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總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后,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系,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觀點后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于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于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煉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鑒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于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彌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鑒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導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明確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于《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并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于文章中關于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于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于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后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于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并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于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置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置更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鑒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組交流,最后班級展示。這樣有助于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后,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置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發出來的,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于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于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本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本聯系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課堂小結
什么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勤勞、果斷)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托,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通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采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狀況
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上還是年歲上都相距甚遠,對于體味秋之悲涼很容易流于表面。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感悟寧靜美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這一單元為綜合表達單元,教學上要求培養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能力。為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將單元教學要求做為第三課時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狀況,本節課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據此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體味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閱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
主要采取閱讀感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質疑思辨,補充信息,突破重點、難點。
3、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過程說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展現北京秋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北京秋天的絢爛多姿,并配以輕松明快的音樂,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強烈的沖擊。就在學生陶醉于這艷麗之美時,我將提出"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閱讀興趣,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情境,也為之后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鋪墊。
環節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默讀課文,并在閱讀過程中思索:在郁達夫筆下,北國秋天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要求學生盡量從原文尋找答案,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時,我將絢爛的圖景換成色調灰暗的秋景圖,將先前明快的音樂轉換成低沉的音樂,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
在學生總結出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為:清、靜、悲涼之后,再提出疑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這一特點的呢?引起學生思考,詳盡研讀課文。
環節三:咀嚼語言,細品秋味
這一環節,將分成三個步驟進行。
1.覽秋色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色彩的詞語,并概括出這些色彩的特點,品味秋色的意境,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一:清。在這一環節,學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并加以提煉,從而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聞秋聲
讓學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聲音,品味秋聲的特點,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二:靜。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找出很多聲音,我將提出疑問:這么多的聲響交織在一起,這秋天似乎是非常熱鬧的,是這樣的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了解"反襯"這一寫作手法。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雨霖鈴》,現在我從以下八個環節來說說這首詞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一、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婉約詞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別離詞,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分離別之前、離別之時、離別之后,層層深入,離情別緒,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這首詞,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
二、學情分析
作為高一年級的學生,對宋詞知識已經有所接觸,已經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鑒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感知作品內容,體會詞中凄清的意境和哀傷的離愁。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朗讀、意象來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人傷離別的愁緒,培養學生健康、敏銳的審美情趣。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學習重點和難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感受詞人在詞中流露出的濃濃離別之愁;領會全詞情景交融的寫法。(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我將通過以下三個方法來實現,從而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五、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①誦讀討論法 ②提問點撥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課文,營造氛圍。
播放《送別》歌曲,將學生帶到一種悲涼的氛圍之中。我設計的導入語: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 自古以來,分別都是痛苦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宋詞婉約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又是怎樣寫“傷離別”的?
(二)讀聽結合,整體感知
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然后聽配樂示范朗誦,再讓學生嘗試配樂朗讀。在讀和聽的過程當中,我會給學生設置如下問題:找出所描寫的景物及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聽)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誦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層層深入地誦讀,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誦讀中初步感知詞的情感基調。帶著問題讀和聽,強化讀和聽的目的性。
(三)具體賞析,揣摩名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來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試分析這些景物(意象)所抒發的感情,是如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這一問題的設置,是讓學生通過體會多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詞中所彌漫的濃濃的離愁,從而對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歷來為人傳誦,甚至有人拿它來代表柳詞。這兩句詞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義?詞人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懷?
設計意圖:情景交融這一手法在古典詩詞中很常見,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引導學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賞析名句,讓學生理解情景交融這種表現手法,體會詩歌意境,更深刻地體悟到宋詞婉約之美,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并教給學生以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并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的學習方式,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使自己的賞析活動更活躍更豐富,更能體現出學生作為鑒賞主體的獨特個性。
(四)背誦(在完成課文分析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背誦)。
設計意圖:古語道:“腹有詩書語自華”。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作品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這一環節的設置,就提高了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
(五)課堂練習,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授之以漁”,并讓學生及時有效地學以致用——為強化學生對賞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設置一道課堂練習題。讓學生讀李華的《春行即興》賞析這首詩的情景交融)
七、說板書
(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形成以下的板書,這個板書可以幫助學生更完整的理解課文。)
上闕:冷清秋之景 離情別緒歸期渺茫
下闕:傷離別之情 前途黯淡命運難測
八、課后作業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一個務實的語文老師應該把學習的金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外大量的歷練來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這節課,我布置課外作業:請任選一角度,對《雨霖鈴》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200字左右。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五本書中,僅設有2個單元的現當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個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篇寫人記事散文。
本課是散文鑒賞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范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鑒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鑒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1、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課文七部分之間的關系。2、 了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體會作者其中的情感。3、 局部探討課文,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4、 學習愛國青年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征,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難點是夾敘夾議的方法;
3、關鍵語句的理解。
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閱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
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高考的分量
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說學法
對于高一的學生對于散文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先理順文章內容,由淺入深,透過文章對人和事的描寫,揭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成為一個難點。教是為了不教,學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⑷“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為高考作好準備。
說教學過程
課文有七節構成,學生在理解過程的時候,難免理不清頭緒。因此我依照我們認識的基本規律,采用“挈領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提問:課文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那么請閱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部分是寫劉和珍的?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把文章中的信息從新組合,把有關人物點點滴滴總結在一起。從而把人物形象豐富話。
(二)局部探討,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如果說通過梳理,對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難的話,對于文章個別語句的理解,確是難的。品讀下面的例子:“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通過閱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理解的內容,并且通過小組討論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 在整體加局部理解之后,拓展練習:
1、假如給劉和珍君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這個練習充分說明了通過學習,學生對人物塑造的理解,便于學生鞏固敘事,議論,抒情等表達方法的運用。
(四) 拓展練習,作業布置
背誦課文2,4部分。再次通讀課文,并且閱讀魯迅部分散文和《紀念劉和珍君》作對比。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孔雀東南飛》,是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個單元的話題是愛的生命樂章,本單元這幾篇文章,都是純潔愛情的美麗贊歌。《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詩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愛情美
難點:理解劉蘭芝和焦仲卿愛情悲劇的根源與意義。
二、教法和學法
教法分析
這首詩歌的教法通常是:從詞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題的提煉,再到藝術手段的分析。同時擴展閱讀空間進行比較閱讀,在不同的形式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主要采用三種教學方法:
(1)互動教學
(2)啟發探究式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此類詩歌時,大多是等著老師來分析,自己做筆記,缺乏主動性,在學習這首詩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與其中討論探究,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憐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時候,秋聲格外讓人悲。天若不盡人意,我愿生死相隨,孔雀東南飛,飛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木低垂,情深的時候,哪種離別不傷悲?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歌曲調低沉舒緩,非常符合原詩的意境,而屠洪剛的演唱絲絲入扣,深沉含蓄,對劉蘭芝“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較細微,可以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為本篇的學習奠下感情基調。
(二)課前檢查字詞
1古今通假,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終老不復取( )蒲葦紉如絲( )摧藏馬悲哀( )奄奄黃昏后( )
2重點字詞
堂上啟阿母(啟: )供養卒大恩(卒: )于今無會因(因: )
事事四五通(通: )卻與小姑別(卻: )逆以煎我懷(逆: )
渠會永無緣(渠: )
(三)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全文,結合剛才的《孔雀東南飛》歌曲,談談你對整個故事的感受?并用一兩個字概括你的讀后感。
(四)重點突破
1、大家讀了文章,都認為劉蘭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細閱讀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寫到了劉蘭芝?她有何特點?
點撥: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 :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
當蘭芝離開劉家時: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組細步,精妙世無雙.”:一連串夸張性動作的鋪張,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突出“精妙世無雙”這一點,既體現蘭芝之美,堅強,也是對她命運不公譴責。
蘭芝離家時:善良
蘭芝的再嫁: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側面烘托了她的美…….
2、(討論)蘭芝如此之美,她卻被休了,難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嗎?她的丈夫又是怎樣得人呢?
點撥:“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
“……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違吾語。”
一直到“自掛東南枝”。
說明:焦仲卿鐘情,叛逆
3、(討論)如此美麗的愛情怎沒延續呢,是誰制造了這場愛情悲劇?他們有什么特點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 焦母蠻橫無理
蘭芝的兄長不近人情
作用:襯托
(五)難點突破
1、劉蘭芝是那樣的美麗善良,劉焦的愛情是那樣的完美,焦母為什么要把蘭芝休了呢?《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
去,多言去,竊盜去。”有人據“共事二三年”還沒子嗣,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蘭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見。
2、閱讀下面文字,尋找原因。
*蘭芝: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焦母: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其得自由。
*蘭芝: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譴,何言復來還
點撥:真是“不順父母”嗎?當然不是,這只是“莫須有”的罪名,是封建禮教在作怪,一段美麗的愛情,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禮教的摧殘下夭折了,封建禮教才是罪魁禍首。
3、被休后的蘭芝被太守家看中,為什么還要“舉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點撥:以死向封建禮教抗爭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華,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結
因此,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尾,正像《梁祝》。放樂曲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課部分
老師好,同學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詠懷古跡》(其三)
(一)、說教材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杜詩洋注》,這組詩共五首,這里選的是第三首,是詠嘆昭君的出塞之作。詩人杜甫游歷昭君村時,觀古跡而抒己懷,詠嘆自己同昭君一樣,不被賞識,遠離家鄉的悲苦。
《詠懷古跡》(其三),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第二課。這個單元學習唐詩,唐詩體現了我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社會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學習這個單元,需要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要注意聯系不同的時期、不同創作背景和不同的創作風格解讀,注意在朗讀背誦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學生們在初中已經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詩的風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將文本設置為以下兩個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
2、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借詠古跡、古人所抒發的深沉怨恨。
再結合本詩的特點以及學生學情,古詩鑒賞是高二學生的薄弱環節,很多同學在做題時無法準確理解詩歌情感;因此,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本詩的語言和意象,體味詩歌的情感;教學難點設置為掌握詩中所用的藝術手法,理解詩人的深沉怨恨。
(三)、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紀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于這個理念,再結合本篇課文的文本特點,我確定了本課堂的教學指導思想: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結合,從而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
具體做法:一、朗讀法,學生朗讀詩歌,整體感知。并配以PPT圖畫展示啟迪學生。
二、以提問法為主,啟發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
三、以講授法、討論法為輔,讓學生理解領悟詩歌情感,完成教學。
我的說課到處結束,下面正式進入模擬授課環節。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 說教材
《逍遙游》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說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并領略文言文在敘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游》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注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后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
二、說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游》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采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 課文舉例說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贊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莊子說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后的結論?
4、《史記》說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么?為什么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說,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后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著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里,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于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板書設計(略)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總7篇】相關文章: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總九篇07-31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總五篇07-21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總十篇08-07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7-17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五篇07-19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合集6篇07-14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集合九篇07-25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范文匯編6篇07-23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九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