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說課稿初中范文(通用15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初中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初中 篇1
一、 說教材
本節內容是蘇科版八年級下冊第九章運動與力第1節二力平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內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學中的重點之一。第八章《力》,為學生學習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的關系以及壓強和浮力知識的重要基礎,所以,本節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觀察,熱衷于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3)進一步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并對物體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過組織實驗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通過運用知識分析實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從實際現象中分析并獲得物理規律的推理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平衡現象,初步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和諧相處的情感。
四、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的重點,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五、教法與學法
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教法,
觀察現象、親歷實驗探究、小組協作、討論歸納的學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通過幾幅圖片(如靜止在桌上的花瓶、黃山飛來石等)引導學生分析它們分別處于怎樣的狀態?它們分別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由生活中見過的事物和手指支撐起杯子和傘的有趣實驗引入新課,覺得新奇有趣,學習積極性被調動。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目的明確,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課教學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學
分析課本圖9-1中的各種物體的狀態、受力情況。學生上黑板畫受力示意圖,既復習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圖”的畫法,又調動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和積極性。
由學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狀態”及受力情況。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這時用“搶答”的方式使學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對“平衡狀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的教學
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于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么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么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為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欲望。
1、實驗步驟: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不直接告訴學生該如何實驗,而是引導學生“探究木塊或小車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掛在空中小車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慮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響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物體作為研究對象呢?”展開討論,考慮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紙片、鉤碼等作為實驗器材。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步步誘導,層層遞進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問題。
讓學生更多角度地參與學習活動。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變灌輸教學為引導學習。
2、進行實驗:為了克服學生實驗的盲目性,實驗前按①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相同的鉤碼;②在細線的兩端懸掛質量不同的鉤碼;③把卡片扭轉一下,使兩個力的作用線不在同一直線上;④將卡片從中間剪開,四步對學生提出要求,使學生思維清晰,明確目的。
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后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化解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說小結
這節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以觀察平衡現象為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發展了能力。
六、說作業
作業要盡量少而精,既達到鞏固本節課重難點的目的,又不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說課稿初中 篇2
一、說教材
《夜晚的實驗》講述了科學家從蝙蝠飛行的現象上發現了超聲波,并利用這個科學成果造福人類的事實。這篇課文是本冊第四單元“探索與發現”的典型例文,課文條理清晰,語言通俗易懂。
二、說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語言環境,懂得課后作業中“瞎子”、“穿透”、“聽”等詞的意思及其所帶引號的用法。
認知目標:學會3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情感目標:通過朗讀復述等一系列語言訓練,感受并學習科學家細心觀察,大膽實驗,不斷利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
三、說重、難點
1. 在教師的指導下,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 在課文的學習中,體會斯帕拉捷科學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在課文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從小愛觀察、肯動腦的良好習慣。
四、說考點、易混點
考 點:斯帕拉捷的4次實驗分別是怎樣做的以及結果是什么。
易混點:區別“靈巧”與“輕巧”、“敏銳”與“敏捷”
五、說學法
六年級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學習了《讀書做記號的學問》和《精讀和略讀》,初步掌握了一些讀書方法,通過讀書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主動參與、樂于探索、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
六、說教法
在突破認知目標時,我采用自學檢測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有些學困生適時點撥,不理解的詞語運用聯系上下文及的方式來解決,生字回憶以前學過的形近字來比較學習,以達到溫故而知新。
在突破能力目標時,采用合作探索法,小組內自由讀課文,分自然段輪流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在讀的過程中,自己提問題,小組內探討,最后全班集體交流,分項讀書收獲。
對于情感目標,主要培養和感受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就采用自讀自悟法及互動式教學法,全班同學交流討論后,由教師布置新案例,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精神。
七、說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是一片有關實驗的文章,但作者在敘述中語言組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和想象空間,這樣的描述,這樣的跳躍,卻給學生的質疑、思考、探究、創新留下了極大的空間。于是我對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一、話說科學,誘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上科學課嗎?為什么?你們知道科學的任何一次發明、發現都是從哪兒開始的嗎?
2、師:課文《夜晚的實驗》講的就是一個科學家發現的故事,讓我們一塊去經歷一下科學家發現的過程,同時探究一下課文在表述這個故事時有什么特點,好嗎?
二、整體把握,梳理線索。
1、師:下面請同學們自讀一下課文,想一想:
①課文講了誰?什么時候,看見了一個什么現象?
②這位科學家一共做了哪幾次實驗?這些實驗都是從哪兒開始的?
注:學生交流時,可讓學生把“人物、時間、現象、疑問、實驗”的有關內容寫在黑板上。
2、師:你能把這些疑問處都找出來嗎?
三、讀中誘疑,轉換創新。
1、師:下面我們來研究第1次實驗和第1個疑問之間的關系好嗎?
誰愿把第2自然段讀一下?(指名數人讀)
2、師:再請同學把第1個疑問句讀一下。(可找兩三人)
3、師:你們覺得科學家斯帕拉捷所做的第一個實驗,是從這個疑問開始的嗎?
注1:如果學生聽不懂,可換個角度:假如你就是斯帕拉捷,你看到這個現象,產生這個疑問,會馬上就去做這個蒙眼睛的實驗?
注1:這個問題拋出后,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是”,一種是“不是”。可讓學生說說理由,展開矛盾,讓同學們仔細聽辨,哪部分同學說得更有道理。
4、師:可是,作者寫了斯帕拉捷的這個疑問后,卻緊接著就寫了斯帕拉捷做的第1個實驗。這樣寫,你們覺得合適嗎?
注:不管是說合適還是不合適,都要說出理由,這樣就有可能自然地說到第3自然段的有關內容上。
5、師: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作者在這里有沒有說清,如果認為說清了,能說說作者說清了什么嗎?
注:學生可能會說作者在這里說清了第1次實驗的理由或假設,教師可在原有板書中添加“假設”。
6、師:假如我們要改變一下作者這樣的表達方式,你覺得可以怎樣改?
注1:學生會把假設的內容放在第1句疑問后說。當學生在嘗試語言轉換再創時,教師要引導其他學生聽,思考怎樣把表達清楚意思、恰當使用句式。
四、讀中質詢,感悟再創。
1、師:請同學們讀讀第2次、第3次、第4次實驗的描述,你覺得這三次描述中,哪些地方可說得更清楚點,讀過以后和同桌交流、商討一下,行嗎?
2、學生集體交流。
注1:學生繼上學習后,一般能發現第2次和第4次實驗的描述缺乏一定的假說。交流時可讓學生說清文字的描述缺失了什么。
注2:當學生在語言重組和再創時,可引導學生注意添加有關假說的句式,要多樣化,盡可能不與上面的句式雷同。
3、師:通過這樣幾次實驗,斯帕拉捷終于發現蝙蝠是靠聽覺來辨別方向,確認目標的。請同學們想一想:科學發現一般要經過哪幾個過程,才能有所發現,獲得結果。
注:這一步著重是讓學生再梳理一下科學發現的全過程,體味科學研究就是從身邊的現象開始,從疑問開始,進而提出假說,不斷實驗,逐步逼近實質的過程。
五、再讀感悟,發現意義。
1、師:作為一個科學實驗,是不是僅僅為了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7—9小節,想想科學家為什么對蝙蝠飛行的秘密還要繼續研究下去,目的何在?
注:學生可能會馬上說到“發明創造,造福人類”這個目的上去,教師可引發學生再讀第8自然段,想想繼續研究的目的,首先應是什么。
2、師:能說說科學家對其它事物或現象的研究,從中發現了什么而發明創造,造福人類的事例嗎?
六、回顧小結,誘發再探。
1、師:讀了這個故事,研究了這篇課文語言文字的特點,你有哪些啟發和收獲。
注:這里的回顧、小結,不應僅僅指向教材內容所呈現的科學發現過程,以及科學家所持的態度和精神,還應引導學生回顧自己在對課文表達的學習上,有什么收獲和啟發,以讓學生建構一種批判、反思、深究、再創的學習品質。
2、師:課后有這樣一個習題,讓我們也來探究一下好嗎?(出示課后練第4題:讀一讀,說說下面句子中引號的用法。)
⑴那幾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⑵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聽”到沒有聲音的物體呢?
注:探究方式可小組合作,也可獨立完成,但交流時一定要讓學生充分說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交流中辨別、區分、選擇。同時還可有機引導學生搜尋相關資料,證明個人見解。
七、展示圖片,啟發聯想
1.人類從動物身上揭開了許多奇妙的現象,并受到啟發發明了許多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如人們從魚的身上受到啟發,發明了潛水艇,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你知道多少呢?請寫下來。(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報紙或者上網查找,或者問問爸爸、媽媽去更多地了解)
2.平時在自然課上,同學們一定看過或者參與過一些實驗,你能把其中的一個實驗的過程生動地寫下來嗎?(注意按順序、步驟來寫,寫清楚每一步做了什么,讓人一看就明白)
八、板書設計
夜晚的實驗
蝙蝠夜行 引起好奇
蒙住眼睛 輕盈敏捷
堵住鼻子 輕松敏捷
多次實驗全身涂漆飛行不受影響結果
堵住耳朵 碰撞跌落
引起探究 帶來巨大恩惠
說課稿初中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法律規范經濟行為"是八年級思想政治第三課的第二框題,本課第一框題主要從理論(法律、法制)的角度講了憲法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規定,第三框題主要從實踐的角度講依法打擊經濟犯罪的幾種類型。本框主要介紹我國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規則以及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要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它主要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說明如何規范經濟行為在全課中具有承上啟下、前后銜接的作用,學好本框對理解全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使學生初步了解經濟常識,對學生今后參與經濟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教學目標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我國規范經濟活動的幾個重要法律法規的名稱。
理解:各種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要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能力目標
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所為,對照有關法規,具有初步的正確判斷多種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是否依法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
思想覺悟目標
使學生懂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離不開法律的道理,提高自己關于法律對經濟建設起重要作用的認識,使學生懂得在經濟活動中要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經濟活動的參與者都要依法自己的行為。
確立依據:經濟建設需要良好的經濟秩序,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依法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經濟秩序,從而促進經濟的快速有序發展。所以把它確定為重點。
教學難點:法律規定我國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規則。
確立依據:概念抽象,學生的知識容量較少,思維能力不強,涉及經濟活動的范圍較小,所以把它確定為難點。
二、說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法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看電視、購買消費商品、參與經濟活動、接觸一些經濟現象,并產生一定的思考,對經濟活動有感性的認識,因此學生對學習本課內容感到需要和興趣。但八年級學生沒有直接參與經濟建設工作,只參與一些簡單的經濟活動,分析判斷能力不強,對理解經濟活動的規則、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本框題在教學中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采用指導閱讀法、講授法、討論法,通過展示材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歸納結論,并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進行。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對本框的學習主要通過閱讀思考、討論,結合教師歸納講授掌握知識并提高分析判斷能力。
四、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我選擇了多媒體展示以下資料:材料一:課本P44山西假酒中毒案。材料二:課本P39小天鵝公司重信譽。讓學生思考并討論:這兩則材料說明了什么?你的感受如何?教師歸納并導入新課:任何人從事經濟活動都要遵守法律,只有如此,買賣才能生財,贏得人們的信任與稱贊,你的行為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引出新課--法律規范經濟行為。
這樣的新課導入:能使學生從感性材料中得到感性認識:經濟行為需要法律的規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引導學習,解決目標
(一)法律規定我國經濟活動中的各種規則
首先我提問: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王青華等人的行為是違法的,受害者應該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那么,依據那些法律判斷經濟行為是否合法?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判斷經濟活動主要根據民法通則、經濟合同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
投影:
1、規范我國經濟活動的幾部重要法律
民法通則
經濟合同法
產品質量法
反不正當競爭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投影:
2、法律規定我國經濟活動的各種規則
平等
公平
誠實信用等
我利用材料二小天鵝公司重信譽,引入法律規定的經濟活動規則,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
法律規定我國經濟活動的各種規則是本課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難點,我設計了一個分組討論的活動。
討論活動的內容:應該如何理解法律規定我國經濟活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各種規則(要求:依據材料一、材料二或自己的耳聞目睹,前后座同學分組討論。)
教師點評,并依據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我通過舉一些現實經濟活動中人們深惡痛絕的欺騙性交易行為的例子,即:"反面實例".由同學們進行討論、分析,總結出規范我國經濟活動的各種規則是"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等。例如:當前市場上的"虛假廣告"、各種形式的"打折狂潮"、"降價風暴"等。
通過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二)法律規定經濟活動的所有參與者必須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投影:
1、經濟活動的參與者
生產者
銷售者
消費者
結合材料一,引導學生分析、掌握參加經濟活動的人們有三類: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
2、經濟活動參與者依法規范自己的行為
它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以下方法突破。 在分析"生產者"、"銷售者"時我首先出示山西假酒中毒案中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其中的生產者、銷售者的違規之處及其危害,然后我根據上述材料,讓學生說說生產者、銷售者在經濟活動中應當遵循哪些要求?學生回答后教師作簡要說明,然后請學生根據教材上列出的其他要求,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類似的違法經營者,并談談體會。對"消費者",我結合《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3.15消費者權益保障日,說明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可請學生適當舉例說明消費者受保護的一些例子。教師可作適當點撥。教師歸納小結。
課堂小結
再以幻燈出示時政:我們國家的強化產品質量管理,規范經濟活動行為上又有重大舉措,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而作為我們每一個公民,既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同時也要敢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敢于同各種經濟犯罪現象作斗爭。下一課我們將專門介紹如何依法打擊各種經濟犯罪。
說課稿初中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江蘇牛津中學英語教材9A第3單元Teenage problems中的Integrated skills局部。本單元通過青少年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擾這一主題,引出話題,談論話題。由于同學對這一話題極感興趣,我在教學中準備使用多種教學手段設置情景,有效地把單詞和句型情景相結合,注重聽說訓練,使語言點的訓練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達到靈活運用,學以致用的目的。
2、教學目標:
依據英語新課標所提出的總目標并根據本年段同學認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a、 能聽懂、會說、會讀和會拼寫單詞和詞組.
b、能聽懂、會說、會讀和會寫句型.
c、 能正確地聽懂、掌握A板塊前半局部聽力內容,并能以較好的語音語調流暢地朗讀后半局部的課文填空。
d、能用本課所學語言討論青少年中存在的問題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拼讀本課四會單詞和句型,能流利地用所學句型進行情景會話。
二、說教法和學法
根據我對《英語課程規范》的理解和九年級同學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我將教學本課的指導思想確定為:讓同學主體參與,主動探究,合作互動,充沛發展。具體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
通過設置較為真實的情景,使同學發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起同學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引導同學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促進同學的語言能力和情感、意志、想象力、發明力等整體發展。
2、小組學習法:
每4人一組,可兩兩交流,也可自由選擇,在互動中互相啟發發生思維的碰撞。同時注意保證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學習,培養同學與伙伴合作的意識和戰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3、練習法:
把大多課堂時間留給同學,使同學在多信息、高密度、快節奏的靈活操練中拓寬學習渠道。
另外,考慮到B板塊為對話教學局部,我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主要偏重于同學朗讀能力的培養,在訓練聽說的同時加強朗讀指導,一方面可以培養同學朗讀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檢查同學對課文理解的情況,進而培養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說教學程序
1、對話導入,學習新知
a、 以“Teenage problems”為主題和線索組織教學。課前在教室里頭稍作安排,背景音樂的選擇體現了牛津初中英語板塊之間的自由組合,也為后面的教學做了一個提早滲透,這樣,同學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本課的學習,接著我向同學展示課件,引出青少年問題的話題,同時教授新詞。由介紹同學自身的問題入手無形中拉近了與同學的距離,使同學備感親切。
b、在同學展示自身作品的語境中,用多種手段,如:作品、圖片、照片、簡筆畫等出現。同學邊學邊進行聽、說、拼讀和運用,堅持循序漸進,由易而難的原則教學新知識。
2、鞏固拓展,強化新知
a、 在情境中不時使用新句型,同學不只學會了新的詞組,而且不可防止地涉和到了舊知。同時也激發了同學的求知欲,想學更多的有關的詞匯來介紹自身的問題,并向他人尋求有效的建議和意見,達到了學中用,用中學的目的,給予他們勝利的樂趣。
b、仍以“Teenage problems”為場景由同學分小組自創小對話進行扮演。要求問到前面所學句型并要求用到本課時所學的交際用語。通過這樣的練習形式讓同學主體參與,同學的思維處于積極興奮的狀態,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指導朗讀,感知課文
a、 在小對話扮演告一段落時,自然導入A局部對話教學。然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同學感知課文,為了讓同學在聽的過程中有所偏重,引起他們的有意注意,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聽。
b、播放錄音再感知課文,以選擇題的形式檢查同學理解課文的情況。
c、跟讀課文,為防止反復朗讀時的過于枯燥,設計小小配音員的訓練環節。
d、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指導同學在朗讀時利用手勢、表情、動作、聲音等手法,以加強語言的表示力,更生動地傳達說話人的思想和感情,使同學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更深地理解對話內容。
4、面向全體,作業分層
為了滿足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同學的需求,在作業安排上我嘗試進行分層教學即讓程度較差的同學做a類作業;程度中等的同學做b類作業;程度較好的同學做c類作業,當然,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特出息行自由選擇。
a、朗讀并謄寫要求四會掌握的單詞和詞組;
b、聽錄音,朗讀課文,并根據所學話題進行自由交談并形成文字稿。
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爭取讓每一個小朋友都學有所獲,從而達到激勵全體同學努力學習的目的。
說課稿初中 篇5
一、關于教材:
1.教材內容:本節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
2.教材簡析:在學生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透鏡,感知透鏡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課上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和學習它們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安排小組合作制作,既使小組間形成適當的競爭,又可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3.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是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基礎上,進一步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樣安排順序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節課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也能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積極性。
4.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與技能
(1)了解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初步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模擬照相機的制作和使用,獲得成功的愉悅。
(2)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實際的意識。
5.教學重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
(1)經歷制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了解照相機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本節的難點是:
(1)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采取探究法、實驗法、情景教學法、演示法、練習法,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
三、說程序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屬于學生的”,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我本著以探究學習為載體和主線,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導入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課堂探究、難點突破、課堂小結與學習評價、教師小結等環節以達到“以活動促發展”的目標。具體操作是:
(一)、創設教學情境,導入學習目標
播放多媒體課件,觀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圣火的相關圖片,了解圣火采集的方式。組織學生討論體育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我國第七屆殘奧會用凸透鏡采集圣火的畫面,引入凸透鏡。組織學生交流有關生活、學習和生產中用到的透鏡的實例,教師評價后明確本節學習目標:學習《生活中的透鏡》。
(二)、引導學生課堂探究
學生探究一:照相機成像
1、用多媒體再現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師啟發說明:如果沒有凸透鏡就沒有照相機,包括數碼相機和攝像機;如果沒有相機我們就無法留住這些精彩的畫面!關于照相機,你想了解什么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積極思考并提出問題。教師及時引導,給予鼓勵。)
2、多媒體出示照相機的構造,探究:
(1)鏡頭、調焦環、光圈環、快門、閃光燈的位置及作用。
(2)照相機成像光路圖及成像特點。
3、小組活動:制作模型照相機,并根據課本內容及投影畫面以小組完成下列活動:
(1)拿起自制的照相機,對著大屏幕(教師播放畫面),拉動紙筒,改變透鏡和半透明紙的距離,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給同學們。(體會成功的愉悅,對于做不好的組教師給于指導。)
(2)競賽:以小組為單位,請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評選全班最佳照相機。
(3)以小組評價這次活動,有哪些不足及優點,并提出改進意見。(鼓勵有創意的發現)
4、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照相機工作原理(強調關鍵地方的光線途徑、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5、拓展延伸
6、教師引導:通過凸透鏡,可以將很大范圍的景色縮小在一張小小的底片上,同學們想一想,通過凸透鏡可不可以把小小的底片上的景色放大成像呢?
學生探究二:投影儀成像
1、教師演示通過凸透鏡讓燈絲變大,啟發學生思考利用凸透鏡這一成像特點可以做些什么。
2、多媒體出示投影儀構造,探究
(1)投影儀的構造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強調平面鏡和螺紋透鏡的作用)
(2)猜一猜:將投影片“F”放在投影儀的載物臺上,顯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將會如何?
3、演示:(教師演示,學生認真觀察)
將投影儀上的平面鏡取下,投影片F放到載物臺上,調節鏡頭(可以讓學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圖案的清晰的像,觀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與物體在透鏡的同異側。再將平面鏡裝上,觀察像的位置,啟發學生分析平面鏡的作用。
4、利用多媒體演示幻燈機工作的原理(強調光路圖、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
5、拓展延伸
學生探究三:放大鏡
1、教師組織學生活動:把玻璃放在書上,觀察字跡的大小,然后將水滴在玻璃上,觀察字跡大小,讓學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為什么水滴可以讓字跡放大。
2、學生拿起桌上的放大鏡,邊看邊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拿起桌上的放大鏡看書上的字,觀察書上的字字是否永遠呈放大正立的像?大體什么時候才會放大?
(2)學生描述該像的特點。
(3)要想使放大鏡所成的像更大些,該怎樣調節放大鏡的位置?
3、利用多媒體演示放大鏡成像的
原理(強調光路圖、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虛實)。
4、拓展延伸:
(三)、難點突破
1、多媒體顯示凸透鏡規律規律情景示意圖,引導學生總結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成像特點,組織學生探究:
(1)為什么同一個凸透鏡有時可以把很大范圍的景色縮小在一張小小的底片上,有時卻又可以把一張小小的膠片上的景色放大?有時通過凸透鏡成的是實像,為什么有時卻又成了虛像了呢?(強調凸透鏡成像光路圖及成像特點)
(2)實像和虛像區別是什么,各有什么特點?
根據提示以小組分析實像、虛像特征,教師啟發學生從以下方面考慮:a、是否由實際光線匯聚而成;b、能否用光屏承接;c、能否用眼看到;d、在凸透鏡成像中,實、虛像與物在透鏡的同異側。
2、學生對凸透鏡成像特點和實像、虛像特征進行總結,教師給予指導、評價。
(四)、課堂小結與學習評價
學生交流自己在這節課上的收獲或學習體會。
(五)、教師小結
1、評價本節課學生表現(從知識學習、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
2、教師啟發:這節課上關于凸透鏡成像的特點有的是通過同學們自己簡單的實驗得出的,更多的則是通過多媒體演示顯示的,到底本節課所講的凸透鏡成像規律及成像特點是否成立,我們還必須進行認真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精神),下節課我們就來進行關于凸透鏡成像的實驗(激發學習下節的興趣)!
四、板書設計:
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像的情況應用
倒立/正立放大/縮小實像/虛像
大于2倍焦距倒立縮小實像照相機
在2倍焦距和焦距間倒立放大實像投影儀
幻燈機
小于焦距正立放大虛像放大鏡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五、教學反思
我們的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相信學生有巨大的潛能,不是過多地干預,過多地束縛,過多的包辦代替,充分放手,多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放飛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獲取真知。
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去完成實驗,自主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機會。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后,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說,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個性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以上是我在設計和執教時的初衷和感受,不周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指正!
說課稿初中 篇6
一、教材分析
《重力》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也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是以后學習壓強,浮力,功等知識的基礎,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純樸上進,但對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通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目標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和學情分析,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錘線的應用,知道重心并會畫重力的示意圖,理解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培養學生“猜想、設計、操作、分析論證”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敢于創新的精神,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難點:重力的方向及重錘線的應用。
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多個鉤碼、細線、小重物、重錘線、橡皮泥,質量相等的鐵塊、鋁塊,刻度尺,斜面,光盤。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如下幾個環節:
四、教程分析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 引入新知(約5分鐘)
1、首先教師做演示實驗,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并思考?從而使學生了解什么是萬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實例的引入,類比聯想,讓學生體驗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物理天地,鼓勵學生要向牛頓那樣善于觀察生活、思考問題,將來能夠學有所成,喚起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約22分鐘)
2、 重力的大小(重量)
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教師演示測重力的方法。
(1)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2)科學猜想: 針對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猜想,學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大小)、密度(材料)、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請學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學合理。然后各組匯報探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實驗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質量為50克數量不同的鉤碼的重力,并把結果記錄在書中的表格內,然后引導學生以質量為橫坐標,重力為縱坐標作出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圖象,并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
(4)分析論證: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個定值用g來表示,約為9.8牛/千克,在粗略計算時,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大膽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數學圖像來解決物理問題,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體現了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一基本理念。)
3、重力的方向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演示實驗:物體自由下落,用細線把小重物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自由下垂的方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這個知識有一個重要的應用——重錘線,它是建筑工人砌墻時用來校準墻壁是否豎直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時教師先根據教材插圖13.2-6進行講解,再讓每組學生利用重錘線進行操作,看教室的墻壁是否豎直,窗臺、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從而得出重錘線其實是應用了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這一性質制成的。
學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誤認為跟接觸面垂直,為了糾正這種錯誤,教師做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分別懸掛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兩條重錘線方向是否相同?與水平桌面和斜面是否垂直?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讓學生觀察“想想議議”中插圖 ,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對重力的方向有進一步的了解。
(設計意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這一部分的教學,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的方法。重錘線是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對它的學習,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力求突破難點。)
4、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這個內容比較抽象,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這個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個小實驗:怎樣用一個手指把刻度尺托起來?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再向學生說明重心的位置不僅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而且還和材料是否均勻有關。人在不同姿態時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幾何形狀改變了。
對于材料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重心就是這一物體的幾何中心,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細均勻的棒等質地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并畫出重力的示意圖。同時向學生展示光盤,說明有的物體重心不在物體上。通過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便對重心有了一個具體的感知。
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物體,重心位置的確定比較困難,利用懸掛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勻或形狀不規則的較薄物體的重心。
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不倒翁”“高空走鋼絲”“交通部門為何規定不允許運輸車輛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識,體現了物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設計意圖:利用實驗幫助學生建立了“重心”這個較難理解的物理模型,并應用于實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第三個環節:內化提高,實際應用(約10分鐘)
自我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設計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感悟收獲、課堂小結(約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反映的不僅有知識與技能的達成情況,還有過程的體驗、方法的獲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第五個環節:布置作業、鞏固升華(約1分鐘)
A組:教材59頁,1、2、3、4題
B組:寫一篇科學小論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將會是什么樣的?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鞏固提高,學會科學想象。符合新課標“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基本理念。)
五、教法和學法分析
在以上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啟發式教學,通過類比聯想、引導發現、直觀演示、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小組合作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發現物理規律。同時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物理情景具體化、形象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觀察和實驗等物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促進學生實現本節課的目標。
六、評價分析:
本節課我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采用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方式,注重科學探究,力求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拓展,智力得到開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樹立學好物理的興趣和信心。但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又常常受到課堂氣氛,突發事件的影響,所以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隨機應變,調整好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說課稿初中 篇7
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本節選自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三章第三節。本節課主要通過幾個簡單的引例來說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數來表示,這些數是1,0和大于0小于1的數,由此給出概率的定義,導出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本節設置的幾個例題目的主要是鞏固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通過具體情境了解必然事件、不確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并在具體情境中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意義,會用例舉法(包括列表、畫樹狀圖)統計在簡單問題情境中可能發生的事件的種類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可能性事件的進一步學習和提高。有關概率的概念,本教科書將在八年級下冊學習“頻數和頻率”的基礎上,主要安排在九年級上冊學習,因此學習本節課主要是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說目標
1.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內容和大綱要求,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概率的意義。
(2)了解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公式。
(1)會辨別等可能事件。
(2)會用例舉法(包括類表、畫樹狀圖)計算簡單事件發生的概率。
(3)進一步認識游戲規則的公平性。
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及進一步探索的樂趣,進一步加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思。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概率的意義及其表示。
難點:等可能性事件發生的條件比較復雜的情況下計算概率。
說教法
1.教法分析
基于本節課的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將采取發現與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精心編排、設計題目,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達到面向全體的目的。
2.學法指導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學習數學的主旨。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教學情境,導出概率公式,教學中通過大量的實際例子,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等可能性,怎樣認識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擴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引例小花、小君和小芳三個朋友準備一起出去玩,她們要玩跳大繩,兩人搖繩一人跳。小花愿意先搖繩,但小君和小芳都想先跳,于是她們決定用抽簽的辦法來決定:做4個紙團,其中只有一個紙團里寫有“跳”字,由小君從中任取一個紙團,抽出有“跳”字的紙團,就決定由小君先跳,這個辦法公平嗎?如果不公平,怎樣改正才會使之公平?
2.師生互動,探討新知
從引例中得到,在客觀條件下使小君、小芳兩人抽到“跳”的可能性大小相等(也稱機會均等),那樣才是公平的。而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指明可能性大小的情況,我在教學中舉了一些描述實際生活中有關可能性大小的幾個例子:
(1)小明百分之百可以在一分時間內打字50個以上.即小明在一分時間內打字50個以上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2)小華不可能在7秒內跑完100米.即小華在7秒內跑完100米的可能性是0.
(3)通過隨機搖獎,要把一份獎品獎給10個人中的一個.每人得獎的可能性是十分之一.
接著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獨立舉一些類似的例子。
最后教師歸納出概率的定義。在教學中給出概率的定義后,我還要求學生回答引例中3個事件發生的概率。
接著教師給出一個求事件發生的概率公式:P(A)=事件A發生的可能的結果總數/所有可能的結果總數。著重強調學生容易疏忽的適用條件: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結果的可能性都相等。還可請一些學生再舉一些實例來說明這些辨別各種可能性是否相等。
3.講解例題,綜合運用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在弄清等可能性的含義后,我設計了以下一個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概率公式的理解。
多媒體顯示:任意拋擲一枚均勻的骰子,當骰子停止運動后,朝上一面的數是偶數的概率是多少?是正數的概率是多少?是負數的概率是多少?
教學中,教師著重講清解法的思路和方法步驟:
(1)先分析判斷是否使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
(2)統計所有可能的結果數和所求概率事件所包含的結果數。
(3)把它們代入公式求出概率。
1.練習反饋,鞏固新知
練習(1)從你所在小組任意挑選一名同學參加詩朗誦活動,正好挑中你的可能性是多少?
(2)轉盤上涂有紅、藍、綠、黃四種顏色,每種顏色的面積相同。自由轉動一次轉盤,指針落在紅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指針落在紅色或綠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練習2(搶答題)
(1)一個布袋內有8個紅球和2個黑球,它們除顏色外都相同.求下列事件發生的概率:
①從中摸出一個球,是白球
②從中摸出一個球,不是白球;
③從中摸出一個球,是紅球;
④從中摸出一個球,是黑球
(2)20瓶飲料中有2瓶已個過了保質期。從20瓶飲料中任取1瓶,取到已過期的飲料的概率是多少?
(3)一次問題搶答的游戲中,每個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1個是正確的。搶答者隨意說出一個選項,這個選項恰好是正確答案的概率是多少?
2.變式練習,拓展應用
多媒體顯示:一個紅、黃兩色各占一半的轉盤,讓轉盤自由轉動2次,指針2次都落在紅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一次落在紅色區域,另一次落在黃色區域的概率是多少?
6.反思總結,布置作業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所學知識,反思有什么樣的收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讓參與反思的學生更多,在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然后布置作業,有助于學生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說課稿初中 篇8
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 ,所選用的教材為廣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與學法、說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來談談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級第 章第 節的內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本節內容是 。一方面,這是在學習了 的基礎上,對 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為學習 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是進一步研究 的工具性內容。鑒于這種認識,我認為,本節課不僅有著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理解、熟記、初步掌握、會運用 對 進行 等;
能力目標:通過 的學習,培養學生圖表分析、類比歸納的探究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觀察、判斷、合作、探究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體會地理學習的獨特性,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并且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說學情
從認知狀況來說,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 ,對 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打下了基礎,但對于 的理解,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深入淺出的分析。
從心理特征來說,七年級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著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說教法與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
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流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原則。
此外,根據地理教學的特點以及農村教育的特點,我將采用地理教具、地圖冊輔助教學,直觀化教學,有利于學生形象的掌握所學知識。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地理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以問題串的形式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設疑,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2)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現代地理教學論指出,xxx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里,通過 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 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基本把握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此時,他們急于尋找一塊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體驗成功,于是我把學生導入第 環節。
(3) 強化訓練,鞏固雙基
幾道例題及練習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各有側重,其中例1……例2……,體現新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學生在地理上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理念。這一環節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內化知識。
(4) 小結歸納,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只是、方法、體驗是那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么三個問題:
①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②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么;
③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數學的方法?
(5) 布置作業,提高升華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我將采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況、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的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晰,重點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謝謝各位老師。
說課稿初中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課選用了具有濃郁日本音樂特點的民歌<櫻花>,這是學生首次接觸日本音樂。在演奏形式上選用了合唱曲和器樂曲,做為以民歌櫻花改編的合唱曲和器樂曲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相同音樂采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既擴充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也幫助了學生認識改編樂曲的幾種常見的方法。
做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風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間音調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生動地展示了日本人民珍愛櫻花,趁三月春光結伴前往觀賞櫻花的喜悅心情,也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美好的統一。
2、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歌曲的`獨唱、齊唱、合唱、器樂演奏等形式,讓學生感受相同音樂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2)辨別器樂改編曲運用了哪些手法,初步嘗試改編歌曲的演唱形式。
3)感受日本民歌的風格特點,了解日本的風土人情。
4)針對學生年齡小,對于音樂形象較易理解的歌曲學生較喜歡,對于器樂曲缺少認識,希望通過欣賞與比較,培養學生欣賞器樂曲的能力。
3、重點、難點:
1)相同旋律的不同表現形式。
2)認識改編曲的幾種主要方法,并能夠加以運用。
二、說教法
1)問題聆聽法:
這節課我抓住歌曲的節奏特點,借助日本民間舞蹈動作體驗歌曲平穩的節奏,優美舒展的旋律,通過邊聆聽歌曲邊觀看各種有關日本風土人情的畫面,讓學生根據畫面說出是哪一個國家的歌曲,并試為歌曲起名字,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歌曲模唱法:
歌曲教學以模唱為主,分樂句聆聽歌曲旋律進行歌曲的學習。
3)視覺圖象法:
在樂曲欣賞的同時,通過各部分音樂的變化配以不同的畫面,給學生視聽結合,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形式。
4)對比欣賞法:
合唱曲與器樂曲之間的對比欣賞,感受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現方法。并嘗試將器樂改編曲的表現方法運用到歌曲的改編中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音樂改編的幾種方法。認識到音樂的學習不是單純、唯一的繼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有更為豐富的改變,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
主題歌曲與劇情的關聯,使學生較直觀地理解主題音樂的作用。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選擇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年齡特點,我在學法的指導上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主要通過“看”“聽”“唱”等要素,讓學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緒。通過列出表格,直觀地對比分析的方法,使學生自主地得出結論從而來完成能力目標,最后通過親身體驗,驗證結論,進一步加深對改編曲的認識。
1)聽、畫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聆聽樂曲與選擇畫面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相同音樂的不同變化,并能夠借助不同的畫面區分各種音樂演奏形式的變化。
2)實踐探索法:
以探索的方法進行學習,在聆聽與比較的基礎上認識和了解改編曲的幾種常用方法,并能夠在實踐中加以運用。通過與教師在共同聆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四、說教學程序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1、聆聽歌曲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通過教師選用的各種有關日本人文景色的畫面,邊聽音樂邊說出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歌曲。
2、我為歌曲起名字
以為歌曲起名字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聆聽歌曲,從中了解歌曲的含義。從歌詞中理解到日本的國花是櫻花,日本人民每到三月時都會到戶外去賞花,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良好品質。
3、歌曲模唱
這個環節教師運用歌曲模唱的方法,讓熟悉歌曲的旋律,為下一步的欣賞打下基礎,并在學生演唱的過程中進一步與學生共同推敲歌曲應有怎樣的歌名,選取出較有創意的想法,更能表達歌曲的內涵。
三、欣賞合唱曲《櫻花》
三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備分辨歌曲演唱形式的能力,通過聆聽合唱曲,讓學生試說出與教師的演唱以及同學的演唱有什么不同,從而復習了獨唱、齊唱與合唱三種不同的演唱形式。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歌曲在演唱中力度有怎樣的變化,能夠做簡單的模仿。
四、欣賞器樂曲
讓學生分辯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歌曲旋律一共出現了幾次,可以用不同的畫面來表示,說出你是通過什么形式來區分的。
運用帶問題欣賞音樂的方法,即可培養學生正確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又可讓學生做到有目的的參與音樂活動。在欣賞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借助手勢或是畫圖的形式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很有幫助的。從而讓學生認識和感受相同旋律的音樂,不同的表現形式。這首器樂改編曲通過器樂獨奏、不同的器樂獨奏、幾件樂器的合奏等形式,并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變化。
五、改編歌曲
在聆聽和了解器樂曲改編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方法改編歌曲的演唱方法。根據樂曲中不同演奏樂器、各種樂器的組合以及在速度、力度上的變化,引導學生在歌曲的演唱上也運用這些方法對歌曲進行改編,將掌握到的新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比如可以運用獨唱、器樂演奏、齊唱等學生會的音樂表現。
說課稿初中 篇10
一、說復習內容
1、動詞時態的重要性
知道動詞是句子的脊梁,動作發生的時間不同,它們在英語中的表現形式也不同,使英語句子變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這就是動詞時態。同學們只有通過了解正確的時態才能把單詞、短語連成一體,形成活生生的句子,從而組成有生命力的篇章。因此動詞時態在英語語法中具有不可動搖、不可替代的位置,是英語語法中的基礎。初中階段應了解的時態共有八種,即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將來時、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而本節課復習的是:一般現在進、一般過去時、現在進行時、過去進行時四種,也就是兩個一般時態,兩個進行時態。
2、復習目標
本節課的復習目標如下:
A:知識目標
1) 了解動詞的三種基本形式(動詞的第三人稱單數、過去式、現在分詞)
2) 了解四種基本時態的概念、結構及基本用法
B:能力目標
通過在練習中比較學習,學會如何分析句子的時態并能正確運用基本時態寫出語法正確的句子和篇章。
C: 情感目標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同學們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培養互助互學的美德,增進同學間的友誼。
3、復習重點和難點
四種基本時態的概念、結構及用法;教學難點為如何區別四種基本時態。
二、說同學們
由于各個時態都是在以前各個單元教學中分散學習的,那時很多同學還是學得不錯,滿臉是笑。但后來由于時態的不斷增加和其他語法的不斷出現,同學們困惑了。隨著時間推移所產生的遺忘,使同學們對各種時態產生了混淆,主要是時態名稱和結構容易張冠李戴。同學們困惑了,畏懼了,怎么越學越不會?那麼怎樣使同學們對基本時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通過復習對同學們進行查漏補缺,鞏固提高,讓他們都笑逐言開就是老師的任務。
三、說教法
新課程要求同學們在“用中學,學中用”,復習課的任務是梳理知識,查漏補缺,鞏固提高。所以在教學程序上充分利用準備好的復習資料,由淺入深,步步深入;在教學方式上以練為主線,讓同學們在練中分析,練中比較,練中探究,練中互助,練中提高,練中促友誼;通過練習由混亂變清晰,由糊涂變明白,由理解到運用。
四、說學法
同學們是學習的主體,個體差異各不相同。在復習過程中,盡量發揮同學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同學們充分利用對比分析法、歸納總結法、合作探究法、互助學習法和練習法進行復習。
五、說復習過程
在復習過程中盡量通過設疑激趣引入復習;通過化整為零,展開復習;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復習質量;通過互幫互助,讓同學們愉快復習;通過精練精講,在運用中深化復習。
六、說板書
一般現在時 主語 + am/is/are…
主語 + 動詞原形/動詞-s/es
一般過去時 主語 + was/were…
主語 + 動詞過去式
現在進行時 主語 + 助動詞am/is/are + V-ing(現在分詞)
過去進行時 主語 + 助動詞was/were + V-ing(現在分詞)
板書這幾個時態一是為了突出這幾個時態的基本結構的重要,二是為了便于完成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問句之間的句型轉換,讓同學們更清楚更容易地了解四種時態的結構和用法。
七、復習反思
在這節課中,同學們通過“用中學,學中用”,學會了比較歸納,互助學習,合作探究;明白了八種時態的基本用法和結構;弄清了它們之間的區別;鞏固了知識,提升了能力;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說課稿初中 篇11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洋流這節內容在本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地球運動、大氣環境以及水循環的基礎上,對洋流進行的具體深入學習。洋流的形成及分布與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密切相關。啟下:洋流的分布又對大氣的運動、氣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響,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與差異性的一種表現。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以下三個教學維度:
1.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2)運用實際案例,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圖解法正確表示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培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2)通過學習洋流,用簡練的語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運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觀點。
(2)學習洋流形成的因果關系,樹立事物很普遍聯系的,洋流和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從而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教育。
(三)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利用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規律。
依據大綱規定以及教學實際,考慮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其為重點;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對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來說,較難完成,故確定其為難點。關于重點、難點部分,主要是通過讀圖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動來完成。
二、說學情
地理必修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編訂的。對好多的地理基礎知識都進行了刪減,但對于整體來說,學生初中地理基礎較差,甚至為零。雖然有學習的積極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學學習熱情較低,針對這一實際狀況。我擬定以下對策。
1、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增強地理課的魅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2、充分挖掘本節課新的學習資源,結合自身體會和網上資源,簡化地理知識。
3、強化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在學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因此,我在學法方面,采用了“導--讀---思--結--繪—探”的學法模式。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讀圖分析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歸納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說教法
結合教育理論、新課標和我校的學生實際,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問題導學法、圖解法、案例分析法、講授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讀圖分析法為主,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起立:同學們好!)
(一) 導入:有美國海濱漂流瓶的故事導入課堂(學生討論:為什么從澳大利亞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國弗羅里達海濱?老師留個學生懸念,讓學生對本節課產生興趣。然后通過水盆實驗導入洋流,從而引入海水的運動形式------洋流。)(導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洋流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二)教學定向: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讓學生對整體課堂要學什么做到心中有數。
(三)推進新課:
知識點一:簡單介紹洋流的定義、分類及其成因。
1、定義中要特別強調“表層”“常年”“大規模”“一定方向”“穩定”幾個關鍵詞。把洋流與其他的海水運動方式----海浪、潮汐區別開來,讓學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義。
2、如何區分寒流、暖流?鑒于學生早已遺忘了初中地理知識,所以教師歸納洋流的分類:寒流----由低溫流向高溫或者由高緯流向低緯的洋流;暖流----由高溫流向低溫或者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洋流。用口訣“高來寒,低來暖”,幫助學生更快記憶。
3、洋流主要是怎樣形成的?學生自主閱讀教材61頁第三段,引導學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風帶。如:在東北信風的吹拂下,洋流自東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東南信風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風吹拂下形成西風漂流。
知識點二: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其規律。
教材重點是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規律,必須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圖解法,結合洋流的成因和分類方法,總結:洋流名稱=所經地區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學生一起繪制世界表層洋流模式圖,幫助學生更快記憶洋流分布,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空間能力和繪圖能力;知識講解中和學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 對知識進行擴展延伸,并引起學生注意。
規律采用啟發式提問為主,先啟發學生北印度洋季風的變化,總結出冬逆夏順的規律;南緯30°—60°是帶狀的西風漂流;然后從洋流的分布-----8和0, 著手詳解分析中低緯海區和北半球的中高緯海區分布規律。因為借助形象記憶,幫助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規律。
知識點三: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采用案例分析法,講述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影響一:影響沿岸氣候,列舉愛爾蘭都柏林和紐芬蘭圣約翰斯的一月份氣溫差異與洋流的關系的探究來說明暖流增溫增勢,寒流降溫減濕的影響。
影響二: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辦法,總結世界四大漁場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影響三:對航海事業的影響,利用麥哲倫兩次航行的時間差引入,順流加速,逆流減速的原理。
影響四:影響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擴大了污染物的范圍,另一方面減小了污染,列舉英吉利海峽石油污染事件作為示例。
(四)溫習鞏固,通過泰坦尼克號的事例,讓同學們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學生們的掌握情況。
(五)課堂小結:洋流是海水運動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形成了四個主要的洋流環流圈:北半球的“8”字環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順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于副熱帶海區就叫副熱帶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極地就叫副極地洋流圈。洋流能調節全球熱量平衡,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氣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種奇怪的現象均與洋流有關。
(六)課堂練習:詳見導綱“課堂檢測”
(七)課后作業:詳見導綱“課后探究”和練習冊69—70頁
五、說板書設計:
一、洋流
1.洋流的分類
(1)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2)按性質分:暖流、寒流
2.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
(1)南北半球中、低緯度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2)北半球中、高緯度氣旋型大洋環流
(3)南極大陸外圍的西風漂流
(4)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
3.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寒、暖流的影響
(2)對生物分布的影響——漁場的形成(四大漁場)
(3)對航海業的影響——省時、省燃料
(4)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海洋污染
說課稿初中 篇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天氣》下面我將從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天氣》是初中地理的一節重要內容,課文通過精妙的各種天氣展示設計讓學生能了解天氣在學習中和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表現出天氣的多種多樣。通過對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維目標,同時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能為培養學生了解天氣、模仿天氣預報主持人播報天氣預報的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此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我們新義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各種天氣的判讀,學會判斷哪種空氣質量對人有益哪種氣空質量對人有害。
能力目標: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學或者其他人播報天氣預報,能自己找出獲取天氣信息,了解天氣變化。
情感目標: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了解天氣的多種多樣,從而熱愛地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制定了這節內容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天氣、空氣質量和人們的生活關系,積累有關天氣各種知識。
教學難點:知道天氣和地理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習地里的興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二、說教法學法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我主要采用提問法、練習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進行教學。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二十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安排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活動來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導語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能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我讓學生看書上57、58頁的圖片并提問“同學們看看這兩幅圖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們怎么產生關系的嗎?”通過這樣的導入把學生的興趣吸引到學習這節內容中來,從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
(二)初讀內容、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自己默讀,把課文中出現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劃出來,然后我在精心教學把學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細講解,讓學生初步了解知識點,以此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這節內容,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頁,要求小組以合作競爭的意識完成兩個任務:找出本頁主要講的內容以及它和我們的關系,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突顯重難點、積累知識
分析了課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仔細看56頁濟南天氣預報和60頁的圖,知道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了解天氣變化。要求學生分角色模仿天氣預主持人播報天氣情況,并提問“同學們我們來看看誰播報得更快捷、更準確,好不好?”這樣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點,學會實踐運用。
(五)遷移訓練、布置作業
通過這節內容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一些關于天氣信息的獲取途徑,掌握了播報天氣情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求學生放學后找出天氣信息的其他獲取,讓他們向同學或者家人播報一組天氣情況,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
(六)總結與板書
帶領學生回顧這節內容,了解知識點,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清晰、有條理性,讓學生一目了然。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四、說教學總結與反思
通過我一上說課的思維結構,我相信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靈活多樣的教法和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指導,充分利用教材順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維目標。但我的教學實踐經驗有限,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給予我幫助,我將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老師的耐心聆聽。
說課稿初中 篇1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重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的知識對學習壓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要,又是學習壓強、功的基礎。“重力”是“力學”中的基礎,在力學學習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本節課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來”四部分內容構成,分別從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兩條線來認識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材處理
在授課中本人認為把“重力的由來”由最后學習內容調整為首先進行學習再學習重力的概念比較符合知識的認知邏輯順序。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學生對重力的現象比較熟悉,有一定的認識基礎。農場孩子,純樸上進,通過半年的物理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他們缺乏一定的探索問題的能力。
根據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對重力學習要求,學生的情況以及教學內容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萬有引力而產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會由質量計算重力大小。
3、認識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1、了解牛頓關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論思想,知道萬有引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認識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過“重錘實驗”“找重心實驗”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重心。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認識“質量”與“重力”關系。
2、通過對重力產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頓的貢獻,激發學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意識,樹立探索太空奧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據教學目標和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進行重力大小的計算。
難點: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義。 為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觀演示法、引導發現法、讀書自學和講解法等,多種方法配合使用,運用多媒體直觀展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加上教師講解,將達到“教”與“學”的優化組合。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1、選擇教具依據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教學用具及設備選取得當有利于使教學過程從抽象到形象。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環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質量的關系。還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為此,我選擇以下的教具及設備:
2、教具:下落物體視頻、多媒體課件、鐵架臺、彈簧測力計、重錘線、鉤碼、三角板、坐標紙、鉛筆、細線、橡皮
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教學
1、導學內容:
播放視頻: 石往山下滾,水往低處流,雨從空中下落,月球圍繞地球轉,拋物下落。演示系繩橡皮圓周運動,撒手后運動情況。
問題:以上現象發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萬有引力?誰發現萬有引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體只要在什么附近就會受到重力?
2、學生活動:
學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閱讀教材,p9導讀與p12重力由來,回答問題。
3、設計意圖:
從生活情境中尋求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發向科學家學習意識,讓學生自然進入課題。
(二)實驗探究,尋求規律
1、導學內容:
托起不同的鉤碼,感受它對手的壓力,提出問題,猜想質量與重力之間有何聯系?分組實驗,用測力計和鉤碼探究質量與重力之間遵循什么規律,總結結論。設計,填寫表格。
以m為橫軸,G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描點繪圖像,計算G/m,小結g=9.8N/kg.總結重力公式。
2、學生活動:
學生感受后回答,質量大的鉤碼對手的壓力越大,說明重力越大。學生分組實驗,利用測力計測量相應鉤碼重力,利用直尺鉛筆描點、作圖,分析規律;填入表格并計算比值,總結G = mg 。(一次函數類型)
3、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生學會正確的探究規律、方法、步驟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導學生建立理論來源于實踐,規律就在身邊的認識,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分析歸納,理解應用
1、導學內容:
P11,先閱讀后例題解析,分析小結整理過程;重力的方向;解決用什么工具確定豎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國與美國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嗎?有何規律?p12,重心,質量分布均勻,形狀規則物體重心在哪里?
2、學生活動:
學生即時解答例題,板書解析;學生閱讀重力方向與重心部分內容,回答問題,學生小組討論重力的方向應用及規律。學生尋找規則物體重心。
3、設計意圖:
熟悉公式,規范解題步驟;理解力與重力關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學生閱讀學習能力,體驗物理來源于生活,從物理走向社會。
(四)課堂訓練 鞏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確的?
A.物體被拋出后總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B.籃球拍到地板上有彈起,是重力作用的結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飛船離開地球很遠后,可認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關于物體重心,下述正確的是?
A.物體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體的重心上
B.一個均勻鐵環,它沒有重心
C.籃球打足氣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處
D.向一個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會越來越高。
3、某同學用彈簧秤稱一盒牛奶,示數如圖,則這盒牛奶的質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學的“體重”(質量)為50kg,則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頓?當他乘坐飛船,離地球較遠時,質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設計意圖:檢測從基礎鞏固、能力提高、發展思維三個層次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強化訓練。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課堂小結 感悟新知
關于重力
(一)重力產生的原因——萬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是重心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收獲,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情況,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小結。
(六)課下作業 鞏固升華:
p14,動手動腦學物理 1----5。
設計意圖:1-3題考查重力公式的應用,訓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注意公式、運算過程和結果的規范與準確。4、5題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總是豎。
設計意圖:簡明扼要呈現本節課重點內容,便于學生系統掌握本節知識。
說課稿初中 篇14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課題是《溫度計》。下而,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四個方面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溫度計》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溫度”是本章知識結構的核心,“溫度”和“溫度計”不僅僅是本章的預備知識,更重要的是物態變化是圍繞“溫度是否變化”進行的。學生對溫度這個詞是非常熟悉的,但對于它的含義的理解卻不準確。因此,教材通過圖4.1—1的“想想做做”,意在通過實驗發現,生活中的對溫度的感覺是靠不住的,引導學生關注溫度的科學內涵。溫度計是學生真正認識的第一個測量工具,溫度的測量作為預備性知識和學生學習本章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求知欲強,但動手能力較弱,加上剛接觸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缺少認識,也缺乏必要的邏輯知識。因此,我以學生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入,以便使學生能逐步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溫度計的工作原理;了解并記住一些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能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學會使用體溫計。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溫度計的結構及工作原理;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本節內容和現在甲流感較為嚴重的實際情況,我擬訂本課的重難點為:
1、重點: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和學會使用體溫計
2、難點:攝氏溫度的理解和體溫計的工作原理
二、教法分析
結合本人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我選擇了如下的教法:在感覺水溫的高低與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中我用實驗法,在自制溫度計中用到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三、學法分析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本節課通過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形式,使學生既能獨立思考又能合作交流,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知
首先來我用多媒體幻燈片展示教科書章首圖——霧凇,從這幅自然景觀,引入學生面對如此神奇的自然景觀,它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在別的的地方沒有這種景觀?樹上的白色物質是什么?它是怎樣變成這樣的?再舉例子:冬天從房子把一杯水拿到外邊會變成冰,說明物質的狀態發生了變化,也說明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幾種狀態之間轉化。
要想弄清楚剛才所提出的這些問題,就得先弄清楚物質有幾種狀態,它們之間是怎樣相互轉化的,所以就導入探究的主題第四章:物態變化。由剛才所提出的霧凇,水變成冰的原因是什么呢?都與溫度有關,這一章的探究就從學生所熟悉的溫度和溫度計開始。
(二)、探索新知
1、溫度
讓學生舉例日常生活中身邊的哪些物體溫度高?哪些物體溫度低?從例子中分析溫度高的是我們感覺它熱,溫度低的物體是我們感覺它冷。從而可以看出用溫度可以表物體的冷熱程度。
2、攝氏溫度
我再讓學生能否舉出某個物體具體的溫度,比如某個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是什么溫度。然后叫學生上黑板寫出他所舉的例子并讀出來。從學生寫的某物體的溫度中分析數值和單位引入攝氏溫度的規定,在一個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沸水的溫度為100℃,在0℃和100℃之間有100個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通過舉例早晨看到固原日報中說今天最低氣溫—8℃,寫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如何讀這個溫度。說明有比0℃低的溫度,所以就讀作零下××℃。再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了解自然界千差萬別的物體的溫度。
從這個表中可知自然界各種物體的溫度,可是這是怎樣得到呢?難到是只憑感覺判斷的嗎?憑感覺判斷溫度可靠與準確嗎。詢問學生冬天用手摸戶外的鐵塊與木塊感覺一樣冷嗎?學生有一點感冒能否知道自己是否發燒到多少度嗎?并且現場叫學生體驗課本中4.1—1實驗說明要準確判斷和測量物理的溫度,就要選擇科學的測量工具——溫度計。
3、溫度計工作原理
從我和學生一起設計的溫度計開始,先用它比較兩個燒杯水溫的不同,能比較出來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但是我們還不能滿意,如何改進能測出水溫的值?細管上加刻度,關鍵是怎么加刻度,結合前面攝氏溫度的規定,在這兒得到了應用,并講述分度值和量程。
4、溫度計結構與種類
從我們自己設計的溫度計與現實物各種溫度計觀察,并結合多媒體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認識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構造。
5、溫度計的使用
在此環節,我首先讓學生通過討論課本的兩個想想議議了解在使用溫度計前要注意的問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動手操作實驗,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液體的溫度的方法。
6、體溫計
由于今年的甲流感,所以學生對體溫計也有一定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觀察體溫計,更加深刻地了解體溫計的結構特點、基本性能和使用須知,并比較體溫計與實驗用的溫度計的異同,讓學生學會使用體溫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最后從小資料中知道有些物體的溫度可達幾千攝氏度,那么可以用這些溫度計測出來嗎?不行,今天所學的是液體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所以不行。為了測量它們,科學家們又發明了其它的一些溫度計,讓學生下去閱讀科學世界進行了解。
(四)、布置作業
為了將知識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必須設計相應的作業。因此,我設計的作業是“動手動腦學物理”的練習題及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
各位評委、老師,本節課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
說課稿初中 篇15
一.說教材
教材地位:《靜夜》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詩歌韻味的新詩,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神話;詩歌和寓言。它們通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丑惡,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贊美呼喚人間真情。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丑惡,向往真善美。 通過本詩的學習,使學生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憂國、愛國的情。
二.說教學目標
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能力目標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學習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及修辭方法;學習朗讀,培養對詩歌的愛好。
2.情感目標
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體會詩人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進而達到純熟的境界。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
1、使學生體會詩所飽含對光明、理想、祖國的情感
2、使學生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修辭手法
本課的難點
使學生體會聯想和想象的表現作用,培養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法
1.明確目標,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
2.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
3.提問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
4.小結鞏固,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5. 練習提高,文字的聯想和想像,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
6.手段及依據: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課件,以“文本學習為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1.朗讀感悟,感受音樂美。
2.探究內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寫法,領悟情感美。
4.模仿學習,拓展思維,培養想像力,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六、 說教學過程設計
1.師生互動,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 (2分鐘)
我將設計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激情導入,請學生向他一樣開動腦子成為聰明的孩子!學生的心弦被扣動,有表現自己才智的欲望,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2.比較引入新課(3分鐘)
1同學們能有節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靜夜思》嗎?
然后我請同學們一起配樂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問:
1.詩人看見了什么?(月光)
2.詩人由月光聯想到什么?(白霜、故鄉)
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鄉、親人);
郭沫若的《靜夜》與李白的《靜夜思》同樣都表達了一種在靜謐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詩又表達了怎么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打開書,聽錄音。
3.指導朗讀(6分鐘)
1.放錄音,整體感知
低沉的音樂、輕柔、舒緩的節奏,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朦朧的寧靜的靜夜中,仿佛見到了模糊的天河岸邊有鮫人對月流珠。
2聽完錄音后讓模仿聲音,齊聲朗讀
在此我將糾正學生的字音、重音、節奏。
3.學生自由朗讀,組織齊朗誦.
4.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4分鐘)
我在此環節讓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法查資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5.賞讀靜夜!(20分鐘)
【說課稿初中】相關文章:
經典初中說課稿10-29
初中說課稿07-26
初中政治說課稿(推薦)|說課稿09-27
初中的美術說課稿10-24
初中的英語說課稿10-31
初中《重力》說課稿11-12
初中重力說課稿11-11
初中寫作說課稿11-30
初中數學經典說課稿11-30
初中質量說課稿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