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專業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總結
大一的第一次暑期實踐,我們每一個組員都滿滿的期待著它的開始,期待著能從實踐中學到很多。作為建筑學的學生,古建筑是我們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它的修繕調查,我們更多的希望了解到現今社會對于它的保護情況和以及人們是以怎么樣的態度來對待一些有破損的古建筑的基本狀況。
一大早,我們就從不同的地方趕到古建筑修繕調查的目的地:寧波余姚。我們所調查的第一個點是余姚博物館。余姚博物館是全方位展示余姚悠久歷史文化的殿堂,是集收藏、研究和社會教育、文化娛樂諸功能于一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余姚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對外宣傳的一個窗口。
余姚博物館是在“第一山廟”原有建筑基礎上改建,擴建而成的。于2003年1月18日建成開放。進入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序廳、陶瓷廳和青銅玉雜廳,陳列展出了自河姆渡新石器時代至清明時期的各類代表性文物。有圖表、模型、雕塑、石器、骨器、玉器、印章等精簡品。看著這些文物,我們不禁感慨先人的心靈手巧。
而后,我們進入古建筑修繕調查的第二個點:王守仁故居。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J.S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創立“心學”,提出了“致良知”學說,在十幾顆哲學史占有重要地位。
王守仁故居處于余姚城區傳統歷史街武勝門路西側、陽明東路以北。陽明晚年因戰功被封為“新建伯”。故居在2010年的時候還在修繕,聽人介紹,當地政府投入2000萬修繕此地,當時故居前是一片修建的陽明公園。此時此刻,在廣場間有一座雕像,是陽明身著武服、手按寶劍的戎裝像,威武無比。故居的很多建筑也是新近建的,或者是從周圍保存下來的民居中劃過來的,讓人感覺后來的王家真有一副公侯氣派。其實真正保存至今的陽明故居只有現存故居最深處的瑞云樓,也就是陽明的出生之地,現為寧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存的王守仁故居并非明代故居,乃是后世所建,至21世紀初之前皆為其子孫居住。而關于王守仁的出生也是另有一個傳奇故事。
我們在故居里面游覽了很久,也有許許多多的旅游者和我們一起敬仰王守仁。我尤為喜歡故居中的磚雕門樓,我覺得這種古建筑是很能展現一個時代的特色文化,盡管它可能是后人修建的.,但還是深深的映射出文化的積淀。我們在故居拍了很多照片,兩個點都是修繕的比較完全的。
下一站是龍泉山,龍泉山實際位于余姚市市中心偏西,姚江北岸。王守仁故居和余姚博物館實際都是在龍泉山下。龍泉山有著悠久的歷史,她舊名靈緖山,亦名嶼山。傳說遠古時這里是一片汪洋,龍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個小島嶼,這是嶼山之名的由來。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清盈,常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現兩條游龍波紋,如雙龍戲水,故稱“龍泉”。大約從東晉時起,山亦因此泉而改名為龍泉山。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終年不涸,名龍泉,因該泉號稱天下第一泉,故名龍泉山。但可惜的是我們此次去并沒有尋到那泉水,或許是我們尋到了也不知道那就是。山中有井,名為龍泉井,龍泉井在北宋時聲名遠播,蘇東坡曾贊揚“龍泉石井甘勝乳”。時任鄞縣縣令的王安石,應余姚縣令謝景初的邀請,多次登臨龍泉山,題有《石井》詩兩首,其中一首道:“山腰石井千年潤,海眼泉無一日干。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
在龍泉山下,我們邀請了一位登山的老爺爺幫我們拍照,老爺爺告訴我們說,他每天都登龍泉山,既可以欣賞這美麗的風景,又可以強身健體,我不由的是否羨慕這龍泉山下的居民,可以每日登臨此山。古代的龍泉山古柏森森,蒼松入云,山上深藏野鹿。后來逐漸開發,先后建起龍泉寺、嚴子陵祠、二王(王華、王守仁)祠、文昌閣等十多座鄉賢專祠和寺院。解放后,在山上綠化植被、砌坎鋪路、建亭挖池,將古跡一一修葺。1957年開辟為龍山公園,逐年整修,恢復古跡祭忠臺、四先賢故里碑、中天閣、龍泉井;新建子陵亭、陽明亭、舜水亭、梨洲亭、滑壽亭,由書法家舒同、郭紹虞、周而復、沈定庵書寫亭匾。在山的中腰西坡設置園中園,園內建有天風樓,古色古香,別有風姿,并有苗圃、盆景園等,名貴花木盆景競艷,樓臺亭閣呈彩。在2010年,龍泉山又有招標修繕工程。可以說,余姚市一個文化古城,它留有歷史的許許多多讓人驚嘆的文化。
我們對于爬山都很有興致,而且發現走上一處就會有新的發現,又見王守仁的真三不朽,見到園中園。更為有趣的是發現了好幾種動物,余姚的同學說,其實這里本來是個動物園,這讓我們很是新奇,現有的動物有猴子,梅花鹿,黑熊,鴕鳥,孔雀,駱駝。那邊還有一個假的獅子,這時候有發生一件很好笑的事情,有個同學坐在獅子上,結果站起來的時候,褲子被扯破了,組員一陣尷尬后都爆笑。這時候,我們才深深理解老虎屁股摸不得的道理啊。
最后我們去了通濟橋和鼓樓。通濟橋位于浙江余姚,又名舜江橋,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原系木橋,叫德惠橋,后又改名為虹橋,屢建屢毀。到了元朝,有個和尚叫惠興的發起筑石橋,可是沒有造到一半,便去世了。于是有個道士李道寧主持繼續造橋,到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終于建成,定名為通濟橋。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著“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可見其高大雄偉之勢。現存的橋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公元1729至1731年)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約4萬,全長約90米,共106級。通濟橋現為余姚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對象。其實,以我現在的眼光看來,這橋已經不能說是雄偉的,但是在歷史的歲月中,它承載了太多我們所不能想象的,不能觸及的東西,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連接兩岸的一所橋了。
通濟橋旁邊就是余姚鼓樓,這是長長一條的古街,這里有余姚縣衙,但是聽同學說,其實鼓樓在某一年失火燒毀的很厲害,現在所早的,已經沒了當年的風韻。余姚縣衙門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年的歷史。尤其是清代咸豐年間,余姚發生十八局農民起義,三次打進余姚城,沖入縣衙,釋放囚犯,把衙門物品拋入荷花池。隨即又是太平軍入浙,占據余姚城,把縣衙古董拋散四周,陷入池中。當太平軍西撤離開浙江之后,清政府重新維修縣衙門,大量文物被壓入房基之下。1995年,余姚市政府新建大樓,把近二千年的古衙門地塊出賣給大世界房地產公司,由房地產公司改建商住樓,炸毀了秘圖山的五分之四,用山石填壓荷花池。2004年4月初,房地產公司開始動工,用挖土機挖地基,幾天之中,就挖出了較多的文物,有完整的,有破碎的,都被民工一搶而空。自從1995年市政府把古衙門地塊出賣至2005年,在這長長的七八年之間,市政府一直放任房地產公司自行處置,文物管理部門對此亦不聞不問。當2005年4月動工之前,也不愿去進行地下勘探,更沒有采取絲毫的保護措施,市民群眾對此深覺奇怪,曾向《寧波日報》社反映情況,《寧波日報》在2004年4月15日予以報道。但余姚市政府并未關注此事,商住樓至05還在建造,完全是嚴重的失職。我不知道現在看到的縣衙是如何依據當年所造,但還是有那么點歷史的痕跡,我們不愿去深究它,只是知道但是憑民眾的力量,是不可能完全保護的了那么古建筑的長存,我們需要的是政府的支持,國家的保證。我們還進入了一個畫展中,里面有著許多書法畫,還有一位叔叔在寫著鋼筆字,很雋秀的字體。在旁邊的屋子里,展示的是許許多多陶制品,有虎子,硯臺,瓦罐等,讓我們不由的感慨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到這里,我們結束了在余姚的古建筑修繕調查。而據已知報告,余姚獲“全球綠色城市”桂冠。在本屆“全球綠色城市”名單里,與余姚市同時受獎的另外三座城市是:美國格林斯堡市,澳大利亞羅克代爾市,加拿大西溫哥華市。余姚是本屆受表彰惟一的亞洲城市。調查了余姚后,我們是萬分驚喜,因為在這里的古建筑被當地政府保護地很好,民眾也有著較強的古建筑保護意識。獲得“全球綠色城市”桂冠果然名不虛傳!我們在這炎炎夏日中,開展著暑期社會實踐,感覺辛苦,但又是快樂的。
【建筑專業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總結】相關文章:
大學生建筑專業社會實踐報告07-21
大學生音樂專業暑假社會實踐報告01-01
廣告專業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12-10
會計專業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12-19
大學生會計專業暑假社會實踐報告12-22
廣告專業大學生暑假社會實踐報告范文12-13
心理專業暑假社會實踐報告12-14
暑假護理專業社會實踐報告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