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大學生求職陷阱案例精選
下面是應屆畢業生網小編為你整理提供的關于大學生求職陷阱案例內容,希望對你有所提醒,以防被騙。
范例一
暗收違約金
有些用人單位太黑了,簽完協議后,采取卑鄙的手段收取畢業生的違約金。一些用人單位在畢業生協議期間采取各種手段逼畢業生主動提出辭職,然后收取違約金。
借招聘做形象宣傳
一些本來形象不錯或有較好經營業績的企業也假借招聘之名,以 因業務發展,年薪數萬,分住房、投保 等類似的豐厚待遇招賢納士,實際是借招聘炫耀自己的品牌與實力。在招聘時,對求職者挑三揀四,有的干脆以條件不合格或人員已滿為由,不收簡歷,還有一些只是在招聘會上宣傳的企業把收到的簡歷隨手扔到招聘會的現場。對于公司長期招聘一兩個職位的,要小心是否借招聘會在做宣傳。
掛羊頭、賣狗肉
實際上一些單位在人才市場 掛羊頭、賣狗肉 ,比如招聘時說招編輯、記者,實則是招廣告業務員。廣告上承諾提供的薪水,往往都比較高,許多求職者很容易為之所動,招聘單位常常挑出應聘者的種種 不足 ,然后以此為理由來壓低薪水。
長請長有。
一些職位空缺,長年累月都在報刊刊登廣告,仿佛永遠請不到合適的員工,請注意這可能是某些公司為測試市場動態、人力資源流動情況的一種招數。
刊登次數過頻。
同一單位在短時間內連續刊登相同的招聘廣告,說明該企業招聘的人數多且急,求職成功的可能性較大。若一個單位數周后再次刊登同樣的廣告,說明該單位待遇不好,很難招到人或招到人后留不住人,應三思而行。
急聘 的背后。
某些公司附加 急聘 大量求聘 等字眼,目的是借助廣告大量吸納新人,在錄用后的短期內再淘汰不合適的員工,本來 人揀你,你揀人 實屬無可厚非,但是打工仔切勿胡亂申請,以免上了 使用廉價勞動力 的當。
眼下,高校畢業生求職熱潮已漸漸展開。站在求職大門門口處的莘莘學子,既要承受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掉入求職陷阱,真可謂雪上加霜。一些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專家呼吁:為大學生找工作“減負”,首先要警惕大學生求職陷阱,切實為他們營造安全的求職環境。
吉林省建筑工程學院石磊在求職的時候,遇到了這樣的事。一天,石磊的手機顯示了一個陌生號碼打來的電話,接聽后電話里傳來難聽的'咒罵。石磊掛斷電話后,同樣的號碼再次打來。如是,電話打了5次,每次都是咒罵聲。忍無可忍之下,石磊關閉了手機電源。其后,石磊在外地的家中接到電話,說他被捅傷,頭部嚴重出血,需要3萬元手術費和家人簽字做手術,要在半個小時內到長春。
石磊家人接到電話也很懷疑,詢問對方如何得知家中的電話號碼。對方說是群眾提供的,并表示如果不能前來,要盡快匯款,否則石磊會有生命危險。石家人掛斷電話后仍不放心,打石磊電話卻一直關機,于是找到石磊的同學,同學表示會馬上回寢室看看。石磊在關機10分鐘后重新開機,即接到家人的短信。而他的同學也很快趕回了寢室。騙局因此未能得逞。“同學里面遇到類似情況的很多,盡管不是新花樣了,但家里人因為擔心而匯款從而讓騙子得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內蒙古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劉鳳艷,最近求職時也險些上當。一家保險公司招聘講師,劉鳳艷交了300元報名費,結果卻發現,一進來單位就要求進入培訓,幾項培訓費下來需要三四千元。“這投入也太大了吧,根本就是陷阱,看來只能讓300元報名費打水漂了。”劉鳳艷無奈地說。而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的幾位同學也表示,求職中也遇到過類似要求繳納幾千元培訓費的情況。
另外,在大型招聘會上,往往有很多流竄著的“秘密招聘”。
前不久,內蒙古工業大學學生長飛在招聘會現場多次被幾個流動招聘者攔住,他們通過一番交談了解應聘者的求職崗位,然后對號入座告訴應聘者,“我們缺這樣的人才。” 最后的結果是,這些所謂的大公司多是一些做推銷的,“多虧我辨別能力強,否則就被他們的花言巧語給迷糊了。”長飛說。
而吉林大學的馬佳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那還是在學校體育館舉辦的大型招聘會呢,招聘會最后一天,很多單位都已經離開了,現場比較空,一個30多歲的男人一直東張西望走來走去。后來他攔住我,問我英語水平怎么樣,說是去澳大利亞一個什么公司做翻譯。我一聽就覺得是騙子,理都沒理他就走了。我注意了一下,他總是攔住女孩子問,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多數大學生上當后選擇“忍氣吞聲”
吉林省教育廳普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鄭志宏說,整個社會的就業市場都存在欺詐和不安全因素,高校畢業生就業安全問題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由于大學生剛剛接觸社會,沒有什么經驗,在求職過程中往往表現出“稚嫩”的一面,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遇到欺騙行為的畢業生多數都沒有投訴過,而是選擇默默吞下,再繼續找尋其他的工作。石磊說:“有陌生電話號碼來電,都不知道該不該接。接了怕是類似的情況,不接又擔心是真正的用人單位。”
劉鳳艷認為,現在求職競爭如此激烈,實在沒有時間來計較受騙上當的得失,有投訴精力不如在找工作上下下工夫,再說投訴了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就當是一次教訓吧,下次自己把眼睛擦亮一點就行了。”內蒙古師范大學于紅麗告訴記者。她說,自己身邊其他上當的同學,也根本沒有想過要投訴這么回事。
內蒙古慧聰律師事務所張獻華分析說,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幾乎還沒有什么維權意識。此外,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學生不愿意付出維權成本。維權過程的確需要時間、耐心甚至是金錢,所以遭遇欺詐的大學生幾乎全部選擇放棄權利。也正因為如此,大學生的“善良”無形中滋生了一些用人單位和不法分子的惡意行騙的溫床。
張獻華說:“越來越多人的沉默,則會導致越來越多的人上當受騙。”他建議,如果用人單位出現違反規定收取各種費用或者以錄取作為誘餌騙取培訓費等不法行為,求職畢業生就要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遞簡歷的公司的面試通知,應該事先向有關部門查詢、核實該公司的真實情況,并上網搜索一下該公司的網站,確定其規模與用人需求,然后再去進行面試。
亟須堵上求職陷阱
大學生求職安全問題,還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引發其他社會問題。2007年全國有495萬高校畢業生等待就業機會,他們的求職安全問題急需重視。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阿爾泰認為,大學生在求職被欺騙和失敗的情況下,承受的壓力過大,往往會產生心理問題。
首先,從大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在遭遇挫折和打擊后,憂郁悲觀,很長時間無法解開心結。由于壓力過大,清華大學化工系即將在2007年畢業的研究生洪乾坤墜樓自殺,類似的事件應引起我們警醒。
另外,有的大學生在求職失敗或者被騙后,如果看到其他同學因為一些原因“走捷徑”,較快的達到目的地,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偏見。只看到欺騙傾軋,錢權交易,導致“一切向錢看”,甚至怨恨父母,怨恨社會。一心也想為自己找“捷徑”,放棄正當努力和奮斗。校園里在畢業生中流傳的“男靠家、女靠嫁”的說法,就是這種觀念的衍生品。
吉林省教育廳普通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鄭志宏主任建議,首先,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應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主體自行收集信息是一個方法,但是還是應該主要通過學校、政府相關部門的活動來求職。特別在網絡求職的時候,更是應該三思后行,小心謹慎。在遇到欺詐陷阱等問題的時候,最好還是應用法律手段維權。
其次,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就業指導和相關法律常識的教育。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很多求職技巧、職業規劃設計和維權法律意識等職場知識。有一些學生對課程不重視,學校也多是敷衍了事,這是不應該的。建議學校能夠重視《就業指導》課程,讓課程更有針對性,注重實際和實用,提供一些具體的問題和案例,來給學生前車之鑒。同時,高校還應該建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誠信檔案”,主動為畢業生提供咨詢。
最后,政府部門要切實規范用工行為,加大監督和執法力度,相關單位要主動介入到招聘會,對一些苗頭不對的“招聘單位”予以嚴格檢查,發現問題后要及時曝光。
業內一些專家分析,掉入求職陷阱的學生,首先是缺乏戒備心理,另外則是受替代急功近利的就業觀念左右。高校畢業生擁有高學歷,在就業群體中還是很有優勢的。大學生應該積極調整就業心態,培養實踐能力,進行儲備和積累,盡量避免跌入求職陷阱。(完)
【2016大學生求職陷阱案例精選】相關文章:
求職陷阱案例201603-09
大學生求職陷阱案例分析201603-16
2016大學生求職陷阱案例06-23
2016求職陷阱案例匯總07-22
2016求職陷阱案例匯編07-15
2016求職陷阱案例分析07-15
求職陷阱案例解讀201606-24
2016大學生暑假求職陷阱案例03-07
2016大學生求職陷阱案例介紹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