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成語故事
經典成語故事1
成語:過河拆橋
出處:《元史·徹里帖木耳傳》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釋義: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成語故事:劉備在長坂坡打了敗仗,趙云找到沖散了的劉備的妻兒。曹操也追至長坂橋,見張飛胡須倒立,睜著圓眼,心中害怕中計,嚇得掉頭就跑。張飛見嚇退了曹操,就將長坂橋拆掉。劉備擔心曹操再追,連夜率軍向漢津逃去。
成語:調蟲小計
出處:《北史·李渾傳》:“嘗謂魏收曰:雕蟲小技,我不如卿。國典朝章,卿不如我!
釋義: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語故事: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韓朝宗的人,為人非常熱心,常常幫助一些年輕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一個叫做李白的年輕人寫了一封信給韓朝宗,請韓朝宗幫忙介紹工作,信的最后寫道:“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說,恐怕我寫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倆,不夠讓大人欣賞。這個謙虛的年輕人李白,后來可變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詩人呢!
從此以后,大家就用“雕蟲小技”來形容寫文章或是做事情的時候,用的都是一些小技術而已。
成語:一葉障目
出處: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釋義: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成語故事:有個書呆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后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成語:指手畫腳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見這李虞侯、張干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你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一個,不敢下手。
釋義: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成語故事:賈府熱鬧非凡,賈母開宴慶生日,賈政陪賈母一起玩鬧、猜謎與講笑話,大家十分高興。賈政因故離開,寶玉就神氣活現了,他跑至圍屏燈前,指手畫腳,滿口批評,說這個的這句不好,那個的破的不恰當,就像開了鎖的猴子一樣活潑。
成語:取長補短
出處:《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釋義: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也泛指在同類事物中吸取這個的長處來彌補那個的短處。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滕文公從楚國路經宋國時會見孟子,孟子給他講一些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勉勵他要以堯舜之道治理天下,還要他截長補短,發揮地區優勢,以仁政來治理天下,滕國可以成為一個強國。滕文公聽了孟子的言論未置可否,只是微笑應付。
成語:雪中送炭
出處:宋·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釋義: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成語故事: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范成大一生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深受人們的喜愛,晚年退居故鄉石湖,自號石湖居士,他著作被編為《石湖居士詩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經典成語故事2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你!”,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余名騎士突圍,最終只余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于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經典成語故事3
百步穿楊的故事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 來自
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釋義 它與成語‘百發百中”意義相似。比喻射箭技藝高超,并引申為 本領非常高強。
故事內容:
事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 士獲悉后,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占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 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 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么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 白起停止進攻,并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 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著觀看。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里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 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著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涂 上紅色作為靶子。接著,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 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 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 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么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并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 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于射箭的人,應 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 事。白起聽后,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 借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草船借箭的故事
故事內容:
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么兵器最好?”諸葛亮說:“用弓箭最好。”周瑜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F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說:“都督委托,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么時候用?”周瑜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說:“只要三天!敝荑ふf:“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敝T葛亮說:“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敝荑ず芨吲d,叫諸葛亮當面立下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般箭!敝T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來自chengyu.itlearner.
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你去探聽探聽,看他怎么打算,回來報告我!
魯肅見了諸葛亮。諸葛亮說:“三天之內要造十萬支箭,得請你幫幫我的忙!濒斆C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幫得了你的忙?”諸葛亮說:“你借給我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萬支箭。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來,說:“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辦!”
魯肅私自撥了二十條快船,每條船上配三十名軍士,照諸葛亮說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諸葛亮調度。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魯肅問他:“你叫我來做什么?”諸葛亮說:“請你一起去取箭!濒斆C問:“哪里去取?”諸葛亮說:“不用問,去了就知道!敝T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接起來,朝北岸開去。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天還沒亮,船已經靠近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
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這時候,船兩邊的草把子上都插滿了箭。諸葛亮吩咐軍士們齊聲高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接著叫二十條船駛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當,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飛一樣地駛出二十多里,要追也來不及了。
二十條船靠岸的時候,周瑜派來的五百個軍士正好來到江邊搬箭。每條船大約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條船總共有十萬多支。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經典成語故事4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經典兒童成語故事,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經典成語故事5
詞目 投桃報李
發音 tóu táo bào lǐ
【出處】《詩經·大雅·抑》。
【釋義】投:投入,送給;報:回贈,得到。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贈。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友誼深厚。暗含投入少、回贈多之意。
【歷史典故】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周幽王,衛武公帶兵勤王。周平王東遷之后,任命衛武公為周王朝的卿士。當時王室衰微,社會矛盾尖銳。衛武公就寫了一首詩來勸告周王朝的貴族們要修德、守禮。其中第八章說:“辟爾為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于儀。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币馑际钦f:修明您的德行,使之盡善盡美。好好審視您的儀態舉止,不失去威儀禮貌。沒有過失也沒有殘害,少有不為人所仿效的。有人贈我桃子,我回送他李子。后遂以“投桃報李”指禮尚往來,相互贈答。
【成長心語】
禮物是傳達感情的橋梁。禮物可表示送禮人特有的心意:或感謝、或祝賀、或尊重、或友情。人情往來中,最好的禮物是那些根據對方興趣愛好選擇的、富有價值而耐人尋味的禮品。所以,我們選擇的禮物必須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并使受禮者覺得禮物非同尋常,倍感珍貴,以達到增強情誼的目的?鬃诱f:“不學禮,無以立!敝岸Y”之后,即懂得進退之道、處世之略,使你在人生奮斗的旅途上減少嚴重的傷害,得到較多的幫助,所以說,禮雖不大,用途不小。
經典成語故事6
梁上君子
東漢時期,在潁(yǐng)川有個縣官叫陳實,他辦事公正,很有聲望。
一天夜里,一個小偷溜進了陳實的家里,躲在房梁上,被陳實發現了。他沒有喊叫,裝著沒有看見一樣。他穿好衣服后,就把兒孫們叫醒來到自己住的房間里,非常嚴肅地對他們說:“你們長大了一定要愛惜名聲,從嚴要求自己,不能做那些損害別人的事。有些人原來并不壞,而是對自己放松了要求,染上了壞習慣,慢慢地變壞了的。這些人如果嚴格要求自己,也可以做君子的!标悓嵳f到這里,馬上用手指向房梁上邊說:“你們看,梁上的那位君子墮(duò)落到了這般地步,是慢慢地變成的啊!”
躲在梁上的小偷聽到后,又慚愧,又驚慌,連忙從房梁上跳下來,向陳實磕頭認罪。陳實的兒孫們要找繩索捆 綁小偷,但被他制止了。陳實見小偷苦苦求饒,便說:“看你這個樣子,并不像個壞人,你大概是因為生活上貧困,才不得不這樣做的吧?”說完,讓家人取出兩匹綢緞,送給小偷,勸他改邪歸正。小偷痛哭流涕,感恩不盡地一再表示今后絕不當小偷了,要重新做人。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梁上君子”這句成語!傲荷暇印北挥米餍⊥怠⒏`賊的代稱。后來“梁上君子”還用來比喻那種上不著天、下不著地、脫離實際的人。
經典成語故事7
拋磚引玉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一定會補全的。”于是他就在墻上題下了半首詩。
后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后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經典成語故事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文的生字,理解文中的新詞,能聯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
2.能把故事讀正確、流利通順,能用自己的概括講述小故事。
3.能讀懂《自相矛盾》,認識故事情節設計時的“突轉”技巧。
4.產生閱讀成語故事的興趣。
課前閱讀五分鐘:
1.三字成語:緊箍咒、一溜煙、鐵公雞
2. 四字成語:濫竽充數 自相矛盾 畫龍點睛 畫蛇添足
3.五字成語:桃李滿天下 一物降一物 疾風知勁草
4.六字成語:過五關斬六將 百思不得其解 迅雷不及掩耳
5.七字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賠了夫人又折兵
6.八字成語: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7.九字成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初識“成語”
1.剛才我們讀的都是成語,你有什么發現嗎?
2.成語是相對固定的詞組或句子,有的.來源于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我們再來讀幾個四字成語,圖文結合看看他們的來源(1)望梅止渴 (2)畫蛇添足(3)嫦娥奔月 (4)學而不厭
3.翻開書,看看我們今天要學的三個成語,都是來源于……我們學過《一路花香》,知道寓言故事有個特點,一般會用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正因為有這些相同點,這三個故事被安排在了一課當中——《成語故事》。
二、初讀故事,感知內容。
1.認認真真讀故事,把故事讀得正確、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詞可以做個記號。讀完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故事,讀給你的同桌聽。同桌裁判一定要認真聽哦。
2.讀后學習詞語。
3.故事,故事,是以“事”為中心的,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喜歡的那個故事嗎?
4.看,我們把小小的寓言故事讀得更“小”了,還認識了不少字。那么下面的句子,你能讀正確嗎?
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只因太夸口,被人將了軍。
可笑是南郭,鼓腮吹假音,蒙騙怕被抓,只好跑了人。
畫家張僧繇,墻壁畫龍身,逼真少神韻,點睛龍入云。
讀完你發現了這些句子不但含有本課生字,還……
三、讀懂故事,把握情節。
1.故事再短,也是需要情節的,故事適合于口頭講述,也許沒有細膩的心理描寫、沒有繁復的景色描寫,但它一定有流暢的情節。即使它是來自寓言的成語故事,也有變化突轉的情節,靠著突轉變化的情節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先來看《自相矛盾》這個故事,用心默讀,用文中的關鍵詞,簡要說說情節的發展變化。
提示:這個故事是從( )開始講的,因為( )故事就有了曲折,最終( )。
2.組織交流,深入認識
“夸口”是什么意思?楚國人的話語中哪些詞是過分擴大夸張了?
指導朗讀。
圍觀的人“問”了什么?師生對話,明白言外之意?修改楚國人的話語。
四、講故事,明道理。
1.講好這個故事關鍵在于把握情節;叵肭楣。
2.如果把這個故事講給比你大的學長聽,你覺得跟誰講這個故事比較好。
如果把這個故事講個低年級的學弟學妹聽,你覺得要注意些什么呢?
五、總結課堂,布置作業。
成語故事學習教案
1.剛才我們一起讀出了故事情節的起點和突轉,讀出了故事的道理。你能自己讀讀《濫竽充數》《畫龍點睛》,找找故事情節,想想其中的道理嗎?
2.寫話。格式:某某同學,我講給你講講《自相矛盾》的故事,因為……所以我希望你明白:
經典成語故事9
唐高宗時有一位大臣名叫韋思謙,做人正直,時常會勸諫皇上,有話就會直說。他考上進士之后,被任命為應城縣令,后來升為監察御史。
有一次,他發現中書令(即宰相)褚遂良以低廉的價錢強行購買鄰人田地,正直的韋思謙也不害怕他官位高,勢力大,立刻上書舉發他。因為證據明確,朝廷不好公開庇護大臣,只好把褚遂良調出京城,降職為同州刺史。
過了一段時間,褚遂良又被重用,恢復了中書令的官職。褚遂良便找了理由報復韋思謙,把他貶到外省,當一名縣官。有人替韋思謙打抱不平,暗中去慰問韋思謙。他仍然不改初衷,慷慨激昂。他正言道:“大丈夫應該有話就說,明目張膽而不畏強權,致力報效國家。
口若懸河
晉代學者郭象是湖南人。據說,他從小就勤學好問,對于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問題總愛追根問底,弄清真相道理。后來他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很有收獲。因為他學識豐富,分析和說理的能力很強,談論起來,有條有理,頭頭是道。當時,人們都稱贊他會說話、有口才。
《晉書。郭象傳》載:“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边@句話的意思是:聽郭象談話,好比懸掛著的大河,水不斷地奔瀉下來,永遠不枯竭似的。后人形容“能說善辯、口齒流利”就叫做“口若懸河”,F在,我們用到這個成語時,再加上“滔滔不絕”四個字,就更加形象了。
經典成語故事10
釜底游魚
東漢順帝時,皇上無視宦官為惡,放任外戚專權。很多人無才無德,本來就是草包一個,只是因為能阿諛奉承,討好皇帝,或是家里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貴人,便可以全家跟著享受富貴。皇上的身邊,王侯結隊,侍從成群。官吏則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在朝廷的欺壓盤剝下,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廣陵人張嬰,不堪忍受殘酷的暴政,發動群眾舉起了義旗。義軍們殺刺史,斬富豪,劫庫府,濟貧民,縱橫揚州、徐州一帶幾十年。朝廷對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膽寒心驚。
當時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張綱。此人廉潔剛正,多次上書,痛陳時弊,請求誅殺違法犯罪的大臣,削減朝廷的費用開支。皇上對他十分頭疼,許多貪贓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齒。于是,當時一個權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長、大將軍梁冀便想了個好辦法,他串通幾個當權人物跟皇上上奏說,派張綱去做廣陵太守,讓他平息人民的,企圖用這件事情加害于他。
以前別人被派去光陵的時候,臨行時都反復要求多派兵馬。張綱此去,卻要單車獨行,僅帶著十幾名吏卒。到了廣陵,張綱徑直來到張嬰的大營,好言好語,請求會見軍中頭領。張嬰起初十分驚訝,后來看到來的人特別誠懇,便出來相見。張綱請張嬰坐上座,張嬰也不推辭。張嬰坐下來冷冷地問道:“太守大人屈尊來到賊營,不知有何見教?”
張綱立刻站起身來,一邊打躬施禮,一邊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于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話說,‘’,將軍體恤鄉民疾苦,挺身赴險,實在是出于萬不得已。而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
張綱的這一番話,出乎張嬰的意料,他急忙站起來賠禮,激動地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怎么會像現在這樣?我是個草莽之人,不知禮儀,更無法結交朝廷。我也知道,我們這些人都是鍋里的游魚,茍延殘喘而已,哪里會活得長久?只是想到,橫豎都沒有出路,鬧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請您給我指點迷津吧!”
張綱就這樣用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與張嬰反復協商,妥善處置,終于平息了廣陵的。
經典成語故事11
撲朔迷離
古時候,有個女孩叫花木蘭,她是個非常勤勞孝順的姑娘。
木蘭織得一手好布,每天,她總是天剛剛亮,就把自己關在織房里精心地紡線織布。有一天,她卻一直留在自己的閨房,坐在窗前嘆氣。她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她有什么心事。
木蘭在母親的一再追問下,不得不說:“沒有什么心事,只是昨晚看見國王征兵的文書,那上面有父親的名字,可是父親的年紀大了,已經禁不起征戰的辛勞,小弟弟年齡又小,不能代替。女兒我就為這件事焦急!
停了一會兒,木蘭又說:“我從小跟父親練就一身好武功,可以替父親去從軍!
母親為難地說:“可你是個女孩,怎么能去從軍呢?”
木蘭堅定地說:“我有辦法!
征期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告別了父母,隨大軍到了邊塞作戰。
戰爭中,木蘭表現得很勇敢,立了很多大功。經過十多年的艱苦戰斗,
戰爭終于結束,木蘭勝利歸來。論功行賞,皇帝要賞給木蘭很多錢物,并封她為尚書郎。
但是木蘭說:“感謝皇上恩典,但我不想做官,只求皇上允許我回到故鄉與父母團聚!被噬洗饝四咎m的請求。
木蘭回到家,立刻來到自己房里,換上女孩穿的衣服,梳好辮子,戴上花,露出自己原來女孩的模樣走出來。送木蘭回來的同伴們一見,都十分驚奇地說:“哎呀,同行這么多年,怎么不知你是個女孩!
后來有人為此寫了一首《木蘭詩》,詩的最后幾句是: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意思是: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如果兩只兔子貼著地面并排跑,誰能分辨出哪一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這個成語指事物在人心目中模糊不清、難以看清真相。
撲朔迷離的意思是:指難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錯綜復雜,難以辨別清楚。
經典成語故事12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大夫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大夫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大夫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后,那大夫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大夫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大夫,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為:“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左傳·成公十年》
經典成語故事13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里很高與。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后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于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里,死一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于完成了那部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后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極多數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經典成語故事14
仙人指路
位于云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巔,其狀似身著道袍的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為游客指引進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頗負盛名,不僅僅在于外形酷似,而且因為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啟發作用的故事。
相傳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的神童,只因后來科場失意,擂臺負傷,改行經商后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了千峰萬壑,連一個藥農、樵夫的蹤影也沒見到。干糧吃光了就吞野果,衣服穿爛了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于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道過了多久,來了一位身背蔑簍,腳著山襪芒鞋的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后,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么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里有什么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干干,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了豺狼虎豹!闭f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的話是對的,就千恩萬謝地辭別了老人。
沒走多遠,猛的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彼仡^就追,追上老人后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里是什么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才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為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抬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了一塊高大魁偉的“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里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余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了仙人的話,后半生不僅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復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的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的形狀又變成了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開誠布公
“開誠布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為成語“開誠布公”,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這個成語是來源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在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托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并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后,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后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卻嚴詞拒絕,并認為自已受先帝委托,已經擔任了這么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么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u)是他非?粗氐囊晃粚④,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后主批準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于軍中。他一生清貧,并無什么產業留給后代。
暗箭傷人
那年的夏天,五月里,鄭莊公在宮前檢閱隊,發派兵車。一位老將軍潁[yǐng]叔考和一位青年將軍公孫子都,為了爭奪兵車吵了起來。潁叔考是一員勇將,他不服老,拉起兵車轉身就跑;公孫子都向來瞧不起人,當然不肯相讓,拔起長戟飛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潁叔考早已不見人影了。公孫子都因此懷恨在心。
到了秋天,七月間,鄭莊公正式下令攻打許國。鄭軍逼近許國都城,攻城的時候,潁叔考奮勇當先,爬上了城頭。公孫子都眼看潁叔考就要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忌妒起來,便抽出箭來對準潁叔考就是一箭,只見這位勇敢的老將軍一個跟斗摔了下來。另一位將軍瑕叔盈還以為潁叔考是被許國兵殺死的,連忙拾起大旗,指揮士兵繼續戰斗,終于把城攻破。鄭軍全部入了城,許國的國君許莊公逃亡到了衛國。許國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鄭國的版圖。
像公孫子都那樣趁人不備暗放冷箭的,就叫做“暗箭傷人”。不過,作為成語卻并不限指以暗箭為兇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伺機傷害別人的,都可叫做“暗箭傷人”。這里不妨講一講關于宋朝人劉攽[bīn]的故事。
劉攽,字貢父,據說頗有文才,尤其精于歷史的研究,曾參加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的編寫工作。宋朝邵博的《聞見后錄》中有他的一段故事,看來此人還相當幽默。故事說:有一次,有一位“中司”(官名,即“御史中丞”,專負彈劾監察之責)想發動同僚攻擊某人。有人問劉攽,某人是否真有什么劣跡,中司竟要鳴鼓攻之。劉攽很冷淡的回答道:“中司自可鳴鼓兒,老夫難為暗箭子!”
成語出處:這件事情在《左傳·隱公十一年》里有記載。
成語解釋:比喻暗中進行傷人的行為或詭計。
春秋時,鄭國的鄭莊公得到魯國和齊國的支持,計劃討伐許國。(許國是一個小國,在今河南許昌市。鄭國在許國的北邊,今河南的新鄭就是它當時的都城。)
這里所謂的“暗箭子”,也就是暗害他人的冷箭。劉攽不愿意參與暗害他人的陰謀勾當,所以他說不充當暗箭子。(關于“鳴鼓”的典故,可以參看“鳴鼓而攻”)
不恥下問
解釋: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是來源于《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圣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謚(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謚號為“文”,所以后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么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經典成語故事15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出自《韓非子·五蠹》
譯文
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于是,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日日夜夜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而今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樣的錯誤呀!
【經典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11-14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2-05
成語故事經典11-21
成語故事精選12-12
經典成語故事01-16
經典的成語故事10-20
經典成語故事08-18
成語故事07-22
「成語故事」探驪得珠11-14
經典中國成語故事精選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