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
導語:方案是從目的、要求、方式、方法、進度等都部署具體、周密,并有很強可操作性的計劃。以下是小編整理關于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以供參考。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正日益為社會所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涉及政府調控、社會經濟發展、學校、用人單位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著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不強。為此,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基本思路
(一)把握時代脈搏。透徹理解新世紀的人才標準
(二)符合高校實際,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
在人才目標定位上.高校應把握好人才培養的總體品質與規格,針對不同的學科專業和類型,培養研究型、復合型、應用型等不同規格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各種人才的不同需要。開創出一條促進畢業生就業的路徑來。當前不少學校片面追求高層次。盲目地追求專科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爭上碩士點、博士點。在追求高層次辦學過程中,一些過去十分有專業特色或專業優勢的學校放棄了自己的特點。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從而導致人才培養的雷同。畢業生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以地方性綜合大學為例.地方綜合性大學由于辦學歷史、生源狀況及地域條件的限制,具有“地方性”和“綜合性”兩個特點。地方性院校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具體需要,結合所處地區的實際情況,培養本地區所需的各種各樣的實用人才。
(三)轉變教育觀念,體現以人為本、人職匹配的教育思想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與精英階段人才培養的主要區別是擺脫了單一的精英培養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市場需求是多樣化,不同社會職業對畢業生素質要求不一樣。如果培養出的學生千篇一律.其結果必然是學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高校人才培養方案要體現以人為本、人職匹配的思想,根據大學生的個體差異狀況,按照社會職業的需要.進行不同職業目標的培養,不僅大學生的德、智、體等諸方面能得到全面發展,大學生個體的潛能和差異性也能夠得到發展,這樣的畢業生就可以更好地適應多樣化的社會職位的需要.更有利于人職匹配、順利就業。"
二、改革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我國高校本科教育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學科本位”理念來構建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專業的專、深、尖在當時計劃經濟時代,社會需要大量同類型、同層次人才的背景下.為社會輸送眾多高級專業人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市場經濟時期,伴隨產業結構由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和知識密集型轉變.社會對人才需求不再單一,而呈現出多規格、多類型、多層次的需求態勢。如果再沿襲單一以“學科知識”為理念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忽視學科專業發展的廣度與交叉融合性.必然會導致培養的人才知識面過窄,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因此.當前高校要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需要和大學培養目標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構建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平衡的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是教學計劃.而教學計劃的核心是課程。所以,課程體系的構建是大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其是否科學、合理對大學能否高質量的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我國現行本科課程體系的弊端表現為:普遍側重于必修課程。忽略了選修課程的合理比例分配;重理論,輕實踐;各類專業劃分過細,相關課程交叉重疊,沒有整合;課程內容陳舊、滯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聯系不夠緊密[。因此,高校要加大課程改革,以就業為導向,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優化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學生畢業后進人人才市場的競爭力。
(二)進一步推進學分制改革
學分制是一種以學分為計量單位衡量學生學業完成狀況的教學管理制度。高校學分制推行已久,但很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只能說是學年學分制或半學分制高校學分制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有諸多因素制約:課程體系不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教師工作不到位:計算機房、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學輔助部門的管理等原因。在高等教育跨人大眾階段,如何真正實現學分制,使現代高等教育制度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適應性和開放性.成為高校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1.制定彈性學制.放寬修業年限
在規定標準學制的基礎上.允許學生在取得規定的學分數后提前畢業或延長學習年限。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尊重學生的愛好和個性發展,適當放寬轉系、轉專業的限制。建立和完善主輔修制、雙學位制度、重修、重考制等。在學分制教學管理過程中,多開展校際合作,倡導跨校選課。建立學分互認機制,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允許學生可實行工學交替、分段完成學業:一部分優秀學生在完成第一學年基礎理論課程學習后,可根據自己的專長、興趣,自主選擇專業和專業方向。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導師制
在學分制的實施過程中.由于選修課開設的數量與質量均取決于教師,因此,要推行學分制,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師的素質。積極提倡導師制。加強對學生選課、學習的輔導和指導。防止導致學生在選課、選專業或方向等方面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保證選課質量和學生知識結構的合理構成。
3.加強課程開發.完善選課制
實施完全學分制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有充沛的課程可供選擇。因此。要積極進行課程開發。強調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開發盡可能多的吸引學生的高質量課程。"
(三)深化教學改革,增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大學生的就業率、就業滿意度和就業適應性從根本上說是由教育質量決定的。教育質量集中體現于教學質量。而教學工作又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因此。學校要以創新人才培養為重點.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創新教育教學思想
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首先要在教育思想上轉變觀念。為此要樹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從科技革命和現代化需要出發,注重培養學生開拓創新能力的教育觀。
2.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注重傳授與啟發的結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課內與課外創新教育的結合。在教育教學中,要以增加課堂教學信息量為出發點。充分運用網絡、電視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把網絡教學、集中授課與分散討論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在動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3.重視大學生個性化學習
課堂教學中,教師著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引入討論、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探究能力。讓大學生有自由的時間和余地,學會按照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個性化學習。完善自己的素質結構。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力。
(四)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注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是學生就業最為重要的競爭能力.參加實踐也是大學生成長過程中至為關鍵的環節。目前實踐經驗少、實踐能力弱已成為大學生就業最大的障礙。所以。學校要突出實踐教育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1.從思想觀念、措施上重視大學生實踐體系的建設
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實踐活動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確立實踐的地位和作用。設置獨立的實踐課程。并給予組織、管理、場地及資金的配套。使實踐體系與理論教學平行而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
2.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要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利用大學生社團開展多種類型、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師范類的教學大比武,工科類的技能大賽,各類創新競賽等。
3.加強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實踐基地
在城市、鄉村、機關、學校、部隊、企業之中廣泛建立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志愿服務基地、專業實踐實習基地、科技創新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軍民共建基地等一大批實踐基地。增加學生對工作環境的認識,早日成為符合企業實際需求的“適崗人才”。
4.加強創業教育
把創業教育及創業人才的培養納入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積極開展各種創業培訓活動,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幫助畢業生順利創業。學校要通過定期舉辦創業計劃大賽、創業者學術講座。定期請一些創業成功者與學生就創業之道進行交流與探討.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為學生提供借鑒。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創業體驗。如成立由學生自主管理和經營的科技服務公司、建立學生超市、學生書亭、學生家教部等實體。為大學生實踐、創業、成才的提供平臺。
【就業為導向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相關文章:
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分析03-23
體育人才培養方案04-14
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案04-15
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03-24
教育部人才培養方案(精選10篇)06-20
人才培養的重要性12-13
護理專業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09-29
數控專業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前景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