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名人故事(通用6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有密切關(guān)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jù),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蒲松齡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分享。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 篇1
蒲松齡落第不落志
蒲松齡是清代的文學家,他自幼聰明好學,但長大后屢次應(yīng)試皆落第.蒲松齡并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繼續(xù)追求成功。他曾含羞自薦,給當時德高望重的大宗師黃昆圃寫信,希望能得到幫助,然終沒能如愿。
從此,他不得不在鄉(xiāng)間一邊教書,一邊繼續(xù)準備應(yīng)試。
正在這時,他的愛妻陳淑卿離開了人世,這使他悲慟欲絕,生活更加清苦。但生活的艱辛與愛妻的去世并沒有動搖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為力量,自作了一副對聯(lián)來激勵自己,上聯(lián)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下聯(lián)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讀書中去,向時間索取知識和財富。他說:"耗精神與號呼,擲光陰與醉夢,殊可惜也!"
他還堅持不懈地從群眾中獲取知識;他在家鄉(xiāng)靠近大路旁的一棵大樹下面,鋪一張?zhí)J席,設(shè)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年夏一年,日復一日,他廣泛搜集素材,勤奮寫作。
歷經(jīng)20年,他終于寫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這部著作通過說狐談鬼的表現(xiàn)方式,對社會的黑暗面進行批判,并"寓賞罰于嬉笑",具有百誦不厭的藝術(shù)魅力。同時,他還完成了《聊齋文集》四卷、《聊齋詩集》六卷、《聊齋俚曲》十四種及其他雜著。
小蒲松齡巧對對氣石鄉(xiāng)紳
蒲松齡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蒲松齡早年就有文名,為村里人所稱贊。當?shù)匾粋姓石的鄉(xiāng)紳十分嫉妒,一心想找個機會顯露一下自己的"才學"。
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們玩耍的蒲松齡,指著不遠處被塌落的磚墻砸死的一只小雞,信口謅道:"細羽家禽磚后死。"念罷,他又得意洋洋地要蒲松齡來對。
聰明的蒲松齡早知石鄉(xiāng)紳的為人,就心生一計,假裝為難地說:"我哪能對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學著對不可。我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試著對對吧!"
石鄉(xiāng)紳信以為真,便點頭同意了。
蒲松齡又說:"不過,還得請先生幫我記記,要不然,對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
石鄉(xiāng)紳更得意了,心想,這一回準能看上這個小家伙的笑話了。于是,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好,好,你說我記!"
蒲松齡扳著指頭,一字一字地對開了:"粗可對細,毛能對羽,有家必有野,有禽還有獸,石同磚成對,先與后可聯(lián),生死相對,自不必說。總算都湊上了,請先生連起來看看怎么樣?"
石鄉(xiāng)紳照蒲松齡對的字一念,臉色"刷"地變得豬血般紫紅。原來這七個字連起來是:"粗毛野獸石先生"。
蒲松齡和小伙伴們齊聲喊著這個對句,連蹦帶跳地跑了。這個撈了一頂"粗毛野獸"桂冠的石鄉(xiāng)紳,只好自認晦氣。
蒲松齡回應(yīng)宰相的"請吃半魯":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xiāng)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zhí)厦鎸懼?quot;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zhí)類和唇^,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于是,對送請?zhí)膩碚哒f:"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jīng)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yīng)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后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里,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么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shù)日,果然,蒲松齡采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產(chǎn)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guī)妆叮灰蛐郧閯傊保瑢κ缿B(tài)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饑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shè)宴"宰相恍然大悟,魯?shù)南旅妫髅魇莻"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里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lǐng)悟了做官的道理。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 篇2
在我國古代短篇小說集中,成就最高的莫過于《聊齋志異》了,因此,它的作者蒲松齡,自然就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流作家。
蒲松齡,字留仙,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出生于公元1640年,山東淄川(今淄博)人。
蒲松齡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祖上雖然沒有顯赫的人物,卻是都通經(jīng)書,有些學問;特別是他的父親蒲架,更是精通儒家學說,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學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家庭,倒是稱得上世代書香。
蒲松齡生來聰慧穎敏,勤奮好學,又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有著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所以在他去私塾讀書前,就已經(jīng)在父親的指導下,讀完了《詩經(jīng)》、《論語》和《孝經(jīng)》。在學校讀書時,由于他對有些經(jīng)書已經(jīng)讀過,而且理解深透,有獨到見解,不久,便成了私塾老師的得意門生。私塾老師見他精力充沛,才華橫溢,沒有要求他重新再讀已經(jīng)讀過的書,而是根據(jù)他自己的愿望,讓他多讀史書和詩文。在八股文盛行的年代,一個私塾老師能做到這一點,也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了。
蒲松齡能在自己喜歡的知識領(lǐng)域中讀自己愛讀的書,其學習熱情也越發(fā)高漲,經(jīng)常是夜以繼日,通宵達旦,計日程功,從不空費一日。后來,他曾在《醒軒日課序》中回憶這個時期的學習情況時說:“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其意思是說,那時讀書如果一日沒有收獲,就感到慚愧,感到不安,冷汗淋漓了。
正是由于蒲松齡讀書如此刻苦用功,所以,到他十二三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熟知經(jīng)書,能詩善文了。但是,就在這個時候,蒲松齡的家中日益貧困,父親蒲架只好放棄學問,改為經(jīng)商;蒲松齡也只好輟學,跟著父親走南闖北。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蒲松齡仍沒有忘記讀書。每到一地居住下來后,父親外出做生意,他便在住地讀書。
有一天,蒲松齡身邊帶的.書讀完了,便去集市的書攤上買書。途中,他看到一個說書老人正在為一群孩子講故事,他便湊上去聽。這時,老人講的是一個“捉蟋蟀”的故事。
說是從前有一個皇帝,愛斗蟋蟀,便下令各地百姓捉蟋蟀進貢。當時,有個叫成名的農(nóng)民,運氣不好,很長時間也捉不到一只,常常因此遭到官府毒打。成名被打得疼痛難忍,就去求巫婆為他想辦法。他按著巫婆的辦法去做,果然得到了一只上等蟋蟀。成名如獲珍寶,準備第二天進貢給皇帝;可是,他九歲的兒子好奇,趁父親一眼沒看到,拿出來斗,結(jié)果跑來一只大公雞,一口給吃掉了。這孩子很害怕,感到無法向父母交待,竟自己跳了井,等父母發(fā)現(xiàn)救出后,孩子已經(jīng)斷了氣。
那說書的剛講到此處,見有幾個公差走來,他擔心犯影射皇帝罪,趕緊收攤溜走了。蒲松齡掛心那一家人后來怎么樣了,便追上說書人,請他繼續(xù)講下去,并拿出自己買書的錢,送給那老人。老人把他拉到一個僻靜處,悄悄地對他說:“那家人自兒子死后,剩下夫妻二人,又無法交貢,心灰意冷,也想自殺。然而,就在此時,他們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個大蟋蟀,跳到父親身上,讓父親把它去獻給皇帝。于是成名含著眼淚把它交給了當?shù)刂h,知縣又把它獻給了皇帝。皇帝見這蟋蟀不僅個大,而且斗起來十分兇猛,宮中所有蟋蟀沒有能斗過它的,十分高興,便將那位知縣提升做了大官。”
蒲松齡聽完這個故事,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憤恨地對那位說書老人道:“那知縣竟以一個孩子的性命,當了他升官發(fā)財?shù)膲|腳石,這縣官真是可惡。”
從此,蒲松齡不僅憎恨那些壞污吏,也喜歡上了聽故事。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在隨父親走南闖北的經(jīng)商過程中,一有空閑,便去聽說書人講故事;并且每聽完一個故事,回去就把它整理記載下來。到他十六七歲的時候,已經(jīng)積累了上百個故事,為他后來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奠定了基礎(chǔ)。正如后來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所說的,在他四十歲之前,巨著《聊齋志異》就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了,書中故事,是“集腋為裘”式地創(chuàng)作出來的,而其中的名篇《促織》,就是他把在十二三歲時聽來的那個“斗蟋蟀”的故事改寫而成的。
蒲松齡十九歲那年,回到家鄉(xiāng)應(yīng)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中了秀才,一時文名頗高。可是,在他二十歲后,幾次進京應(yīng)試,都未得中。最后一次考舉人時,他雖然成績優(yōu)異,一舉得中,但到吏部時,竟被以“相貌丑陋,不堪為官”的理由,將他轟了出來。
當蒲松齡極為憤慨地走出吏部的時候,忽然遇到一位白發(fā)老人,把他拉到僻靜之處說:“小伙子,現(xiàn)在做官,光有文才,沒有錢財,是做不上官的,你又何必為此生氣呢?我早就知道你為人正直,很有學問,還聽說你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故事;如果你能像明朝吳承恩那樣,廣泛搜集民間故事,再把今天的事編成故事,去寫成一部故事書,不也是一大樂事嗎?”
蒲松齡聽后,猛然一驚,再仔細一看那位老人,正是當年那位說書老人,不由得激動萬分地說:“原來是您老人家!幸虧您提醒了我,否則會誤大事的。從今天起,您就繼續(xù)給我講故事吧,把您所知道的故事全部講給我聽,我一定要寫成這部書。”
老人高興地答應(yīng)了。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說,他的《聊齋志異》是一部“孤憤之作”,就是指的這段經(jīng)歷。
蒲松齡自從認識到“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輸璧,不能自達于圣明”之后,便回到家鄉(xiāng),開始了創(chuàng)作《聊齋志異》的準備工作。為了搜集到更多的故事,他一邊在淄川附近村內(nèi)做私塾先生,一邊帶著茶水在村口路旁坐下來,招待過往行人,分文不收,只是請他們把平時看到或聽到的故事講給他聽。他一邊聽,一邊記錄。就是用這種方法,經(jīng)過十多年的時間,到近四十歲時,蒲松齡已經(jīng)搜集到近五百個故事。
蒲松齡在四十歲以后,才開始一邊搜集,一邊創(chuàng)作,終于在他接近暮年的時候,寫完了《聊齋志異》這部歷史文學巨著。
公元1715年,蒲松齡去世,享年七十六歲。除《聊齋志異》外,他還寫有一千多首詩、一百多首詞、四百篇散文,以及雜文五種、戲劇三出。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 篇3
淄川城的東邊有一個蒲家莊。村子四周被垂柳環(huán)繞,村外有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不遠處是蜿蜒起伏的群山。1640年,蒲松齡就出生在這個山青水秀的村莊。
蒲松齡家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父親蒲某很有學問,卻沒有取得功名,后來就去做生意。由于不善經(jīng)營,買賣并不興隆,家里人口又多,生活很不富裕,沒錢請老師,父親就親自教孩子們念書。幾個孩子里數(shù)蒲松齡最聰明,最刻苦,也最得父親的寵愛。
蒲松齡不但學習用功,方法也很巧妙。一天晚上,他在燈下讀詩,一首古人描寫月光的詩吸引了他,尤其對“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guān)沙”這兩句,十分欣賞。他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這樣的圖景:
山巒披著月光,就像布滿了積雪;河岸一片白茫茫,就像鋪了一層銀色的沙子。
這兩句寫得多么逼真,多么優(yōu)美啊!蒲松齡馬上把這首詩抄在了本子上。他又想:這位詩人還有沒有其它描寫月光的詩呢?于是,他又翻閱起詩集,把寫月的詩都找出來,仔細抄在本子上。
后來,蒲松齡又把其他詩人寫月的詩都抄錄下來,還用同樣的方法閱讀抄錄了很多古人詠雪的詩歌。
就這樣,他廣泛閱讀,分門別類抄錄下來,再加以比較,細心體會,漸漸地掌握了寫詩的方法。后來,他的詩寫得十分出色,和小時候下了功夫很有關(guān)系。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 篇4
蒲松齡既是文學家,也是民間故事家。相傳,他為搜集《聊齋志異》的素材,常備煙茶于村頭招待路人,聽他們講各種傳說故事。他在《聊齋志異》自序中說:“雅愛搜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如此癡迷,自然影響很大,以致“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這就是說,當時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以蒲松齡為中心的搜集民間故事的廣泛網(wǎng)絡(luò),從而為《聊齋志異》的終于成書創(chuàng)造了條件,打下了基礎(chǔ)。
這一網(wǎng)絡(luò)所涵蓋的范圍有多大?從《聊齋志異》本身所透露出的訊息看,涉及到了大半個中國,其中包括遠在千里之外的今湖北省。《聊齋志異》中的《汪可受》和《楊大洪》,就是難得的重要實例。
《汪可受》的主要內(nèi)容是:湖廣黃梅的汪可受,能記三生:一世為秀才,二世為騾,三世為農(nóng)民。他終于生汪秀才家,先是為怕暴露實情惹禍,便裝作啞巴,后來脫口說話,顯露出驚人才華,從此一帆風順,“少年成進士,官至大同巡撫”。
黃梅確有汪可受其人,為明代萬歷己卯年(1579年)舉人,至今當?shù)剡流傳關(guān)于他的大量傳說,其中包括《投胎轉(zhuǎn)世》、《門栓啞》等。其基本內(nèi)容不僅和《聊齋志異》相同,而且更加豐富、生動、離奇,具有古老、樸野的民間風格,從而可以斷定其為《聊齋志異·汪可受》的原生形態(tài),或者說準原生形態(tài)。
《楊大洪》的基本情節(jié)是,他進食被噎成病,夜夢神仙贈詩曰:“江邊柳下三弄笛,拋向江心莫嘆息”。第二天,果見三弄笛于柳下的道士,知其為神,便傾囊中之金獻之,以求治病。道士擲金江中,以示看破紅塵,不為金錢所動。但楊大洪卻是塵念難消,為之惋惜。仙道已知難以度其成仙,便乘隙“力拍其項”,以致嘔出喉中物,把他的病治好了。
楊大洪是楊漣的號。他是今湖北廣水市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明天啟四年(1624年),上書劾閹黨頭目魏忠賢,得到左僉御史左光斗的力贊和響應(yīng),時稱“楊左”。第二年入獄致死,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如今當?shù)剡流傳著他的大量傳說,其中的《藍袍朋友》也說,他得了噎食病,不過,給他治好了的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一個驢子精;在他冤死之后,后者還變做身穿藍袍的友人去為之吊孝哩。顯然《楊大洪》是由此脫胎而生的,雖然它已非原湯原水,但卻可以從中品出一些原味。
總的來說,蒲松齡處理民間文學的基本方法是:除一律改口語為文言以外,或大體保持其本來面貌,如《汪可受》;或只是作為素材,而進行不同程度的藝術(shù)加工,即再創(chuàng)作。《楊大洪》當屬后一類型。且看此文后邊的“異史氏曰”———即蒲氏的評論:“公生為河岳,沒為日星,何必長生乃為不死哉!或以未能免俗,不作天仙,因而為公悼惜;余謂天上多一仙人,不如世上多一圣人”。可見這里的神仙及其所表達的出世思想,都是作為被否定的反襯物而由蒲氏創(chuàng)作和設(shè)置的,而原來的民間故事,只不過被改造成了適合于作者所需要的載體而已。但這載體對于作者及其作品又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民間文學盡管靠口耳相傳,卻有非常強的生命力,有的竟流傳千百年而不衰。例如《孟姜女哭長城》就萌芽于春秋時代。最近陸續(xù)發(fā)現(xiàn)并紀錄成文的汪可受、楊大洪的大量傳說,至今已流傳數(shù)百年,仍同樣使我們眼界大開,十分驚喜。
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它們明確無誤地證明:當年的蒲松齡的確青睞民間文學作品,不僅孜孜以求,不斷向民間搜集,而且還影響和動員了一批可觀的采風隊伍,把手伸到了包括今湖北在內(nèi)的廣大地區(qū),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應(yīng)該說,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大佳話和奇觀。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 篇5
蒲松齡中了貢生回來,心里很高興。雖還沒有中舉,也算是個“候補舉人”了。親戚都來賀喜的時候,蒲松齡接到了新上任的淄州縣官的請?zhí)埶魈旄靶鹿偕先蔚南惭纭?/p>
幾十年來,蒲松齡從不赴新官上任的宴請。今日一見請?zhí)故菤g喜起來。也就答應(yīng)送帖的衙役,明日準時赴宴。
這新上任的縣官,是兩榜進士出身,也是苦熬了幾十年,才考中進士當上知縣的。五十出頭的年紀,比蒲松齡小了20歲。
第二天,蒲松齡到了宴會廳一看:在座的全是縣里的財主和秀才,也有稀稀朗朗的幾個舉人,足有三十來號人。宴會開始,衙役們先抬上兩壇“狀元紅”。他一看這酒,就知道不是本地生產(chǎn),是從外地買的名貴酒。“三班”“六房”斟滿酒,端上菜,縣官起身拱手說:“列位才士、東家,下官來此,請多行方便。今日特備水酒一杯,不成敬意。來,共干一杯?"眾秀才們也都起身,端起"狀元紅"一飲而盡。一齊咂摸咂摸嘴兒,拱手說:"蒙大人恩典,好酒?好酒?"縣官看大家一飲而盡,心里也挺高興。可看到蒲松齡那里,只見他咂了一小口兒,就把酒杯放下了,也不拱手致謝,只是低頭沉吟。
縣官一看,心想:此中定有道理。便自己另斟一杯,端著走到蒲松齡的跟前,說:“蒲兄,這酒如何?”“苦澀。”“這狀元紅是天下名酒,人人都說好,怎么苦澀哪?”“這酒來之苦澀。是富人家送的吧?”“不錯,下官上任,本縣富戶祝賀,送酒兩壇,特請大家來一起享用。”“大人應(yīng)知無功不受祿。無功受祿則為賄賂。行賄者如無求于大人,何必行賄?平日說吃了人家嘴軟,使了人家手短。日后,如涉官司,行賄謀私而理歪,大人何以對之?順其歪理則不法。這樣,百姓冤不能伸,理不能直,如何治天下?大人豈不就成了贓官了?做官不為民作主,滿腹才學總是零。所以,我說這酒味兒是苦澀的?”縣官一聽,一時什么話也說不出來。這時,一個衙役過來拉了拉他的袖子,說:“大人,酒喝光了,酒興正濃,您看怎么辦?”縣官隨即從衣袋里摸出一錠銀子,說:“這是在京臨上任時領(lǐng)的一點俸祿,到街上打點白酒,請客人們盡歡吧?”不大工夫,又來了白酒三壇。揭蓋一飲,就不是狀元紅那個滋味了。眾客為了不抹面子,都小口兒抿,只沾沾嘴唇,不比先前那個場面了,也沒有拱手的了。
蒲松齡一見,可來了勁。他大叫衙役:“拿大碗來。”衙役拿來了飯碗。只見蒲松齡一連骨突突喝了三大碗。七十多歲的人了,喝完把胡子一摸,哈哈大笑著說:“真好酒,天下第一美酒。”又向秀才們拱拱手,說:“列位知道這酒的名嗎?”半天沒人放聲。“這叫清明酒。是咱縣太爺,用自己的俸祿,買酒招待列位。它不是列位方才喝的那種賄賂酒——狀元紅。”就這工夫,只見那些袍兒帽兒的富戶,都一個個地溜跑了。秀才、舉人們沒走,倒是痛痛快快地又喝了三壇酒。
酒宴散后,這位縣官閉門三天,也不問案,也不出門,只是在屋里打轉(zhuǎn)轉(zhuǎn),琢磨蒲松齡這話中的道理。
聽說,這縣官官做得清明如水。臨卸任時,蒲松齡死了。他嚎啕大哭,掛冠出了城門,百姓也淚汪汪地送行,邊送邊問:"大人為官清正,今日升調(diào)本是好事,為何大哭起來?"縣官擦擦淚,邊走邊說:"官職大小是小事,失去恩師教導,卻是痛心的大事啊?""誰是恩師?""本縣蒲圣人,松齡先生。"這縣官叫什么名,沒傳下來。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 篇6
蒲松齡再次進京趕考,又未中舉,失落之下只好收拾行囊,趕往山東老家,途中經(jīng)過濟南時,想起當年進京趕考時相識的一個叫做王臣的朋友,當年他二人在京考試之時相識,少年才情,對酒當歌,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二人月下吟詩,互為知己,好不暢快,只是他二人當年都未曾中舉,卻因此更添加相惜之情,之后便書信來往。一晃二十多年過去了,只是最近這些年考試都未見到他,書信也斷了,不曉得是何緣故,蒲松齡便順道去拜訪故人。
讀書人在那時是有些名氣的,尤其是多年考試未中的人似乎名氣更大些,蒲松齡沒費多大功夫便找到了他朋友的住所。敲開一間破舊的房門,一個傴僂矮小的背影出現(xiàn)在他面前。王臣只比他大了三歲,但是此人看起來卻如同近百的老頭,蒲松齡時常感嘆自己年華衰去,早生華發(fā)。此刻看到他的朋友,蒲松齡不覺得吃了一驚,枯黃的皮膚如同老松樹皮,深刻的皺紋將他的臉橫七豎八的劃分開來,腦袋后面的辮子松松垮垮,稀疏的白發(fā)像貼在頭皮上,似乎風大一點,就會將這些頭發(fā)吹去。
“劍臣?你怎么在這里。”如果不是他的朋友首先喊出他的名字,蒲松齡絕對不會認為這就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fā)的青年。
“文甫?我這次進京趕考返鄉(xiāng),路過來便順路看看你。”蒲松齡回答道,“這些年趕考未曾見你,有些想見你,你怎么看起來這么憔悴?”
王臣將蒲松齡迎進屋,溫了一壺酒,當下月光皎潔,照在院落之中,他二人在窗邊對飲,回憶往事,都不勝唏噓。從交談中蒲松齡了解到王臣除了讀書其他的又不會,因此家道中落,前幾年家中老母生了重病,他母親只有這么一個兒子,因此王臣不再進京趕考,變賣家產(chǎn)給母親治病,可是母親終究在去年過世,而他在變賣家產(chǎn)中本來想典當家中的一個祖宅,可曾想剛典當三百兩銀子,當晚夜里就招賊了,偏偏被偷去了,老母親一氣之下便撒手人寰。好好的一個宅子被人家占了,自己又如此無能,害的老母親逝去,郁悶交加,自己便害了重病,如今家里更加貧困了。
“為何不報官呢?”
“哎,我從陳威那里典當了三百兩銀子,此事只有我與他二人知曉,當晚銀子就丟了,除了他還能有誰盜取。只是苦無證據(jù),案子也不了了之了。”
如此,蒲松齡感嘆道:“這世道,惡人當?shù)溃毧嗬蠈嵵嗽趺茨芑钕氯ァ!?/p>
當下二人長談半夜,昏昏睡去。
第二天二人起來,已經(jīng)臨近半午,王臣執(zhí)意送蒲松齡出城,“劍臣兄,此去一別也不知道何時再見,為兄身體已經(jīng)大不如前,我便多送送你吧。”二人慢步走向城外,路過一個宅院,王臣不禁低頭嘆息一聲。蒲松齡好奇的問道:“王兄為何嘆息?”
王卜答道:“此處便是我王家老宅,可悲我這不孝子孫,沒了祖宗的家產(chǎn),將來怎么去見祖宗?”
蒲松齡也嘆息一聲,可惜自己也是文弱書生一個,如何能幫助朋友呢?二人正要離開,恰巧此時,一個約莫六旬的老嫗在一個丫鬟的攙扶下緩緩走近,進了宅子。
蒲松齡眼前一亮“王兄,剛才那老嫗是誰?”
“那人是陳威的母親。霸占了我家祖宅,他們一家便住了進來。”
“哦?這陳威是不是有個兩三歲的兒子?”
“對,你怎么知道的?”
“剛剛那老嫗的丫鬟手中挎了一個籃子,籃子中有兩尺新布,色彩艷麗,恐怕是用來做小孩子的衣服。王兄,我有個辦法,或許能夠幫你奪回這宅子。”
陳家老太太在家里威望很重,又是個閑不住的性子,家里的生意交給了兒子,家里的材米油鹽仍是自己負責,這一天又要要出去采購些東西,這次買了一些東西準備回家,路過一個街道,忽然聽到:“老人家留步。”回頭望去,只見一人,道士打扮,戴著道士帽,頗有些仙風道骨。手中持有一面旗幟,上寫
“緩一步,再相逢必是緣由;多一言,免兇惡自然相安。”
“這位道爺,有何貴干?”老夫人轉(zhuǎn)過身。
“夫人面色黯淡,旁邊這位小姐臉色亦不大好啊,想必家里有位不請自來之客啊。”
旁邊的丫鬟答道:“呸,你這道士怎么的說話如此無禮,為何咒我家老太太,我家老太太前些日子在靈巖寺可求了一個簽運,上上簽,大吉呢。”
“正是正是,我看老人家面相便覺得慈祥,想必也是個心善之人,我道家佛家都是勸人向善,所謂意相同而已,這上上簽便是與我道家相干哪。天意注定我來幫你逢兇化吉。”
“還請道爺詳細說來?”
“我徐慢仙話在前面,救了別人是功德,若是收了你半兩銀子,你便拆了我的旗子。”
聽聞此話,王老太太才站穩(wěn)腳步,“你且說說看。”
“老婦人面色中隱約有絲黑氣,這黑氣便是妖氣積累而成,依我看來,這黑氣約莫有四年有余。想必是家中有了妖吧。老夫人吉人天相,這妖氣定然無大礙,只是,”
“只是什么?”
“老夫算來,家中定然有幼孩,只是這孩子年紀小,定然會體弱多病,只怕日積月累下去,恐怕。”
“恐怕什么?”
“老夫人難道猜不出來么?這妖氣在人體內(nèi)積聚久了,對人自然百害無一利。”
“還請道長,幫我除了這狐妖吧。”
“貧道只救人不枉殺生,況且這妖氣平和,并無戾氣,想必是個好妖,萬物皆平等,貧道實在沒有緣由去除妖。貧道這里有三粒藥丸,你讓你家孫子每日吃上一粒,用清水服用,服用初時,腹內(nèi)會有疼痛,之后便會腹瀉,排泄之物定然腥臭無比,女子身子弱,還請一二十歲壯漢下人速速掩埋,這便是將體內(nèi)妖氣出去,三粒之后定然妖氣盡除,小少爺必然康復如初。此事奧妙,不可與外人說起。貧道在此呆上三日,看看是否還有有緣之人。”
且說王家老太太將信將疑,自領(lǐng)了藥去,此藥溫潤,嗅之有清香。回到家后便讓孫子服下,果然開始肚子疼痛了一會,大便黑色,奇臭無比。
陳老夫人大是相信,囑咐貼身丫頭把盒子放好,明日午時再服用。
第二天晚上,王家用過飯食,丫鬟聰明伶俐,自去取那藥丸,打開盒子,不禁驚嚇一聲,“啊。”“怎么了,大呼小叫什么。”“老夫人,不好了不好了,藥丸不見了。”“什么,怎么不見了?小翠,怎么回事?你放在哪里了?”
“我,我就放在這里,連同盒子一起,剛才我打開,這盒子里面空空如野,哪里還有什么藥丸。”“哎呀,這可如何是好,”老夫人急的,“快,快去找那位老神仙。”“夫人,這么晚了,城里怎么找呢?老神仙說他要在此地逗留三日,收個徒弟,不如我們明日一早便上街區(qū)尋找。”
老夫人一夜未眠,第二天天還未亮便攜著丫鬟上街了。
此刻這道士正坐在一橋頭,悠閑的撫著胡須,太陽剛剛升起,金黃色的陽光籠罩著他,真的如同仙人一樣。“老神仙,感謝您賜藥解毒,只是我家丫鬟不小心將剩余兩顆藥丸弄丟了,還望神仙道長再多賜我兩顆。”
可是這次,那徐慢仙卻哼了一聲,轉(zhuǎn)過頭去,冷笑道:“不是丫鬟弄丟的,是貧道收了去。“
陳老夫人暗自納悶,卻又不知為何,急聲問道:“老神仙,老神仙?這是何故?”
蒲松齡慢慢說道:“貧道只是修行道士一名,何來稱呼貧道老神仙?莫不是譏笑我么?”
“怎敢怎敢,老人家,那我家孫兒的藥?”
“哼,我道你是善男信女才出手相助,給你藥丸。只是昨夜尊府的狐仙現(xiàn)身斥責于我,想不到你等這看起來慈祥之人也能做出這種事?”
“老人家此話怎么說起?”
“我問你,這宅子本不是你家的吧?”
“是,不,不是,是我家小兒在四年前買下的。”
“買下的?夫人不誠,又欺瞞貧道了。”
“道長,這,原來的宅子主人因為急需用錢所以就從小兒那里典當了些銀子,日子到了,卻無法還清,之后將宅子抵押了。這,逾期不退,可也是公平的。”
“哼,昨日晚上,我在城東廟中借宿,忽然見一少年,身白衣白靴,斥責于我,‘賊道士,多管閑事,他陳家自作孽,于你何干?莫不是你想告訴我你修行更勝我,想與我比試比試?’
我見此人身形飄忽,定睛一看,原來是個狐貍所變。我便回復他‘小道才疏學淺,不知何處得罪了靈狐,還請指明。’他將事情原本告訴我,我才知道,原來他便是這宅子中居住的狐貍,修行已百年有余,三十年前渡劫之時受了重傷。被這王家老宅的老主人救了一命,見其慈善,便搬進宅子中居住養(yǎng)傷,一住便是三十年。這宅子本不是你們陳家的,問我為何插手此事。
老道答道‘我看那老夫人是個善人,便想出手相助,度過一劫而已’
‘那陳威雇人行竊,我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只是當時未曾干預,暗想想必這也是他的命數(shù)。如若今年參加科舉,王臣定然不中,憂郁自殺而死,可是這病的正是時機,卻救了他一命。所謂因果循環(huán),必有定數(shù)。歷經(jīng)此難必然否極泰來,三年后王臣要注定皇榜高中,出任大官,日后身世顯貴,陳家的災難才真正到來,大禍之期恐怕不遠了。你這道士還道什么救人,你能幫助他們度過此難么?’
陳老夫人聽完此話,早已大汗淋漓,忙問:“道長,這可怎么辦?要救救我那孫兒,救救我們陳家啊。”
道長撫著胡須道:“救人難,救自己容易,可世上之人都指望他人相救,自己卻不救自己,真是可笑。”
“救自己,如何救?”
“我且問你,這靈狐所言非虛否?”
“這,這,確是真的。”
“既然如此,物歸原主,各自相安。這宅子對于陳家來說,雖不說九牛一毛,但也是無關(guān)痛癢,于你本來就無損失,那王臣將來及第,說不定還感謝你。狐仙那邊,你寫封書信,我替你呈遞給他,將此事前后因果告訴他,想必他也不會再怪罪于你們。”
“道長所言甚是,我這就讓我那小兒把宅子還給人家。”
“如此甚好,這是另兩個藥丸,讓你孫兒服了吧。”
且說憑空將宅子還給王家,那陳威自然不甘心,可是聽聞他老母親的種種敘述,也不由心里信了七八分,再者老母也寫了那封信,只怕將來王臣真的做了官,倒成了一個把柄,因此便順水推舟將宅子還了王臣。
王臣時隔四年重新得回故宅,不禁感慨萬千,再次送別蒲松齡的時候,對其感謝道;““劍臣兄,假借狐仙嚇得那陳家怕受到譴責,慌忙還了這房屋契約,實在是妙計妙計。只是我還有一事不明,那藥丸到底是什么,怎的憑空消失了,亦真亦假,把我也弄糊涂了。莫非這世上真有狐仙,又與劍臣兄相識?”
“哈哈,文甫,那第一粒藥丸只是尋常的小兒打蟲所用之藥丸,因此排泄之物腥臭無比,其余兩粒是我糖水加面粉染色而成,里面是中空的,放了一群螞蟻,薄而鏤空,螞蟻將外殼啃食離去,那兩個藥丸自然不見了。”
“劍臣兄智力異常,實在高明。佩服佩服”
“文甫兄保重身體,保重啊。”
且說那王臣三年之后果然皇榜高中,此是后話。
【蒲松齡的名人故事(通用6篇)】相關(guān)文章:
名人的故事(通用15篇)03-07
名人的故事(通用15篇)04-02
名人的故事通用15篇12-15
奉獻的名人故事(通用15篇)05-09
勵志的名人故事(通用39篇)05-10
愛國的名人故事(通用19篇)03-22
名人讀書的故事通用15篇01-05
奉獻的名人故事(通用11篇)04-20
寬容的名人故事通用11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