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游戏不用登录直接玩,苹果6s plus,不朽情缘滴血大奖视频,电子pga是什么意思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3-05-10 14:40:24 調研報告 我要投稿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精選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那么什么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范文(精選5篇)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1

  按照年初工作要點安排,10月18日至20日,縣人大常委會組成兩個調研組,分別由常委會領導帶隊,赴勝利、香隅、葛公、張溪、昭潭鎮、花園、青山鄉的小學本部和中學,對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召開了由縣教體局負責人和所到鄉鎮的人大主席、政府分管領導、住鎮縣人大代表、各學校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目前,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學校106所,在校生41325人,在編在崗教職工4034人。小學、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

  近年來,縣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0XX年,我縣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評估和國家認定。

  (一)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一是積極推進“全面改薄”項目。三年來,共投入10860萬元,實施項目145個,其中建設類項目93個,建筑面積160527平方米;設備購置類項目52個,購置計算機2545臺,實驗設備1072座,教學儀器設備25座。目前,設備購置類項目已全部完成,建設類項目完成90個,完成率96.7%。投入資金2086萬元,改造青山、木塔鄉中學學生宿舍2200㎡,新建運動場7000㎡。實施教師“安居工程”,改擴建教師周轉房142套。二是推進農村教育園區建設。投入1.85億元資金,建設勝利、張溪、泥溪三個教育園區,建筑總面積7.1988萬平方米。目前,勝利、張溪兩個教育園區已投入使用,泥溪教育園區還在建設之中。三是推進縣城區城南小學建設。為緩解縣城區小學辦學壓力,投入5900萬元,在縣城南部新建一所48個班級規模的完全小學。目前一期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配套設施也在加快推進,20XX年春季可投入使用。四是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目前全縣建成多媒體教室1120個,20XX年又投入362萬元資金,為58所中小學添置計算機設備919臺套,進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加強隊伍建設,完善師資力量。一是逐年加大教師招聘力度。按照“結構合理、缺編即補”的原則,優先向農村傾斜,三年來,招錄教師495名(其中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379名),以緩解教師隊伍總量缺員的問題。二是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嚴格執行校長定期交流任職和骨干教師、專任教師每年按一定比例在城鄉交流制度,實現城鄉師資配置的相對均衡和合理流動。三是加強教師培養培訓。近三年,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12948人次,參訓率、合格率達96%以上,進一步提高了教師的業務能力。

  (三)深化制度改革,促進教育公平。一是實施特殊學生關愛工程。依托梅城寄宿制學校,開通“綠色通道”,基本保障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完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依托210個留守兒童之家,發動全縣2000名女教職工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積極開展各項關愛活動;堅持“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隨班就讀為輔”的原則,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工作,投入1000余萬元,建成占地面積9055㎡的特教學校新校區。目前,全縣適齡殘疾少年兒童入學率達98%。二是實施招生考試陽光工程。嚴格落實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就近劃片入學政策,堅持“電腦派位”的招生改革辦法,陽光招生,均衡分班;委托第三方組織實施中考體育考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程監督,確保公平公正。

  二、存在問題

  (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一是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教育經費投入總量雖在逐年增加,但增幅低、保障能力弱,目前的教育投入水平處于保運轉狀態。學校實驗設備、圖書資料、信息化設施、“走班教學”教室不足等問題普遍存在。“吃飯靠財政、建設靠舉債”的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一些學校負債現象比較嚴重。二是教師待遇相對較低。目前,教師津補貼已全部停發,由于經費欠缺,教師教育成果獎無法兌現,超課時津貼無法補助,而現有教齡津貼是1985年制定的每月3元-10元的標準,30多年未做調整。教師工資收入與各行業相比處在中等水平以下,挫傷了一些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教師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一是教師隊伍編制不足。我縣中小學編制數總量自20XX年以來一直未變,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多,對教師的需求隨之增加,舊的教師配套標準已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義務教育教師缺編現象嚴重。二是教師學科結構不盡合理,結構性缺編現象客觀存在。農村學校音、體、美、英等學科專職教師較為緊缺,難以滿足課程開設需求。三是教師年齡、性別結構不均衡。五年來,累計招聘女性教師543人,占招聘總人數的80%以上,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調,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另教師隊伍未形成合理梯隊,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斷層現象。四是優質教師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學校師資力量懸殊,鄉村教師向城區單向流動的現象有增無減。

  (三)校際之間教育不均衡現象突出。一是城鄉學校之間存在不均衡。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外來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大量進入縣城,由于縣城學校與農村學校在軟硬件等方面存在差距,更多的學生選擇在城區就讀。而城區優質學校多集中在城區中心,占地面積過小、缺少拓展空間,發展受到限制。城區學校建設滯后于城鎮化發展,“大班額”現象一直存在。隨著育齡高峰的出現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數有增無減,將來這種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二是農村學校之間存在不均衡。以洋湖鎮珠虹村小學為例,學校共有4位教師,但本學期僅有15名學生。在農村,中心小學本部與教學點之間、初級中學之間在辦學條件、教育教學質量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大部分學生更愿意選擇中心學校、質量好的中學就讀,造成了一些教學點和中學的教育資源浪費。

  三、幾點建議

  (一)提高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教育事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于促進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推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面對新形式新要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要提高認識,理清思路,制定和落實更多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相關的政策,要廣泛宣傳、形成共識,營造有利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加大投入,夯實義務教育發展基礎。一是落實政府責任,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要嚴格按照“一個比例”“三個增長”的要求,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全面落實教育經費法定增長要求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責任,加大對辦學條件薄弱學校的財政支持力度,讓更多的農村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二是建立健全教師激勵機制。對有教育成果貢獻的、地處偏遠地區教學點的或是特別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激發廣大教師的工作熱情。

  (三)統籌規劃,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一是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在政府統籌的基礎上重新核定教師用編情況,對農村邊遠地區,在編制標準上適當傾斜,新增教師優先補充到農村學校任教。二是加強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科學配備音、體、美、英等學科專業教師,同時制定縣內教師合理交流制度,鼓勵骨干教師交流到農村學校,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促進校際之間教學水平均衡發展。三是在職稱評定、評先評優等方面對農村學校的教師給予傾斜,使鄉鎮骨干教師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

  (四)創新模式,優化城鄉義務教育資源。一是合理調整學校布局結構。加快昭潭鎮小學本部的建設力度,推進木塔鄉小學選址新建;充分考慮生源不斷遞增的客觀事實,積極謀劃縣城小學擴容工程和擴大縣城初中辦學規模;加強對農村的一些教學點和中學的教育教學管理,提高其教學質量,方便學生入學。二是積極探索建立縣內義務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益。三是把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更多的資源傾入農村,加強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推進農村學校校舍和校車安全工作,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消除城區學校“大班額”現象。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2

  隨著“兩基”目標的全面實現,荊州區教育跨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有學上”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上好學”的問題成為突出矛盾。由于受地方財力、管理體制以及大的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義務教育出現了城鄉及校際發展不均衡和大班額、擇校等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均衡發展問題,已成為制約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一個“瓶頸”,成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因此,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東風,我們深入到荊州區各中小學,通過對教育資源、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思考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措施,同時為領導決策提供具有參考性的建議。

  一、我區義務教育中非均衡化的現狀

  1、區域差距與校際差距較大。從中學看,由于市直學校的優勢對我區城區初中的影響和鄉鎮初中學校的布局調整,各初中辦學水平的差距并不是特別明顯,紀南、彌市、川店、八嶺等鄉鎮初中與城內的郢都中學、南門中學基本上能并駕齊驅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略有優勢,城南、李埠、太湖、菱湖等鄉鎮場初中辦學質量相對略遜一籌。從小學看,城、鄉區域之間的差距十分顯著。而這種差距,包括從硬件到軟件,從管理到質量,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城內學校特別是荊州小學,無論在哪個方面,與農村小學相比,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荊州小學,有許多班級人數都在80人以上,大大超過了教育主管部門規定設臵的班級人數,以至于在開學報名時出現了“一人難進”的現象,而在李埠學區東岳廟小學,全校僅僅只有97名學生,許多班級只有10多人。

  2、師資水平差距明顯。我區城鄉教師的資源配臵極不均衡,鄉鎮特別是小學師資力量較弱,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是質量偏低。鄉鎮教師的學歷達標率較低、職稱較低,相當一部分是由民辦教師轉正而來。這些教師由于條件所限普遍存在著教育觀念滯后、知識結構單一、教育教學方式落后等情況,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有的甚至連基本的教育教學質量都難以保證。更令人擔心的是現有農村優秀教師仍不斷地流向城區,使本已不均衡的城鄉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第二是年齡老化。由于歷史原因,鄉鎮已多年未補充年輕教師,現在許多鄉鎮學校特別是小學教師年齡嚴重老化。許多小學,教師的平均年齡都在40歲以上甚至更高。第三是學科結構失衡。主要是傳統學科多,新型學科少。英語、計算機課程教師緊缺,體、音、美等科目的教師嚴重缺乏。許多學校音、體、美、計算機課都沒有專職教師,只能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

  3、政策的“雙刃劍”效應。近幾年來,隨著學校布局調整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等一系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也對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學校布局調整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特別是農村生源急劇減少的情況非常必要,也是均衡教育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在學校布局調整中,也存在著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減少教育支出,撤并的速度過快,結果導致學校班級學生數爆滿,一般的60——70人,有的甚至更多。從表面上,學生的學習條件有了一定的改善,而在更深層次上,如學生所受到教師的關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的'人次與頻率顯然少了很多。如果讓我們選擇是坐在漂亮的教室里,還是有個可以用更多機會和時間與教師交流,我想,更多的人會選擇后者。因此,學校布局調整過度,致使班額過大,對均衡教育資源也有不利的一面。

  二、近年來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措施

  1、合理調整學校布局。近幾年來,我區按照“相對集中、優化資源、改善條件、擴大規模、便于就讀、提高質量”的原則,撤并了一批規模小、布點較近的學校,實行規模辦學,使荊州區學校布局日趨合理。

  2、合理配臵教師資源。近年來,區教育局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并且采用多種舉措:一是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鼓勵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二是通過城鄉學校結對,互派校長掛職,互派教師任課,互相開展教研活動來促進城鄉區域教育的共同發展。

  3、推進招生方式改革。全區取消了小學升初中考試,實行就近入學的政策。在城區中學,全部采取了“電腦編班派位”的辦法,各班之間平行,每班之內隨機。

  4、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工程。充分利用教育項目資金,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校舍改造工程,基本消除了農村學校的D級危房。興建了一批農村寄宿制小學,解決了許多“空巢”家庭的后顧之憂。在鄉鎮中學新建了多棟學生公寓,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

  5、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近三年來,我區已建立了38所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學校,完善了優質教育資源庫,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許多地理位臵偏遠的農村學校已經能同步享受到最現代化的教育資源。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3

  我國義務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礎性,決定了義務教育必須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資源,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讓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優質教育。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對確保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和構建和諧xx,意義十分重大。近年來,我區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措施積極,成效初顯。由于錯綜復雜的原因,我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差距和問題也不容低估。當前,務必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努力實現全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義務教育發展總體情況

  (一)全區義務教育學校現狀

  目前,全區有公立小學265所,1607個班,在校學生56898人。其中,農村小學234所,1068個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個班,每班學生27人。在農村學校中,有村小176所,483個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2.6個班,每班學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區小學31所,539個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個班,每班學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額和超大班額占37%。全區有初中學校49所,676個班,在校學生32030人。其中農村初中33所,401個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11.4個班,每班學生33.8人。有城區中學16所,275個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個班,每班學生67人。

  (二)近年來xx義務教育發展主要舉措

  1、財政投入向農村教育傾斜。按照“三個增長”要求,財政對教育投入從20XX年8087.4萬元,增加到了20XX年的1.89億元。區財政每年投入1800萬元,在全市率先實現農村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每年投入1500萬元用于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每年投入500萬元,建立起了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等等。

  2、通過“撤、遷、并、建、擴、改”等有效途徑,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XX年以來,全區撤銷村小75所,遷建小學1所,合并初中3所小學1所,擴建初中16所小學156所。投資5300萬元,對165所中小學的10萬平方米危房進行了改造。

  3、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全區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中,實施了學歷跨越工程,定期開展崗位業務培訓。對農村教師實施了地區補貼和工作補貼,財政為學校注入了醫保經費。對269名農村代課教師按政策規定及時轉為了公辦教師。

  4、建立強校帶弱校的對口幫扶機制。有23所城區學校與46所農村中小學結為幫扶對子。

  (三)xx義務教育發展基本評價

  區委、區政府堅定不移地實施教育為本、科教興區戰略,營造了義務教育發展必要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教育投入持續加大,辦學條件快速改善,師資素質不斷提高,全區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群眾對教育事業發展的滿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區居民子女“入學難”,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差等矛盾依然凸顯,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已成為xx當前熱點問題。

  二、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現

  (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差距過大

  1、基本辦學條件懸殊

  兩路、龍溪地區的多數義務教育學校,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具有布局集中,規模大、綜合實力強等特點,基本辦學條件按照直轄市主城區要求,校園校舍建設高標準,設施設備高質量,功能齊全配套,學校處處散發出濃郁的現代化氣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積上的農村學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園校舍陳舊簡陋,設施設備不配套,與城區學校形成強烈反差。

  2、師資素質差異明顯

  城區學校規模大,條件好,吸引了大量農村骨干教師“孔雀向南飛”,匯聚了大批高素質教育人才。據龍興鎮反映,20XX年以來,該鎮教師調入城區學校任領導和骨干教師已達85人。城區教師編制充裕,學科教師配套,專科專任,專業水平普遍較高。城區學校經費充足,教師進修交流機會多,福利待遇好,專心教育,思想穩定。農村學校規模小,條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條件,骨干教師大量流向城區。農村教師編制少,學科教師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師1班,在完小被迫多級多科上課,“萬金油”教師是農村學校的常態。農村學校經費緊缺,進修提高機會極少,福利待遇微薄,農村教師不安心農村,不安心教育,不求進取,已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一大障礙。

  3、生源質量區別太大

  在城區,市場經濟競爭激烈,進校讀書已成為城區兒童和少年成長的迫切要求,渴望學習,安心讀書是學生中的主流,生源質量普遍較好。城區學校條件好,農村優秀學生和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大量進城“擇校”讀書。據區教委統計,20XX—20XX學年中,全區農村學生轉入城區學校達1419人。在農村,受市場經濟影響和農民所處環境局限,尤其在義務教育出口被堵和不暢的情況下,家長和子女產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忽視子女教育,學生無心讀書不在少數,農村學校生源質量一般不高。古路鎮中小學中,在校生有一半屬單親家庭、隔代親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愛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磧鎮中小學中,留守兒童達到40%,個別學校高達60%。

  (二)區域間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

  1、城區街道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

  城區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學校布局不合理,城區居民子女入學難矛盾過于集中。在兩路城區,16萬人口的雙鳳橋街道,布局中小學15所,配備教師936人,xx中學、實驗中學、實驗小學等多所名校在這里薈萃,優質教育資源在此處高度集中。按區政府規劃,市級聯招學校南華中學也即將入駐該地區,雙鳳橋街道義務教育屆時將錦上添花。擁有12萬人口的雙龍湖街道,配備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學難”壓力在轉嫁給回興和雙鳳橋兩街道之后矛盾依舊凸顯。21萬人口的回興街道,僅1所中學3所小學,招生已達極限,學校不堪重負,大量適齡兒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學,嚴重影響社會穩定,早已亮起了“入學難”紅燈。屬在建城區的龍塔街道亟待增設規范的公立中小學,“入學難”矛盾也開始顯現。

  2、農村義務教育資源配置圍繞中心鎮逐步遞減

  全區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主要表現在中心鎮的中學、中心小學集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多,吸引的農村生源多,“入學難”現象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一般鎮和被撤銷的原鄉鎮政府所在場鎮的中小學校,集中的教育資源相對較小,華鎣山等邊遠山區鎮學校顯得更少,村小是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最薄弱的地方。這些地方學校的辦學條件普遍較差,往往留不住教師和學生。

  (三)校際差距兩極化

  強校更強,弱校更弱,是我區義務教育學校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真實寫照。城區重點中小學校,象強大的磁石一樣吸納了較多優質教育資源,一年上一個臺階,各自瞄準更高目標全力推進跨越式發展。地處兩路城區的五星小學,10.8畝地上承載著1874名學生,全部辦公室、功能室在強大的入學壓力下改作了教室,教師被迫擠在走廊里辦公,學生只能分兩批輪流上課間操。回興中心校1626名師生,擠在102平方米的食堂就餐,男女廁所共98平方米,分別10和14個蹲位,課間10分鐘休息時間里,學校必須安排男女各4名教師維持廁所秩序。龍山街道工農小學,實屬“都市里的村小”,70年代的亂石墻瓦屋蓋教室,已成c級危房,常有垮塌危險,教室旁邊廢舊物品回收站噪聲干擾教學,周邊環境臟亂差目不忍睹。城區有這樣薄弱的學校,農村學校差距更大。龍興中心校地處禹王廟和龍藏寺兩大寺廟之間,讀書聲、頌經聲,聲聲相和,三分之二的校舍是瓦屋蓋,只有校長辦公室有1部電話機。普福完小的教師仍在清代建造的寺廟里辦公。石船中學、梅溪小學、東山小學等一批學校因操場未硬化,師生體育活動長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功能室不配套,計算機老化不能用……,農村薄弱學校太多。

  三、義務教育發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現象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導致工業化、城市化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從而引導著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優先發展城區教育。同時,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教育資源十分有限,為了使現有資源效用最大化,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推進重點地區教育發展,加快重點學校建設,培育教育品牌,從而帶動整個區域教育事業的發展,這也是一定歷史階段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面廣人多,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扭轉散小弱的`被動局面,只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二)認識上的偏差

  重經濟效益輕教育投入的觀念作祟。在我區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有權決定學校建設命運的各級領導和開發商,往往經濟效益至上,拆除學校雷厲風行決不手軟,建設學校動作遲緩難上加難,致使部分城區義務教育發展長期陷入被動之中。單純追求升學率的`傳統觀念影響。有關部門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法令不以為然,對本區域義務教育日益擴大的差距熟視無睹,對統籌城鄉發展中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缺乏實際思考和具體規劃,樂于錦上添花,忽視雪中送炭。

  (三)財政投入不足

  實行“三免一補”政策后,盡管區級財政堅持了城鄉義務教育經費預算標準一致,區級及以上政府制定的政策標準依法全部執行。但是,由于農村學校基礎差、底子薄、欠帳多,運行成本高,這種預算體制和政策,仍使農村學校發展舉步維艱。近3年,按照“三個增長”要求,區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尚差3642萬元。

  (四)管理體制不順

  城鄉學校布局規劃管理體制不順。現行體制處于城鄉分割狀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規劃布局,由區教委牽頭,區教委和鎮政府共同實施。城區在開發建設中,學校布局由區規劃分局牽頭、區教委和國土分局、所在街道配合;按照“誰開發,誰建校”的原則,由開發園區和開發商實施。由于不由區教委牽頭,未建立監管督辦和問責機制,在開發建設中,學校規劃建設可隨意調整和不建,無須經過區教委和所在街道同意。這種體制弊端是帶來城區“入學難”的根本原因。

  區教委與鎮街、教管中心關系不順。全區義務教育學校體制上劃區教委管理后,區政府未出臺文件具體明確區教委、鎮街、教管中心各自具體的職責任務及權限,對各方工作配合缺乏界定。導致對教育投入和管理,由過去兩個積極性變成了一個積極性,“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開始顯山露水。鎮街教管中心只負履行職能責任,未賦予相應的管理權限,這種責權不對應的體制是否科學,究竟能正常運行多久?

  (五)師資管理政策不完善

  教師編制政策重城輕鄉。現行教師定編的標準是師生比,政策規定城區學校17個學生配備1名教師,農村學校22名學生配備1名教師。城區學校辦學規模大學生班額也大,農村學校規模小學生班額也小,該政策導致農村學校教師出現“超編缺員”這一普遍現象。現行人事政策只允許引進xx籍大學生,不允許面向全國全市公開選拔人才;每年下達教育系統新進教師人數少于教師自然減員人數,導致城區新建學校和城區缺編學校,面向全區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公開選聘人才,引導骨干教師紛紛離開農村,這是農村學校骨干老師嚴重流失的深層次原因。農村教師進修提高費用未納入財政全額預算,使農村教師個人消費成本增加,學校負擔加重,進修機會減少,素質難以提高。農村學校缺少增收渠道,使城鄉教師待遇差距過大。

  (六)農村教育資源整合不夠

  面對農村學校散、小、弱狀況,尤其是村小較多、學生太少、師資緊缺狀況,對大力推進寄宿制學校建設與撤并小規模學校掛鉤的顧慮較多,調查研究和宣傳解釋不夠,對盤活已撤銷學校的土地資源缺少打算,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效用未能實現最大化。

  四、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

  (一)防止兩種傾向,校正思維航向

  實現xx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防止不以為然和急于求成兩種傾向。在區級機關和城區學校,往往是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受益者,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緊迫性感受不深,普遍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以為然。鎮村干部和農村學校師生,倍感城鄉巨大差距,對義務教育非均衡發展承受到巨大壓力,付出了一定代價,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之時,本能地涌現出急于求成的沖動情緒。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既要高度重視又要冷靜應對,只有沿著正確的思維航向前進才能成功。

  (二)財政重點傾斜,扶持農村學校

  財政在認真執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預算政策的同時,應堅持公共教育經費向農村學校尤其是邊遠山區學校傾斜。要確保區財政將新增教育經費的70%用于農村教育,落實多渠道籌措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具體措施。學習借鑒區衛生系統財力向農村傾斜,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成功做法,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基本建設投入力度。深化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改革,建立小規模學校公用經費保底制度,全額預算農村學校建設和校舍維修、設施設備配置、教師進修培訓等專項經費。

  (三)強化規劃建設,合理布局學校

  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的要求,以及城鄉人口變化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全區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建議由區教委牽頭,區發改委、規劃、國土、建委、財政及鎮街配合,盡快制定xx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在規劃建設中,要注意將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與撤并小規模學校、盤活已撤學校土地資源掛鉤。在城區開發建設中,對學校必須堅持“先建后撤”原則。區政府應盡快出臺在開發建設中已規劃應建的學校,未經教育主管部門和所在街道同意,擅自不建和久拖不建者的問責制度。國土部門應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留足學校建設用地,凡教育規劃用地使用的審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變,必須事先征得區教委同意。

  (四)完善管理機制,鑄造教管合力

  區政府應出臺專門文件,細化新體制下區教委、鎮街、教管中心和學校的工作責任、工作關系和相應權利,盡可能責權對應、權利義務對稱,從而建立起以區為主,鎮街、教管中心、學校職責明確,政令暢通,工作主動,配合默契的教育管理網絡。要堅決防止新的管理斷層產生。

  (五)實施“治薄”工程,縮小發展差距

  對義務教育發展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進行有計劃的治理,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緊迫的任務。實施“治薄”工程,應通過規范程序確定義務教育發展薄弱區域和薄弱學校。凡義務教育“入學難”已危及地區社會穩定的,應確定為義務教育薄弱區域,必須優先治理。凡與標準化學校差距太大且師資、管理等問題突出的,可確定為薄弱學校,分輕重緩急有計劃地治理。要結合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制定“治薄”規劃,落實“治薄”專項資金,明確“治薄”目標任務和責任,嚴格督辦檢查,使“治薄”工程收到實效。

  (六)統籌配置教師資源,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刻不容緩。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和農村學校現狀,建議城鄉學校教師統一按照1:17定編,村小按每班2人配備教職工。要完善農村學校教師向城區學校流動的條件和程序。大學生分配在農村學校3年以上,晉升中級和高級教師職務后分別工作3年以上,擔任中小學校級領導5年以上,經所在學校同意,方可向城區學校流動。英語、計算機、音、體、美、心理健康、綜合實踐等學科教師配備,應重點向農村學校傾斜。實行農村學校教師進修提高經費全額報銷制度;繼續執行有利于邊遠山區學校教師穩定的補貼政策;高中級專業技術職務指標應向農村學校傾斜;修建邊遠農村學校教師公寓,努力為農村學校教師創造安心教育、服務農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要針對農村教師實際,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自覺發揚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獻身教育、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作風。

  (七)對口幫扶,以強帶弱

  進一步堅持和完善強校帶弱校制度。對口幫扶,務求實效,必須防止形式主義。區教委在總結過去幫扶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應盡快制定xx區強校帶弱校對口幫扶工作管理規定,對幫扶工作目標任務、對口幫扶學校雙方的權利義務、幫扶人員素質要求及待遇、督辦檢查、獎懲激勵要有明確具體規定,要把對口幫扶工作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大事來抓。

  (八)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暢通義務教育出口

  義務教育出口主要來自升學與就業壓力。在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不景氣和職教學生就業供不應求的新形勢下,暢通義務教育出口,關鍵在職業教育快發展大發展。xx應加快xx北部職教城建設,努力拓展職業教育新空間。要適應實施農民轉移工程,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建立完善我區職業教育制度。對未考入上一級學校就讀的高、初中畢業生,一律納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政府可根據財力變化狀況,從給予一定補助逐步發展為免費義務教育,同時提供就業崗位。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4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要點安排,6月9日至16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杜興順帶領由部分常委會委員、常委會機關黨組成員和教科文衛工委委員組成的調研組,先后深入市直、寶塔區、黃陵縣、志丹縣和新區的25所中小學校,采取實地察看、聽取匯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人民政府緊緊圍繞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學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20XX年底全市整體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認定。

  (一)強化組織領導,落實政府職責

  市人民政府始終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實的惠民政策來抓,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將教育事業納入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堅持“教育三優先”原則,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列入市政府重要工作議事日程,納入每年政府工作報告民生十件實事來抓,多次召開專題常務會議,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保障教育優先發展的政策文件,有力的推動了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的提高。

  (二)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優化資源配置

  一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20XX年以來,各縣(市、區)在義務教育階段累計投入39.3億元,20XX-20XX年累計爭取中、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資金6.1億元。二是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新建學校17所,改擴建學校165所,新增學位4.5萬個。其中,寶塔區新建改擴建學校29所、新增學位1.29萬個,延安新區建成中小學7所,在校學生達1萬多人,緩解了延安城區教育壓力。三是完善合作機制。深化與京滬蘇粵等教育發達地區名校的戰略合作,全市累計締結友好學校62所,北京實驗二小、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師大附中、南師大附中等一批知名學校落戶我市。

  (三)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素質教育成效明顯

  一是強化德育教育。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革命舊址和新區學習書院建立了德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舊址、學習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現場教學等活動。創建了一批全國“五星級”紅軍小學,延職附小《用延安精神培育時代新人》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示范典型。二是提升智育水平。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確保學生達到國家規定學業質量標準,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很大的提升。三是強化體育鍛煉。將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增加到了每周4節,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全市中小學生體質檢測和數據分析,大力發展校園足球,創建國家足球特色學校118所,志丹縣榮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優秀試點縣。四是加強美育教育。落實學校音樂、美術課程和課時,積極推進陜北民歌、剪紙、版畫進校園、進課堂,推動中小學“三節一會”制度化、常態化。五是開展勞動教育。圍繞勞動課從日常生活開始要求,推進勞動教育示范校創建活動,充分利用南泥灣等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開展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尊重勞動、學會勞動、熱愛勞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四)優化師資管理,夯實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著力解決教師結構失衡、數量不足問題。根據教職工編制總量不能滿足中小學校教學需求的實際,采取多種措施從縣區調整1899名編制保證市區新建學校所需編制。按照招聘工作有關規定,適當放寬年齡、學歷、專業等招聘條件,20XX年以來,全市新補充教師4861人,公開招聘人員1062名。二是著力提高校長和教師的`能力素養。實施“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20XX年以來遴選培養校園長后備人才572人、優秀校園長77人;培養省市級以上骨干教師2322人,累計培訓教師32615人次。以市委、市政府名義表彰獎勵了260多名優秀校(園)長教師和鄉村教師,不斷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三是著力提升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在全省率先出臺《延安市師德建設管理辦法》,建立師德考核評價體系,依法依規嚴懲師德失范、學術不端等問題,保障教師潛心執教、學生健康成長。

  (五)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一是不斷規范義務教育招生入學管理制度。堅持“屬地管理、以縣為主、劃片招生、就近入學”原則,將起始年級班額控制在55人以內,近三年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大班額減少了1632個,強化控輟保學“七長”責任,“雙線三單四強化”管理模式入選全國控輟保學工作典型案例。二是多形式關愛留守和殘疾少年兒童等困難群體。落實教師“一生一策”聯系監管和分類保學責任,實現“志智雙扶”全覆蓋,5萬余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同等享受入學權利,667名重度殘疾學生接受了送教上門,累計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9.47萬人次、發放資金7453.59萬元。三是著力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在鞏固校際聯盟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出臺了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為下一步盤活教育資源,縮小縣域、城鄉和校際間差距,提供了方向。

  二、存在問題

  (一)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一是學位總量不足。根據20XX年教育資源統計,按照測算,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共短缺學位40842個,去年通過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新增學位16920個。二是城區入學壓力較大。市區縣城區學校數占全市總數的52.8%,集中了全市在校學生總數的80.2%,延安市區在校學生數占全市總數的30%以上。三是“大班額”現象依然存在。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班級總數為6809個,大班額(56人以上)班級數為306個,占比4.5%。寶塔區、子長市大班額相對較多,化解壓力較大。

  (二)基礎設施仍需改善。一是鄉鎮學校辦學條件較差。除新建的部分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好,大多數鄉鎮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程度不高,功能部室裝備水平低,教學、實驗設施設備配置不足。二是市縣城區中小學規劃建設早或者由其他單位改建成學校的,受到周邊地理條件所限以及在校生數量較大等原因,現有的教室僅能滿足基本的教學任務,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等指標都難以達到標準,其中全市中小學未達標的體育場就有202塊。三是功能部室利用率普遍較低。由于部分學校認識上存在偏差,建好的功能部室多做陳列和展示以應對上級評估檢查,缺少必要的專業人員維護和運行,日常教學利用率不高,造成很大的浪費。

  (三)師資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一是教職工編制總量與義務教育發展所需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目前在校學生數和編制標準測算,全市應核定教職工編制28917名,但省上下達我市教職工編制24050名,短缺4867名,兼課和臨時雇傭教師現象普遍,特別是市縣城區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現象普遍。體音美、通用技術、地理等學科和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教師普遍短缺,兼課現象普遍存在。基層部分教師由于年齡大、學歷低等原因不能滿足教學崗位的要求,轉崗困難,占著編制不能完成教學任務。部分專任教師在年齡、學歷、職稱等多方面結構不合理現象較為明顯。三是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職稱評定和晉升政策落實還不到位,同一職稱只兌現最低檔工資待遇,沒有進行自然晉升。教師績效考核投入少、力度小,超課時、超工作量補助不足,依然存在評價考核、獎勵激勵和分配機制不公平現象。部分縣區臨聘教師與在編教師工資尚存在差距。教師“縣管校聘”執行還不到位,引進招聘優秀教師力度還不夠大。

  (四)教育資金投入不足。一是教育教學經費依然短缺。教育事業的投入沒有同幅增長,20XX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只增長了1%。特別是財政困難縣區實現教育經費“三增長”壓力依然很大。二是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還不夠合理。用于學生個人生活補助和民生補助政策性經費、免費教育政策補助經費等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比較大,而用于辦學運轉經費、教育教學專題研究、校長和教師隊伍培訓等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經費保障不足。三是教育經費撥付不夠及時。用于教育事業的資金籌措途徑單一、投入不足,部分市縣存在不同程度的欠撥或緩撥教育經費現象。

  三、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要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堅定信心,不斷增強抓好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加強對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發展、抓未來的理念。要明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宗旨,認真履行好《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明確的職責,建立健全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作為考核各級各部門的重要內容,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

  (二)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一是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按照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綜合考慮城鎮化發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學齡人口變動、行政區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等情況,對照本縣區短缺的學位數量,研究編制出臺縣城區域學校布局規劃,創造條件加快中小學校建設步伐。二是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新建學校要嚴格按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指標要求,建設裝備符合標準的教學、運動、生活及附屬基礎設施和設備,控制規模和班額,確保各項指標達到國家標準。發展空間不足的中小學要充分利用城市“雙修”、棚戶區改造機遇,補足體育運動場館面積不足等基礎設施短板。三是加大鄉村中小學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面改善鄉鎮中小學辦學條件,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制度,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流動共享,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合理調控和分流學生,逐步消除大班額現象,不斷推動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四是加快推進市特殊教育學校新建步伐,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發展體系。

  (三)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嚴格按照中央和省有關精神,不斷完善教師職稱評聘制度,落實職稱自然晉升政策,穩步提升校長、教師待遇,加大表彰獎勵力度,努力保持教師隊伍穩定。二是優化教師編制管理,不斷充實教師隊伍。建立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市域內調劑機制,逐步壓縮非教學人員編制,實施好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特崗計劃”,重點解決好新建學校教師短缺問題。三是完善校長、教師培養培訓體系。通過實施教師全員培訓、“百千萬”人才培養和“名優教師”工程,不斷提升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工作機制。

  (四)進一步提升教育經費保障水平。一是嚴格按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標準,依法實現教育經費投入的“三個增長”。二是優化教育經費支出結構。認真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中“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范圍”的要求,深入調查研究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優化調整支出結構,積極支持財政困難縣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切實把有限的財力用到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關鍵部位和基礎條件上來,真正發揮資金效能。三是健全完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落實監督職責,依法依規對套取、挪用、截留教育資金等違規違紀問題,嚴肅查處并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的責任。

  (五)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一是加快推進集團化辦學進度。科學整合市區內教育資源,理順學校管理體制,明確辦學主體,構建集團內學校緊密型、一體化管理模式。通過“核心校+薄弱學校”等組建模式,實現管理互通、師資共享、研訓互動、文化共建、質量同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推廣、合成再造,有力促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二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全面加強“市、縣、校”三級教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智慧教室全覆蓋。加快推進洛川縣互動智慧課堂試點建設,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三是進一步總結推廣寶塔區教育“五項改革”經驗。落實全市教育綜合改革工作現場推進會精神,學習借鑒寶塔區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職稱制度、招生制度、教育教學制度等方面的教改成功經驗,著力推動全市教育綜合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5

  根據縣人大常委會xx年工作要點安排,4月15日,縣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通過聽取匯報、座談討論、實地察看等方式,對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主要做法

  全縣共有8所中小學,1個教學點,在校學生3869人,其中十二年一貫制學校1所,完全中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小學2所。現有教職工397人,其中高級職稱95人,占比24%;本科教師315人,占比79.3%;專任教師390人,鄉村學校教師共181人。全縣共有13所幼兒園,在園幼兒數1262人,教職工65人,其中在編教師4人,服務崗位教師61人。

  近年來,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不斷深化教育改革,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縣教育事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全縣義務教育學校的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生均圖書、師生比、生均高于規定學歷教師數、生均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數等8項指標均高于省定標準,小學、初中綜合差異系數均達到國家標準。xx年以州級94分,省級91分,國家95分的成績順利通過義務教育均衡州級、省級、國家級評估驗收。

  (一)政府重教落實責任。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職責。及時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召開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動員會,對xx—xx年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做了詳細部署。二是全力營造宣傳氛圍。通過標語、展板、媒體、電視臺等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開展宣傳工作,努力做到“報紙有文字、電視有圖像、網絡有專欄、校園有形象”,全力營造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良好氛圍。三是政府加大教育投入。近年來,在中央、省州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始終把教育事業發展作為公共財政支持的重點,落實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五年來,教育財政累計投入6.89億元,近3年生均教育事業費、生均公用經費和教職工人均工資均保持逐年增長。

  (二)軟硬設施日臻完善。一是著眼布局調整。將部分規模較小、教學效率低、生源少的薄弱學校及教學點進行撤并,將15所中小學整合為8所,并配備校車3輛,有效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利用,使教育布局更加合理、優化。二是推進項目建設。投入資金1.3億元,先后實施教育建設項目35個,側重于鄉村學校教學用房、功能用房、運動場地、附屬設施、信息設備等建設, 鄉村學校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的改觀,校舍總面積達到3xx18平方米。自xx年全面啟動薄弱學校改造項目以來,基本建設總投資2499萬元,設備購置總投資680萬元,受益學校9所。三是改善辦學環境。目前,鄉村學校均有塑膠跑道,各校都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和遠程教育資源共享,圖書、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達到國家或省級標準,實現了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城鎮之別、讓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都能就近免試入學,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鄉村校園正在逐步形成,學校標準化建設和規范化管理邁上新臺階。

  (三)教師隊伍穩步發展。一是破解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重點傾向于鄉村學校教師,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教師,在工資待遇、表彰獎勵、評優評先、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xx年以來共招聘中小學緊缺學科教師64人,政府購買學前教師崗位80個,緩解了教師緊缺矛盾和教師隊伍老齡化問題。二是穩步提高基層鄉鎮教師待遇。自xx年起,對縣第五中學教師每月發放15元的高海拔地區折算工齡補貼;xx年起,對在鄉村學校任教的教師,每人每月發放300-400元鄉鎮工作崗位津貼;為引導教師向邊遠學校流動,xx年起分類別每人每月發放320-600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有效穩定了基層教師隊伍。三是強化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建立校長、教師流動機制,制定了對校長、教師的統籌管理,每年按比例對校長和教師進行一定數量的交流,建立和完善各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機制,截止目前,對全縣84名中小學教師和27名書記、專職副書記、校長、副校長進行校際交流或調整職務。

  (四)教師素質明顯提高。一是加強教師培訓交流力度。通過“名師工作室”項目,培養了一批省、州、縣級骨干教師、名校校長、名教師隊伍。通過開展支教送教、說課比賽、同課異構、技能大賽等活動,全面提升了全縣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課堂教學能力。通過跟崗研訓、名師送教、課堂診斷、幫扶支教等活動,助推我縣年輕教師快速成長。二是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和“全面改薄”項目,逐步完善“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組織全縣400余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班,實現互聯網、信息設備、人員培訓和信息技術課程“全覆蓋”。三是強化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組織師生參加全省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大賽、全省電子白板教學應用說課大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曬課、學生電腦作品制作等競賽活動,先后獲得23項省、州級獎項。

  (五)惠民政策深得人心。一是切實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深入分析殘疾兒童未入學原因和教育需求,采取針對性措施,積極探索“送教上門”教育方式,認真做好殘疾兒童少年教學工作。目前,全縣適齡殘疾兒童少年33人,其中在校就讀12人,送教上門18人,3人長期不在xx居住。二是全面落實教育惠民政策。積極實施“兩免一補”、普通高中生國家助學金、寄宿制生活補助、三江源地區“3+9+3”教育經費保障補償機制和異地辦學獎補機制等一系列措施落實教育惠民,深入開展學生“獎、助、補、貸”工作,認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三是切實關愛留守兒童。為全縣449名農村留守兒童建立檔案,開展“1+1+3+n”活動,即:一次親情溝通、過一次生日、3次家訪、n次學習和心理輔導,有效形成了家、校、社會三位一體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六)控輟保學持續加力。一是創新機制,健全組織。縣政府多次召開控輟保學專題會議,成立控輟保學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實施方案,簽訂各級《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目標責任書》。二是明確責任,層層落實。各鎮、村對本轄區控輟保學工作負主要責任,將其納入對鎮領導、駐村干部和行政村的年終工作考核;教育部門全面負責控輟保學工作的組織實施,將其作為教育工作一項重要任務,并作為考核校長的重要指標。三是強化舉措,狠抓落實。各鎮、各學校對輟學生進行動員勸返,并制定《對未完成義務教育建檔立卡貧困學生進行補償教育的實施方案》,截至目前,已勸返或接受補償教育164名。

  (七)辦學特色日漸凸顯。一是實踐活動有聲有色。如,縣第一中學“流動書屋”在方便學生的同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第二中學積極實行“雙語”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雙語”教學體系。縣蒙古族中學立足底蘊豐富的德都蒙古文化,開設了“孟赫簇茹雅”詩歌朗誦、馬頭琴、蒙古象棋等項目實踐課和興趣小組。縣實驗小學創建了“機器人、興趣小組”兩大特色教育品牌,機器人教學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國科普日優秀特色活動。第四中學、新民小學“留守兒童之家”使家校聯系更加密切,擴大了學校愛心教育的內涵。二是教育科研蔚然成風。近年來,學校在課堂教學改革、校本課程開發、教研課題研究、教研論文發表、教研活動開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以教帶研、以研促教觀念深入人心。

  二、存在的問題

  (一)目前全縣總體超編58人,在整體超編的情況下,結構性缺編現象較為突出,特別是緊缺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34人;全縣45歲以上教師177人,占全縣教師的45%,35歲以下教師89人,僅占全縣教師的xx%,教師梯隊斷層、教師老齡化會嚴重制約未來5—10年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教師隊伍整體存在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教育教學張力不強、優秀教師短缺等問題,農村及城鎮學校師資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二)校長的工資、待遇與普通教師一樣,但擔負的責任重大,卻沒有任何獎勵酬金;教師的激勵、獎勵機制不完善,只注重精神獎勵,缺乏對優秀教師及中、高考進行物質獎勵的依據。一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存在職業倦怠、出勤不出力、敷衍應付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全縣教育系統政府購買服務人員共計149人。按照目前全縣教育工作現狀,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工作需求,還需84名后勤和保教人員。

  (四)xx年我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已通過州、省、國家級評估驗收。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提升辦學規模”的基本原則,進行教育資源整合,但由于受自然、經濟、文化發展不均衡影響,農牧區家長文化程度低、重教意識淡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控輟保學工作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學生轉學、輟學的現象依然存在。

  三、幾點建議

  為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針對當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機制。加強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營造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良好環境,縣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門將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政府履行公共教育職能的首要任務,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以辦好每一所學校、保障每一位學生公平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為宗旨,突出提高教育質量這一中心,抓好校長隊伍管理和教師隊伍建設兩個關鍵點。積極探索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公平、均衡、優質的'發展道路,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作為考核縣人民政府政績的重要內容,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

  (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縣人民政府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保證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經費需求。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責任,嚴格執行義務教育經費的各項規定,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切實落實政府義務教育投入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完善義務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保障義務教育經費及時撥付到位,按照規定管好、用好教育費附加,防止出現挪用、擠占、抵頂、截留義務教育經費現象。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按照學校后勤人員配備標準,解決學校安保、宿管、食堂后勤等人員的經費問題。

  (三)加大控輟保學力度,提升義務教育鞏固水平。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加大教育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教,增強廣大家長依法送子女入學意識,使“控輟保學”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建立健全控輟保學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完善控輟保學規章制度、落實報告制度、強化責任約談、嚴格學籍管理。建立動態監控機制,實施勸返復學工程,全面落實鎮、村社和學校控輟保學“雙線”主體責任。研究建立監測機制,重點預測未來一個時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需求,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與當地學生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堅持實施人才強縣、人才強校戰略,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大力開展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核心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定期組織開展全縣教育教學工作發展專題研討會,共同研究全縣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有關問題,交流學習心得和寶貴經驗,同發展共進步。健全城區學校對口幫扶農牧區學校長效機制,開展走教、多媒體、網班形式,努力解決全縣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進一步完善教師引進招錄機制,改善教師資源的配置,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推行校長交流任職機制,促進校長任職資格標準化,促進學校管理專業化。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完善激勵機制。實施教師心理培訓,讓教師掌握更多緩解心理壓力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調整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加強城鎮學校之間、教師之間的幫助和聯系,逐步形成長效機制,實現管理人才和教育隊伍的均衡配置。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以實實在在的業績促進全縣教育事業在新常態下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精選18篇)11-01

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調研報告(精選10篇)04-28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調研報告范文(精選15篇)04-15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06-16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標語11-28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精選11篇)10-13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查報告08-27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自查報告08-26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調研報告范文(精選7篇)10-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碚区| 凌海市| 河间市| 大英县| 巨野县| 阿尔山市| 新竹市| 博白县| 台南县| 嘉兴市| 万宁市| 手游| 苍溪县| 军事| 石城县| 资中县| 松潘县| 湖南省| 潞城市| 泉州市| 周口市| 延寿县| 无棣县| 禹州市| 南漳县| 大新县| 金乡县| 宁德市| 海伦市| 黑山县| 丹凤县| 自治县| 桃江县| 临高县| 金寨县| 平武县| 莒南县| 巩义市| 深泽县| 呈贡县| 无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