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游戏不用登录直接玩,苹果6s plus,不朽情缘滴血大奖视频,电子pga是什么意思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時間:2024-02-06 19:20:28 嘉璇 綜合指導 我要投稿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通用17篇)

  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小編收集了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歡迎閱讀。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通用17篇)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

  "民以生為本,以業為基,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大學生就業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進入21世紀后,世界各國的大學生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就業成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顯得尤其重要。

  一、當前就業面臨的形勢

  (一)是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三碰頭"使本來就存在的就業困難更加突出。

  (二)是企業改制減少用工、采用高新技術等原因,對勞動力的需求呈下降趨勢。

  (三)是隨著改革的深化,農民進城的門檻不斷降低,進城農民工日益增多,從而給城鎮就業進一步增加了壓力。

  (四)是近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我省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

  (五)是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一些學校由于擴招造成學校升格或教學條件下降而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人才培養沒有與社會發展需求很好的結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一)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了解。大學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學生沒有意識到就業人數的遞增速度已遠遠超過工作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于各類社團活動,充實了自己的頭腦和經驗,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

  (二)就業信息獲取不及時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布缺乏時效性、大學生沒能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及大學生發布了應聘信息但由于種種原因用人單位沒有獲取。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過程。

  (三)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我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

  (四)缺少職業生涯規劃

  (五)期望和實際現狀不符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還存在就業后穩定性差、離職率高此類問題。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不愿從基層做起,寧愿等待,只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工作,不愿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人際溝通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能力,"有業不就"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六)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

  三、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可采取的措施

  (一)對當前就業政策的了解大學生應在學習之余,主動學習當前的就業政策及就業過程,調查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哪些變化,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方向,從個人素質條件進行重點培養,以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同時根據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揚其長、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順利就業,或根據自身能力及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自主創業。

  (二)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大學生初入社會,一方面不應過分強調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職業理想提高到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擇業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工作潛能和個性特點,揚其長、避其短,充分發揮個人的獨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學習的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勞動力流動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需要接受持續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自身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大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

  1、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

  2、提高職業操作技能

  3、掌握職業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態進入就業市場大學生的初次就業,首先應從社會需求出發,設計自己的擇業目標。大學畢業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的需要是個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條件和基礎,科學地分析就業形勢與自我特征,冷靜妥善地處理擇業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系。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就業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先學習后工作。大學生對自身的起點要求不應過高,應該在基礎的工作崗位上摸索發掘自身潛能。總之,大學生擇業成功的關鍵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靈活選擇。另外,就業時絕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為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大學畢業生早日就業都是硬道理。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2

  目前,我國仍然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時期,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客觀存在,勞動力市場機制不健全。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從“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大學生和高校都面臨著挑戰。近年來,我國高校逐年擴招,在滿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使高校畢業生數量迅速增大,造成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再加上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等多方面的原因,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難度。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大學生就業將面臨嚴峻形勢:

  一、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再認識

  (一)政府加強統籌規劃,宏觀調控是大學生充分就業的基礎

  按我國目前的情況,國民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新增幾十萬個就業崗位,可見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就業機會。同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積極轉變觀念,牢固樹立大學生“就業優先”的思想,工作重心從以前的就業管理轉變到就業服務上來,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減輕了大學生的精神壓力,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寬松、公平的環境。

  (二)不同專業的就業形勢

  外語專業的、懂得世貿組織規則經濟類的、管理類和財會類的學生將繼續搶手;隨著IT業的逐漸復蘇,社會對計算機類、電子類專業的學生會有更高的需求,學生的就業可能比較樂觀;中文專業學生適應面廣,有一定的功底,社會提供了許多崗位:記者、秘書、管理等,都適合他們去做;社會科學等專業的學生,報考公務員可以解決一部分這類學生的出路,但由于公務員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就業不太樂觀等。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雖然會不平衡,但是社會對不同的專業的需求量會有所變動,如果能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層去,都可以找到工作。

  (三)用人單位招聘制度的變化

  大部分用人單位更多的是從實際需要出發來選擇不同學歷層次的畢業生,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這樣一種環境,無疑將給一般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及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民營企業成為吸納畢業生的重要渠道

  民營企業有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成為接納畢業生就業的一支新生力量。隨著個體、民營經濟的繼續發展,其需求崗位必然將進一步增加。這就要求廣大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不僅要將目光放在大公司、大企業上,還要適應形式要求,投身到充滿生機活力的民營企業中去。

  二、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因素

  1.地理不平衡性。中國地域寬廣、人口聚集不均、地區各種因素差異決定著我國就業形勢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有一定的差異。

  2.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體制有待于健全完善。畢業生就業制度由“統一分配”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是一個改革性的大飛躍,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各種刺激。“雙向選擇”從不利因素上講,給那些拉關系走后門的人開了“綠燈”,解決了工作問題。“擇優分配”在“雙向選擇”中難以有效實行。雖然學校通過評選優秀畢業生或提供信息,主動推薦等做了一些工作,也能體現到部分畢業生,而那些通過關系到好單位的畢業生無須與其他學生競爭,這樣就造成畢業生素質好差與用人單位好差及需要脫節。

  3.結構性矛盾突出。龐大的就業力量,客觀上造成大學畢業生的增長速度大于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速度,供需矛盾突出。

  4.高等教育和經濟轉型速度沒有完全協調起來,教育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由于高校擴招造成了生源質量下降的.現狀,在教學質量上增加了難度。因此,學生培養質量難以與市場需求接軌,遠遠跟不上經濟體制改革與發展的步伐。

  5.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越來越趨向現實。學校和社會不是隔絕的,社會上消極、腐朽的東西,弱化了他們將所學知識去報效祖國和人民,立志到艱苦地方去創業的思想。

  6.就業平臺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由于人才市場的不完善、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力度不到位、學校與社會單位的協調不夠等原因,仍然存在信息和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后、就業競爭環境欠公平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

  7.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放松。家長、教師、校園環境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影響都是非常廣泛和深刻。家長對子女的關心教育容易停留在學習成績上,而對子女的道德品質培養、心理輔導、勞動教育等有所忽視,這些弊端影響學生在擇業上,貪圖安逸,講究功利實惠;學校在教育指導思想上重智育、輕德育,重理論、輕實踐,不敢嚴格管理學生的現象也是存在的,使一部分學生走向社會后,政治方向模糊,把文憑和學位當作換取名譽、享受地位的條件,引起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不滿。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自身因素

  大學生職業能力不足。表現在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系統、不扎實、綜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專多能的水平等方面。

  1.職業規劃能力比較欠缺,很少有大學生對自己做出詳細的探查,明確自己的素質、能力、個人特長、興趣、學習、工作方式及對工作環境的喜好等,依次做出決定和計劃。

  2.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回報期望過高、就業盲目性大。有的學生還無法接受就業制度的改革,缺乏對自我客觀、系統、科學的認識,常出現高估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使自己陷于不戰自敗的困境中;有的學生在獲取職業信息和職業目標的篩選能力上不強,常采取不切實際的從眾行為等。很多大學生并不了解因為擴招、下崗工人多而再就業等多方面原因帶來工資標準降低,進入大城市、大企業的要求更高、機會更小等就業行情,因而在就業中沒有目的性,不但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也浪費了就業機會。

  3.大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低,創新意識不強,綜合素質不高。在高校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應試教育觀念在較大程度上依然居主導地位。學校培養高分低能、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許多高校依然存在。大部分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上自覺意識不濃,條件不完善、渠道不通暢。

  4.部分大學生文明禮貌欠缺,不注重細節。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評判好與壞、對與錯,在生活中表現得自私、封閉,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或與大家不能很好的合作。但是,現今的用人單位幾乎都特別注重團隊合作,因此很多學生失去了機會。

  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建議

  高校畢業生畢業分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望與發展。搞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由于大學畢業生就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高校的教育和指導也應該是廣泛的,將就業指導和教育結合起來,不僅為畢業生傳遞信息,起到“媒介”作用,更重要的要教育他們正確的認識自己,補充自己,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一)深化就業指導,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科學就業觀

  1.教育學生正確理解畢業分配政策的內涵。強調市場經濟下的“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并不意味排斥國家的宏觀調控,國家的政策界定了擇業的目標和出發點:為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面向基層,充實生產、科研第一線,學以致用,人盡其才。

  2.高校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加強國情與艱苦創業精神相結合,教育和引導廣大畢業生,堅定樹立科學的、務實的事業觀和奮斗觀。學校要引導畢業生分析就業形勢,確立就業目標,教育畢業生擺正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的關系,要有知難而上、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在現實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最能發揮個人才智的地方去建功立業。

  (二)教育學生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個人修養,才能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歡迎。因此,學校要讓大學生清楚:市場經濟的需要和發展的趨勢只能使競爭越趨普遍和激烈,優勝劣汰,誰也回避不了,必須使個人適應這個要求。市場經濟中,復合型、應用型和開拓型人才適應性強,需求量大,學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和引導畢業生要以這些人才的標準加強學習和鍛煉,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為行為準則,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完善就業平臺,為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服務

  1.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專業化、專門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分析就業形勢,教育畢業生對自己認知,對社會認知,對職業的知識、性質、特點、發展前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及市場需求等應有全面的了解;學校要幫助畢業生了解自己的特長、興趣、心理承受力、合適的職業類型等,逾越自己條件或對自己缺乏信心都會使擇業失敗。

  2.進一步加強畢業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進行有效的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調控能力、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3.學校和社會通過網絡、電話、郵寄等多種溝通方式相結合,使信息暢通無阻,保證大學生以很快的速度得到適合自己的信息。

  4.要進一步規范就業市場,實現各種就業渠道相互貫通、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創造多種機會讓學生進行見習、實行、參觀考察、提供模擬招聘會和面試機會。

  總之,當代大學生要正視現實社會的嚴峻性和挑戰性,強化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不斷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念,時時注意把自己打造成適合社會的合格成員。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同時,也促進個人的成功并不斷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遠.加強畢業生就業指導的若干思考[J].教育藝術,1996,(4).

  [2]郭建峰,劉啟輝.大學生就業價值觀調查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5,(8).

  [3]高曉琴.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原則和方法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8).

  [4]王宏衛.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因素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5,(16).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3

  一、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總體就業形勢

  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現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主義市揚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正猛烈地沖擊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大學生就業在社會轉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1.就業人數龐大,就業高峰持續時間長,形勢嚴峻

  自從2000年以來,畢業生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畢業生的人數是2001年的5倍多。據教育部統計,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280萬,截至當年9月1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到73%;2005年畢業338萬大學生,截至當年9月1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6%;2006年全國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激增至413萬,全國大學生就業率為76.69%。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495萬,平均就業率達到70%;2008年全國畢業生人數為559萬,大學生就業率為70%;2009年高校畢業生611萬,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74%;2010年的大學生畢業生630萬,截至7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2.2%;2011年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萬,在201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劉延東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初次就業率達到77.8%,連續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80萬人,700多萬名中專、職高、技校等也將集中進入就業市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仍將會集中顯現①。

  從圖中可以看出:近幾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加上往年沉淀下來的畢業生,大學生總體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雖然這幾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基本持平,但由于畢業生人數逐年劇增,所以絕對數在增加。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會減弱。

  2.存在結構性“供過于求”的現象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比較旺盛的,目前我國專業技術人才仍然是供不應求的。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結構、職場、經驗準入要求等市場需求因素發生的變化與大學生適應這一變化所需的知識結構、專業素質、職場經驗,就業觀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專業人數分布不匹配,引發了職位空缺和失業并存現象。所以,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學生太多了,而是結構性過剩,也就是勞動力供求結構不一致,導致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如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學生素質和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大學生就業觀念滯后,區域結構性矛盾等。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成因分析

  1.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特別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較高,給社會帶來了嚴峻的就業壓力。此外,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而出現的農業勞動力大規模轉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勞動力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生總量增加,大學生就業市場進一步由“賣方”走向“買方”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據教育部統計,2002年只有145萬高校畢業生,而2011年達到了660萬,10年間增加了515萬,而且每年還有部分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也會加入到求職隊伍中來。大學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由“供不應求”轉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學生就業市場化,價格機制在就業市場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而現在社會高等教育高增長率、社會總就業形勢緊張和勞動力市場是嚴重分割的。高校擴招由于速度過快、增幅巨大,大學生供給短時間內爆發,超過社會經濟增長水平和速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崗位與大學生的供給不平衡,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面臨失業,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3.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就業機制不完善

  隨著國家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制度改革,畢業生擇業由計劃分配體制的統包統分變成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繳費上學、自主擇業的就業體制所取代,但市場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一方面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然存在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作用,用人機制不夠健全,人才流動機制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發育不完善,就業市場不規范,勞動力要素的配置還未達到優化。在畢業生覺得“一職難求”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感嘆很難招到滿意的人才。

  4.經濟結構變化使大學生就業呈現結構性矛盾

  產業結構與勞動力供給結構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兩者的關系通過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不同職業崗位和教育培訓的學科專業設置來連接。當職業分類發生變化時,教育培訓學科分類也應及時調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化,我國產業結構急劇變化,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結構調整、新技術應用于生產等原因,對勞動者的工種、技能、知識、經驗提出了新的要求,必然帶來勞動力結構和知識技能結構的相應調整,引起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而我國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穩定性、滯后性,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滯后與變動的產業結構之間的錯位,造成現有勞動力不能適應這種要求,加劇了失業與崗位空缺并存的現象。

  5.大學畢業生就業結構不合理

  大學生就業出現結構性矛盾,包括專業結構、地區結構等。在專業結構上,存在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急劇增加,許多高校仍然沉溺于計劃經濟的慣性之中,尋求市場和信息觀念不強,并沒有根據社會和企業的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導致學校專業設置、教學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加上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快于高校對人才的培養速度,形成人才供需市場配置的時間差,導致過去的熱門專業現在有可能變成了就業“困難戶”。另外,一些高校專業設置有較大盲目性,追求專業齊全,不注意專業設置與市場的緊密結合,造成一些專業供過于求,畢業生缺乏競爭力,部分大學畢業生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進入社會后適應能力不強,找不到學以致用的崗位。從地區結構看,就業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就業形勢好,就業渠道比較暢通;而欠發達地區,就業情況不太好。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

  就業難的問題除社會的客觀原因外,也與畢業生自身的觀念跟不上形勢有著密切關系,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社會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是就業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些畢業生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又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卻好高鶩遠,缺乏對社會合理的認識和找準自己的.定位,就業觀念偏離就業現實,很少考慮自己的期望是否脫離現實,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發展,不是從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出發,而是無的放矢、隨大溜,盲目樂觀,嚴重脫離客觀實際,所以不可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和工作。

  三、解決大學生就業難路在何方?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就業困難存在的諸多原因,需要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大學生、市場、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協調與合作、共同行動。

  1.政府應加強引導,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做好宏觀調控,主動采取多種措施拓展就業機會,給大學畢業生創造一個比較平等的競爭擇業環境。

  2.大學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鍛煉,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走向市場。

  3.高等學校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人才培訓方向,進行相關專業設置的市場導向,與企業相對口,注重對實踐操作應用能力的培養,不斷增強和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競爭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教育部2011年11月21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社會需求與就業的良性互動。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建立并完善就業狀況對高等教育的反饋機制。

  4.社會要完善就業市場。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和利益驅動,促使勞動者主動延緩就業,以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勞動力市場,提高人力資本的投資效率;第三,加大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增強勞動要素流動性。2012年2月8日國務院發布的《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指出,“加快人力資源配置領域的改革進程,逐步消除人力資源市場城鄉分割、地區分割和身份分割,促進城鄉各類勞動者平等就業。加快推進勞動力市場與人才市場的統一和改革進程,建立健全政府部門加強宏觀調控和提供公共服務、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中介組織規范服務的市場運行格局,推動形成規范的管理制度和靈活的市場運行機制。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監測體系,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發布制度。完善人力資源市場監管體系,加快人力資源市場法制化建設。”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4

  【摘要】

  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畢業生就業率持續走低,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大學生畢業的一大難題。應屆畢業生難就業問題存在多方面原因:大學生自身原因、社會原因等。要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大學生自身素養的不斷提高,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完善自身能力,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

  就業;薪金;社會地位;素養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后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原因

  在這個大學就業精英走向大眾化的社會,大部分大學生仍然保持自身的優越感,在擇業時考慮較多的是薪酬自我提升空間、工作時間、工作地點、薪金等因素,而在自身能力、自我價值等方面考慮的不夠,導致大學生職業和就業觀念取向不合時宜,最終導致就業困難。

  2.薪金要求較高。部分大學生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盲目羨慕高工資、高福利。選擇崗位的時候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目標性不明確更多關注的是薪金的高低、工作環境好壞,而忽視了升職空間、未來前景、自我價值實現等因素,導致工作一段時間后缺乏動力與目標,出現怠工以及跳槽等現象。

  3.目光較高,缺乏吃苦耐勞精神。部分大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能力較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在挑選崗位時,不能正視自己的`能力,不愿意從基層做起,缺乏吃苦精神。一些大學生在學校里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

  (二)社會原因

  1.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學生就業的問題。有些高校對就業工作不夠重視,就業工作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未能貫穿大學四年,僅僅是畢業前的一種介紹形式,與社會脫節。“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這說明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戶口成為就業的絆腳石。目前畢業生自主擇業已經成為主流,然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對大學生就業造成困難。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中都遇到過“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經歷,由于沒有當地戶口,很多大學生與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

  3.社會輿論導向。現在很多家長及企業對軟件、金融等行業盲目追風,而對農業、林業、養殖業不甚重視,導致大量農業類院校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后不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相反走向銷售等行業,導致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要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必須調動多種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方法

  (一)大學生自我素質的提高

  首先,大學生應該從自身實際出發,摒棄“天之驕子”的想法,從基層工作做起,從現實出發尋找自己的就業出路。其次,在如今就業競爭激烈的社會,大學生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素養,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大超中占據主動地位。

  (二)高校改革

  高校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合理進行學科設置,并調整就業結構,使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的走向。另外,要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將就業指導工作做到實處。整體提高就業隊伍的素質,定期對就業隊伍專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并吸納心理學、教育學等專業教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

  (三)政府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起推動作用

  首先,從政策法規入手,完善就業體系。各級政府應該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證大學生的合法權益。不斷完善就業政策,消除職業歧視,規劃就業市場。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流動。應該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西部,投身基層就業,鍛煉才干。同時,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吧,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一定可以妥善解決,大學生一定可以實現充分就業。大學生作為國家的后備軍,一定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5

  一、大學生就業形勢市場新變化調查

  本課題研究小組,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以上網搜集相關信息材料為主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對一些在校大學生就業觀念以及社會用人單位關于大學生就業現狀的調查,掌握到當前大學生市場就業情況的新特征。其特征主要有:

  1、先就業再擇業

  就業難是擺在大學生面前的客觀事實。由于每年大學生畢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在短時間內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合適的職業才就業,意味著長時間會沒有工作。這會給學生自身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不能自食其力、精神負擔和壓力很大、理想和現實沖突,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感覺自己是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因此,先就業再尋找機遇努力創造,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已經成為大多數學生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2、大學生就業生源多樣化,海外歸來、高校國際聯合辦學以及碩士和博士畢業生的不斷增多,使競爭壓力有增無減

  目前,不僅我國高校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其他很多國家也都存在就業問題。為了擁有更好的未來,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我國高校招生存在很大的競爭。國際聯合辦學,出國留學和國內高學歷走俏都和就業競爭增加籌碼有著直接的關系。就業來源的多樣化,使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

  3、市場需要與大學生自身素質狀況差別較大

  用人單位需要綜合素質較好的大學生。良好的素質會把專業知識和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創造力和價值成果。但相當部分大學生價值觀不健全,創造精神缺乏,知行分離、對自身沒有責任心,不懂奉獻只知索取,缺乏社會交往能力,意識狹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令人擔憂。這些尚需完善方面對用人單位來說是不能容忍的,他們需要的是走上工作崗位就可以勝任的人才。因此,需求與人才供給之間差生很大的落差,無形中造成了大學生就業的質量與數量的低下。

  大學生要能夠參與社會競爭,適應社會要求,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能夠脫穎而出,就必須從以往的片面注重專業知識學習,轉到同時注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軌道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在就業競爭中游刃有余、主動把握自身命運,實現理想和個人價值。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除數量過多,就業難還有其他原因:

  1、用人單位偏重利益選擇和編織關系網

  穩定、待遇好的職業趨向于少數群體,造成分配不公。維持社會關系要靠金錢和關系,這是導致大學生認為學而無用的最重要因素。給大學生造成學好專業不如搞好社會關系的心理。不少用人單位在選人時由于這種關系利益導向,常造成受聘學生早有定向和被安排,水平和能力與崗位不相適應,甚至學與用專業不對口,造成精華人才因關系和金錢門檻而無法恰當擇業與就業,不僅埋沒人才,還會扼殺人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也會讓社會關系更加金錢化和不公正化,無知者管理有知者,造成社會整體素質低下甚至影向社會的發展。

  2、單位用人唯利是圖

  這已經成為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女大學生由于生理因素,思維、行為以及生育和女工勞動保護等方面原因,會給聘用者帶來更多的不便和相應的利益消費,使很多招聘單位在同等學歷和能力下傾向于對男大學生的選擇,出現分配不公的現象,加大了女生就業的.難度;有些單位為了節約開資,兩人工作用一人做,不僅造成在職職工的加班加點,付出廉價勞動,還會減少社會常態就業數量,增加社會就業負擔。

  3、高校教育機制的封閉性增加了大學生就業難度

  我國現在高校教育體制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雖然實踐教學逐漸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但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還有很大難度,基地選擇和設置、資金、措施、規章制度等很多方面還在探索中。因此高校教育尚處于封閉式階段。學生們除了學習,接觸社會的機會和時間少之又少。因此人際交往和專業實際操作能力得不到鍛煉。大學生事業心和責任感淡化,社會實踐能力差,經驗不足,眼高手低等方面都需要鍛煉和提高。而企業強調經濟效益,剛畢業就就業很容易造成學生能力與工作需要間的矛盾。高校教育機制培養出的大學生存在的缺點也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

  4、大學生價值定位缺失

  很多人把就業目標定位在經濟發達地區或大城市,認為待遇好,就業和發展機會多,收入高。能夠選擇城市就不選擇農村,能夠選擇南方就不選擇北方,能夠選擇東部就不選擇西部。他們仍然把面子、收入放在第一位。因此,這種盲目的隨波逐流很容易讓學生忽視不發達地區為他們提供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生活在高度集中人才的地區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競爭和飽和帶來的人才的浪費,增加了就業的難度。

  三、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由于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看出就業難不是單方面原因造成的。它涉及到用人單位、大學生、高校及社會等方方面面,這些方面要得到健全和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但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認真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是:

  1、完善聘用單位選拔人才機制,并建構強有力的制約監督途徑和機制

  以德用人、以才用人是充分發揮大學生才智,鼓勵大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實現人盡其才的最有效機制;制訂相應規范人才錄用的規章制度,以獎懲和法律、法規形式約束選拔人才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才能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給學生和社會以正能量的影響;給社會的主導建設者---大學生以積極、能動、健康的進取力量才能讓更多的大學生擺脫金錢網和人際關系網,實現充分就業。用人單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摒棄用人歧視。

  2、大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擁有參與競爭更、勝任各項工作的本領

  社會需要有專業知識、創新能力、品德優良、善于交流、溝通、實踐能力強,人際關系協調的高素質人才。為此大學生要努力做到:

  第一、在高校中培養積極進取意識,建構強大的內心,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鍛煉交往能力和實踐活動能力,擁有事業心和對自身與社會的責任感。做好這些才具備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素質,才達到社會需要的人才的根本要求,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也才能擔負起建設社會的重任。

  第二、擺正價值觀定位。就業難已是客觀現實,大學生價值觀定位模糊對其就業影響是很大的。就業的目的一是生存,二是發展。求職擇業必須面對現實,冷靜、客觀分析。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要懂得價值實現不在于職位高低、環境好壞,而在與自我能力與理想目標的實現。

  首先,依靠專業知識開拓創新新的市場發展領域,打破人才過于集中,從而降低個人價值創造的局面。

  其次,轉換地域發展和工資水平思路。全面考察就業利弊,更要看到自我價值實現需要的空間和前景,避免短期效益和誤差認識。到缺乏人才的地區去發展,可以讓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能夠創造更大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人生理想。

  再次,充分利用就業平臺,掌握自我推銷策略。當前人才招聘方式很多,中介機構或私人介紹,人才交流市場會,網絡資源等等。尋找合適就業崗位抓住機會很重要,但善于推銷自己更為重要。善于自我推銷的學生,往往容易把握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不懂自我推銷的學生常常難以獲得用人方的認可,容易被無情的競爭淘汰。成功的推銷者首先要了解招聘者的需求和愿望,準確把握用人方的真正需要,然后必須面帶微笑、滿懷自信地向他們表達自己真實的求職意愿;向用人方表達信心,獲得贊賞;向用人方展示實力,獲得認可;向用人方表誠意獲得成功。

  3、社會高校對提高大學生就業應做的努力

  第一、提高辦學水平。要做到人盡其才,必須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夠讓學生學有所用,創造出價值來。因此高校必須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發展的前沿步伐,不斷把握教育國際化的潮流,順應市場需要,轉變培養手段和目標。讓高校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儲備庫,成為知識創新的生產廠,成為社會進步的啟動器。而不是僅有知識沒有能力的大學生的養育場。

  第二、健全高校與社會相聯系的鏈接環節。高校大學生畢業不能很快適應社會環境,很大程度上和我國教育體制有關。由于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封閉式的樓群居住環境等,加上基本屬于封閉式的課堂教學,使高校培養踏出校門即能順應社會的大學生所占比例很少。專業知識停留在書本上、人際交往停留在家庭和校園之間成為向社會輸送有用人才的弊端。因此,高校需要打破這種教育模式,在培養學生能力上把實踐教學落到實處。如何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怎樣鍛煉學生開放意識和工作能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不斷進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須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實踐場所和走向社會的渠道,緊密聯系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

  第三、社會要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高校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體系。建立以服務為主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機構,并能獨立開展工作,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服務,咨詢服務,指導服務,培訓服務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大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擇業觀,掌握競爭技巧,積極參與人才市場的競爭創造有利條件。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造福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總之,大學生就業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發展及人們對高等教育價值的判斷。我們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改變教育機制和就業體制,來增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渠道,充分實現大學生就業,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6

  眼下,找工作成為多數大學畢業生的頭等大事。某網站近日公布的就業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們對待遇的期望不低,在全國調查中,超過四成人對月薪的期望是8000元—10000元,在重慶,這個比例也接近三成。

  “薪理想”很豐滿,“薪現實”很骨感。2014年8月,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與網站聯合發布了《90后畢業生飯碗報告》。這份來自35萬余份有效問卷的報告顯示,2014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01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相信今年的平均起薪也不太可能有大的突破。

  首先要提醒的是,年輕人就業不能“只唯薪”,更不是“向錢沖”。可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期待,包括“薪期待”,那么大學生也會失去競爭崗位與選擇職業的“薪動力”。薪酬就像一塊硬幣的兩面,一面可以釋放積極就業或者果斷創業的正能量,促進就業創業;另一面也可能潛伏著負能量,讓大學生在“唯薪”思想指導下錯失就業機會,導致就業路上的畏難情緒與阻力。因此,不要馬上給“薪期待”潑冷水,如何興利除弊才是正視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鍵。

  大學生要在抱負與報酬間尋求“最大公約數”。90后漸成就業主力軍,或許,理想與現實、抱負與報酬、書本知識與就業技能等都存在一定的距離,這是客觀存在的。“薪期待”可以高一點,“薪起點”不妨低一些,努力尋找適應自己的就業或創業“風口”,先實現順利起飛,并且在今后的職場生涯中實現個人價值與薪資的比翼齊飛。

  當然,我們要讀懂大學生“薪期待”的公平訴求。一個公平的就業市場、創業市場,給年輕人提供“扣好第一顆扣子”的市場,才能更好地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無論是就業季,還是創業潮,都要進一步落實好就業促進法,規范就業秩序,優化就業環境,維護就業公平。唯有如此,大學生才能從根本上告別“啃老”,才能從源頭上“斷奶”,也才能讓市場產生吸引力與鞭策力,引導大學畢業生及早“入市”,接受市場大潮的洗禮,為實現人生出彩積蓄能量。

  北京市對首批眾創空間授牌

  北京市近日對首批11家眾創空間進行了授牌,并授予中關村創業大街“北京市眾創空間集聚區”稱號。“眾創空間”這個概念備受關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明確支持眾創空間發展,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目前,北京市各類孵化機構超過150家,國家級孵化機構50家,入駐企業超過9000家。中關村創業大街目前共入孵400多個孵創業團隊,獲得融資的團隊超過150個。

  在這個創業創新的時代,政府官員拜訪創新公司傾聽學習,鼓勵政策緊追市場先鋒,為“眾創空間”授牌不僅有著官方認可的實至名歸意味,更多顯示出典型模范的先鋒力量。畢竟如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所言,發展眾創空間不是大興土木搞新建設,而是要在研究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孵化模式的基礎上搭建平臺。創新無定勢,這個平臺的樣貌似乎并沒有標準答案,已經授牌的11家機構體現出的扁平管理、低門檻服務和以人為核心的創新氛圍值得借鑒,期待以此迸發出更耀眼的創業火花。

  《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擬廢止

  2001年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簡稱《條例》)擬廢止。《條例》實施后幾經修改,例如2009年“明確禁止將高新區工業用地改變性質、協議用地補交地價后進入商業性房地產市場,明確禁止轉讓高新區內以協議方式獲得的土地及建筑物”,遏制了高新區以創新開發為名惡意圈地的勢頭。2014年5月,國務院同意支持深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圳市人大近日公布市科創委提交的`《條例》等2014年度法規實施情況報告透露,擬廢止《條例》,已起草《深圳經濟特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條例》。

  從高新產業園區到自主創新示范區,不是也不能只是名字概念的變化,同一片建筑換個牌子了事。這后面,既有時代需求的轉換,也有硬件和理念的更新。創業咖啡興盛,此前集約化的科技產業分布和自上而下的創業服務需要變化,需要更靈活的組織、更貼地氣的服務和更貼近市場的管理。新的規范適應新的要求出現,在法律和服務上為創新創業創造一個更適合的環境。

  天津大學生開網店最高可獲50萬元小額貸款

  天津市社保局出臺專門政策,支持大學生開展網絡創業活動。政策主要支持對象是在網上交易平臺從事電子商務(網店),經本市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登記注冊,并領取營業執照的普通高等院校畢業前2年的在校生和畢業5年內的高校畢業生。他們可以申請最高5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并按照規定享受貸款貼息。對畢業5年以內成功創業的大學生及其所招用的高校畢業生,給予1年的崗位補貼和3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標準為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30%。

  大學生創業,最發愁資金,政策解了燃眉急。就業季又將來臨,在“互聯網+”的大旗號召下,這幫充滿創造力和干勁兒的年輕人將借助網絡平臺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再想遠一步,如助學貸款的系統發展幫助年輕人圓夢,創業貸款在數量和專業程度上的增加,形成踏實的系統,將帶動一代年輕人。

  網店有望在線試衣

  手機淘寶團隊透露,有望在今年推出“360°商品展示”、“360°虛擬試衣”功能。賣家用普通的智能手機,圍繞商品轉一圈拍上20~40張照片,上傳照片到淘寶的云端,經過算法分析,即可形成商品的三維模型數據,便于用戶從各個角度看到商品的三維細節,仿佛看見實物一般。京東商城2014年初開始推“虛擬試衣間”,可通過上傳正面二維照片查看試衣效果,未來計劃聯合英特爾的“實感技術”加強3D體驗。

  電商用快遞縮短了距離,用數據云扭轉著時空,逼著實體店變成了試衣間,手機變成了身體新延伸。現在,他們正突破虛擬和現實在產業和生活方式上的最后一條防線:商品圖和買家秀間的巨壑。看得見摸不著的誤差下,模特穿著是韓范兒低領毛衣,買家一拿到拍成了開襠毛褲的悲劇時有發生。如果技術真能達到,那么網絡生活能更加透明,網絡參與將更加深入,電商山寨的名頭似乎也可以摘掉了。

  3月27日,由省教育廳、省軍區司令部、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聯合主辦,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省大中專學生就業服務中心共同承辦的“新夢想之——河南省第二屆退役大學生士兵專場雙選會”在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成功舉辦。本次雙選會共吸引了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以及河南本土的260余家企事業用人單位參加,共提供涉及IT、機械、經濟、管理等8000多個職位,2000余名退役大學生士兵進場應聘。

  據了解,我省對參軍入伍的大學生出臺了多項優惠政策,包括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退役升學深造、公務員定向招錄和考錄成績加分以及就業指導等,本次活動是新夢想就業創業公益系列活動之一,也是我省舉辦的第二屆退役大學生專場雙選會,旨在為這些優秀退役大學生士兵提供就業機會,促進其順利就業,實現征與用、征與退的良性循環。對此次未能到場參加雙選會的退役大學生士兵,后期還可在河南省畢業生就業信息網與用人單位進行對接。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7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90年代末開始的大學擴招造成大學生畢業過剩,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下降,供需比日趨上升,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本文從多個方面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進行分析,以求讓大學生們認清當前社會形勢,從而更好的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現狀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難在以下幾點:一,畢業生數量的迅猛增加,與社會有效需求短期內增幅有限的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二,受長期計劃經濟和精英教育影響,部分畢業生擇業觀念存在偏差,就業期望值和社會需求差距較大。一方面,縣,市中小企業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畢業生不愿去第一線,去基層,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依然存在。畢業生的基層意識和創業意識有待加強,有待做更加細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業指導工作。三,高校畢業生流向不夠合理。目前高校畢業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這些地區往往占據各種優勢,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較大,形式多樣。

  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1、社會原因,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為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為人才輸入省。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于失業狀態也不愿去西部地區就業。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2、自身原因,很多大學畢業生,剛剛畢業,剛剛踏入社會,就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會現實水準。從而對一些企業的相對較低的薪水不屑一顧。其實,這就象軍人打仗一樣。能帶兵打勝仗的將領,不一定受過什么好的教育,但通過實踐,他們可以帶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從學校里學出來的將領卻未必有那樣的本領。因為他們只是通過理論來看戰爭,很少付諸實踐,只是紙上談兵,真要上戰場的時候,有些事情跟紙上的并不一樣。所以,即使是名校畢業的學生,也不能自以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樣,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政府部門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職責。首先,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各級政府要從規范就業市場著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還應繼續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戶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范就業市場。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國家應采取必要的宏觀調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區安家落戶。還應看到中國基層人才匱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國家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煉成才。另外,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畢業生是中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畢業生失業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將未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范疇,并給予相應的救濟。這樣既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又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時,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大學生自身作出調整和努力。

  其一,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閑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業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還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斗意識,到基層鍛煉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煉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能力、專長和團隊精神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的規律,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其三,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為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高校畢業生一定實現充分就業。高校畢業生作為中國巨大人口和龐大勞動力隊伍中一支活躍的生產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一定會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8

  摘要

  為進一步掌握畢業生就業準備情況,有計劃、有措施地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拓寬就業準備的深度和寬度,筆者對所在的學院400余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準備情況調查表”的問卷調查和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畢業生就業準備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掌握畢業生就業準備情況,有計劃、有措施地提高畢業生就業意識,提升畢業生求職技能,拓寬就業準備的深度和寬度,筆者于2014年10月對計算機學院400余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準備情況調查表”的問卷調查和分析。

  1、相關數據

  本次調查問卷以班級為單位,12個題目,以表格填空的形式進行,主要設計畢業班學生的就業意向、對將來就業前景態度、就業準備情況、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面臨主要問題以及所需的幫助等問題。

  2、畢業生在就業準備中的問題

  數據顯示,畢業生在就業準備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就業方向不明確,求職步伐緩慢。41.8%的畢業生尚未確定求職方向,不確定是否找專業對口的工作,不確定從事哪個方面的工作,實習就業計劃一再拖延,難以下手。歸根于他們在目標性和角色意識上定位模糊,自我認識不清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任何的優勢,沒有堅定的求職目標,求職步伐緩慢。

  (2)專業學習不深,專業信心不足。40%的畢業生反映想找專業對口的職位,但在求職過程中對自己的專業學習沒有信心。大學學的都是基礎課程,課程內容多樣化,但課程學習和探究深度不夠,如編程、java等實用性、專業性課程。在求職期間看到公司對崗位的具體要求,覺得自己達不到公司需求,有畏難情緒,不敢去面試專業崗位要求較高的'職位。

  (3)社會實踐缺位,項目經驗貧乏。大部分畢業生在大學四年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行業發展市場需要的大多是有一定實際工作經驗的人員。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明確要求應聘者具有工作經驗,49.6%的畢業生認為沒有工作經驗是求職過程中的最大障礙,兩者的錯位脫節,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學生的求職信心,使大學生的求職過程變得更加困難。

  (4)角色轉換較慢,畢業準備不足。部分同學尚未從大三的心態轉變為畢業生的心態,認為自己離畢業還較為遙遠,未將畢業及求職提上日程。究其原因,就是學生主觀上沒有做好心態準備的因素;學校在就業指導、就業培訓上給學生的壓力不大,就業形勢介紹和就業氛圍的營造上不夠,學生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錯覺。

  (5)行業發展了解不足,求職盲目隨大流。43%的畢業生對專業市場發展方向認識不足,不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求職缺乏目標性及針對性,盲目投遞簡歷。以本次調查主體的計算機學院學生為例,大部分學生存在對計算機、互聯網行業的運用模式不熟悉的問題,即使有跨專業就業意愿的學生,也對要從事的行業沒概念,認為找得到工作就勝利,不看行業發展情況。

  (6)求職技巧欠缺,技巧意識有待提升。招聘單位在一次招聘過程中可能要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篩選簡歷,進行面試。在時間極其寶貴的場景下,學生能在簡歷制作上能否吸引眼球,面試表現能否脫穎而出,取決于學生對求職技巧的掌握。畢業生求職技巧欠缺,包括簡歷制作及包裝,面試中溝通和其他方面技巧。個別學生盲目認為技巧不重要,個人實力是面試成功唯一因素。

  3、就業工作建議

  3.1學院層面

  (3)開展校園就業招聘宣講,提高學生就業主動性。通過成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組織機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以及加強教師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念的滲透來為學生做好就業準備提供有利條件。拓寬就業指導工作的內容,增加在校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讓在校大學生更了解社會更好地認識發展道路。

  3.2輔導員層面

  (1)加強學生思想引導,樹立正確就業觀。每個月定期深入學生宿舍、課堂了解學生就業觀念,分層次、分類別引導學生的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學生講誠信、知敬業、懂感恩、明集體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2)篩選公布多元招聘信息,適應求職多樣化。及時整理和匯總企業招聘信息,并通過各種渠道將招聘信息發給學生及班導師,有針對性發動學生應聘。針對部分不想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學生,在發布招聘信息時,可適當發布非本專業就業信息。對市場就業環境和行業、崗位的工作要求和發展趨勢等做全面信息篩選和公布,做到招聘崗位信息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多元職業咨詢服務。

  (3)開展求職技巧培訓,提高求職成功率。舉辦求職技巧培訓班,系統講解簡歷制作、面試技巧等方面,適當推行人際關系中的文明禮儀,提高學生求職成功率。針對學生面試企業,單獨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當面指導。指導學生通過提高就業準備度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以自我包裝、抓住機會來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4)協同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共同推進就業工作。在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之間穿針引線,相互溝通,共享就業信息資源,將學院、班導師、專任教師、輔導員擰成一股繩共同做好學生就業工作。

  3.3班導師層面

  (1)就業心理引導,提前做好就業準備。深入班級學生學習情況、家庭情況、心理狀態等情況。有針對性地與學生溝通,做好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引導,引導學生提前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

  (2)專業方向指導,提升專業信心。利用班導師對本專業行業發展方向較為熟悉的特點,增加與學生在專業發展和行業發展方面的溝通,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專業技術學習,重在培養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

  (3)深入班集體,了解學生動態。深入班級、深入宿舍,了解學生的困難與困惑,有針對性地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習困難、就業困難的學生,幫助其順利就業。及時和班干部溝通,督促、整理、匯總每位學生就業信息,掌握班級每位同學的就業狀態。

  3.4畢業生層面

  (1)及時轉換角色,做好求職準備。將自己的狀態轉換為畢業求職狀態,增加求職及社會生存的危機感,做好充分的求職準備,包括正裝購買、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學習等。在就業前對求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估計和評價,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建立角色轉換的思想觀念。

  (2)端正求職心理,準確自我定位。畢業生須要充分認識到求職就是一個曲折的過程,遭遇挫折和失敗實屬正常,不能因為失敗過一兩次就畏懼求職。同時,準確自我定位,不盲目地對薪金有過高的要求。

  (3)面對客觀困難,把握當前機會。因學分未滿而留在學校的同學,須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客觀事實,安心留校上課,并嘗試找本地區的實習崗位,把握每一個實習就業的崗位。在校的大學生應該努力地學好專業知識,打牢自己的基本功,同時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綜合全面地發展自己。

  參考文獻

  [2]孫利,吳建民,李林英.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與對策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

  [3]張函梅.廣東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準備狀況調查報告[J].學校管理研究,2014(4).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9

  摘要:當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因受經濟新常態和人口新常態雙重因素“疊加”影響,顯得更加復雜和嚴峻。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就業崗位總量減少、崗位競爭日趨激烈、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失業風險進一步加大。經濟新常態不僅對我國現行大學生就業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戰,而且也加大了現行就業政策調整的難度。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實現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目標,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要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和服務職能,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為大學生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此外,還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來保障就業困難大學生的基本生活。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大學生就業形勢;政策創新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步入了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新常態的核心與實質是:“減速度、調結構、上臺階,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新戰略取向。”[1]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意味著政府不能再沿襲過去把經濟高速增長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目標,也不大可能通過政府直接干預經濟制定強刺激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從而擴大就業。當今中國,正在經歷著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趨向惡化的嚴峻挑戰,經濟全球化下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矛盾突出,“高成本時代”已然到來,再加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強力推進,以及隨著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直接導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都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當前大學生就業政策面臨諸多挑戰,亟須加快調整和創新。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新變化

  (一)經濟增速換擋,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經濟新常態的一大顯著特征是:經濟增速換擋,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根據奧肯定律:“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多少,在動態意義上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速度,即經濟增長速度快,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多,會直接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高就業率、低失業率現象;經濟增長速度慢,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會直接限制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低就業率、高失業率現象。”[2]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是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的必要條件,只有確保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增長才能保證大學生社會就業崗位的持續、穩定增加。在當下中國經濟正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一方面,化解過剩產能造成了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導致部分企業用工不足;再加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下降,進而波及大學生就業市場,導致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二)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經濟結構調整,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是經濟新常態的又一顯著特征。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人才供給來源、勞動力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對當前社會就業狀況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尤其使得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供給與需求的類型結構性矛盾。即技術技能型人才“產能不足”,導致企業出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用工荒”;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理論學術型人才培養“產能過剩”,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二是,供給與需求的層次結構性矛盾。即多數地方高等院校受高層次就是高水平的邏輯影響,為了盲目追求和提高辦學層次與規模,而脫離為區域經濟發展供給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使得高學歷教育供給規模被盲目擴大,造成了高學歷學生數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并且還助長了“唯學歷論”的不良社會風氣。三是,供給與需求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即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不足,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供給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專業人才的市場要求,從而出現“結構性缺失”;另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過剩,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部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供給遠遠大于市場實際需求;還有,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導致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經濟增長動力切換,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加劇

  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由原來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另一顯著特征。在經濟新常態下,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改變了過去的單純依靠出口、投資、消費等外在因素,轉為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等內在因素來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外需變為內需、投資變為消費、政府投資變為社會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以及政府對資源的占有和支配的下降,單純依靠政府來主導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空間會越來越縮小,創新驅動和內需增長對高素質大學生資源的要求會持續增加。而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與宏觀層面上的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以及微觀層面上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當前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嚴重缺乏,如現實中高級技工缺口高達千萬人,這不僅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還嚴重影響到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調整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供需矛盾突出

  大學生供需矛盾由來已久,且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需求側方面,由于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直接導致需求側總量有所下降。同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發生了新變化,原來一些舊的產業、行業現在要去產能、去庫存,根本不需要再招人了,而且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還造成了一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市場的壓力。此外,新產業、新業態對于大學生又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分布也不太均衡,以往高中層和一線城市的需求大,現在高中層的需求越來越小,二三線和基層的需求卻相對增多。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方面,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不高,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不適應。

  (二)大學生供給質量不高

  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都對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經指出:當前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一致的現象,“結果造成了一種普遍的、荒謬的狀況:在一個國家中,熟練工人奇缺,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過剩。”[3]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和產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創新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存量不足的問題。現實當中,我國結構性用工荒問題十分突出,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一方面,是企業對于技術工人求賢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崗難求。

  (三)大學生失業救助難度加大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不僅會加劇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還會直接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從現正從事的工作崗位中被淘汰出來,陷入失業或待業狀態。“無業不穩”,大學生一旦找不到工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或就業質量差,會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的出現,這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其家庭生活質量,還會使大學生個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進而導致其對社會的失望和怨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經濟新常態下,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步伐的趨緩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步伐的加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的失業風險,從而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并對政府的大學生失業救助政策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對大學生失業救助的難度。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創新取向

  (一)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

  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一是,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必須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二是,要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必須堅持“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而實現應用型教育產教融合是關鍵,職業院校需要不斷推進職業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培養具有較高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的優秀應用型技能人才。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解決高等教育的“產能過剩”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產能過剩”問題,必須要將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有效對接:一方面在于加強產業、行業以及職業發展趨勢預測,合理測算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數量,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在于根據人才需求特點和趨勢,針對不同層次和特點的院校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改變高等院校建設雷同的局面。四是,走創新發展之路,以創新作為“新動力”,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關鍵在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職業培訓包教學,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同時,還要改變過去的以知識教育、灌輸教育為主教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研究,著力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優化大學生能力結構,使之更加適應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需要。

  2.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

  一是,要堅持辦學理念創新,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明確學校辦學目標和發展思路,積極實施特色發展戰略,不斷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二是,要堅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這一主線,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三是,要堅持科學研究創新,努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四是,堅持文化創新,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校轉型發展,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才是破解時下企業普遍出現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結構性用工荒”難題的關鍵所在。

  (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以提升政府服務能力來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

  一是,政府要打出政策組合拳,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利用政府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來拉動就業。同時大力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行業,并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提高用人單位雇傭大學生的能力和愿望,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努力穩定和增加社會有效就業崗位。二是,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大學生供給質量。要積極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來提高大學生的勞動技能,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后再進入就業市場,從而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和國家的創新能力,使我國由一個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三是,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必須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切實將國家制定各項公平公正的就業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影響勞動力自主流動的制度壁壘。四是,廣泛搭建就業支持平臺,全方位提供就業服務。首先,要建設全國企業用工需求信息數據庫和全國大學生人力資源供給信息數據庫,并促使“兩庫”有效對接,適時根據就業市場大學生供給平衡狀況不斷調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減少結構性就業矛盾。其次,要建立統一的全國人才市場信息動態發布平臺,及時發布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大學生的求職信息,為大學生就業牽線搭橋。最后,要設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及時免費有效的登記咨詢、職業指導和就業援助等服務。

  (三)健全完善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以加大對大學生失業的救助幫扶力度來降低社會風險

  一是,要完善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政策。首先,要將大學生失業群體納入到失業保險范圍內來,并通過立法程序將大學生失業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其次,要加大對大學生失業保險政策的執行力度,督促各級各類用人單位參加失業保險,對拒不執行國家政策的用人單位要給予一定處罰,維護公共政策的權威性。最后,要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基金,把大學生保險機制落到實處,切實保障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國許多大學生仍然游離于失業保險制度之外,應該及時在失業大學生群體中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適時提高失業大學生的失業保險金標準,依法確保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強大學生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力度。對大學生失業實行救助幫扶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技能培訓、就業信息咨詢等手段來促進大學生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降低社會風險,在加強對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的同時還應該完善其他社會保障政策。可以根據國家財力狀況,適時提高失業保險補助標準,同時要落實大學生失業保險、大學生醫療保險等相關制度,最大限度的幫助失業大學生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等現實困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失業大學生解除后顧之憂,還能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既關系其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解決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們只有主動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同時,加快培養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來確保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莫榮,汪昕宇.2016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M]//.李培林.陳光金.張翼.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6-53.

  [2]藺思濤.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與政策創新[J].中州學刊,2015(2):82-85.

  [3]李盛平譯著.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48).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0

  摘要: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較高層次人力資本配置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困境為前提,分析其影響,探析有助于大學畢業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以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

  就業;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探析

  大學畢業生是政府、學校、家長和個人進行長期投資的國家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而隨著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平穩,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愈發凸顯。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發揮不了自身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的同時也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長期找不到工作,處于身體和思想都散漫的狀態下,會使其對自身、社會出現一些錯誤認識,從而產生敵對心理,尋釁滋事,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為了就業而就業,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對教育的虛假需求,產生大學生失業與教育深化的惡性循環。基于以上討論,我們對大學畢業生保險進行探討。針對大學畢業生身份的特殊性,對畢業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以簽訂信用協議的方式,由專門設立的管大學畢業生保險組織按照規定時間、條件和標準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是指非自愿性失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內后,有勞動意愿并且積極尋找工作,卻仍未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生。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退出機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準入機制

  應屆大學生需根據學校和政府保險機構有關規定,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攜帶學生證、身份證等身份證明到所在大學填寫《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并辦理當地銀行卡(銀行卡類型根據各地規定不同,用作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繳納和發放)后,于畢業次年一月一日發放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出機制

  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后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就業標準)且已繳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還個人繳納部分,到相關機構消除信用協議;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未滿一年內找到工作,且已繳足并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剩余未領取就業保險金算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中;應屆大學生畢業十二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主體是大學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于其他就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門。應由政府和學校共同建立一個第三方機構,并根據學生的特有身份設立學校內,由學校和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資聘請職工,負責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保險的準入與退出。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監督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監督機制由失業保險監督機制監察,但應在機制內部開辟出專門主管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部門,對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和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籌資渠道與基金管理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

  大學生的就業保險基金主要來源于社會籌集,由國家、學校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籌集的就業保險費,不分來源渠道,不分繳費學校的性質,全部并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在統籌地區內統一調度使用以發揮互濟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項組成:

  (1)財政補貼;

  (2)學校從學費中扣除的就業保險費;

  (3)個人繳納費用;

  (4)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

  (5)依法納入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比例

  設置階梯繳費模式,并在調查中,根據調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況分為不同的繳費比例。0元至1000元的繳費比例為2%;1000元至1500元的繳費比例為3%;1500元以上的繳費比例為4%。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經濟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后,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支付。將閑置資金有效利用,有利于增加就業保險的后備力量,利于增強其經濟補償能力。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在保障其安全性后,有以下幾種途徑:

  (1)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收入。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低,面對通貨膨脹帶有貶值危險,需國家政策給予優惠利率,以此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2)購買國庫券或政府債券,風險較保險小,受益較銀行利息多,受通貨膨脹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安全性系數大。

  (3)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銀行運營管理、投資融資,同時具有監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給付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按照規定參加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所在學校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在大學生畢業前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愿在競爭上崗中失業;三是已辦理失業登記,并有求職要求的。對于那些大學畢業后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又失業的人員不算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范疇之內,這也可能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中的失業人數統計指與一般統計中的'大學生失業指標口徑不一樣。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等待期與領取期間

  就業保險金給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業較短的一段時間不發放就業保險金。1952年第35屆國際勞工大會第102號公約規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斷的情況下,頭七天等待期的救濟金不必支付。”但大學生屬于剛步入社會的新勞動力,畢業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業當中,不能采用七天等待期,而采用六個月等待期,給他們充分就業時間、等待期與領取期限均為六個月,原因如下:

  (1)是根據現有的大學生失業補助(是對于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畢業后,當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與一定限額的補助,補助于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賬戶。)在失業六個月后收到補助金的規定。

  (2)每年三月開始舉辦大型應屆生就業大會,一直持續到6月末。并且每周均舉辦人才招聘就業大學,各地時間和次數略有不同,一直持續到12月份。

  五、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抵押歸還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大學生與其他失業保險對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護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相掛鉤。且因為繳費周期短,不能實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給付標準的規定。

  (1)畢業前或畢業后次年一月之前繳足六個月的就業保險費。

  (2)可連續性繳費也可一次性繳清。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標準為500元(在受調查中,給付500元得到認同多)。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為專項資金,不作為創業資金使用。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領取待遇

  (1)領取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申請70%的醫療費補貼。

  (3)大學生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向其家屬一次性退還所繳納保險金。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信用協議

  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六個月內或恰好屆滿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系為標準),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若六個月后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就業保險,并繼續按原繳費段和繳費比例繳納六個月,再次繳納學生就業保險金未繳滿六個月就就業的,從就業下一月開始免交,已繳納部分不退回,出具證明后從相關機構注銷信用協議。

  六、結語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畢業之后的基本生活,減輕其尋找就業機會時的后顧之憂,減輕大學畢業生的家庭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大學生,加大就業成功的幾率,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增加社會財富有諸多積極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侯鳳石.創建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芻議[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10):131-132.

  [2]盧紅梅,馬杰.我國大學生失業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科學探究,2005,(4):116-118.

  [3]趙海峰.關于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15):168-169.

  [4]鄧大松.社會保險[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0:11-388.

  [5]李春鴿.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構建分析[J].經濟導利,2011,(4):57-58.

  [6]王靜.關于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制度的探究[J].法制與經濟,2012,(1):66-68.

  [7]鄭功成社會保障學[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魏銘李青云王志敏單位: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1

  【摘要】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逐步推進,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增速變緩,使得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在新的就業環境下,通過對就業政策進行分析,以期對未來的就業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

  【關鍵詞】金融危機;就業背景;就業政策

  一、大學生的就業背景發生變化的主要表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每年的大學畢業生大幅增加,數量呈跳躍式增長,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與往年持平。教育部的統計數據表明:2000~2010年我國高校畢業生已經從106萬增加到652萬,畢業生的急劇增加導致大學生就業由原來的“買方”市場變為“賣方”市場:

  1.國際、國內的形勢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從國際形勢看,國際貿易摩擦影響就業。我國已進入國際貿易摩擦高發期,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已從發達國家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產品從紡織品擴大到電子、五金和機電產品,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導致許多出口行業的經濟不能高速發展,使得這些行業對于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大幅下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從國內形勢看,自2006年起全國16歲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增長達到高峰,新增勞動力供給遠遠超過新增就業崗位,高校逐年擴招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崗位的總體狀況相對趨緊。

  2.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從地區分布看,東部省市吸納了全國50%以上的高校畢業生,西部省區接收高校畢業生的比例不足20%,東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然存在。從學歷層次看,高職高專畢業生仍然是就業的難點。從學科專業看,工科和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就業形勢較好,一些文科專業就業困難。專業趨同現象和學校的知名度,對高校畢業生就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就業形勢的變化,結構性矛盾已經出現了緩和的趨勢,但短期內這一矛盾將仍然存在。

  3.新的就業環境下四種畢業生成為就業的難點。(1)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由于就業的學生不斷增多,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水漲船高,越來越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偏遠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也越來越大。(2)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過多的強調工作經驗的重要性,不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我國的教育體制多是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再加上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占和擠壓,一些低端崗位被多方占領,加劇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3)專業相同的人多,熱門專業人才過剩。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2011年這一現象將更加明顯。(4)受今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大量中小企業受挫,金融部門最不樂觀,銀行、證券等行業處于低谷,可以預見,經濟、管理類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大。

  二、國家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促進大學生積極就業

  1.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工作。這里的基層主要指的是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的基層單位。一方面國家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基層干部的管理素質;另一方面通過政策導向來分流一部分大學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種的就業可能與就業道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推動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經濟建設的步伐,“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戰略”的提出,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了新的環境與機遇。高校連續擴招的背景下,城市吸納人才的能力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學生供需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就業,推動了人才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既是增加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大學生資源流向農村的一個有效的長效機制。具有同樣性質的政策還有幾項,比如黨政機關錄用公務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應主要面向高校畢業生,公開招考招聘,擇優錄取;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事業單位聘用高校畢業生的,政府有關部門要為其提供便利等。從這些政策可以看出,國家在引導大學生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應把擇業面放得更寬一些,把目光放遠一些。對于畢業生來講,留在大城市,有一份理想的穩定的工作,仍然是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期待,但是目前的就業狀況是我們勢必要選擇一個曲折的擇業過程,國家也正是通過一些后續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大學生,鼓勵引導畢業生走上擇業的多樣化道路。

  2.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果說以上政策是國家給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則是主張大學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具體政策有: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國家在一年內免征其登記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同時在現有渠道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小額貸款和擔保。與其它工作的工作環境相比,自主創業是充滿風險且比較辛苦的,大學畢業后又自謀職業,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傳統觀念的國家中,還沒有大范圍地被認可,穩定和有保障的工作依然是多數畢業生及其家人的心理期待。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的整體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深化,西方的以及社會上成功的個人奮斗模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大學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經驗的不足也是必然的,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優惠配套政策給予幫助和扶持。國家提供的這項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信心和勇氣,打消目前還存留在多數人心中的猶疑和偏見,創造百花齊放的就業前景。

  3.高校及政府部門為暫時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提供便利。畢業生戶口和人事檔案保留在學校兩年并免收服務費用;畢業半年以上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可持學校證明到入學前戶籍所在城市或是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和街道勞動保障機構應免費為其提供就業服務;對特別困難的畢業生實施低保救助等等。這些政策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就業難的狀況,但也能從思想上情感上來減壓,為一時還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一個緩沖的寬松環境,讓他們在就業前減少因經濟壓力、生活問題等帶來的不安和困擾,全身心地投入到求職擇業的努力中去。

  上述這些政策可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分流和減壓。一方面為大學生盡可能地提供多種就業的便利與可能,另一方面從實質上和心理上都給予減壓。如果要解決就業難的根本問題,就必須從宏觀和長遠考慮:一要加大對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模、專業設置和就業狀況的統籌力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樹立正確擇業觀和創業觀教育;進一步加強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等等。這幾項可以說是從長遠和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和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不管是促進高校建設及面對市場的專業設置還是培養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這些都是“遠慮”的體現,使國家、學校、個人都能真正培養一種面向市場、面對未來的競爭意識。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的就業政策也會在各個方面逐漸跟上實際的需要,切實落實已經出臺的關于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各項政策措施,同時繼續完善政策框架,在擴大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可能的同時,建立健全畢業生的就業服務體系。在目前國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大形勢下,國家這些政策說到底只是一種引導性政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將會是今后一段時間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高校來講,要切實加強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意識,加快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我們的大學生則需要在學業、能力、實踐、意識等方方面面全方位地迎接新的挑戰。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2

  摘要:近幾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引起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本文首先現簡要說明了大學生就業的現狀,然后從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針對目前的就業難提出了幾條解決對策。

  關鍵詞:現狀;就業難;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從2005年至2021年,10年間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從338萬人增長至727萬人,總數翻了一番還要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對此,不少人將就業難歸咎于擴招政策,認為是擴招導致大學生貶值縮水,供過于求。OECD公布的《2012年教育展望》顯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美國達42%,韓國達40%,加拿大位居全球之首,高達51%。而我國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時還不到5%,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目標,即使到2020年,我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才達20%,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是很低的。事實上,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當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題,實質上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單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是我國經濟體制、教育體制和社會體制深層矛盾的具體體現,涉及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層問題,關系到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大學生和社會等諸多方面。因此,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必須加強通盤考慮,加強統籌管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大合力。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分析

  1.結構性矛盾,供求錯位。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于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高校盲目擴招。我國高校招生規模連年大幅度擴大,雖然實現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但同時也帶來了高等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高校硬件不足,圖書、教學設備、師資力量跟不上;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規模擴大,教師授課任務加重直接導致提高自身能力、科研時間不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得不到及時改善。特別是有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辦學條件差,教師數量不足且教學水平較低,學科及專業結構矛盾突出,管理混亂,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教育質量下降,學生素質達不到社會認可。

  3.高校專業設置錯位。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系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就業渠道不暢。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干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于特定人群。對大多數人來說,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學生就業期望過高。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干”“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6.就業能力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差距。新形勢下,一紙文憑已經不足以成為就業的通行證。用人單位對專業知識技能、實踐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而已有的實踐證明,大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并不盡如人意。

  7.就業觀念沒有迅速調整。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市場已由賣方市場悄然轉變為買方市場。然而,對于這一變化,大學生并沒有做出及時反應和調整。一方面是就業期望依舊,大多選擇在東南沿海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不予考慮;另一方面要求離家近、薪水高、工作輕松。過分看重工作地域和薪資,而忽略了自身和職業生涯規范與發展。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一)就業指導教育

  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育方向應該從基本的就業理論教學轉向更加基礎的就業實用性教學,對于學生的就業觀念,工作觀念進行改變。我國現在就業指導課程包括就業的概念,就業的重要性等等,但是對于實際的就業技巧,就業方式,自身定位,就業情況等等對于大學生就業重要的.課程和信息都沒有涉及,所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改革應該更加徹底,課程安排上不能把就業指導作為一門課程來教學,更應該向著實踐看齊。

  (二)社會就業環境

  社會就業環境來講,有必要增加我國的就業崗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增加我國就業缺口中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這樣才能將企業從對于一般人才的需求轉回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上,同樣也可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再有需要社會進行支持的是,將大學生實習工作落到實處,盡量動員企業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實習機會。

  (三)政府政策刺激

  政府的政策刺激在改革中有相當的重要性。首先政府要做好大學生的分流工作,在考研、出國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分流方式。將創業進行到底,國家再有能力的情況下,要更加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而且我國可以設立一些的國家性質的大學生二次培養機構或者可以鼓勵民辦專業技能學校對于大學生進行二次教育。這樣就可以使待業的大學畢業生在走出校門后接收到更多專業性的教育。事實上我國已經存在一定的民辦職業教育學校,這些學校與傳統的技校,專科不同,都是針對于大學生這一人群,為特定的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員工,而且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也更加接近實際工作,這些學校已經想很多企業提供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但是這些學校的覆蓋程度,專業能力不足,也不夠正規,所以國家應該進行扶持一些更加正規規范的民辦職業學校,為大學生提供轉行的機會,想冷門行業提供更多的員工,減少大學生待業情況。

  (四)高校體制改革

  高校體制改革可以說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最重要的環節。首先,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教育必須有一個巨大的變化,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發展教育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開放一定的大學進行實踐型技術教育,理論教育放輕。雖然這樣的改革必然會減少我國理論研究人才的數量,但是這樣的.體制改革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而且也可以滿足社會對于技術人才的需求,減少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再有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接軌。學校不能再盲目的設定專業,而是應該隨時對就業崗位需求進行分析,合理的設置學校的專業情況。只有這樣大學教育才能降低培養人才的結構失衡問題,減少因為專業過于集中導致的大學生競爭激烈,大量同崗位人員沒有工作的機會。最后,我國大學應當注意的是,盲目擴招問題,的確大學擴招使得我國的人口平均素質有了明顯地提升,綜合素質顯著提高,但是如果繼續大學擴招歷程導致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不能夠有效緩解,依然會造成社會的嚴重不穩定,這不是提高素質能夠解決得了的。所以大學擴招工作應該更加謹慎,在衡量實際的高考人數的情況下和國家適齡學生數量的前提之下,合理的決定大學應當招錄的學生數量,這樣的才能夠有效控制,進入就業階段的大學生的數量,減輕就業壓力。(作者單位: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姚佩玲.淺析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J].商,2014

  [2]張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

  [3]闞甜.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現狀及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3

  關鍵字:

  新時期大學生就業

  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大學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本文重點就當前的就業形勢、新時期人才的需求特點及大學生如何直面就業壓力進行探討。

  就業是一個敏感的社會性問題,是民生之本。大學生的就業牽涉大學生本人和千家萬戶的利益,牽涉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每個大學生都面臨就業的現實,而且就業的形勢又十分復雜。因此一個尖銳的問題就擺到我們面前,大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設計。

  一、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

  大學生的擇業和創業應該適應時代的需求。既要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更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因此充分了解和把握我們當前的就業形勢是理想就業、奮發創業的重要條件。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就業在就業的形勢依然較為嚴峻,就業壓力較大。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就業的機制有待完善,需要就業的人數多,就業高峰持續時間長。自2003年以來,高校應屆生數量以跳躍式幅度增長,2003年是1999年高校擴招后本科學生畢業的第一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212萬,比前一年增長46%,而到2010年更是高的630萬比2003年翻幾番了,“大眾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大學生的就業高峰與社會的就業高峰重疊,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開始凸顯。

  二、新時期對人才的`新要求

  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雖然要求各種各樣,但是最基本仍然是專業職業技能,可以說這是對每一個求職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各種工作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我們首要的任務仍然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不能被所謂的“大學學習的很多東西以后基本用不到”所迷惑。現在我們所學的可能以后不能直接用到,但是大部分工作時的后續課程都需要現在的知識。

  眾所周知的,現在的用人單位除了看基本知識水平的同時,對綜合能力的注意有很大傾向。也就是說他們不再單單看文憑,很多時候要考慮應聘人的行政辦事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以及是否取得其他職業資格證書等等。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就不能單一的學習基本專業知識。要比較廣泛的涉獵其他知識,例如,取得大學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努力拓展自己的見識和人際關系網。通過參加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培養一個良好的處理問題方式以及積極認真的工作態度,為以后的就業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信息時代。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時代帶給我們各種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也導致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的更高要求。

  三、當代大學生如何直面就業壓力

  鑒于這樣形勢,大學生在現在的學習生活中就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更多了解吸取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經營理念,并且勇于把自己推銷出去。很多求職者就業期望過高,尤其是大學生,他們思想獨立,通常的教導無法在短期內使其調整就業期望,在現實面前也容易泄氣或產生自卑心理。良好的心態最重要,認識到客觀現實,調整人生規劃,相信自己、相信未來。所以大學生的自我完善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身體素質。身體素質包括身理素質和心理素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代化生活的節奏日趨加快,要求要有一個良好的身體才能足以應對當今的社會壓力,”病秧子”是得不到企業的認可的,因此在大學期間我們就應當鍛煉自己,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同樣,心理上的素質也是很重要的。在未來的面試、就業過程中,大學生所面臨的考驗將是巨大的,因此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聘職場首先就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這就要求大學生從此時此刻就開始培養自己,不論是在即將到來的實習還是以后的面試和工作中,這都是非常重要的。過硬心理素質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準備,倘若在面試前不做好充實的準備,那么無論面多少回也是不會成功的,所以充足的準備是必須的。其次,保持一顆平常心是很重要的。在面對許多次的失敗后,許多心理素質不好的人就會喪氣。而對于初次涉世的大學生而言,所面對的挫折將是更加巨大的,所以這就要求大學生對每一次的面試做充分準備保持一顆平常心,勝不驕,敗不餒。

  (二)知識素養。對于大學生而言,知識是很重要的,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作為學生的本職,學習知識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話題,在確定了自己的職業目標后應當讓自己朝著這一方面發展,在大學期間努力扎實好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這樣將使自己在未來的工作更容易適應工作所帶來的壓力。當然,學習的基礎知識不能只局限于那些單純的理論基礎知識,還應有些實際應用的知識,并且加以實踐的操作,這樣的知識將是更有用于未來的工作崗位。

  (三)社交能力的完善。大學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是遠遠大于在中學時候的機會,一般的大學都開設有許多的社團,這一方面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是很大程度上是給學生創造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大學生應當抓住這個機會,鍛煉自己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可以學習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比如吉他、舞蹈等等,因為這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個豐富的有情趣的人。美國工作尤其看重這一點,他們往往并不要求員工是一個在專業上多么拔尖的,但希望員工是一個很全面、平衡的人。

  總之,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首先,我們要刻苦學習專業文化知識,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廣泛的涉獵知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同時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培養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為以后的工作提前積累各種經驗。為以后的升職或者跨專業就業奠定基本。再次,培養一種勇于創新的辦事理念,以便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敢于推銷自己,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機會。最后,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并處理好與學習關系。相互促進。為以后把握好家庭與事業的關系打下良好的開端。

  參考文獻:

  [1]卡瑪.誰說本科生找不到好工作[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

  [2]吳翔.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09(S3).

  [3]蒲昕艷.應對危機調整心態——淺析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7).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4

  摘要:大學生擇業成功的關鍵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靈活選擇。另外,就業時絕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為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大學畢業生早El就業都是硬道理。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形勢

  隨著世界經濟與國內經濟的起伏變化,大學生就業形勢也年年發生著變化,但不管怎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卻始終存在。大學生就業觀與其就業密切相關,關注大學生就業觀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是我國教育肩負的重任。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

  1.價值取向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不對稱現象。有不少大學生在找工作時,往往把“外資公司”、“全球500強企業”當作首選,根本不愿意去中小企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就業,這導致他們就業的道路越來越窄。事實上,隨著國內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中小企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已經遠遠超過了大中型企業。而許多大學生出于“求穩”的心態,看不上小型的私營企業,他們只愿意選擇大中型企業,因此失去了許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機會。可以說,當前大學生群體就業難度的加劇,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脫離社會實際需求的求職心態所造成的。

  2.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存在誠信缺失現象。由于高校就業體制改革,大學生成了畢業分配、就業市場的利益主體,就業、簽約、違約、毀約都與學生自身的利益緊密聯系,致使很多大學生在擇業時更多地以自己利益為出發點,不考慮用人單位的利益和學校的聲譽。求職履歷是用人單位選用人才的第一道關卡。為了能在就業市場搶占先機,多數大學生會在畢業前盡可能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實力,但也有少數大學畢業生通過夸大或造假履歷來武裝自己,造成了部分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誠信認可度下降。

  3.學校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發展現狀存在一定距離。職業道德教育起步不可謂不早,也不可謂不嚴,但事實上一些大學生上崗后出現工作不負責、怠慢客戶、頂撞上司、違反職業道德要求而被“炒魷魚”的情況,顯示了他們職業道德水平低下。大學生在學校受到的職業道德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的這種狀態,難免使他們感到困惑,這些現象潛在地影響了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在其實現就業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那么,2010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之大可想而知。

  袁貴仁說,2009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的基本穩定和就業人數的繼續增長。今年需要就業的畢業生數量很大,各地教育部門要進一步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的規模,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繼續組織實施好各類基層就業項目,并做好2010年高校畢業生人伍服義務兵役的征集工作。各省級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健全鼓勵畢業生下基層的政策體系,主動配合有關部門積極開辟新的基層就業領域;要進一步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殘疾人畢業生、少數民族畢業生等特殊群體的幫扶力度,努力幫助他們實現就業。

  袁貴仁指出,各地教育部門要積極調整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和專業結構,對就業狀況不佳的專業,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調整。同時,要進一步落實就業狀況與辦學評估、經費投入、領導班子考核等適度掛鉤制度。高校要積極探索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入創業教育,并把創業教育作為就業指導課程的重要內容。省級就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新政策,協調當地有關部門,切實扶持一批大學生實現創業。他還強調,高校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動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各類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大學畢業生不但要正確認識自己,主動適應社會,還應給自己作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考慮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又要結合其他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考慮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考慮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因素。

  1.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應該全面認識自己在德、智、體各個方面的表現,并與本班同學作一個比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學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做到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2.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在求職擇業過程中,信心不僅給大學生帶來勇氣和力量,也會使用人單位從氣質上產生認同感。大學生要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保持堅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工作。其次,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這樣,才有可能在擇業競爭中占據主動。最后,在就業過程中對工作要保持積極主動、樂觀奮進的精神。

  3.消除依賴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賴性很強,無論做什么事情總要請一個參謀,一旦沒了參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于是,這些人在擇業中往往表現出沒有主見,人云亦云。這種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們不能深刻地認識自己和社會。一個能夠清晰認識自己的人,一般都能夠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在擇業中,往往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方向性;一個深人了解社會的人,信息暢通,思維開闊,能很快適應單位的需要和社會的發展。

  4.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有些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到單位參加面試時,原本準備充分,思路清晰,可是一見單位領導,就驚慌失措,手忙腳亂,腦海里頓時一片空白,好端端的一個就業機會就這樣錯失了。

  總之,大學生擇業成功的關鍵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靈活選擇。另外,就業時絕不能一昧高挑、慢等。因為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大學畢業生早El就業都是硬道理。

  大學生要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職業活動是人們謀生的方式和手段,是人們奉獻社會、完善自身的必要條件。因此不應單純地僅把就業看成是謀生的手段,而應把就業視作為社會服務、體現人生價值的渠道。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5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性質單位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需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討論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國人口的就業趨勢及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就業;失業;畢業生;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電子商務類、金融類、商貿類、旅游類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會出現結構型的調整。隨著高新技術企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特別是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巨大增長。

  一、畢業生就業形勢問題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業、生產企業處于改革調整期

  目前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改革步伐,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舉步維艱,這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后有關。現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戶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于繁雜。國家機關繼續推行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結束后,省市機構改革馬上全面推開。畢業生到各部委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人數會相對減少。國有企事業目前依然處于轉軌改制、生產企業結構型的調整期,使很多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

  2、市場需求、供給、專業與地區之間等存在著諸多不平衡問題

  社會對于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的復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同時,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相對看得淡一些。且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些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單位”,但同時又有許多基層一線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難以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較為普遍。

  在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前提下,存在著諸多的不平衡現象。不同專業之間的需求冷熱差距相當明顯。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3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為零。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后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己經市場化,但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表現在專業設置調整后,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這是制約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突出的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缺乏科學的需求預測和規劃,有較大的盲目性,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給嚴重大于需求。

  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反差現象也相當明顯。越是經濟發達、知識人才密集的地區,對于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畢業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后、人才稀少的地區,反而越不好安排畢業生。同時這些邊遠地區或內地不發達地區,仍然實行計劃分配的做法,不利于畢業生求職就業;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政策,收城市增容費,辦理畢業生接收手續復雜,戶口指標審批難。

  3、男女生就業機會不均等

  女生求職難,但是并沒有發生女生最后分配不出去的問題。目前女研究生就業難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本科時就業難就考研;碩士畢業就業難就考博,學歷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業越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國教育現狀所致。我國既面臨市場經濟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面臨轉軌過程中體制磨擦的問題。

  二、全國人口就業總趨勢

  1、勞動力供給壓力空前加大

  自2010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別為1.11、1.11和1.09,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求大于供,2015年將延續這一趨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勞動力的供需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預計今年城鎮可安排就業約1100萬人(包括補充自然減員)。因此,如何應對在“互聯網+”的新形式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為突出。

  2、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雖說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薪酬和福利預期趨于下降。但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形成和實施,中西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東部地區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調整型的緩慢增長。上述兩個原因雖然在客觀上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定機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約1500萬人,就業壓力仍然很艱巨。

  3、再就業工作面臨新的任務

  下崗失業人員上升到較大規模。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另外,貿易摩擦加劇也對就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1、研究落實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門尤其要加強研究制定提高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從政策落實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政策效應的含金量,把各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具體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落實到人頭。例如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給予一定形式的稅收減免,從而鼓勵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大學生來企業就業以及擴大公共部門對大學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幾年,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導、操作性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缺乏執行力,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時也應加強監督力度,切實落實好政府作為“監督者”的責任,努力為大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擇業環境。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隨著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知識結構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寬厚扎實和專業知識的精深,比較容易把所具備的所有知識集中于寶塔頂部的專業知識上,并且同擇業目標聯系起來。

  (2)網絡型知識結構。該結構能使專業知識處于網絡中心,并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畢業生具有這種知識結構,能增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受到青睞。

  (3)帷幕型知識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涵義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而作為該組織的個體成員由于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著一些差異。對畢業生的啟迪是: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體上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在企業中的位置及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擇業時的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創業狀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而人們的創業意識弱,這與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新的時代,國家、高校、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樹立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新,高質量地解決就業問題。但就業并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選好自己的職業,職業之路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的調整,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走先就業后擇業再創業的途徑是必然的選擇。

  面對需要就業的龐大群體,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青年大學生最具創業熱情和創業潛力,是推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為大批青年創業者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適宜的土壤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這片有待開發的沃土。面對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主流,轉變觀念,勇于創新。

  3、做好職業定位,笑傲職場人生

  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建立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就業失敗的可能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做好職業定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了解自己。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等,問問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他應聘者的經驗、經歷,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干什么”的問題。

  (2)了解職業。這包括了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畢業生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從整體上來講,畢業生個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積極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養部門加強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建立系統化、全程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加強就反饋機制的構建是重點;用人單位規范勞動用工行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優化工作環境,為大學生解決后顧之憂是關鍵;同時,畢業生家庭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范其學: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基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xx(15).

  [2]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羅崢、方平、付俊杰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xx(1).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6

  摘要:文化創新有助于今后我國的發展。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徑。就業問題是我國當今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國的經濟當前處在轉變過程中。就當今來講,文化勞動者充分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以及勞動者素質不相適應的矛盾很嚴重。

  關鍵字:大學生,就業,形勢

  我國高校的畢業生越來越多,就業壓力持續增長。在前幾年的時候,我國高校畢業生就不斷增多,就業壓力不斷加強。高等院校畢業生能否充分就業,關系到我國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否為國家所懂動用,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社會,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次就業定終身”,造成畢業生擇業時顧慮重重,生怕入錯行誤終生。如今職位競爭激烈、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職業是可以變化的,就業是一個艱辛過程,大學生要以平常心對待第一次就業,樹立“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心態。即使初次就業不是很樂觀,以后也可以重新選擇喜歡的職業。我國高校畢業生也在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一些對社會的態度和觀點,文化創新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引起國家的重視。怎樣看待文化創新有利于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對此,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加強綜合修養,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完美。

  大學生畢業量逐漸增多,這是個驚人的數字,文化創新應對這樣的就業形勢,是我們整個社會都值得深思的問題。有的人認為應該創業,有足夠的社會歷練,而且工作會穩定些,工資也沒有很大浮動。應根據社會發展趨勢決定是創業還是就業。大學生在畢業時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時,理性的分析自我與現狀,應該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思想矛盾,因而讓自己保持激昂、穩定、樂觀的心態,總結經驗,克服困難,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和社會上的地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不斷增多,就業壓力不斷加強。就更應該文化創新,這樣才符合當代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今后的發展就業。進入新世紀,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問題。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先就業,后擇業,先生存,后發展”的心態。

  大學生應把自己與社會相結合,創新新的文化形式。這個行業競爭激烈的`年代,我能從事的職業與我的理想中的職業之間存在多少區別啊?如果有,差距有多大?我怎樣去彌補這個差距呢?理性地回答了這些問題,選定自己喜歡的職業。要有敢于創業的勇氣。創業艱苦而且磨難很多。僅有創業的思想準備是不夠的,更需要創業精神。勇于創業已經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目標。為促進就業,高校應培養學生全面能力,文化創新,破除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膽怯心理,使之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次就業定終身”,要投很多資,也沒有多大風險;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就業,原因是就業可以增長經驗造成畢業生擇業時顧慮重重,害怕選錯職業。如今競爭上崗、人才流動和再就業已成為普遍現象。職業是可以變化的,以后也可以重新擇業。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幾十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也是職業上不可缺少的德性。“誠信”對于我們的要求不僅是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大學生就業能力應是經過長時間的篤行才能得以體現。我們做事要認認真真,切切實實,不偷懶,能吃苦,做善事,不推諉,不逃避;增強學生進行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的能力,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文化創新有利于當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的發展趨勢。大學生要吃苦耐勞,文化創新,讓自己保持激昂、穩定、樂觀的心態,總結經驗,克服困難,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和社會上的地位。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只有通過自己不斷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加強綜合修養,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完美。文化創新社會的改革和建設,不能沒有文化改革和建創新。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人民的幸福,都離不開文化的建設與創新。我們要以文化創新為動力,以根本上的創新、理論依據上的創新、科學技術上的創新和文化創新等來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文化創新已經成了成了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創新是21世紀最為核心內容。

  大學生要有敢于文化創新,創業的勇氣,雖然一路很艱辛要投很多資,也沒有多大風險;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就業,原因是就業可以增長經驗。不但要有創業的思想,更要有創業的勇氣和耐心。要投很多資,也沒有多大風險;有的人認為應該先就業,原因是就業可以增長經驗為促進就業,各個院校應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破除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害怕,使之勇敢地接受創業的挑戰,文化創新有利于當代的發展要求,是當代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盧洪剛,余穎.高職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實施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0).

  [2]程新鋒,丁養斌,姬洪波.“四融入”促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J].中國成人教育,2015(1).

  [3]柴慧婕.科學發展觀視域下的大學生創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5(11).

  [4]劉宏波,劉華楨.大學生創業綜合狀況調查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5(13).

  [5]許倩,馬國強.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的對策研究[J].現代商業,2014(6).

  [6]金秀蘭,敖亞新.關于完善大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機制研究[J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 17

  摘要: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應該根據形勢的變化而相應進行改革。學生從入學開始就進行就業觀、職業觀、就業政策和就業形勢教育。大學生就業觀的教育貫穿大學學習的全過程,把入學教育、素質能力教育、專業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學習、發展、擇業和實現人生目標的能力。逐步提高大學生教育質量,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模式

  一、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許多大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全面,專業知識不夠強,與招聘單位的要求相差極大。從剛入學時,沒有對自己進行規劃,大學四年所學專業知識不夠過硬。大學生存在就業期望過高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的發展、假期的要求以及專業等方面。

  學校課程安排的不夠恰當,內容過于籠統,學生不能親身體驗到就業的艱辛。學業上拖延,把所有專業上的事情拖延到最后去做,導致了最后的專業學習結果不理想。生活上拖延,做事不夠認真,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生活質量差。近年來,高校擴大招生,導致就業的學生增加,相應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許多學生求職時表現出的不自信、緊張,導致他們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使本應該得到的崗位錯失。還有許多學生在就業時,遇到的工作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就放棄了就業的機會。

  二、構建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模式的方法

  (一)引導學生制定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要從開始就了解和掌握所學專業的職業特點和將來從事工作領域的'相關職業信息,并結合專業和對自己的認知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設計出符合自己特點的、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行性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目標。

  (二)引導學生做足準備,應對就業壓力

  引導大學生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確立新的現代的“先就業積累經驗”就業觀念,不要因為工作條件不好就不選擇這個工作,讓大學生做足心理準備,面對就業的困難。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有“就業教育與學業教育并重”的思想。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的同時,努力學好自己的專業,為將來的就職打下堅定的基礎。

  (三)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

  就業能力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前提和保障,就業質量是就業好壞的標志,最終實現人職匹配,真正做到人得其職、職適其人,促進個人職業生涯全能發展,充分發揮個人潛力,達到人力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四)學校開設具體的職業與就業課程

  課程需要注入本專業自己的特色,讓學生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專業。構建科學的、合理的課程安排。在專業課中應該滲透就業的理念,使學生提前了解就業的過程。

  三、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模式的特點

  (一)教學系統性的特點

  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經過幾年學習準備和努力最終形成畢業的就業抉擇。是貫穿整個大學始終的一種就業教育體系。

  (二)教學分段性的特點

  大學生自身身心的發展具有分段性,所以在就業問題上,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特點和認識。在每個階段上實施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模塊化的特點

  從整體教學內容上看課程的內容既有相互聯系又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可以分為不同章節不同教師講授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授課。

  (四)教學實踐強的特點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擇業觀念的形成是隨著不斷變化的實踐改變而改變的,就業技巧、筆試、面試等都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就業指導課程要以實訓為主。

  四、全程化大學生就業教育指導的具體內容設置

  從入學開始,把入學教育和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風,使學生保持高考前的拼搏精神,確立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并為之努力拼搏,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根據同學們在大一的表現,許多學生由于上了大學之后,出現了思想上放松、學習上出現了松散的現象。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出現了不及格的現象。學生對自己專業的前景和就業形式不太了解。老師應當加強這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增強專業的意識和職業發展的意識。既要讓學生體會到就業的艱辛,又要讓他們體會到就業前景的光明。

  二年級是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階段,把專業素質能力的提高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處在不同的階段,也應相應的培養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成為全面型人才。拓寬學生的學習面,不光要學好專業知識,還要加強動手實踐的能力培養。開展好職業決策、思維創新、動手實踐等多種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是專業知識學習提高階段,把專業思想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擇業觀。學生只有喜歡自己的專業,才會愿意去學這個課程,才不至于等到找工作時,發現專業技能弱,不被公司應聘。應該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無論選擇的專業是什么,只要是自己想做的,就一定努力去做好。一定要學一行,愛一行,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本領。培養學生的敬業樂業精神。職業不分高低貴賤,給學生講述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知道成功的背后得付出艱辛與努力,激發學生從業敬業精神。

  四年級是學習實踐的畢業階段,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就業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健康人生觀。開始實習工作和面臨就業時,這個過程許多學生會出現心理問題,需要老師及時的幫助解決問題。開始實踐就要注重人際交往關系,為人處事必須要遵循誠實守信道德原則,要懂得交往的基本禮儀和尊重他人。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意識強,單位集體個人就會更加地信任,對個人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全程化就業指導教育模式是一個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學生個人發展指導為線索,培養學生適應社會和職業需要的各種能力為目標,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職業價值觀和擇業觀,提高學生素質拓展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是一個立體式展示又相互交叉滲透的系統化工程。

  參考文獻:

  [1]趙曼,羅明暉.大學全程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R].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研究報告,2008(5).

  [2]姜興健.陜西科技大學2011屆服設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J].出國與就業,2011(11).89.

  [3]馮小湖.從入學到畢業的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邏輯學研究,2007,27(1):13-17.

  [4]周鴻雁.論學習的目的和動機[J].當代繼續教育,2005,23(3):46-48.

  [5]韋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6]李芬.當前高校美術類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安徽文學月刊,2008(12):295-296.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當前護理就業形勢分析09-05

大學生當前就業形勢分析論文(通用8篇)05-08

護理當前就業形勢分析09-21

當前就業形勢的挑戰與機遇08-19

就業形勢分析08-17

留美就業形勢分析08-07

海歸就業形勢分析08-14

土木工程當前就業形勢08-08

大學生就業形勢現狀分析05-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村| 江津市| 房山区| 平乡县| 澄江县| 五常市| 林芝县| 黑河市| 德庆县| 洱源县| 扎赉特旗| 桑植县| 黄陵县| 离岛区| 汪清县| 明溪县| 福安市| 屏山县| 关岭| 彰武县| 三明市| 和顺县| 塔河县| 四子王旗| 黄骅市| 白水县| 西青区| 石嘴山市| 贵定县| 胶州市| 颍上县| 中阳县| 旬阳县| 哈尔滨市| 怀仁县| 彭阳县| 内江市| 甘南县| 安塞县| 天台县| 尼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