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論文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心理科學認為,情感是人們在認知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態度體驗,有積極和消極兩面,是行為具有持續性的重要動力源。人是社會發展的精品,是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學習接受教育內容的時候,是具有一定的選擇性的。而這種選擇正是通過有情感參與的篩選系統而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實踐過程中十分注重情感教育法的運用,注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感情溝通,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觀情感并且適當的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心理健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渠道是暢通的,這樣既能讓受教育者及時接收到教育信息,又能發掘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達到使其心理健康變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深化的目的。情感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也有非常明顯的效果,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以及積極情感,也就成功地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思考的思想活動,為學生在日后的實踐活動中堅定理想、奮發圖強、積極進取奠定了基礎。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也就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過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的一種圍繞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遞的內心情感體驗,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以及行為的傳遞而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感染和相互激發,達到雙方感情共鳴,進而達到思想認同的過程。因此,真正做到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有效交流,就必須要需要重視情感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情感因素不僅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情感的投入同時也指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傾注到教育事業中,傾注到教育對象上。教育者對自己的教育事業充滿信心,充滿渴望,就會自然的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自己的專業,探索自己的教育方法等。教育者對學生在人格上的尊重,對學生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以及恰當的鼓勵與支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處理學生問題,無形中提高了學生對教育者的信任度。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相信他們,鼓勵他們。學生對教育者產生了信任,就會主動地與老師交流互動,服從教師的管理與引導。情感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當中應當注意適度原則,在正確的時機運用真誠的情感,才能得到學生真誠的反應。否則,會讓學生覺得不自然甚至產生厭惡。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個性差異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心理學認為,人存在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取決于人不同的先天條件、生活環境以及教育條件。大學生是一群正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群體,不同成長環境、成長經歷塑造了大學生不同的氣質、不同的個性。具有不同氣質特點的人對待同一個事物會做出不同的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將個體差異教育法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首先尊重學生的個性傾向,了解學生個性發展的心理特點,給予正確的引導教育,使之個性化的發展能更好的與社會發展的需要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與學生的逆反心理直接碰撞,合理利用學生的順勢心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目的。其次,教育工作者應當深入學生實際生活中,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師生朋友關系,彼此信任,學生會把自己最真實個性特征展現給老師,有利用教育工作者掌握學生的最新情況。便于教育工作者及時有效的進行引導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給予特殊群體更多的關注、關心。近年來,高校發生了很多不該發生的悲劇。據統計,發現很大一部分悲劇的發生都跟該學生性格孤僻、個性突出有關。教育工作者應多給予這部分性格差異較大的學生更多地關注和教育,根據其性格特征進行合理的開導,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人是一個綜合體,心理與思想很難分開。誠然,不論是心理健康教育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為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開導大學生思想以及培養大學生知、情、義、行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學生知識創新和專門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面對新形勢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積極將心理健康教育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途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針對性。因此,探索寓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考如何有效的將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應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當中,最終達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目的,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心理健康教育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索的論文】相關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6-01
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1-05
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2-14
文學思想政治教育論文02-18
企業員工的思想政治教育論文12-10
思想政治教育論文格式03-06
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能力的培養論文02-18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觀念研究論文03-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