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年級語文上冊《山地回憶》說課設計
《山地回憶》教學設計與反思
【文本解讀】
孫犁同志寫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的散文《山地回憶》是九年級語文上冊最后一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于一九四九年,據(jù)孫犁自己說“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我寫了一篇短篇小說《山地回憶》,發(fā)表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上。”是一篇構思精巧、筆簡意深的佳作,是一篇反映抗日戰(zhàn)爭時期根據(jù)地軍民魚水情的精采篇章。 散文用倒敘手法,以“阜平藍”(或一雙襪子)為線索,描寫了“我”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根據(jù)地妞兒一家交往的事。這篇文章最大的特點是作者采用精彩的對話描寫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的形象。因為這一單元的文章是以“話里有話”展開的,且這篇小說不以情節(jié)曲折取勝,因而無須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語言。所以對本課的教學應從誦讀,抓住對話去解析人物形象。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認真誦讀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體會作品的語言風格。
[教學設想]
一、重視文本誦讀。本文篇幅不長,可以花不多的時間,通過誦讀,領會作品。
二、關于背景,可以在誦讀作品后由學生提煉總結,借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學生在閱讀或誦讀作品后,只須概括出,故事產生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而且是抗戰(zhàn)最為困難的時期即可,因為這兩點是這篇小說人物形象產生的依據(j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孫犁的一篇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山地回憶》。料想大家經過預習后,會對這一定性表示驚奇,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會覺得戰(zhàn)爭題材似乎不是這樣寫的。請大家一起來回憶,我們讀過哪些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這種題材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可能的答案有小說,電視,電影等等。特點無非是場面宏闊,炮火硝煙,殘酷凄慘之類。)
二、介紹孫犁及其作品
關于孫犁其人。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東遼村人。孫犁到安新縣同口鎮(zhèn)小學任教,他在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在創(chuàng)作題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積累,白洋淀成為他以后最優(yōu)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參加黨領導的抗日運動,在冀中地區(qū)從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孫犁到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區(qū)的阜平城,在剛成立的晉察冀通訊社做通訊指導工作。1944年,孫犁到延安,在魯迅文藝學院學習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參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報社工作。從1939年起,先后發(fā)表了《荷花淀》《蘆花蕩》等短篇小說,后又創(chuàng)作了《風云初記》《鐵木前傳》等長、中篇小說。
關于孫犁作品。“五四”以來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存在一條鄉(xiāng)土文學的脈絡。魯迅先生最早即被稱為鄉(xiāng)土藝術家,他本人也曾從鄉(xiāng)土文學的角度評述過文學研究會的一些青年小說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寫出這類小說。他們主要寫的是農村生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風土人情。例如魯迅等人之寫浙江,沈從文之寫湘西,蕭紅蕭軍等人之寫東北,以及蹇先艾之寫貴州,廢名之寫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優(yōu)秀作品。從這個意義上看,趙樹理之寫山西,孫犁之寫河北,各以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人物風情,繼承了鄉(xiāng)土文學的特點,進入這重要的傳統(tǒng)。但他們又有較大的差別。上述鄉(xiāng)土文學作家,當他們寫作時,都已離開故鄉(xiāng),寓居各地,魯迅先生曾將這種作品與“僑寓文學”相比。他們的作品也因之較多流露對故土的離愁別緒,懷念中還時感失落,魯迅先生曾評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許欽文“無可奈何的悲憤”,還評述到蕭軍“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面前展開”的“作者的心理”。趙樹理、孫犁等人就不同了,他們都身處故鄉(xiāng),生于斯、長于斯、生活戰(zhàn)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現(xiàn)出與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為“山藥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寫作風格,對后來寫作農村題材的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整體感知
1、讀課文,畫出生字詞。
2、讀課文,理清結構。
小說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連襪底也是用麻納的”),是故事的緣起,由見到故人引起對過去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從“就是因為襪子”至“一時覺得我對于面前這山,這水,這沙灘,永遠不能分離了”),寫“我”與女孩子在河邊相遇、相識。
第三部分(從“我洗過臉”至“紡,拐,漿,落,經,鑲,織”),寫“我”與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養(yǎng)起來的深厚情誼。
第四部分(從“當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結束),寫“我”對山地生活的紀念和妞兒一家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
四、合作探究
1、 文中寫了幾個場景?找出來并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沒有姓名,她的父親也只是稱呼她“妞兒”,這是極為普通的稱呼,幾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這是孫犁小說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幾位可愛的女子也大多沒有姓名,這說明這個或這些美麗動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區(qū)千百萬美麗動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縮影,但她或她們又絕不是一個“集合概念”,而是一個或一些有著豐滿形象的人物。我們從這篇小說的敘述和描寫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啟發(fā)學生,通過閱讀和分析,對其形象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這個女孩子有這樣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還透著點潑辣。她在河邊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臉,她就不高興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見我在這里洗菜嗎?洗臉到下邊洗去!”當她聽到“我”的“離著這么遠,會弄臟你的菜”的辯解時,更加惱火了:“菜是下口的東西呀!你在上流洗臉洗屁股,為什么不臟?”不僅毫不讓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讓人”了。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見面的情景,初看起來,這個女孩子簡直太過厲害,很不友好,很快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這只不過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說的“她不會說話”(意思是不懂得婉轉,沒有世故)。這樣寫,也有點“欲揚先抑”的意思。
文中還多次寫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籃浸進水里,把兩手插在襖襟底下取暖,望著我笑了”“說著就笑的彎下腰去”“她笑著用兩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們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齊備!’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樣的開朗、無遮無擋,就像開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燦爛、自然。
二是質樸善良。這可以從她給“我”做襪子(使她的父親沒有襪子穿了),給“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親跟著“沾光”的議論)等情節(jié)中看出。
三是勤勞能干。她不僅會干一般的家務活計,任勞任怨,而且要強好勝,什么都想學會。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縫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沒有破綻”的襪子,有了織布機,她就很快地“學習紡織的全套手藝了;紡,拐,漿,落,經,鑲,織”。這最后幾個動詞,一字一頓,很有感染力,盡管中間有些工序我們難以確定其準確含義,但我們讀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勞和智慧,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啦,依舊“喜歡新鮮東西,說什么也要學會”。
總之,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們可以知道,孫犁的小說,不論是寫孩子、婦女,還是干部、戰(zhàn)士,都始終洋溢著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現(xiàn)為在濃厚時代氣氛下人民大眾與革命者之間的血肉情誼。孫犁理解這些,熱愛這些,歌頌這些,他總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間,與他的形象共度艱辛,共享勝利。
2、分析小說的語言特點。
清新自然的語言
孫犁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現(xiàn)代文學史上,僅憑語言習慣和風格就可以判斷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數(shù)的幾位如魯迅、沈從文……孫犁無疑也是其中之一。語言,尤其是對話,是孫犁創(chuàng)作中極為精心的方面。他的語言文字總是清新、明快、流暢,能描盡鄉(xiāng)土生活的詩情畫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摯得深沉、濃郁,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文體美。缺少這些語言對話,便沒有鮮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沒有這些動人的小說。
五、布置作業(yè)
經過討論,我們對孫犁的小說藝術有了初步的認識,建議同學們通過閱讀、上網等手段進一步閱讀孫犁的作品以及有關孫犁的評論,可以嘗試寫一篇關于孫犁的分析報告,也可以以“關于孫犁”為話題,寫一篇讀書報告或文學評論,然后大家來交流。
【板書設計】
山地回憶 孫犁
“我”(戰(zhàn)士) 善良、體恤百姓(軍)
軍民魚水情
妞兒 爽快率直、質樸善良、勤勞能干、體貼戰(zhàn)士(民)
【教學反思】
對這篇文章的教學我只設計了兩個問題。小說就應該從概括人物形象著手。對于這篇小說因為對話較多,學生也愿意去讀去說,在我們班一堂課下來倒也沒有多費勁。但由于兩個班的同學在學習上沒有共同的習慣,在四班講的時候我真的費了很大的勁,無論怎樣,這個班的同學都是無法調動起來。本來一堂課的內容我用了將近兩節(jié)。看樣想當一個好的老師真的不容易。我清楚我講課的激情不夠,自然學生的積極性也難調動起來。以后在教學中得在這個方面多下功夫了。
【九年級語文上冊《山地回憶》說課設計】相關文章:
《稱贊》說課設計03-07
《可貴沉默》說課設計08-04
《花鐘》說課設計03-07
《賣木雕的少年》說課設計03-20
《藤野先生》說課設計03-08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歡慶》說課設計12-14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永生眼睛》說課設計10-15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草原》說課設計01-12
等我也長了胡子說課設計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