下課還有不少學生不會唱,歌詞總也記不住。這就說明學生只有體會到了音樂的文學之美,學習音樂才能變得容易。
四、引導學生能夠利用肢體語言演唱,抒發(fā)音樂美
教師要給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盡情抒發(fā)情感的機會,使學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斷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樣化,盡量尊重學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組、個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五、讓學生在編創(chuàng)活動中體會音樂的創(chuàng)造美
心理學家認為:創(chuàng)造或創(chuàng)造活動,是提供首創(chuàng)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產物的思維和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結構中的較高層次,是心理結構趨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進行創(chuàng)造性教學,開展創(chuàng)造性活動有助于優(yōu)化人的心理結構。所以,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十分注重鼓勵和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音樂知識,自己創(chuàng)編歌曲或樂曲(主要是打擊樂),通過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據自己已掌握的音樂技能,對原有作品進行初步二度、三度創(chuàng)作的嘗試,或嘗試利用電腦等設備自己創(chuàng)作新的作品,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提高創(chuàng)編能力,享受音樂帶給自己的快樂。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隨便給學生一個音樂主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手頭有的任意的物品或樂器,合作創(chuàng)編打擊樂,結果收效顯著,五年級的學生,有的組甚至還把自己創(chuàng)編的打擊樂劃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強有弱,有快有慢,有時聲勢浩大,有時如涓涓細流,他們演奏完,臉上的愉悅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見,學生確實能夠通過創(chuàng)編活動體會出音樂的創(chuàng)造美。綜上所述,百尺竿頭,還需更進一步,讓我們共同努力,讓美育之花在音樂課堂上綻放吧!
美育教育論文9
一、美育缺位:舞蹈基礎教育的現實困境
舞蹈,是人類起源最早的藝術之一,悠久的歷史使舞蹈藝術充滿了厚重感。關于舞蹈起源,無論是“模仿論”“游戲論”“巫術論”“勞動論”或者其他猜想,都沒有脫離舞蹈抒發(fā)情感、傳情達意的目的。舞蹈從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著人類對于美好情感表達的“任務”,而這,也構成了舞蹈藝術核心的美學價值。因此,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對舞蹈“美”的內涵的理解,以及對舞蹈美之所以為美的認識,是舞蹈基礎教育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然而,在現實教學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導致,舞蹈基礎教育中的美學屬性常常被有意無意弱化,舞蹈教師對舞蹈技巧的教學,重視程度遠超過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以下三方面,是舞蹈教育中美育缺位的重要原因:
(一)舞蹈教師個人教學能力所限
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舞蹈教師本人的教學習慣和能力,是影響美育環(huán)節(jié)的重要因素。對教學技能和教育效果的水平級別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很多時候,舞蹈中一個小小的動作變化就能傳達很多信息,這種信息需要沉浸于特定語境的舞者自身感同身受,并用舞蹈語匯表達出來。很多舞者因為缺少這一點,使舞蹈顯得沒有靈氣、呆板僵硬。然而,如果舞蹈教師本身就沒有理解這種情感的能力,或者說根本沒有意識到舞蹈語匯的精妙之處,自然也無法傳達給學生。因此,受能力所限,再加上受傳統(tǒng)舞蹈教學思想影響,很多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的是對學生基本功的培養(yǎng),以及舞蹈動作、姿態(tài)、步法、技巧的訓練,對于更高層次的美學意義理解則無暇顧及。
(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對簡單粗暴
由于深受中國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我國大多數地方的舞蹈教學方式相對簡單,學生不能完全發(fā)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多舞蹈教學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跳舞的基本技能技巧,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的培養(yǎng)。對學生來說,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久的熏陶和感知,并從整體到細節(jié)去切身體會。但是,由于教學方式相對刻板和流程化,灌輸式的教學比比皆是,學生在舞蹈學習過程中缺乏和教師的交流,很多時候甚至連對舞蹈動作的細微變化都認識不清,更無暇對于審美有更多認識了。這就提出了一個需要面對問題:是否我們的美育要在完成了基本技巧的訓練之后才能進行?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答案是否定的。哪怕對于舞蹈的初學者來說,美的認識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不僅僅是建立一個對于舞蹈美熱愛的過程,更是學生理解和認識舞蹈技巧的重要前提。很多舞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實際上都有意無意地傳達著零碎的美育觀念:一個手勢,如果動作不到位,就像“枯樹枝”一樣,學生聽到這樣的描述,自然會有一種對美的感受。這個教學的過程,正是學生在和老師互動共鳴,同時也是美育的過程。美育應貫穿舞蹈教學的始終。然而,這種偶然性的美的熏陶,在整個舞蹈教學過程中,往往顯得過于零散和隨意。美育一定是有計劃的、啟發(fā)性的、需要學生自我感知的,而缺少系統(tǒng)性、相對簡單粗暴的灌輸式教學,讓美育在舞蹈基礎教育中,很多時候成為旁觀者。
(三)教育資源和評價體系的影響
我們所關注的舞蹈基礎教育,一定是既包括專業(yè)舞蹈藝術的培訓,同時又包括舞蹈藝術普及教育的。對于我國各個階段的舞蹈學生來說,特別是中小學生,美學教育都是相對薄弱的。“舞蹈,按其本質是人體動作的藝術,從廣義上說,凡借著人體有組織有規(guī)律的運動來抒發(fā)情感的,都可稱之為舞蹈。”首先對于普及性的舞蹈藝術教育來說,如果我們擴大視野,將各地的廣播體操、藝術體操、武術都納入我們的視野來分析,美育缺位問題的嚴峻性則更加清晰:這些“項目”的訓練,無疑都是只重視動作與套路,業(yè)余的老師將動作分解、傳授,對于美的討論和教育幾近于無。而由于各地資源分布不均,舞蹈教室和教師甚至在很多基礎教育學校都沒有;哪怕有的,老師教給學生的,也只是課外愛好性質的基本功訓練和表演性質的舞姿展現。學校等機構對于相關教學結果的評價目標,往往只有整齊、協調,對于美學意義上的真正評價幾近于無,造成了學校的舞蹈教育的重技巧輕內涵。對于專業(yè)舞蹈藝術的基礎教育來說,評價體系的影響更重。哪怕在課外的專業(yè)舞蹈培訓機構,往往都是具有特定目的性的教學組織,絕大多數的教學目標是考級、各類比賽評獎、自主招生考試、表演演出等,很多地方的舞蹈特長生能夠以特招的身份進入重點中學、高中。這樣以結果為導向的教學,使得舞蹈教學往往急功近利:一味迎合評價標準,從最容易著手的技巧訓練出發(fā),追求高難度的動作和花哨的舞蹈技巧,卻忽略最重要的舞蹈內涵本身,形式壓過內容。
二、轉變觀念:從教肢體動作到認識美
舞蹈美在何處?從一個又一個動作,再到無數動作的組合,舞蹈通過音樂與人的'肢體動作有機結合,表現了人的內心情感。人們在舞蹈中獲得美感的體驗,是從舞蹈的動作開始的。表現性動作、再現性動作、裝飾聯結性動作相互配合,舞蹈美通過一系列的動作表現出來。對于教師來說,不僅僅要展現和分解相關的動作,更應讓學生從細節(jié)去感悟和體驗,技巧教學和美育應處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領悟舞蹈的動作美
舞蹈與動作分不開,作為一種藝術,舞蹈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的肢體動作來形成流動的美感。舞蹈的最基本的語言就是肢體動作。人們通過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輔之以音樂,這樣就塑造出了一個個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形象,而不同的舞蹈動作,展示的情感和心境也會大相徑庭。一些舞蹈動作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形成固定的動作模式,舞蹈的動作的程式化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表現力,也提升了舞蹈的藝術感(美感)。舞蹈不同類型的動作,起著不同的作用,而“人們自己的動作和理解周圍的動作,屬于一種基本經驗”。舞蹈的表現性動作是舞蹈的動作主體,能夠集中表現人的思想和性格。舞蹈的一些模仿性動作使得舞蹈語言更加的形象,并且這些動作還具有一定的意義。舞蹈中裝飾性的動作對舞蹈起著襯托作用。舞蹈分很多的種類,中國的古典舞主要講究的是韻律,芭蕾以舞蹈的線條作為美,而民族舞則是強調動作的風格性。教師可以通過訓練古典舞身韻組合及舞姿組合,讓學生掌握其韻律“形、神、勁、律”之美所在,體會其中的積極向上;可分析東北秧歌《小看戲》頓步等動作特點,展現開朗熱情的藝術美;而對于蒙古族舞《我是小騎手》,教師則可啟發(fā)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配合舞蹈,想象快樂自由地騎著馬兒奔馳在遼闊的大草原上的場景。不同語境下的舞蹈語匯有著不同的美感,舞蹈的動作之美要靠學生自己去理解體會,教師在傳授技巧的過程中,相關知識的補充、美學價值的體現以及個人情感的表達,都應融會在動作教學之內。
(二)感受舞蹈的節(jié)奏美
舞蹈是通過一定的音樂節(jié)奏來進行肢體動作的變化與銜接,通過流暢的舞蹈動作展現舞蹈的美感。舞蹈和音樂是無法分離的,舞蹈的節(jié)奏感與生俱來,動作的快慢及強弱構成不同的節(jié)奏感。舞蹈者在進行舞蹈的過程中,所有的動作和表情以及力度,都是根據音樂(舞蹈)的節(jié)奏來的。人們的節(jié)奏感通過動作的變化來體現,在進行舞蹈的過程中,通過節(jié)奏的強弱快慢來調整舞蹈的動作和幅度,舞蹈者的身體都迎合著節(jié)奏,這種節(jié)奏美,需要學生在舞蹈學習的過程中親身去體會,為了更好地理解這種節(jié)奏感,很多時候基礎的音樂知識必不可少。可以說,沒有節(jié)奏就沒有舞蹈。節(jié)奏美的認識對于學生的審美教育至關重要,在我國的民族舞中,很多舞種都可以鍛煉人的節(jié)奏感和肢體協調性。通過舞蹈的節(jié)奏感,人們更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感。一個有節(jié)奏感的舞蹈能讓人心曠神怡,節(jié)奏很多時候起到渲染情緒的作用。在音樂的節(jié)奏配合下,舞蹈表現出來的韻味既可以深刻綿長,又可以歡快緊湊。如果音樂貫穿整個舞蹈,在此期間,既給了舞蹈者指引和提示,同時又可以讓舞蹈形象和情緒更加飽滿。因此,節(jié)奏的美也是創(chuàng)作舞蹈的美,學生只有真正將舞蹈和節(jié)奏融合在一起去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精髓與美,節(jié)奏在舞者情感表達的虛擬與現實之間,隨韻律流轉。有學者指出:“教師應該做的不只是教授一個一個的舞蹈動作,更應該是鼓勵孩子在舞蹈中發(fā)現身心統(tǒng)一的自我,敢于通過肢體表達心靈,表現內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學會用身體與世界對話,在舞蹈中實現自我。”③學生學習舞蹈的過程,就是一種找到舞蹈感的過程,也是探索藝術美的過程。
(三)體會舞蹈的意境美
經歷時間考驗流傳下來的舞蹈作品,往往都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技巧和舞蹈敘事的設計上,很多都還有豐富的意境美。對于學生來說,理解這一點,可能既簡單又非常困難,不同的個體對于同一部作品,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其中不可言說的意境感悟,是學生需要有豐富的積累和開闊的眼界,才能收獲的。絕大多數舞蹈作品,都表達了舞者的想法和情感,生動的藝術美依托不同的主題來展現,典型性情節(jié)和主題、形式、內容、情感的完美統(tǒng)一,讓舞蹈作品有了類似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表現力。對于長期接受美學熏陶的舞蹈學習者來說,理解舞蹈所具有寬度和深度,以及詩意的美,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舞蹈基礎教學中,也可遵循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倡導的“循序漸進的知識組織”思想,隨著學生對舞蹈認識的加深,讓舞蹈課程與文化課程得到合理恰當的安排,并按內容深淺逐級遞增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舞蹈的意境美,實際上也是對舞蹈作品的一種整體把握和感受,也許某個小細節(jié),舞者的情緒觸動了觀眾,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氛圍,學生在欣賞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沉浸在這種氛圍中,自然也會體會到屬于自己的意境美。而在許多優(yōu)秀的當代舞蹈,都可訓練學生去發(fā)現、感受這種意境美。典型的舞蹈如《母親》,就通過樸實的音樂和舞蹈動作,塑造了一個默默奉獻的老母親的形象。
三、再重視:舞蹈人才的成長與評價
控制、力量、速度,舞蹈教育中缺少不了這種硬性條件的評價,基本功訓練必不可少,基礎舞蹈動作、姿態(tài)、步法、技巧的學習和重復必不可少,舞蹈藝術理論和音樂常識學習也是必不可少。對于一個“舞蹈藝術家”來說,必不可少的素質太多太多,美學修養(yǎng)在其中,又起著什么樣的作用?對于一個舞者來說,他的藝術水準的評價,實際上是藝術技能、藝術才能、藝術智能三個評價維度共同決定的。藝術技能是舞者在舞蹈領域,熟練運用舞蹈語匯的能力,是一種外在的舞蹈技巧表現形式;藝術才能是舞者領悟和創(chuàng)造舞蹈藝術魅力的能力,是一種能夠把感受自如展現表達在藝術形象中的能力;藝術智能則是舞者認識、理解、概括舞蹈藝術現象的能力,也是舞者審美能力高度凝練和升華的產物,代表了舞者經過嚴格的訓練之后,經歷了感性、理性和靈性的思考修煉,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一般來說,舞者的成長是從技能到才能再到智能逐步發(fā)展的,然而,這三者并非決然的時間發(fā)展關系,高低也非絕對。對于舞蹈學習者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前文討論的基本功訓練,而想要進一步提升,也無一不需要深厚美學認識的介入。舞蹈的舉手投足間,充滿了話語,無論是欲語還休,或是單刀直入,都需要舞者用自己的舞蹈語言表達出來,傳遞給觀眾。而如何表現,就需要至少具備藝術才能的舞者在演出中自由發(fā)揮了。從這種相對“功利”的角度來看,一個稱得上舞蹈人才的舞者,必定有自身對于舞蹈美的深刻理解。他從初學者,逐步成長為一個舞蹈藝術人才,離不開舞蹈基礎教育中的美育。舞蹈美的認識,既決定了一個舞者對于舞蹈的理解掌握程度,更決定了未來他更深遠的發(fā)展,而對于舞蹈基礎教育中關于審美的重視,實際上也是對于舞者未來發(fā)展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夏帆.試論中國舞蹈教育中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xx年第2期:49.
美育教育論文10
【摘要】新課改對高中美術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美育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理念之一。通過融入美育教學,能夠在發(fā)展學生美術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美學觀點,讓學生感受美、發(fā)現美、分析美,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觀,發(fā)展學生審美能力。基于此,文章就高中美術教育的重要性出發(fā),通過對高中美術教育現狀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美術教學與美育結合的有效教育方式,以供相關讀者參考。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育;美育滲透;策略
美術作為高中美育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元素,其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隨著教育體系的不斷調整與完善,高中美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美術教學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現有的美術教育依然無法脫離傳統(tǒng)模式的禁錮,高中美術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把重點放在學生繪畫技能的培養(yǎng)方面,忽略了美育的滲透教學,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造成了極大的制約影響,高中美術教育逐步陷人困境,處于為難的境地。鑒于此,在素質教育深人推進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高中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在實施教學活動中滲透美育教育,把美術教育拉到美育的軌道上來,從基礎開始培養(yǎng)學生感悟美、發(fā)現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為其日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高中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發(fā)布不僅對高中美術教學有了更全面的指導,而且把美術教育推進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也使社會重新去認識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科協同發(fā)展
德國的著名物理學家H哈肯(HemrannHaken)就協同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協同學理論,他在協同學理論中提出了系統(tǒng)內部各子系統(tǒng)的運作原理。系統(tǒng)內部存在著一系列的子系統(tǒng),這些子系統(tǒng)之間既相互關聯,又有獨立運行,只有當關聯運動占據系統(tǒng)內部的主導位置時,才能發(fā)揮系統(tǒng)運作的最佳效應,促使各子系統(tǒng)間產生協同效應,從而提高系統(tǒng)的整體性功能。同樣的,現行的高中教育就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融合了德智體美勞等子系統(tǒng),而美育也包含了美術教育,它們之間既有獨立運行,又有關聯運動,只有把德、智、體、美、勞五者之間形成一個關聯運動,才能形成良性循環(huán),才能最大程度激發(fā)素質教育的力量。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美術學科所特有的情感價值,決定了其在陶冶學生情操、涵養(yǎng)、美感及人格方面的優(yōu)勢。可以說,美術是一項情感教育活動。高中學生處于巧一18歲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的高中學生正面臨生理、心理的巨大變化期,在各種因素的驅動影響作用下,高中學生的情感、情緒日益豐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個性;無論是情感、思維,還是個性、自我意識等都逐漸增強。為此,在高中開展美術課程,可以通過美育的滲透教育,把學生的內在情感誘發(fā)出來,從而觸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積極情感,在情感體驗中調整自己的身心,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美術教育現狀
(一)教育系統(tǒng)內部對美術美育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
在高中美術學科教學的長期實踐中,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美育教學的作用。整個教育系統(tǒng)內部對美育教學的重要性缺乏時代認識,學校單純地把美術課當成特長教育,過于重視美術繪畫技術的發(fā)展,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影響。在這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師仍舊采用傳統(tǒng)的繪畫教學,把教學重心放在美術技法的培養(yǎng)上,強迫學生對美術進行臨摹和模仿創(chuàng)造,在理論知識上,生硬地灌輸所謂的重點知識,嚴重扭曲了高中生學習美術的思維,使得學生缺乏了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情趣,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此過程中也嚴重被扼殺。
(二)受諸多因素制約,難以準確把握美術教學的科學性與循序漸進的原則
高中階段的美術教學在于通過美育滲透教育,逐步引導學生端正思想,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能為了追求教學進度,就選用一些違背科學的教學方式。然而,由于受到學校環(huán)境條件的禁錮,使得部分美術教師與時代脫軌,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無法跟上時代發(fā)展潮流,在實際教學中,仍舊在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難以準確把握美術教學的科學性,這對美術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美術學科所特有的.美育作用也難以得到有效發(fā)揮。
三、美術教學與美育結合的有效教育方式
(一)寓教于美,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美好的事物更能感染和觸動學生的情感,進而達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在美術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特點,在教授知識、啟發(fā)智慧、發(fā)展能力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借助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價值。然而,由于受到學生文化素養(yǎng)、個人情感以及經歷的局限,他們即使對美術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難以深人地把這種情感表述出來。只有從文化視野對作者情感進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學生才能更加深人理解作品的內在世界。以米勒的經典美術作品《拾穗者》為例進行分析,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只是單純地知道《拾穗者》是一幅經典的美術作品,理解作者的個人才華。但是,學生在學習以及鑒賞的過程中,過于追求繪畫的技巧,而對于畫作自身所蘊含的情感,卻缺乏了深人層次的感悟和表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作品自身的創(chuàng)作基礎,在強調繪畫技巧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拾穗者》所體現的自然簡樸的田園之美,以及作品所傳遞的一些主題思想,如勤勞節(jié)約的美德、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人與自然的和諧等等。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對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清晰闡釋,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夠更深人了解作品內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認同,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此過程中也得到了激發(fā)。
(二)傳教于技,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術教學活動
美是無處不在的,它不僅漢存在于我們的教學活動之中,同時也溶于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可見,要想使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為此,高中學校應針對自身實際,在美術教學形式的沿用方面力求多樣化,盡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滲透美育教育。譬如:在欣賞《百老匯街的爵士樂》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所具備的大容量教學信息,一邊播放與美術作品相關聯的爵士樂,讓學生在伴隨著聲像、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換中,多維度、多層次擴展自身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能力,尋找畫與美術之間的聯系,并把感受表達出來。相信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深人了解爵士樂所特有的節(jié)奏感,《百老匯街的爵士樂》中抽象的繪畫語言也演變成了形象的視覺符號,教學中難點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再如:在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中,教師可以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為背景音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和諧的學習氣氛,在飽含深情的樂曲聲中,教師再加上聲情并茂的解說詞。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在濃郁的學習氛圍渲染下,完成對美術作品的鑒賞,獲得審美的享受。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美育滲透教育環(huán)境
所謂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智清則學佳。良好的美育環(huán)境氛圍能促進氣場,體現立意,更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美術的重要條件。可以說,學校是否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美育滲透教育環(huán)境,將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教學產生重大的影響。為此,為了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藝術修養(yǎng),實現美術教學與美育教育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自我表現和自我滿足的過程中提升自我,學校需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美術天賦和創(chuàng)造作品。其次,美術室也需要營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環(huán)境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取得發(fā)展和進步。除此以外,教師自身在開展美術教育活動時,應以學生為出發(fā)點,把學生放在首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為學生著想,為學生美術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提高下心思,做到用心和學生交流,關心他們,讓學生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獲得愉悅和快樂的身心體驗,更好地接受規(guī)范、科學的美術教育。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美育作為完善人格建構和道德素質獲得的重要途徑,其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欣賞能力、高雅的審美情趣以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美術學科作為高中實現美育教育的重點學科,其所具備的學科優(yōu)勢是其他學科教育所無法比擬的。為此,在素質教育改革深人推進的大環(huán)境背景下,高中美術教育應該緊密結合實際,從學科教學優(yōu)勢出發(fā),注重優(yōu)勢互補,深人推進教育改革,進一步提升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教育質量,為困境中的美術教育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美育教育論文11
摘要:學校教育過度的滿足社會需求導致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出現“淡化”,教育呈現大眾“模式化”結果.美育教育作為教育短板的補充,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過功能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對教育的意義,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實施策略,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層次依據.
關鍵詞:素質教育;審美短板;美育;素質教育舞蹈課
“教育究竟是應該滿足于社會需求,還是滿足于個人發(fā)展”?一定時期內,我們的教育界提倡“社會本位”教育觀,倡導并積極培養(yǎng)專門性人才,教育者認為教育的全部活動終點是對社會需求的服務,并最終服從于社會化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時間,“社會本位”教育觀被普遍接受,中國的教育都在為政治,經濟服務,是典型服務社會的以社會需求為本位的教育觀.“社會本位”觀的教育理念使得越來越多的專門技術人產生,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貢獻.之后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育逐漸的從“社會本位”轉移到“個體發(fā)展”上,但僅僅是探索階段.
1美育“短板”與人格“淡化”
20xx年以來,使受教育者成為越來越多的“某類人”,還是個性獨立的“某個人”?將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培養(yǎng)放在社會需求的次要位置,還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會?這些矛盾不容當代教育界忽視.完全以社會需求培養(yǎng)的人與依照個人發(fā)展培養(yǎng)的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格的養(yǎng)成.“人格”在現代心理學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是人在社會進程中不停順應潮流與社會導向的方式與行為,受自身遺傳、外部生存、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廣義的人格即個性,是獨立人有別于其他獨立個體的心理與心理傾向性的綜合態(tài),狹義的人格則是個性的最高價值映現,是經過德行與社會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討的“人格”是廣義與狹義結合的一種高階“個性”人格.依照個人發(fā)展養(yǎng)成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全面發(fā)展;而以社會需求培養(yǎng)的人才則是社會需求至上,其個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逐漸“淡化”,教育的大車間生產出龐大數量的“模式化”的人.以“木桶理論”分析,其核心內容是:木桶盛水有量,其量的大小最終決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論”思想產生“非完美”結果的重要阻礙.如果將普遍認知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一說德、智、體、美、勞)比作“木桶”的四塊板,多年的學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塊最長,“美育”板塊最短,德育、體育板塊參差不齊.個體受教育程度不均衡,導致文化教育充分實施,相應的素質教育不及,很難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補齊“美育”短板,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間的差距,養(yǎng)成個性化的人格是當代教育者們應該要落實的問題.
2美育———“藝術:讓人成為人”
隨著社會進一步的發(fā)展,教育的進一步升級,德育、體育等都已經貫徹到了學生的日常教育之中,成為了必修課.美育雖與德、智、體育等并列,相輔而行的關系,卻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視,推行相當有難度.美育在整個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部分學校或個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認知不足,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夠均衡,美育師資的隊伍建設不完善,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美育是審美的再教育.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單純的將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補齊作為審美教育是極為片面的,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論”可以這樣繼續(xù)推論:假如木桶的桶壁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達到完全高度,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組成都是完全統(tǒng)一高度,盛水量才能出現最大值.因此,更為積極的審美教育是各個板塊之間的互相融合與促進,以美育牽引,“德、智、體、美”共同發(fā)展.正如《意見》規(guī)定:面向社會,面向大眾,以美進行人的教育.長久以來美育的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美育就是音樂和美術,其實美育≠美術,美育≠音樂,美育≠戲劇,那么真正的審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并能做到“以人為本”,以身體為媒介的一種綜合體教育.更通俗來講就是以自身的參與,以自身完成的一種藝術美,通過外部的各項“刺激”,結合身心的自我意識與運動而進行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產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眾多藝術門類中最能以身體為媒介,綜合運用音樂、戲劇、美術等形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和發(fā)展全面能力,具有人文性與綜合性特點.并且,舞蹈教育在補美育短板的基礎之上,可以與德育、智育、體育各方面促進、融合,完善人格,成為美育實施的重要形式.首先,對體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種動覺藝術,除了包含美術、音樂藝術所具有視、聽感以外,還存在著自我的主體動覺感受.拉班指出:“我們全部感覺是人們獨一無二的觸覺引起的結果.”舞蹈的動覺感受是最接近人體本原的感受,是原始生命的體現,人們通過動覺去感知世界,完善生理感官意識.舞蹈以人體為本源的'藝術,通過律動形態(tài)與體育的作用功能相似,在對人的身體的訓練———肌肉、韌帶、神經與各項反射系統(tǒng)———起著與體育同樣重要的作用.其次,對智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人的左腦與右腦分工協作,負責各自的“領地”,左腦分管理論與思維,右腦促進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長期應試教育下的左腦過度開發(fā),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藝術修養(yǎng)的“高智商”人才,這類人缺少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素質教育舞蹈課(“素質教育舞蹈課”由原北京舞蹈學院院長呂藝生及其團隊創(chuàng)設,來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專項委托項目“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課題)作為舞蹈美育實行的手段,其緊密圍繞培養(yǎng)人的五項能力之一“創(chuàng)造求新能力”正是對右腦的開發(fā)體現.左、右腦共同協作,科學與藝術結合,邏輯能力與形象意識并存,使人從“半腦人”轉為“全腦人”.再次,對德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學校教學不僅是智力教育,還應該是一種人格與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可以進行鑒賞能力和美的培養(yǎng)的教育,審美教育可以在培養(yǎng)人的精神力量與感性思維能力上達到較為和諧的作用.美能夠使感性的人進行邏輯性與形式性的思維,通過美的養(yǎng)成使感性的人回歸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通過美育達到理性與感性的互相融合,和諧發(fā)展.馬斯洛在后期理論中將人的發(fā)展需要劃分從五個上升到七個階梯型的層次:生理方面、安全與保護、愛和歸屬、尊重、自我促成、求知與理解、審美需求.他認為人的最終需求是審美,這是人的最終目標,也是人格的最高價值.這與席勒的“藝術游戲說”是統(tǒng)一的,席勒將藝術與游戲類同,更為狹義來講是將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動與游戲等同,他說人之所以成為完整的人是因為他能夠“游戲”,而在其充分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會游戲.“藝術:讓人成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個性心理完善、情感豐富,促使人的真、善、美的養(yǎng)成,在“讓人成為人”的道路上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實施———素質教育舞蹈課
3.1素質教育舞蹈課的“五項能力”培養(yǎng)
素質教育舞蹈課作為舞蹈美育,乃至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要實施手段,形成了覆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模式,面向此階段范圍內的全體學生進行舞蹈教育普及,開發(fā)學生“五項能力”:其一,是學生在觀察與模仿行為上的能力;其二,是學生在即興與表演行為上的能力;其三,是學生在交流與合作行為上的能力;其四,是學生在創(chuàng)造與求新行為上的能力;其五,是學生在綜合與融化行為上的能力.素質教育舞蹈課以“五項能力”為目的[3],以提高學習者完善的藝術素養(yǎng)、能夠身心全面發(fā)展為目標.
3.1.1觀察模仿能力從觀察生活、大自然、社會人生到模仿同學、老師、舞蹈家,素質教育舞蹈課由此開始,給零接觸舞蹈的孩子一個進入的緩沖空間,易于接受的基礎起步,在模仿上獲得審美的快.
3.1.2即興表演能力人體運動具有先天性,是基因里帶來的,如何開發(fā)這一人體基因的“原型”,是素質教育舞蹈課所應培養(yǎng)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舞動,用肢體釋放情緒,外化意象,既作為舞蹈創(chuàng)作的組成部分,又能極大的改善學生的性格以及個性人格.
3.1.3交流合作能力舞蹈形成過程中,不論是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演員與編導之間都存在著溝通交流,在長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體觀念養(yǎng)成,團隊精神建立,學會理解、尊重.
3.1.4創(chuàng)造求新能力舞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通過視、聽、動覺的練習,開發(fā)思維打破慣性,不斷的拆解與重建,創(chuàng)作欲望迸發(fā),獲得美的鑒賞與判斷能力.
3.1.5綜合融化能力素質教育舞蹈課不是孤立的舞蹈藝術,是一種融合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甚至可以融合詩歌、散文、物理、化學等文化課的綜合性課程.在課堂,舞蹈與這些課目相融合,應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將知識運用到舞蹈上,知識之間進行遷移、嫁接、創(chuàng)造性整合產生美的教育效果.在幼兒至高中階段課堂實施過程中應緊密圍繞這“五項能力”進行課程的安排,著重加強教學中的內在聯系與融合貫通,形成一種立體、多維的教育模式,以養(yǎng)成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為常態(tài),促進優(yōu)良素質的獲取與習得[4].
3.2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實施方式
3.2.1進行主體性與主導權的轉換普遍意識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講求“言傳與身授”,以教師為主導,運用身體“一筆一劃”的臨摹方式進行舞蹈教學.而“素質教育舞蹈課”則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根據某個提示進行自我編創(chuàng)并跳出自己的所見所思.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年級所展示的高中課例《藍》中,教師通過單一的“字”或“顏色”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引導學生用肢體表達情感.在這堂課例中,舞蹈教師扮演的角色從主導者變成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更加明顯,個性突出.
3.2.2進行編與演的角色轉換在傳統(tǒng)的舞蹈教育模式中,作品的編創(chuàng)者是教師,教師將想法付諸于學生的實踐,學生將教師的思想完善,并將教師的編導作品進行演繹.而在素質教育舞蹈課的進程中,學生成為編創(chuàng)者與表演者,教師需要做的是在學生的構思上進行合乎動作美感與情感表達的建議與指導.展示課中,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未來科技城學校初一年級的原創(chuàng)作品《花兒陽光少年》是全班學生在對課例《快樂節(jié)拍》的學習之后,思維延伸,自己經過對音樂的感知、對3/4拍節(jié)奏型的運用,靈活使用舞蹈肢體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學校五年級同學表演的《博物館奇妙夜》則是通過《魔紙》課例的學習,以“紙”為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產生的肢體動機,從而產生了這個作品.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時超越了舞蹈本身,進行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
3.2.3少數人到全體人的變化傳統(tǒng)的舞蹈教育是職業(yè)藝術教育,目的是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yǎng),必然傳統(tǒng)舞蹈教育面對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馬赫爾曼在《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說指出,學生在繁雜的藝術門類中對不同藝術呈現不同的掌握程度,能力表現不一,有一定的差異表現,而這種差異卻不等同于沒有資格享受藝術,藝術面前人人平等[5].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對象是真正的面向全體,不分男女、身高、年齡、體重,都有適合自己的舞蹈課.
3.2.4隔行如隔山到融會貫通一切創(chuàng)造都來源與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和排列,藝術創(chuàng)作更甚.不同藝術門類之間有著共通性,時空、韻律、結構等等都可以作為相互之間的聯系因子,不同學科之間也可以跨越式綜合.素質教育舞蹈課打破了常規(guī)的藝術與文化的界限,課堂上不同的學科之間碰撞產生不一樣的美育效果.在這里沒有“隔行如隔山”,只有不同文化之間的融會貫通.
4結語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兒至高中階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格調、理想,豐富審美體驗,開拓人文視野.普通高校與職業(yè)院校的應該開設藝術鑒賞與實踐結合的課程,舞蹈欣賞課、舞蹈游藝課等都可以作為素質教育舞蹈課的高校銜接手段,設計上應該依托本校相關的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拓展舞蹈教育教學手段,采用選修課與必修課同時進行,最大程度上面對全體學習者.內容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舞蹈文化同時對身體形態(tài)再塑造,對身體意識再增強,對精神世界再升華,完善人格修養(yǎng),終極目標是達到發(fā)現美、鑒賞美、開創(chuàng)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國賓,平心,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兼談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xx(2):1-12.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3]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
[4]彭紅.論“素質教育舞蹈課”的綜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xx(3):13-18.
[5]約翰馬赫爾曼.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劉沛,譯.北京:舞蹈,1999(2):52-55.
美育教育論文12
一、按照職業(yè)學校學生的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設計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隨時而化,循序漸進
職業(yè)學校國民教育系列中屬高中學段,這個學段學生的年齡、心理、認識水平有其自身的特點,而不同的年級又有所不同。因而美育教育的目標及方法要在尊重學生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分階段有所側重,使美育能力一步步地落到實處。
(一)一年級學生的美育教育應以培養(yǎng)審美感知能力為重點目標。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為審美感知做好知識上與理解能力上的鋪墊。雖說審美教育是形象教育,可以訴諸直覺,可這種直覺不等于肢體觸覺的那種直覺,而是一種在長期的關于美育的知識學習、技能演練、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形成,是“理解之后更深刻的感覺”。所以知識和理解能力上的鋪墊是必要的。比如我們在學習一篇文章時,往往是先介紹時代背景、疏通文字、把握意象特征等,從對感性形象的初步認知逐步上升到對美的體會。其次,啟發(fā)學生主要在聽、讀、說中馳騁想象,感知其中的美。美育的特點之一是形象性,它是在用具體生動的美的事物訴諸人們的視覺和聽覺,引起一系列的審美心理變化而逐步完成的。美文可以利用優(yōu)秀的錄音,比如“聽”配樂朗誦,聽那《雨巷》,緩緩的韻律,淡淡的憂傷……合轍押韻的詩歌可以反復誦讀,比如“讀”《死水》,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聞一多詩的音樂美、繪畫美還有建筑美……意象美好的作品可以在通讀理解的基礎上說一說,比如“說”《再別康橋》中云彩、金柳、青苔、清潭、星輝的意象特點,在“說”中體悟其中的美。學生在聽、讀、說中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加深審美感受、積累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
(二)二年級學生,加入引導學生在探索與應用中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對于已經適應了高中語文學習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識能力的二年級學生而言,除了進一步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外,引導學生在探索與應用中發(fā)現美、感知美、創(chuàng)造美,以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1、探索中發(fā)現美、感知美審美的愉悅性給美育帶來了兩個特點,一是采取自覺自愿的自由方式進行,二是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完成。受教育者不是被動地受支配的教育對象,而是主動積極地去獲取教育的主體。美育過程是一個自由自覺的教育過程,是一個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情感、思想進行自我運動的過程,這與探索能力的培養(yǎng)是相契合的。《禮記大學》中“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即“格物致知”,誠然不錯,我們可以借此說“致美在格物,格物而后美至“,即可以說“格物至‘美’”。教師采用質疑法、討論法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讓學生討論黛玉的美,美在哪里,有的說行為美,懂得謙讓,步步留心,舉止文雅;有的說語言美,從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說話時總是適時適度,言語得體;有的說外表美,美的服飾美的容貌……學生在探究中享受到了美,愉悅了心情,也激發(fā)了探索的'樂趣。
2、應用中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造美是在發(fā)現和感知基礎上的具體應用。語文這門學科本身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學生也有適應現實生活和自我發(fā)展的需要,基于此,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刻不容緩的,而美育的實踐性正可以在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中得以體現。《文心雕龍》: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美本身就是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人的美感也是在實踐中獲得的。同樣,美育也必須在實踐中進行,在實踐中完成,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表達應用能力培養(yǎng)就是實施美育的最好的實踐。語言文字的運用形式靈活多樣,文體多樣,風格多樣,內容會涉及各個領域,只要有溝通就有語文的用武之地,讓語文教學更貼近生活,更有可以利用的感性基礎,比如面對優(yōu)美的景色,可以寫散文,可以創(chuàng)作詩歌,可以設計成劇本的背景……這樣學生的創(chuàng)造的美可以是形式上的,更可以是內容上的。寫作教學中,更能突顯學生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一年級學生能把握寫作的基礎等級,二年級學生可以在發(fā)展等級上有所突破,也是他們高中學段創(chuàng)造性想象能力處于頂峰狀態(tài)之時,因而在美的創(chuàng)造上往往表現突出。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美,發(fā)現社會美,之后用美的形式創(chuàng)造美的形象、美的意境。例如,布置學生以“選擇”為題目寫作文,學生聯想到泉水寧可粉身碎骨也選擇了瀑布,那是一種悲壯美;落花選擇化作春泥,那是一種奉獻美;再聯想到辭官歸隱的陶淵明、棄醫(yī)從文的魯迅以及瓦爾登湖畔小木屋中的梭羅……美不勝收。
二、發(fā)掘教材本身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美育素材,找準載體,潤物無聲
審美主體要與審美客體相適應,才能收到美育的最佳效果。如在古詩學習中進行審美教育應側重在詩的形象美與意境美上。學習《山居秋瞑》,啟發(fā)學生想象那清幽的意境:雨后的青松、清亮的明月、淙淙的流水……那閑適的生活:竹林深處的笑語、提籃而歸的浣女,蓮葉下的小船……美好的景致,愜意的生活,體會作者那種“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心境。審美教育的宗旨,就是要開采美的礦石,播下美的種子,釀造美的甘泉。而教育內容不同,美的載體就不同,方法自然不同,使美育與智、德自然融合,則學生所受到的美的熏陶是潤物無聲的,是真正愉悅的,是對智育、德育有促進作用的。
綜上所述,在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定要一以貫之,這是不能敷衍或動搖的,因時因材的“變”是為了讓它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美育教育論文13
在新一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20xx年9月發(fā)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促進了全民中小學美育素質教育的逐步展開,為更好地塑造適應社會全面發(fā)展的綜合人才開啟了新的里程碑。美育是人類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把人的社會性同生理性融合在心理中,使一個人達到人生境界的最高標準,是培養(yǎng)和提高人們對客觀世界、文學、藝術作品的鑒別、欣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情趣品位,使人們在思想及人格上全面健康地發(fā)展。舞蹈藝術的美育作用在于,按照美的規(guī)律和審美意向,創(chuàng)造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借以完善人的內在美和外在美,滿足人們對審美的追求。舞蹈和其他姊妹藝術一樣,具有審美功能、創(chuàng)造功能、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其美育效益也在于此。因此,舞蹈素質教育是培育人的全面綜合素質的重要美育手段,可全面激發(fā)學生的天資潛能,充分對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養(yǎng)。
一、美育教育的理念與舞蹈藝術關系
人們對美育教育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教育,即通常所說的“審美教育”;狹義的美育,又稱“藝術教育”。廣義教育觀點的人認為美育不僅要有藝術教育的作用,而且要有心理教育、倫理教育的功能,借助于人文環(huán)境、自然界中許多美的事物、形象,提高人們審美教育與審美追求,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意識、思維觀念與藝術素養(yǎng)。美育教育培養(yǎng)新時期的青年人感受自然界、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和藝術品中的美,培養(yǎng)他們欣賞美、觀察美的眼力與興趣,并具備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在構建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中,有其獨特的功能,發(fā)展美育教育是歷史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建國初期,我國教育部提出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對美育教育比較重視。如:對學前的美育教育是:“培養(yǎng)幼兒愛美的觀念和興趣,增進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中小學的美育教育是:“使兒童具有愛美的觀念和欣賞藝術的初步能力”。這些要求合乎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它指引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軌。近幾年來,美育教育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更體現了人們對美的.需要與追求。美是人們生活追求的目標,符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趨勢。這種趨勢要求社會及學校進一步重視美育教育,注重對學生藝術審美、藝術鑒賞的培養(yǎng),真正理解肢體美、舞蹈美及認識美好的客觀世界,適應和推動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舞蹈藝術是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的再現,是在流動中產生的藝術造型美。舞蹈中的情感表達更豐富、更強烈,反映了人們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認識,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通過舞蹈素質訓練的學習和掌握,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肢體表達和美好情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運用充滿表現力的肢體動作、準確清晰的空間知覺、舞姿,來表達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美育教育包含舞蹈素質教育,舞蹈素質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舞蹈藝術素質教育中,適時引導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美,藝術中的美,對學生進行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通過舞蹈藝術教育,完善人肢體語言的表達與運用。使人的肢體得到藝術上的美感、情感上的滿足。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團結協作能力及思維與創(chuàng)新精神。
二、舞蹈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美育教育的不斷發(fā)展,舞蹈素質教育觀念也隨之發(fā)生著質的變化。在以往的舞蹈素質教育教學中常以舞蹈技能和舞蹈表演為主要教學內容,而現在更加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與養(yǎng)成。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地融入到課堂當中,充分感受舞蹈藝術帶來的快樂。在學習舞蹈中獲得人格的完善、良好的審美認知能力及開放的思想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育人之本。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加有力地推進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目前我國的舞蹈素質教育在全國還沒有得到普及與實施,國內大部分中小學校沒有單獨開設舞蹈課,國內僅有幾個大城市將舞蹈素質教育普及到中小學并配有專職舞蹈教師,而大部分城市的中小學、乃至高中,舞蹈課程都是由音樂教師擔任,沒有專職的舞蹈教師。不能真正地通過舞蹈訓練課程達到開發(fā)學生思維能力、肢體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目的。缺少對舞蹈素質教育的正確認識。舞蹈素質教育,是其他藝術教育取代不了的藝術教育形式,是美育教育中無法替換的教育手段,目的是培養(yǎng)現代社會普通人應具備的相關素質,完善人格,全面發(fā)展。
三、舞蹈素質教育對培養(yǎng)全面人才的作用
法國近代著名美學家席勒認為:“要達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即要造就能夠有力地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的人才,所走的途徑就是美育”。中國近代明確倡導美育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認為:“美育與人的成才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舞蹈素質教育作為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塑造人的內在美、外在美、形體美,是培養(yǎng)復合型全面人才不可忽視的手段。英國著名學者培根曾經說的:“相貌的美高于色澤的美,而秀雅合適的動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這是美的精華”。舞蹈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他們的心靈。舞蹈在養(yǎng)成學生文雅、端莊、優(yōu)美等一系列良好風度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就我們每個人來說,心靈美是內在的,體現了人的思想、境界、品行等方面。身體美是外在的,體現了人的形態(tài)、儀表、舉止等方面。通過舞蹈美育教育使人的內在美和外在美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藝術美。學生既可以通過鑒賞舞蹈、提高審美意識,又可以通過舞蹈肢體訓練,表演舞蹈,體驗優(yōu)美、高尚、細膩的感情,以陶冶情操;在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藝術形象中提高審美認識水平;全面提升學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享受舞蹈美與生活美的情趣。美育所提倡的也是現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教育迫切需要的,通過美育教育中的舞蹈素質教育,磨煉學生的意志,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讓學生在認識美的過程中感知世界,重振精氣神,凝聚民族氣魄。隨著國家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運用舞蹈藝術素質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藝術熏陶,使學生擁有更加完善的人格以及審美心理結構的健全,培養(yǎng)具有全面綜合素質能力的人才,是我們每一個舞蹈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的原則。我們應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提高舞蹈素質教育的地位,通過國家教育政策以及人們對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改變,使舞蹈素質教育得到普及,讓美育教育走進學校、走近學生。堅信在不久的將來舞蹈素質教育會全面地滲透于人的生活中,走向大眾,面向全體。
美育教育論文14
一、對生活美的體驗
美來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體育運動、競技、游戲不僅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身體活動,促進青少年身體的正常發(fā)育,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過程外,融合對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開展野外體育活動,更能使學生達到對生活美的教育。因為舉行此類活動,學生通常都要準備食品及其備用灶具,在活動中,學生要生火、做飯、搭帳篷、確立方位、使用地圖和指南針等。在出現傷病的情況下,還要會醫(yī)務急救和排難,學生通過自身勞動,鍛煉了獨立生活能力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
二、對情感美的感悟
現代教學論強調快樂的學習情緒,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當重視的地步。但在一般情況下這種非智力因素是為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服務的。但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學內容和追求目標的位置上,是要求在體育課的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養(yǎng)其良好的情感品質。要實現其目標,必須在教學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學的關系上,強調學生是教學主體、學習的主人,實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是實現目標的前提。使學生把體育的學習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礎上,這是實現目標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學的觀念結構上,主張教學活動是認知、情感、行為這三種心理活動有機的統(tǒng)一,這是實現目標的關鍵。強調體育課必須情知交融與身體發(fā)展并舉,體育教育結構應是融認知、情感與身體發(fā)展為一體的三維立體結構。
3、情境的創(chuàng)設、場地的安排、教材內容的選舍,是實現目標的手段。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參與機會,都有成功的感情體驗,使他們在“心態(tài)平衡發(fā)展”中產生強烈的體育愛好,養(yǎng)成喜歡學,以苦為樂,樂此不疲,自覺鍛煉的習慣。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場地處理安排上,僅跑道上劃白線和不劃折線,學生跑起來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覺,所以,在場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觀新穎,學生產生新鮮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準確及時地給予培養(yǎng),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4、個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發(fā)展是實現目標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生理、體育、個性及興趣、愛好上存在差異的認知規(guī)律,要用一種因材施教、分類組合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運動負荷等方面加以區(qū)別對待。特別強調,因體育動作困難,身體素質差比不上其他同學而產生緊張、畏懼、出現信心不足、抑郁心態(tài)等不良情感品質時,教師更要細心、耐心輔導、充分鼓勵等手段,以求達到學生心理上的轉變。
三、對真善美的領悟
美是真與善的統(tǒng)一,也就是規(guī)律性和目的性的統(tǒng)一。《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外形極其丑陋,但他卻感人至深,正是由于他具備了真與善的品德,才使得他有一種崇高的美的形象。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真善的教育,即如何“做人”的教育。如教師可及時抓住體育比賽中時常出現的運用不正當競爭手段,靠投機取巧獲勝的現象,是對學生的誤導,因此從人的本質上去弘揚真正的人格精神,從體育精神方面去教育學生,認識和理解體育比賽對參與者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在樹立集體主義精神的同時,還必須做到實事求是,遵守規(guī)則,言行一致,做一名名符其實、堂堂正正的勝利者。面對體育運動中艱難困苦對人體生理負荷能力的挑戰(zhàn),能否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面對體育競爭中,時時刻刻有失敗的同學,競爭對手意外事故發(fā)生的情況下,能否及時得到其他同學的友愛、溫暖和幫助等等思想認識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有意無意之間悉心培養(yǎng)。
美育教育論文15
一、繪畫藝術的潛移默化之功,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
繪畫藝術有著感性的特點,潛移默化地實現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感化。繪畫藝術之于大學美育教育中的影響,不存在任何形式規(guī)定以及束縛,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響。整個過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識的灌輸一樣,或者道德說教一樣,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樣。繪畫藝術欣賞與實踐猶如空氣一般,包圍著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讓學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體會,進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爾曾說:“美只能在形象中見出,是我們‘可觀照,可用感官接受的東西’。”這說明繪畫藝術在大學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種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強制的理性說教。孔子說過:“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繪畫藝術欣賞或者實踐過程是非常快樂的,不但不是強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樂而忘返的。在大學藝術教育中設置繪畫藝術的欣賞與實踐,就是要讓大學生可以“樂之”的美學教育。在當代的大學生中以“樂在其中”的形式對其進行教育,使他們在心理和精神方面發(fā)生改變。學生在快樂狀態(tài)下,他們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通過這個過程實現自己的全面發(fā)展。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學習繪畫藝術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學生可以成為身心健康的人。
二、繪畫藝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現都和感性形象的運動密切相關。繪畫的藝術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己的。繪畫藝術這種不可抗拒的特點,是動因于內的,學生看到繪畫作品或者參與繪畫實踐,皆需從內心情感的`角度出發(fā),或者用作品打動別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動。例如,學生看漫畫展覽,在幽默的畫面前,會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傷的畫面,學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淚。這些都是繪畫內外主體發(fā)生情感共鳴的真實再現。此外,繪畫藝術的欣賞與實踐中始終存在著愉悅性,這就意味著在此過程中既可以滿足欣賞者個人的情感生活,還可以滿足欣賞者自身的獨創(chuàng)性。人從出生開始,內心中就充滿了對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發(fā)著人的創(chuàng)造力,使人對事物產生興趣。黑格爾曾說:“審美中存在著個人的解放。”所以,我們認為繪畫藝術的欣賞過程中包含著對個人創(chuàng)造性的激勵,而且是通過令主體產生愉悅來達成進一步的激勵作用,這也反映了繪畫藝術對成就全面發(fā)展中大學生的作用。
三、繪畫藝術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個人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首先,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其次,要具備專業(yè)才能;最后,良好的道德和品質也必不可少。美育對于學生心理與生理全面健康發(fā)展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與教育內容所無法替代的。我國古代就重視藝術的熏陶與教育,早在東漢時期,著名的“鴻都門學”就曾開設過藝術課程,唐、宋時期的書院、畫院則更是注重繪畫藝術的教育,這些做法不僅培養(yǎng)了藝術家的才能,更培養(yǎng)了藝術家的心理氣質和精神面貌。在當下的大學美育教育中,也應重視繪畫藝術化育萬物的作用,通過繪畫藝術培養(yǎng)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一般來說,繪畫藝術可以有兩種途徑來實現這種轉移,并最終促進學生審美能力與綜合修養(yǎng)的提升:一是從淺層的生理興奮到深層的心理愉悅之轉移;二是從主體個別性的感受和形象,轉移到普遍性的觀照和沉思。舉例說明,一個人看到一幅“泰山青松圖”,首先,通過視覺感知畫面中的青松蒼翠欲滴,迎風矗立,由此感知松樹的品格,這就完成了第一個轉移途徑。然后,聯想到松樹立于泰山之巔,頓覺人生即如山頂青松,雖然高處不勝寒,卻可以一覽眾山小。由此會以青松自勉,堅強達觀。這是第二種轉移途徑。可見,可以大學美育教育中設置繪畫欣賞與實踐的課程來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綜上所述,藝術教育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才能,而且培養(yǎng)學生的氣質和精神面貌,對于其今后的生活、創(chuàng)作都有著重大意義,不僅提升學生的審美觀,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美育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青少年美育教育論文03-19
拓展體育教育中的美育功能論文03-06
蘇氏美育觀念對思政教育的啟發(fā)論文03-18
淺談古代書法教育與書法美育藝術論文03-02
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論文11-20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09-29
教育論文05-22
大學生美育類課程改革的研究性分析論文01-08
試探中學思想品德課中的美育教育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