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通用6篇)
《史記》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跡,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下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讀書筆記2000字,歡迎閱讀本文!
史記讀書筆記 1
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許多人物的形象,在司馬遷的筆下,栩栩如生。不僅還原了歷史真相,也讓我們享受著文化盛宴。每次讀及,都會有如許的感動。優美的文字、精細的剪裁、不動聲色的穿插,每每都能讓我樂以忘憂。
中間的每一個篇章,都能引起我的無窮興趣,而《項羽本紀》給到我的感動,更歷久彌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曾經驕傲的西楚霸王,面對自己心愛的美人,在四面楚歌之時,潸然淚下。鐵血柔情,在此刻,是如此真實。褪去英雄的光環,多情的公子,柔腸寸斷。
每次看《項羽本紀》,都會深深悵惘,相比劉邦,項羽身上有太多讓人著迷的氣質。盡管,一出場,就可以預見到結局。在時勢造英雄的年代,他是那般風光無限。年少輕狂時,遙望不可一世的秦王嬴政,“彼可取而代也”的口無遮攔注定了他的不平凡。
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桀驁不馴。年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這時,他的叔叔項梁發怒了。小小的他竟口出狂言,認為學書只是足夠記名姓罷了,而學劍,只可在單打獨斗時管用,這些都“不足學”,要學就當學“萬人敵”。如此的豪情,使得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的項籍更加偉岸。然而,真正學習可敵萬人的兵法時,在大喜過后,略知其意時,又不肯竟學。就這樣,什么都淺嘗輒止。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這句話在才氣過人的項羽身上,有著很好的印證吧?楚漢相爭的`八年,有著太多的輝煌。破釜沉舟,于巨鹿之戰凱旋時,是何等豪情萬丈!然而,之后的作為,立刻使英雄形象黯淡。坑殺秦降卒二十五萬,殺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不具備長遠眼光的項羽,此刻,變成了一介莽夫。當有人勸其定都關中,以成其霸業時,看到滿地荒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的概嘆,為最終的敗走東城埋下了伏筆。
那一場鴻門宴,至今仍為人所樂道。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作為一個政客,有太多的婦人之仁。足智多謀的范增,即便啟用“意在沛公”的項莊劍舞,也未能如愿。那時的項羽,是可悲的,悲在他的優柔寡斷,也悲在他身邊已有了一個無可防范的間諜,那就是他的叔父,已私下里與劉邦約為婚姻的項伯。而項羽對此竟一無所知。或許,在他的心底,壓根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里吧?而就是這個他不怎么正視的劉邦,最終撕扯了他的帝王夢。我不知道,在之后數次的眾叛親離時,他是否后悔過。
即便被圍垓下,依舊沒有喪失斗志。依舊可以憑借瞋目怒叱,使對方瑟瑟發抖、目不能視,及至于人仰馬翻。可是,此時的項羽,已不復當年,把一切都看成是天意,而沒有想到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誤筆。因為沒有臉面再面對江東父老,拒絕了烏江亭長的美意,也讓八年的楚漢之爭落下了帷幕,一并封鎖了之后的許多種可能。劉邦不就是數次于險象環生的境地里狼狽脫逃,之后東山再起的么?英雄末路時,有太多的遺憾。可這遺憾,何嘗不是英雄自我的注解?許多年后,凝望歷史,四處漂泊的易安,如此感慨——“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殘陽里,“半江瑟瑟半江紅”。“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四目相對,片片柔腸、盈盈粉淚,過往疊加的快樂,就這樣歷經滄海桑田。霸王別姬,悲愴的訣別,豐滿了整個形象。
對項羽整個一生的描述,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匠心獨運。人往往是多面的,項羽也不例外,既有優點,又有缺點。雖然字里行間浸潤著作者對這一人物的喜愛,可是,他的驕傲自大、婦人之仁、殘暴嗜殺的缺點,也被表露無遺。作者巧妙地運用“互見法”來展示人物性格的各個側面。因而,在《項羽本紀》中,除了簡單描述起義前的幾件小事外,集中筆墨重點交代了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這三個關鍵的歷史事件,突出項羽善戰的英雄性格,而其在政治、軍事上犯的一系列錯誤,甚至個性中殘暴的一面,在本傳中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或略而不載,卻分散在《高祖本紀》、《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篇中補敘出來。這樣,既忠于歷史的真實,又沒有損害人物形象的完整,可謂兩全其美,融文史于一體,表現了司馬遷卓越的藝術才華。
司馬遷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往往借助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描寫,不動聲色地展示人物性格,常常讓我們釋卷許久后,依舊記憶猶新。如《項羽本紀》中對于樊噲的描述,就讓人印象深刻。“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這一描寫,不僅把樊噲這個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盡呈于紙上,也活脫脫地給我們展示了一張人物素描,讀之,如在目前。當項羽賜他卮酒時,“拜謝,起,立而飲之“,后又賜他一生彘肩時,“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這樣,樊噲的壯士形象便歷久彌新,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位讀者的腦海里。身邊有這樣忠心耿耿又勇武的將士,也就決定了劉邦之后的勝利。簡單的數筆,便將人物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不得不歸功于司馬遷簡練有力的文筆。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一經久傳唱的詩句,讓許多人記住了李將軍的英勇善戰。而在《李將軍列傳》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論斷,給了命運數奇的李將軍以最好的贊譽,也表現出了他在英雄之外,木訥少言的一面。
讓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有許多,這都得益于司馬遷巧妙的文筆。細膩、清新的語言。這讓我想到了《陳涉世家》中那個陳涉為人傭耕時的伙伴。當聽說陳涉已為王時,便去見涉。而此時的涉,已不再是那個與他一般身份的人了,可是,他的心中,還依舊將其看成原來的樣子。從“吾欲見涉”到“遮道而呼涉”,再到跟陳涉進宮,見到那些殿屋帷帳時,發自內心地感嘆“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這就充分表現了一個傭耕者驚訝的表情和質樸的本質,直呼涉名,正是他質樸的表現。而他在已經為王的陳涉面前仍保有的這份質樸,也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就是這個嘗與陳涉傭耕者,用他的燕雀般的眼光,映襯著陳涉的胸懷大志。就是當年,一起傭耕的兩個人,陳涉的一句“茍富貴,無相忘”,被同伴“若為傭耕,何富貴也”予以質疑。陳涉這才發出了那句千古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未曾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刻畫人物形象的細節,這才有了許多年后兩人的重逢,這時已然身份懸殊。陳涉此時已經實現了他的鴻鵠之志,而那個被他譏笑為燕雀的同伴,依舊還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他的被斬,粉碎了陳涉當年的承諾,也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殘暴且小心眼的陳涉,這就為他最終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作者就這樣輕松地駕馭著文字,讓我們于歷史的長河里,瞥見了那些久已灑落的璀璨。于嚴肅的歷史背景里,給我們以詼諧和幽默。就如《張儀列傳》中,這樣一段描寫,讓我每次讀到,都忍俊不禁。張儀在被人誣陷而遭掠笞數百時,其妻埋怨道“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他沒有直接回應妻子的話,而是發問“吾舌在否”,本已有些嗔怪他,或許還淚眼婆娑的妻子破涕為笑,老實回答他“舌在也”,張儀沒有多說什么,一句“足矣”,結束了這一場景。在笑過之后,不得不欽佩于張儀的自我戲謔功底,這同時也展示了他胸懷的寬廣,此人之后的成就,由此已可見一斑。司馬遷就這樣用短短的幾句夫妻間的家常對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生動活潑的家庭生活圖景,也讓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史記讀后感:就是這樣一幅幅圖景、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構筑起《史記》的整個框架。讀它,能夠感知到濃厚的人文氣息,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里,我們自然能夠獲得許多人生的教益。每當夜闌人靜時,手握《史記》,便進入了歷史長河里,能讓浮躁的心頓時安靜下來。那些浮華,成為過眼煙云。掩卷沉思,感慨萬端。即便是喧囂的所在,這樣一部作品,依舊可以讓自己靜靜地聆聽。當繁華散盡,內心純粹如許。生命的禮贊,就這樣被篆刻在文字里,點綴著歷史的璀璨。
史記讀書筆記 2
最近,我校正在開展經典閱讀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整體素質。其中我選擇了《史記》這部中國歷史上的最為經典的史書著作。
每回看史記總有不一樣的感覺,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優美的文字描寫,痛徹的歷史辯證分析,經典的場面一一浮現,不由得全神貫注,無法自拔。
司馬遷之所以偉大正在于此書,在于他敢于寫此書,并為此不屈的拼搏,即使是奇恥大辱依然不能改變他的決心。整本書貫穿的是“究天人之際”和“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系,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通古今之變”則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每個人都有自己最為喜歡的那段歷史,而我的最喜歡最感興趣的歷史階段正是因為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引入的——戰國秦末漢初群英之傳。
竇嬰:深陷絕望后的真情。死訊悄無聲息的傳來,竇嬰在灌夫血濺于市的慘叫平息后,無奈的獨處屋中,久久回味著。他不相信深似海的侯門外,灌夫已離世多時,只有他一人獨自呼吸著空氣。祭奠無門,哭泣枉然。但后人卻會永遠記得他如棄破履般的.壯語: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一番話擲地有聲,背后卻是蕭索與黑暗。從繁華富貴躍入凄清無聞,竇嬰還要一邊注視著當年門下歌詠之徒涌入仇家,以博取笑臉。就在這時,互相扶持的灌夫又為己身處險境。這時的竇嬰終于在絕望中真正看透了浮華與虛榮,如同一個嬰兒般抓住母親的手,再也看不見其他任何一絲光芒。救灌夫也就是救自己。由于沒有了追求權勢、財富、青春的倚重點,他內心的真情迸發了。而灌夫的死,也就是宣告他的死亡,不論絕食而死還是棄市而亡,對一個早在墜落懸崖過程中的人而言,又有何區別?
酈食其:堅守自我不為器。一直覺得酈食其之死太怨。蒯通一餿計真是誤了卿卿性命。但酈食其絕非一迂儒,他一聲大喝能讓侍從“懼而失謁,跪而拾謁,還走”,并自稱“酒徒”,此真乃一狂士。也因為他乃狂士,非策臣,才會說出“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之語。從而接受烹的厄運。因為他是為君主、為自己所執之念勸齊之人,而非一個只為用計助主然后謀功名利祿之人。他不是任何人可以驅來喚去,有智能的傳聲筒,而是認真選擇明主而事之之人。他眼光果然沒錯。
主父偃:人下人的最終釋放主父偃的確被壓抑的太久。游學四十余年,親不認、昆弟不收,賓客棄之,身不得遂。所以有一天,當他成為人上人時,他會驕橫過人,會放言“丈夫生不王鼎食,死即王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食之。”這話放肆無理,讀來卻令我心酸。因為即便身居高位,主父偃心中不是快意與得志,而是更深的咒怨與不滿。小人得志,貧者暴富時,會趾高氣昂,會羞辱以前羞辱過自己的人來釋放與宣泄。但主父偃卻用同樣的方式來折磨別人的同時,更深刻的折磨自己。他辛酸自己已然逝去的四十載年華,他明白來日無多,但他并不看重生命的余下部分,并不著重享受已經無多的生命,因為他依舊沉湎在不得志的一生中,他無法不將自己的一生定為被屈辱的失敗的一生。所以,他會帶著最深沉的絕望去暴發,用表面的釋放去掩蓋內心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而這種自決于世的方式表現出他最無助的痛苦與悲哀,也最終將他送上絕路。他對自己的一生已然無望,死也無謂了。
死士:遠古的浩蕩絕響太遙遠了,慷慨自決的背影。素灰的長袖隨風拂動,墳間的青草見證無悔的鮮血。凌亂的頭顱蒼白無息的懸于集市,污穢的身軀旁野犬嗷向明月。這是死士的下場。只為那曾賞識他們的義主,一個看重他們人生價值、厚遇他們的恩人。這不是奴性,我反復告誡自己,在一個逐漸越發看重個體生命的時代,兩者的確讓我難以區分。自發拋棄生命的理由太多,茍延殘喘理由也太多,究竟何謂重大義,何是輕相拋,何是無恥茍存,何是忍辱負重,何又是自尊自愛?生或死,這是個取決人自身境界的問題。有人因惜命貶損后世,有人因輕死被人一笑了之。這全取抉于為何死,為何而生。
英雄:以一擋眾的豪氣。歷史上,文士、策士、說客是如此之多,或舞文弄墨,在紙上縱橫萬里,或滔滔不絕,博古通今。他們或可謂仁人志士,或為賢相良丞,但在我心里,他們無法匹配英雄之名。同樣,奮血沙場的武夫也并不是。因為我心中的英雄只有一種人:他們孤身一人,面對強大的敵人。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全身而退,泰然如若無事。所以,藺相如和曹沫乃英雄中的上品。顏色不變,辭令如故的曹沫和懷璧請死的藺相如用灼人的氣魄令人生敬,進而生畏。那份自持、自信的無懼與膽魄令人艷羨與感慨。英雄的中品則如荊軻和聶政。但兩者又有不同。前者計未成而身死,不過卻具有中國文化中對失敗者名垂青史的所有條件:忠主,有勇有謀,明知死地而不懼,所以荊軻聞名久遠。而聶政更類死士,為知己者死且不拖累家人,雖死,英名猶在。下品則是灌夫、專諸之人。勇氣超絕,大而無畏,但智慧略缺。他們可壯一時,難有深厚內涵。
史記讀書筆記 3
《史記》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傾其一生心血創作的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跡,春秋戰國時期的動蕩。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丑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為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為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為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斗志斗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于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為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后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啟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
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此前“史記”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的作者為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司馬遷善于選取富有表現力的生活細節,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內心世界。也善于用人物各自的行動顯示其性格的特征。
如寫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通過這一小事,石慶的謹小慎微的性格以及伴君如伴虎的心情,躍然紙上。如《項羽本紀》中“鴻門宴”一節,是消滅秦帝國后起義軍中兩個集團的內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后的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在刀光劍影中糾集著項羽集團和劉邦集團的矛盾,項羽集團內部主戰、主和派的斗爭,項羽是這些矛盾的結集點。
從項羽對種種矛盾的處置,顯示出他的幼稚、仁慈、坦率種種心理因素,而劉邦在這一場面中也顯示了他的靈活、狡詐的性格特點。
司馬遷在通過人物的對話、獨白中也成功地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和聲音笑貌。如寫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的出行,項羽在觀秦始皇渡浙江時,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顯示出他的雄心勃勃,又看出他的無所顧忌、心口如一的坦率性格;而當劉邦在咸陽見到秦始皇出行場面時卻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說得委婉曲折,垂涎于至尊之位的心思也揭示無遺。由此可見司馬遷對人物描述的藝術手法用得多么巧妙啊!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里,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為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使人感受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看《史記》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仿佛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為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讀書筆記 4
說到楚世家,就不得不提到楚莊王,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雄才偉略,才智過人,在他身上有一句名言:“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更是被奉為一代經典。
楚莊王很是神奇,在他繼位的頭三年里,他不理政事,并且發布詔令,誰如果敢進宮進諫,他就要處死那個人的全族。世界之人皆怕死,聽到這個詔令后,基本上無人敢進宮諫言了。
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一些不怕死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忠貞不一之士,這里提到的伍舉就是一個不怕死的主。他直接進宮,晉見楚莊王,說山丘上有一只鳥,三年時間不鳴不叫,這究竟是什么鳥呢?意思不言自明,直指楚莊王。按道理楚莊王這個昏君應該非常憤怒,他本能的選擇應該就是把伍舉處死,但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說出了這樣一段話:“三年不飛翔,只要飛翔就可以立刻飛到藍天之上;三年不鳴叫,只要鳴叫就可以驚動天下所有的人。你的意思我清楚,你下去吧。朕明白了。”
伍舉安然離開了,他從楚莊王說的話中,感覺莊王并不是一個昏君,他可能會采納自己的建議而有所改變。但令他遺憾的是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依然我行我素,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還是延續著典型的昏君形象。
這時候另一位敢于進諫不怕死的大臣出現了,這名大臣名叫蘇從。他進宮后一言不發,只是看著楚莊王。莊王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嗎?我說過誰進諫我就滅他全族。”蘇從說:“我不是不知道大王的命令,但是我知道做臣子的職責。我不來是不盡臣之忠,就算您要處死我,滅我全族,只要您能因此變成圣明的君主,我也在所不惜了(說得太好了,關鍵時刻忠奸便分)。”
直到這個時候,楚莊王才露出了他本來的面目,他可不是什么昏庸無能之人。他多年的不理政事,沉醉美色,只不過是在麻痹對手。楚莊王深通韜光養晦而后發制人之道,他通過表面的昏庸,掩蓋了自己真正的圖謀,在這三年里他秘密地干了很多事情。
像大家比較熟悉的,讓楚國內的大奸大惡之人露出了狐貍尾巴,因為自己“昏庸”這些人自然壓抑不了多久,自然會無所顧忌,認為自己和君主一樣,漏出邪惡的面目,這樣反而讓楚莊王很容易就把這些惡人挖了出來,直接鏟除。還有通過禁令,發現了楚國的能人志士和真正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加以重用,擔當大任,比如敢于直諫不怕死的伍舉和蘇從,這兩個人稱得上國家的棟梁。通過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理論,楚莊王還發現了很多能人,都為楚國后來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還有大家不怎么熟悉的麻痹諸侯國,他表面的昏庸無能,不理朝事,也讓諸侯國對楚國放松了警惕,這樣為楚國贏得了發展的黃金時機,從而變得愈發強大起來。
就是這樣的韜光養晦,忍辱負重,楚莊王才能在繼位三年后處死了幾百個奸邪之徒,又啟用了幾百個有能力且品德高尚之人為官或升遷,同時還任用伍舉、蘇從來主持政事,全國百姓都對楚莊王十分擁護,楚莊王從昏君一下子扭轉了形象,成為了賢君明主,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楚國先滅掉了庸國,作為攻伐天下的試探,而后在楚莊王在位的第六年,出兵伐宋,在仁君宋襄公的謙讓下,楚國大獲全勝,并獲得了宋國五百乘車馬。通過擊敗宋,來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因為相對于其它幾個大國,宋國還是比較好對付的,楚莊王很會選擇目標,他就沒有選擇吳國這個難啃的骨頭來搞。
不過此時的楚莊王已經有點驕橫,他竟然在周天子的領地上搞起了軍事演習,還向周天子派來慰問的使者問起了九鼎之事。周天子的.使者指出,為天子者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九鼎只不過是一種象征而已,真正的德行不是用九鼎來衡量的。楚莊王還是很機靈的,立刻從周天子的領地撤出了自己的部隊,并且向周天子真誠地道歉。
在對他國戰爭中楚莊王也是很有計謀的,對別的國家向來是只伐不滅,就像當時的楚國已經把陳國打到奄奄一息了,但并沒有去吞并它,為了一個陳國影響自己的大國形象,這就因小失大了,楚莊王自然知道這個道理,他最終將軍隊撤出了陳國,恢復了陳國的獨立地位。在后面攻伐鄭國和宋國的戰斗中,楚莊王都繼續秉承了留有余地,只伐不滅的原則,只要對方認錯并且撤軍,他不會繼續對這些國家窮追猛打。楚莊王在國家間的戰爭上,目的始終不是滅國而是立威。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身染重病,徘徊在生死邊緣,他預感自己將死,回想自己英武、精彩的一生,不無感嘆。連孔子都喟然嘆曰:“賢哉楚王!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彌留之際,楚莊王招重臣和諸位皇子至病榻之前,聽其遺命。這一年的秋天,楚莊王在自己的寢宮內平靜地閉上了眼,從此這世間的紛擾、楚國的興衰都將與他無關,他為楚國能做的都做了,能說得也都說了,楚國霸業能否延續全倚仗后人。莊王死后,楚國便擁立年僅十來歲的太子審為楚君,是為楚共王。公子嬰齊攝君事,主內外,掌握了楚國的軍政大權,從此楚莊王的時代結束了。
當然楚莊王也有很多缺點,比如他嗜酒好色,這是古來帝王的通病,但是不可否定的是他治國才能、善用人才,為楚國建立的卓越功業。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楚國真正意義上開始變得強大,稱霸中原,威名遠揚。楚莊王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歷史將永遠銘記他的功勛。
史記讀書筆記 5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5000多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閃耀著獨特而輝煌的光芒。博大精深、充滿生機的中華文化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先賢,他們留下的無數古文圖籍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史記》被譽為經典中的瑰寶,它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傾注一生心血創作而成的。
《史記》是一部記錄中國歷史的杰作,它展示了一幅輝煌而多彩的通史長卷。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個評價確實恰如其分。事實上,在這部史書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到客觀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其中的歷史故事傳承和發揚先人們積極向上、勤勞和勇敢的精神。《史記》所散發出的歷久彌新的氣息與我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緊密而不可言喻的聯系。
《史記》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承載著我們的歷史與情感。它是對中華文明的傳承,也是一部經典的歷史學著作。其中記錄了五帝三皇、秦皇漢武等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真實呈現了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歷史事實。整部書共有五十多萬字,太史公憑借廣博的歷史知識和頑強的毅力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負盛名的紀傳體通史。
通過參加暑假期間的“走進經典,閱讀暑期”讀書會活動,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史記》這本書。雖然這本書文字繁多,生僻字也不少,使得閱讀的難度大大增加,因此我只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其中包括了《史記》中的五帝傳和游俠列傳兩篇文章。首先,我想談一下《史記·游俠列傳》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太史公表達他理想道德觀念并對王朝統治者進行批判的作品。當然,司馬遷在這里所描寫的游俠形象可以說是被理想化了的。他通過展現令人感動、令人振奮的俠客精神,將一些不好的行為過濾掉,塑造出了一系列讓人可歌可泣、值得敬佩的形象。朱亥、專諸、聶政、魯仲連、郭解、豫讓、侯嬴、荊軻、朱家、劇孟、季布等十幾位游俠形象,都是太史公眼中理想化的游俠形象。以上是我個人對參加“走進經典,閱讀暑期”讀書會活動后更深入了解《史記》中相關內容的一些感想和理解。
太史公筆下的俠客形象事實上和我們現代人心中的俠客形象是有所偏差的。這種偏差并不是指兩者心中俠客的精神和品質不大不同。而是在我們現代人強調俠客時,除了他們的俠義精神之外,還有他們的蓋世的武功。而這一方面正和太史公筆下的俠客形象有所不同。雖然如此,但太史公筆下的游俠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階層的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印記,也在大體上還原了現實中真正游俠的歷史原貌。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部分勇者挺身而出,與不公和壓迫人民的大山抗爭。因此,百姓對俠客懷有深深的崇敬和仰慕。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推崇"俠義",因為俠客身上具備仁義、勇敢和擔當等優秀品質。他們樂于救助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樂于幫助處于危難之中的人,他們無求回報,憑借真誠之心行事。"俠客"這兩個字承載著人們的贊頌和少年時代的夢想。
當司馬遷贊揚俠客精神時,他同時間接地諷刺了儒士的行為。雖然我沒有讀完《儒生列傳》,但在這章的開頭,司馬遷以一種批判性的語氣陳述了儒家對待俠客的態度。實際上,儒家和墨家對俠客都懷有厭惡和鄙夷的思想,他們試圖消滅俠客家族,將他們從史書中抹去。他們認為游俠們冷酷無情、沾滿鮮血,是反叛的人,挑釁和威脅當權者。因此,在歷史上,大多數游俠最終都不得善終,令人惋惜。也許太史公在寫游俠列傳時抱著敬佩之情記錄下了他們的事跡。或許他內心也渴望自由生活,向往俠客的生活方式。
我讀的第二篇文章是《史記·五帝本紀》司馬遷將這篇文章列于《史記》第一篇。它記載的便是中國文明史的發端。記述的是中國遠古傳說之中被后人尊為帝王的五個遠古部落的首領。有黃帝、帝嚳、顓頊、堯、舜的各種事跡,以及當時部落與部落之間頻繁發生的`戰亂、部落首領實行的禪讓制度、遠古初民與猛獸爭斗、治理泛濫的洪水、開墾田地、刀耕火種、谷物種植、觀天文測地理、推算歷法紀年、譜寫創作舞蹈音樂等多個方面的情況。
但也由于這些事情發生的年代太過久遠,因此《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絕大多數事件都屬于傳說故事,而且,因為這些傳說大多都荒誕離奇的,無法證實其真偽,因此也許與真正的歷史相差甚遠了,即便是孔子、孟子等圣賢們都不怎么講關于五帝的歷史了。僅僅在《尚書》中寫道難言之,就草草結束了對五帝時代的介紹。然而,即便是如此,太史公還是在周游四方之時,來到了被人們認為是黃帝、堯、舜時代遺跡的地方,詳細進一步地了解了當地的風俗教化等等,他從人們的口述以及對當地的走訪觀察中選擇了一些可信的材料,將其作為《史記·五帝本紀》的文章內容。而摒棄了秦漢時期《易經》中提到的伏羲、女媧、和神農這三皇的說法,司馬遷不采納三皇之說,也是因為他不相信其為信史。而對五帝這一系統的說法實際上也有所質疑,因為五帝遺跡在西漢時因為戰亂已經面目全非,他所了解到的大部分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所以,司馬遷所采錄的五帝系統,也亦仍不足信,只能視其為歷史傳說而已。
《五帝本紀》是一部記載上古時代對當時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五位帝王的文獻,然而在查詢百度相關課外資料后發現,實際上應該有七位帝王。他們分別是黃帝、少昊、顓頊、帝嚳,以及堯、舜、禹。在上古時代,黃帝作為五帝之首,他是華夏族人。在五帝時代,采用了禪讓制度,黃帝在去世之前與少昊約定,在他去世后將帝位禪讓給少昊。由于這個約定的存在,華夏族人和東夷族人結束了長期的戰爭。黃帝還封蚩尤為戰神。隨后,少昊駕崩,將帝位再次禪讓給了黃帝的孫子顓頊。然而,顓頊去世后卻將帝位傳給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帝嚳。因此,華夏族人和東夷族人再次展開了近百年的連綿不斷的戰爭,摧毀了幾乎所有的古城。雙方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傳,此后中國再也沒有完整的古城存在,也許這也是司馬遷未能找到古城遺跡的原因之一。
后來堯稱帝,在社會混亂的時期,為了確保人民的安居樂業,他選擇了一位具有非凡氣度和溫和性格的繼任者舜。舜不辜負堯帝的期望,成功地恢復了華夏大地的和平。在舜帝去世后,他將帝位傳給了東夷人大禹,促使華夏和東夷重新建立友好關系。這一舉措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龐大而偉大的民族。太史公在撰寫《史記·五帝本紀》時將華夏視為正統,忽略了東夷人,將華夏五帝與東南西北中的歷史記載在書中完整呈現。
暑假期間,我抽出時間閱讀了《史記》的部分內容,包括《游俠列傳》和《五帝本紀》。通過閱讀,我受益匪淺,對我們偉大而輝煌的中國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閱讀歷史著作可以使人明智,所以在接下來的學習生活中,我打算繼續閱讀司馬遷的巨著《史記》,探索中國的文化經典,深入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沿革。
史記讀書筆記 6
讀司馬遷的《夏本紀》,有六分之五的篇幅都是記載禹的。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禹:德高,才大。
德高,禹的德可說是行為世范。“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亶亶穆穆,為綱為紀”。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愿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禹不以舜為殺父仇人而滿腔仇恨,“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這是何等感人的境界啊!
大禹與舜的對話有:我娶涂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啟我也未曾撫育過,因而才能使平治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幫助帝王設置了五服,范圍達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辟到四方荒遠的邊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只有三苗兇頑,沒有功績,希望帝王您記著這件事。時刻惦記著還沒有做及沒有做好的工作。
節衣縮食,以示對鬼神的尊敬;居室簡陋,把資費用于治理水患。
才大,禹的才干可說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余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可以說,華夏的天文,自夏朝時有了夏歷的歷法;華夏的地理,自禹時有了九州的概念;華夏的交通,自禹時海陸開通,華夏的農業,自禹時有了快速發展;華夏的政治,自禹時九州統一;華夏的管理,自禹時漸趨完善。
舜與禹、皋陶的對話,既說明舜的善于用人,他說明禹是一個著重干實事,而且有才能干好實事的人。皋陶是執法的士,他的觀點及其平時的`努力就是上行下效,以九德觀察任用官員;而禹則是一個干實際工作的人,“予思日孳孳。”(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干事)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接班人的選拔與禪讓問題,已經顯示出相當復雜的特性。
堯在選拔接班人時,放齊推薦堯的兒子丹朱,堯是這樣否定的:
“吁!頑兇,不用。”(愚頑而好爭訟,抬杠)
讙兜推薦共工,堯是這樣否定的:
“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表面恭敬,實際欺騙上天,不可用。)
在眾臣推薦鯀可用于治水的時候,堯也表示反對:
“鯀負命毀族,不可。”(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可用。)
在大臣四岳的堅持下,堯于是聽岳用鯀。而九歲,功用不成。
在這兒有一個問題:堯對兒子當接班人的反對,是出于真心,還是虛情假意?當手下信以為真推薦別人時,他索性來個一概否定?這可真是人心叵測啊!
舜崩后,“禹辭辟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
可見禹的威望和勢力已經遠遠超過了舜的兒子商均。
禹以天下授益。禹崩于會稽后三年,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結果是:諸侯皆去益而朝啟。
可見即便有接班人的名號,還是以威望和勢力來決定誰來當“帝”。
夏朝后來出了三個敗家子。第一個是啟的兒子太康,每天游玩打獵,不顧朝政,結果被羿放逐,“太康失國”。第二個是晚期的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夏朝開始步入滅亡的快車道。第三個是末代的桀。“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最終被得民心的商所滅。
禹都陽城。陽城在登封。偃師二里頭遺址被認為是夏朝的遺址。斟尋在嵩山北面鞏義境內。有理由相信,夏朝的活動中心在嵩山周圍。偃師現在的市區過去的地名叫槐廟,相傳其來歷是過去這兒有個非常大的槐蔭寺,所以叫槐廟。我懷疑,槐廟的來歷,應該與夏朝的一位統治者有關。夏朝從大禹數起,第八位帝名叫槐,是不是后代人祭祀他形成的廟?大禹建都登封陽城,后不斷遷都,考古發掘懷疑二里頭是夏朝遺跡,因年代久遠,難以確定。再說,槐蔭寺再大,也不能大到“東寺莊和西寺莊是兩個大門所在”。因為現在推斷,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廟的。少林寺才多大?中岳廟才多大?全國哪有那么大的廟?還有,如果是槐蔭寺,不可能叫槐廟,因為寺是古代的行政單位,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的稱謂越來越少,而逐漸演變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廟”的歷史比“寺”更為悠久,因為它是中國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稱為“宗廟”。《禮祀·祭法》中說:“天子至士,皆有宗廟”、“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在古代,“太廟”是帝王的祖廟,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廟”。漢代以后,廟逐漸成為祭祀中國的一切圣賢、神靈的處所,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龍王廟、孟姜女廟、屈原廟、媽祖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中國古代,差不多每一座城池都有一個城隍廟,而廟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姓名可查,如上海城隍廟的“尸主”為元末明初的“東海名士”秦裕伯,昆明城隍廟的“尸主”為明代大忠臣于謙。另外,皇宮的前殿也稱為廟,所以朝廷也稱為“廟堂”、“廟廊”。如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廟是道教或民間祭祀祖宗、圣賢,或祈求愿望實現所在。民間的廟非常龐雜。如關帝廟,河神廟,火神廟,山神廟,土地廟,藥王廟,疙瘩爺爺廟,送子奶奶廟等等。偃師壽陽山上有個舜帝廟,當地百姓有大年初一祭拜的習慣。民間諺語說:大年初一朝舜王,一年四季都順暢。
如果夏朝的帝槐當政時期都城剛好在偃師,那么槐廟的地名與他有關是極有可能的。即便他當政時期都城不在偃師,但帝槐當政的時代是夏朝最輝煌的時代,在偃師民間形成祭祀他的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個人成功與否,最主要的因素是自己。拿堯的兒子丹朱與禹的兒子啟做比較,可以明白無誤地說明這一道理。堯和禹都沒有把接班人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是啟贏得了諸侯的擁戴,而丹朱卻沒有。
【史記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史記讀書筆記02-02
《史記》讀書筆記01-12
《史記》讀書筆記02-18
(熱)《史記》讀書筆記05-22
《史記》讀書筆記范文04-12
史記讀書筆記通用03-30
《史記》的讀書筆記范文05-10
史記項羽讀書筆記12-26
《史記》讀書筆記15篇03-09
史記讀書筆記14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