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道德探究
道德的見利思義,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正道德的中堅力量。怎樣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道德探索?
摘要:作為國家層面和高等學府具有思想引領性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必修課,一直以來被人們貫之以先鋒模范的作用。但實際上在高校大學生心目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尷尬位置,被大學生束之高閣。在課堂上、在社會生活中,不能起到其應有的實用價值。為什么會出現曲高和寡的現象呢?究其原因,是否在于講授這門課程的時候,一直在忽視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呢?筆者認為,談思想談道德都不能忽視人性與利益。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一是道德的前提(人性)、二是道德的基石(見利思義)、三是道德的載體(厚德載物),來進行論述人性、利益與道德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傳遞一種理念,啟發一種思維,使學生們能夠找到未來人生中“人性、利益、道德”三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
關鍵詞:道德;利益;人性;思維
“課堂講授有紀律,學術交流無禁區”是對教師們授課的基本要求,作為教師我們要始終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旗,明白無誤地告訴廣大學子,道德的應用對于人生的重要意義。但過度的高大上講法早已使這門課程飽受病垢,使學生們怨聲載道,使講授這門課的老師苦不堪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書中的語言屬于官方語言,如何能夠做到使書中的精髓內容通俗易懂,使廣大學生能夠容易接受,又符合社會發展的所需呢?就要從人性與利益的角度出發來釋義。
一、道德的前提:人性的基本層次
在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當代社會,誰也無法抹去人們對利益的渴求,因為利益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它是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存在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所以講授這門課的基點,是要接地氣,不否認人性中的基本需求,即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從而以此為切入點來解釋道德,提高思想。只有這樣,這門課程才能真正深入學生當中,才會真正起到思想航標的作用。
(一)人性是道德的前提
在人性中有善亦有惡,道德能否認人性的存在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性是道德的前提,它不是路人甲乙丙丁,也不是我們可以隨意忽視的東西,無論人性善與惡都構成道德。數千年前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今天依然是道德的基礎,依然直指道德的發展,依然是夯實崇高道德的基石,依然有其現實而重要的存在價值。人性不同于天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在天性中無所謂善惡,沒有人是天生的好人與壞人。但長大之后的人卻有百樣,有好人與壞人之別,這就是人性本質的使然。
(二)利益是人性的起點
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時,曾經問過學生一個問題:“你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在什么時候?形成了什么?”大多數學生對這個問題沒有自己明確的答案。也曾問“如何看待金錢等于成功”?少數學生的回答傾向性比較負面,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們形成了比較負面的三觀理解,把簡單的金錢富有看作成功呢?也許是社會環境的因素,導致了人們思想的混沌。然而我們不能一概否認人性的弱點,即利益對人性的沖擊。木心先生曾言:“群眾沒有觀點。”所言極是,這如同利益一樣,在人性中,人們對待利益少有觀點,只有直覺,只有行動;就如同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的區別一樣,理想中的我善良,現實中的我現實;也如《甄嬛傳》中的甄嬛與《大長今》里的大長今,兩人初入宮時都很善良,而到最后長今依然那么善良。那長今的利益詮釋了什么?長今充分詮釋了人性中的善,也是她追求的利益所在即善與正義;甄嬛變得比誰都會耍心計,這是為了自保,也是為了利益,你說甄嬛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恐怕這個不能簡單的下定義。但無論何種利益,都是以人性的選擇為出發點的。
二、道德的基石:見利思義的二層次
人性是道德的前提,利益是人性的起點。無論人性好與壞,都是屬于道德的范疇。如何擴大善道德,擴大道德的基石,抑制負道德,同時又能滿足人們對利益的基本需求,這要求我們做到“見利思義”。“見利思義”與“見義思利”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只是我們已經過了那種只強調義,而忽視利的年代,充分尊重人們對利益的追求與渴望,符合道德的發展規律。
(一)道德的見利思義
道德的見利思義,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正道德的中堅力量。“見利思義”是一個古老的話題,“見利”同“倉廩實、衣食足”同屬于利的范疇,而“思義”與“知禮節、知榮辱”同屬于義的范疇,兩者都是道德的調節范圍。“見利”充分肯定了人們對利益的渴望與追求。“見利”能保障人們的基本需求,也能滿足人們的更高追求。但如果只強調“思義”,過度拔高道德,忽視人們的利益訴求,道德就沒有了存在的基石。對待利益,道無禁止即可為,這是因為道德是利益的基礎,而且利益也受法律底線的制約。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強調不講利益,只講道德的高格調言論,否則道德就如所謂的婚姻圍城一樣,不明就里的城外之人想沖進去,困于道德的城里人想逃出來。
(二)利益的道德教育
光強調道德,有沒有副作用?錢鐘書老先生曾言:“上帝要懲罰人類,有時發一場洪水,有時來一場瘟疫,有時就派個道德家下來。”這表明光強調道德也是有副作用的,過度強調高大上的道德,以致普通人達不到,就會導致人們對道德的背離,導致道德的崩塌。道德與利益的教育不是簡單選擇,不是舍利保義,這種單一選擇肯定是不符合時宜的,二者是可以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當然我們要闡明道德的基礎性,這是因為智慧不能彌補道德的缺陷,但道德卻是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陷。所以看待利益,獲取利益都要有度。同樣,看待他人利益也不需要用放大鏡,放大至無以復加,使他人本身利益的獲取受到不應有的限制,受到道德的非理性禁錮。
三、道德的載體:厚德載物的三層次
如何才能“傳遞一種理念,啟發一種思維”,使學生們能夠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人性、利益、道德”三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呢?“厚德載物”或許就是道德最好的載體。
(一)厚德與載物
曾有學生在我的思修課作業上留言:“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好處?”我的答復很簡單:“厚德載物。”這個解讀與通常的釋義并不相同,而我只想表明一個觀點,即你有厚德并不會吃虧。如果你有厚厚的德,就會給你帶來實際的物質利益,這種事例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如汶川大地震某涼茶的億元捐贈,引發大眾對該產品的瘋狂購買,以至于出現讓“貨品下架”的另類購買說法。這是否是企業的“厚德”換來企業“載物”的直實寫照呢?又如雷鋒之所以被后人所銘記,不正是因為他的德之行。馬克思曾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如何看待這句話,毫無疑問道德屬于哲學的范疇,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滿著道德的痕跡,如一次讓座,一個微笑都能溫暖他人。這就表明道德哲學并不僅僅只是解釋世界,也是完全作用于生活的。因為道德從來就不是空洞的,是要實實在在落到實處的。生活中需要各種利,既有精神利,也需物質利。如何避免只物質非精神,這就需要我們做到真正看懂利、踐行利的真正價值。利是改善生活的手段,而不應是人類的最終目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改變世界。同樣厚德帶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物質,也更加凈化人們的人性與心靈,因為這種精神富足是物質富有所不能比擬的。
(二)道德認同的知與行
曾問學生:“你們希望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里?”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學生們的答案是如出一轍的,都希望生活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當中。然而在課堂上,我所講過的某些觀點,學生們會有自己的見解。他們認為我說的,與他們現在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并不相符,甚至有同學直言,說我把社會講得太過于美好了。對于學生的這種看法,我做出了如下回應:“如今的中國確實存在著各種問題,但中國一直在高速發展也是不爭的事實,你們認為老師講得過于美好,過于理想,或許老師現在所說的某些話,你們可能都不太愛聽,也不太相信。但在未來5年或10年后,你們一定會反復跟你們自己的孩子說,現在老師跟你們說過的同樣的話,難道你們對這個會有疑問嗎?你們能夠對你們的孩子說這個社會如此怎么樣現實嗎?”我的反問式回答,學生們是無可反駁的,對于這點學生們也是高度認同的,這或許是我們能夠給予學生們的最簡單的講解。然而存在的問題也很嚴重,即如《捉妖記》中演員姜武的回答:道義我講,但我不做。學生們普遍也存在著這么一種現象:“即學生們認同我所講的,但他們不會去做。”這或許不是單在思修課上所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種社會不良現象,也是社會共性。社會的改變不可能一朝一夕,然而我們要有信心它會改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有“最后一公里”的說法。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只有一張講桌,是更容易變成零距離的。但在現實中,就算老師走下去,學生們也不會有任何反應,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很嚴峻的問題。是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聽過了太多高大上的教育觀點,而致學生們麻木不仁,還是社會現實使學生們已不再相信道德的價值,而只追求利益的存在,這始終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所應該直面的基礎層面。如果不能關注解決學生心目中的這種困惑,再多的道德教育也只是說教,不會使學生們產生任何思考,更難于讓學生們去相信與踐行。
參考文獻
[1]論語譯注[M].楊伯峻譯.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孟子譯注[M].楊伯峻譯.北京:中華書局,2008.
[3]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摘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春秋左傳注[M].楊伯峻編著.北京:中華書局,1981.
[5]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6]太白詩經[M].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
[7]盧梭.愛彌兒[M].方卿編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道德探究】相關文章:
試析高!八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理念革新08-20
高校道德修養與法律課程思考05-28
高校道德教育中道德對話的價值探究08-21
高;A化學實驗考核模式探究08-04
新時期如何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05-10
人本思想下的高校教學管理探究06-11
論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道德修養策略08-04
基礎測繪工程項目監理實施細則探究06-13
探究生態學視野下的基礎教育優化06-13
關于大學生道德修養培育問題啟示的研究論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