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基本功之小彈腿的訓練方法
古典舞是指在民間傳統舞蹈的基礎上,經過歷代專業工作者提煉、整理、加工、創造,并經過較長時期藝術實踐的檢驗,流傳下來的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義的和古典風格特點的舞蹈。中國的古典舞創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下面是古典舞基本功之小彈腿的訓練方法,快來看看吧!
準備動作:
準備:五位,單山膀。
動作:主力腿經擦地到前,吸腿收回到踝關節處,其腳趾吸附于踝關節位置上,胯外開,膝蓋正對旁邊,髖關節固定住。然后,以膝關節為動作的相對固定點,小腿快速地向前彈出,點地,如此可反復多次,這一動作可以放置在25°~45°位置上做也可以與勾腳結合起來做,即彈出的時候是繃腳,收回的時候是勾腳。需要注意的是,在由勾腳向前彈出變換成繃腳的時候,一要自腳弓到腳趾依次繃出,二要有向遠處最大限度延伸的感覺。
小彈腿可以向前、旁、后方向做,除了動力腿收回時吸附在主力腿上的位置有變化外,如向后的小彈腿收回時,動力腿的腳后跟吸附在踝關節的后部,其余的動作要求都是一致的。
教學要求:
(1)在做連續快速小彈腿的時候,要克服動力腿尚未伸直,就緊接第二個動作的錯誤。
(2)腳的位置、運行路線準確,動作快速、有力、靈活。
動作要領:
1、旋轉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以擰傾形態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因此,動作長而舒展,延伸感強。身體的帶動,手臂的帶動,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調。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很大的特點是身體形態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特別是“傾”的平衡重心上的轉,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急帶騰空中的延續,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如反掖腿仰胸轉,后退側身轉。
以腰帶動轉的特點,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法兒”的多種多樣,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法兒”。如大掖步轉、掃堂探海轉。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身法性”很強,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和夸張。
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空間變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特點。
2、翻身
翻身是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獨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為軸,身體在水平線傾斜狀態下的翻轉。動作自始至終貫穿著擰、仰、俯和旁提的形態。
3、彈跳
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彈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輕、漂,要求運動過程中松緊結合,發力要集中,過程的速度要快,講究“發力在根,用力在梢”,講究“寸勁”。在彈跳方面,我們民族的特性也越來越明顯,難度越來越大。
古典舞在節奏上特點也很突出,這與我們民族音樂的特點是分不開的,我們民族音樂很少象西洋音樂那樣強弱相同、有規律的勻速、脈動式的節奏,一般表現為彈性節奏和點線結合的特點。體現在節奏上多為附點(抻——趕)或切分(趕——抻)或是兩頭抻中間趕,或是兩頭趕中間抻,或是緊打慢做,或是慢打緊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動作的內在節奏,諸如則柔、動靜、緩急、放收、吞吐……抑揚頓挫、點線結合等,從而產生我們特定的動律特點和韻律感。
舞蹈形式: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獨特風格的古典舞蹈,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在自己本民族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逐漸積累并形成了具有典范意義和獨特風格的傳統舞蹈。一般來說,古典舞都具有嚴謹的程式、規范性的動作和比較高超的技巧。古典舞按地域分主要有如下幾類:
中國式
中國的古典舞創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稱作“戲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戲曲與舞蹈之間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還未完全從戲曲中蛻變出來,稱它為戲曲,它已去掉了戲曲中最重要的唱與念;說它是舞蹈,它還大量保持著戲曲的原態。流傳下來的舞蹈動作,大多保存在戲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態和造型,保存在中國的石窟壁畫、雕塑、畫像石、畫像磚、陶俑,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上的繪畫、紋飾舞蹈形象的.造型中;中國文史資料也有大量的對過去舞蹈形象的具體描述。中國舞蹈家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進行的對中國古典舞的研究、整理、復現和發展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建立了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創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國古典舞蹈風格的舞蹈和舞劇作品,形成了細膩圓潤、剛柔相濟、情景交融、技藝結合,以及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諧合與高度統一的美學特色。
歐洲式
一般都泛指為芭蕾舞。芭蕾,系法語Ballet的音譯。歐洲各國的古典舞劇統稱為芭蕾,是一種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戲劇、舞臺美術等藝術形式的舞蹈品種。由于其表演技術上一個重要特征是女演員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俗稱“足尖舞”。相傳,芭蕾最早起源于意大利,而形成于法國,十八世紀傳入俄國。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才成為一種獨立的完整的藝術形式,創造了足尖舞蹈技巧,發展了各種騰空跳躍和旋轉技巧,并產生了一套完整的訓練方法,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意大利學派、法蘭西學派和俄羅斯學派等。20世紀20年代以后出現了現代芭蕾學派,并陸續派生出許多芭蕾學派,風行歐美。
印度式
由婆羅多、卡塔克、卡達卡利、曼尼普利、奧迪西和庫契普迪六大傳統舞系組成。其主要藝術特征是舞蹈動作節奏、韻律鮮明,造型性強,具有豐富內涵的多姿多彩的舞蹈啞語手式和細膩的面部表情。
拓展閱讀:古典舞中的基本功古典舞腰部訓練方法
在中國古典舞運動的過程中,強調腿控制動作的時候,腰關節與肌肉是在保持直立的狀“承轉”的作用,就是以腰部為力量的轉換點,由于力態的同時,以強度的控制力量協助其他身體的各個關量在腰部的這種轉化從而形成了中國古典舞中特有節來完成這個動作。如果利用蹲動作時腰部的中度的擰、傾、仰、俯、轉、和的藝術形態,更使其區別于芭控制力量來完成這個動作的話,便不能起到訓練的目蕾舞、民族舞等其他的舞蹈藝術形式,并形成獨特的的,久而久之學生腰部的控制能力也將出現諸多問具有中國特色的體態和韻律。
在教學中一直強調的題。再次以點步翻身時腰部運用的力量為例,點步翻“圓”、“游”“潤”的審美特征更是通過腰部的這種“承身是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中最具特點的旋轉之一,動轉”作用才能完成的。因此無論是在中國古典舞基訓作以度傾斜的腰部為軸,強調在以腰為軸心的基礎課的訓練中還是身韻課程的要求中腰部的訓練都是礎上將手臂、肩、胯、腳等身體各部位協調一致。這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動作的腰部控制力量基本屬于中度偏強。點步翻身
一、基訓課中的腰部訓練是強調訓練學員的腰部能力,并且強調在創練四面腰
基礎訓練課,顧名思義是解決和訓練舞蹈學員自翻動的基礎上,迅速的將腰部力量上提,同時要重視身正確形態、肌肉力量、軟開度、技巧完成能力、藝術在兩側旁腰上提的速度和力度的要求。使身體在同表現能力等一系列舞蹈學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課一節拍中達到手臂、肩、旁腰、胯、腳等部位的統一協程。腰關節作為連接上下身的樞紐,是此堂課中訓練調。這種中強度的腰部控制力量既不會使身體過于的關鍵之一,因為腰關節的活動自如、控制力量,直接僵硬影響動作的流暢性,又在訓練中達到了對中腰力決定著學生完成動作和技巧的程度。對學生的身體量習陳的目的,這樣的力量使動作在完成規格性的同訓練第一就是要解決學生腰部的軟度問題,因為腰部時又不乏流暢性的美感。所以,在中國古典舞基訓課訓練是今后和隨之而來的各種動作和技巧訓練的基的教學中對學生腰部力量的運用和控制能力的訓練礎,這就突出了腰關節訓練在中國古典舞基劃課中的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解決了這個連接上下身的樞紐力關鍵性。第二就是要解決學生腰部力量的運用和控量的控制問題我們才能進一步解放舞者身體的運動控制能力的問題。無論是完成軟度的控制動作、基本的幅度。把上動作,還是舞姿亮相完成的規格性都離不開腰部
二、身韻課中的腰部訓練適當合理的力量運用
腰部在身韻課的訓練時被稱為軀干。并在身韻從簡單的蹲到有難度的控制動作再到以腰為軸及中國古典舞的運動中具有著核心作用,同時也是使的旋轉技巧,雖然這都是在一堂課程中完成的訓練動中國古典舞身韻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身韻是在中作,但腰部力量的運用卻是大相徑庭。首先完成蹲的國古典舞的基礎之上對人體的形體和神韻的訓。
“這一套訓練方法是在吸收了戲曲舞蹈以及武術中的一些優秀的動作為元素,又根據舞蹈藝術的特殊要求而創作出來的一套具有科學性、完整性、系統性等優點為訓練內容的課程。”“中國古典舞身韻正是發展了戲曲身段中以腰為軸的動作原理。按照舞蹈的需要進一步提高腰部軀干的表現力,在訓練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突破。因為,古典舞中的許多技術動作和舞姿造型需要腰部具有一定的、特殊的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在身韻課訓練的動作和韻律上無論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收先放的運動規律,或是擰傾曲圓、俯仰開和的動律特點,無一不是以腰為力點從部的運動中表現出來的。不僅如此,人類的內心情感往往也是通過腰部的運動展現出來的。最初人們或許是從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腰部的表現情感的作用。“從而在藝術術實踐中進一步夸大、美化并擴展了腰部軀干的動律。”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注重腰部在身韻訓練中的重要性,將極大地增強學生身體的表現能力。
身韻訓練強調以腰為軸,最基本的元素就是從“劃圓”運動中提取的“沖、靠、含、腆、移”等動作,這樣一來就從根本上增強了人體的表現能力,并且區別于其他的舞蹈藝術形式。從動作性質的兩方面闡明腰部訓練在身韻課中的重要性。
a、古典舞中的腰部訓練靜止造型
這其中包括基本舞姿及動作亮相等。人體重心及平衡都是要依靠腰部的控制能力,那么對于運動著的具有藝術性的人體的重心要求就更加的嚴格,也就是要注重腰部的訓練。亮相,可以說是一段動作的結尾。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和要求亮相也隨之產生了各種形式,但無論亮相的動作如何變化其目的都是相同的,更不能忽視的是腰部在各種亮相中起到的`控制作用。
b、古典舞中的腰部訓練流動的動作
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從起到止的運動過程,稱為動作流動的過程,能否使這些流動的動作完成的流暢、優美,關鍵就在于腰部力量的掌控能力,突出剛柔相濟的藝術特征。因為腰部在整個人體動態中起著承上啟下、協調配合的作用。完成好每個動作就是要把握和運用腰部在運動中的力量。真正重視腰部在身韻課訓練中的重要性。
三、腰部力量的運用是突出中國古典舞特征的關鍵
腰部作為連接整個人體上下身的重要樞紐,由此發力使上下身的體態發展產生變化,這種運動的方式和由此而產生重心的變化特點,直接決定了舞蹈的風格和舞蹈的種類。芭蕾舞直立挺拔的腰部突出了它出身貴族的藝術特點,上升的欲望使得芭蕾舞的表演者的腰部及中斷部位沒有過多的扭擰,從而使肢體更加修長、筆直具有延伸感,這種體態符合歐洲人對上帝的崇拜。又如敦煌舞的“型體態,阿拉伯的肚皮舞等由于腰部力量、力度運用的不同而產生了形式多樣的舞蹈種類和風格。
中國古典舞表演及教學中腰部是分為胸腰、中腰、板腰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力量運用的不同體現的人物形象也將各不相同。年一個影響著中國古典舞表演發展的力作《木蘭歸》的產生不知有多少學生、舞者競相模仿、表演,為了表現這個巾幗英雄的舞蹈形象,在開場的一陣戰馬撕鳴后英姿颯爽的木蘭來到臺前,一段連貫的前軟瑞燕、云里前橋等動作過后,掌聲雷鳴盡顯陽剛威武。這些動作中中腰的控制力量起到的作用是值得注意的。前軟瑞燕是一個難度性較強的技巧動作,完成動作時要求主力腿和動力腿形成縱向的度,腰及頭部同時向后度,這個動作大多是利用中腰和其他關節配合來完成的,同時要求腰部控制力量的運用和掌握是適當的,因為中腰控制力量過強或過弱不但會導致動作無法完成,更會影響到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在表現花木蘭時中腰的力量就一定要求適度,如果力量過強雖能表現出花木蘭的威武但卻無法體現她女兒身的柔美。當音樂變化進入舞蹈的第三段,“展示著木蘭褪去軍裝那分喜悅和恢復女兒家嫵媚多情的一面時。蘭花指、手抹圓、身含、擰將人們帶近一個迷人的氛圍之中。”此段含、擰、圓的動作較多,運用整個腰部進行展現,根據中國古典舞欲前先后、欲左先右的韻律特點腰部力量的運用屬于中度,這樣一來既保持了花木蘭剛柔相濟的英雄氣概又不乏女性的嫵媚,這都應歸功于腰部力人體連接上下身樞紐的腰部適當的控制力量和運用。
綜上三方面所述,腰部是連接人體上下身的重要樞紐。腰部力量的控制及運用在基訓課訓練、身韻課練、突出表現中國古典舞特征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提高對腰部在各個課堂中的重要性就是提高學生能力、完成動作質量、塑造舞蹈人物形象的關鍵問題。
【古典舞基本功之小彈腿的訓練方法】相關文章:
古典舞基本功的地面訓練方法09-29
古典舞中的基本功古典舞腰部訓練方法11-14
古典舞基本功之腰部訓練11-15
小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訓練方法09-29
古典舞的地面訓練方法11-06
古典舞基本功教學10-10
古典舞基本功教材10-13
古典舞基本功教案09-24
古典舞中的基本功古典舞腰部訓練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