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復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常渴望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2
小數除法例4是以買東西為題材,因為它容易激活已有的經驗,有助于學生領悟算法。前后共提出三個實際問題,教學三個除法豎式,各有重點。三個豎式中教學的除法知識綜合起來,就是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
第一個問題是求每千克蘋果多少元,計算9.6÷3。學生第一次遇到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想到的方法是把9.6元看成96角,于是把小數除法轉化成整數除法。還可能想到9.6元是9元6角,于是分步計算求得結果。這些方法都是接受小數除以整數的認識基礎,看著教材中的豎式,體會9.6÷3應該分兩步算,以及每一步算什么。“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對算法深入地思考,既可以聯系前面的算法作出具體的解釋,也可以根據小數的組成進行推理。通過9.6÷3的教學,學生初步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基本算法:可以像整數除法那樣列豎式計算,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著寫。
第二個問題求每千克香蕉多少元,計算12÷5。整數除法中,除到被除數的個位,把剩下的不夠商1的部分作為余數,不再繼續除了。小數除法中,要在余數的小數末尾添上“0”繼續除。教材先在商的個位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在余數“2”的右邊添一個“0”,讓學生明白這里在應用小數的性質,除法還可以繼續算。又通過“20”表示20個十分之一,除以5商4個十分之一,既清楚了“4”在商里的位置,又突出了在商里及時點上小數點的必要性。
第三個問題求每千克橘子多少元,計算5.7÷6。這道題的商不滿1,可以從總價5元多一些,數量6千克,因此單價不滿1元的具體數量里感覺到。也可以根據整數部分“5”比除數6小,作出判斷。教學著重解決“應該在整數部分寫0”,而且要求學生自己想到這一點。
還有一點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小數乘法的例題只是初步體會它可以用豎式計算,算法的得出在“試一試”后。所以,例題和“試一試”的教學要一氣呵成,待形成計算方法后再進行練習。小數除法例題里的三個計算都有預設的教學內容,需要及時鞏固,才能進入后面的教學。所以,每個問題解決以后,都要適量安排練習,使教學的新知識消化、內化,保障后面的教學能突出重點。
基于以上的要求,本人教學過程如下:
一、引入課題。
由一個生活中討價還價的情景,引入避免可笑的情景,可以用小數乘法也可以用小數除法來解決,這樣引出課題,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小數除法的愿望。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景:創設一個購物的生活情景,引出1千克的蘋果如何算。
2、進行估算單價。這是生活中經常要甬道的。
3、獨立探索,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9.6÷3的商。其中重點是解決用豎式來做的方法,知道商的小數點為什么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算理,如果對答案有懷疑的還可以檢算。
4、理解算理:繼續探索:12÷5=?5.7÷6=?重點解決余下的2怎么辦?整數部分的5比6小怎么辦?
5、學生完成試一試以及改錯的練習,最后學生自行總結小數除法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
結合生活中的里子商場促銷活動,請同學幫忙買哪種比較合算,最后提示學生學好小數除法就不會出現開始的笑話了,只有多算、多練,才能提高口算以及計算的.基本技能。
教學反思
本節課學生能主動探索,找到計算的方法,由情景的引入,引起學生學習小數的欲望,由討價還價的場景吃到學好小數除法的必要性;學生能通過探索、討論、嘗試掌握小數除法的方法。
但嘗試中學生對9.6÷3,商是3.2都會,但余的6角學生還是習慣表示成0.6,很難轉變成6角再除的思維,接著用12÷5大多數同學只會商2(元)……余2元,沒有想到精確地算出幾元幾角。而5.7÷6有許多學生整數部分要商0再除的想法一點都沒有。確定商中的小數點是學生作業中難點。總之學生嘗試中,有部分對算式有些無從下手的感覺。
最后的試一試又是兩道加除題0.2÷53÷15學生對3的后面加不加小數點起爭論,加了就把被除數改了,不加很對齊再算,不加也容易把商的小數點對錯。
這一節自我感受內容很多,同樣小數除法,各種可能遇見的問題都在這一教時完成,有些貪多不爛,部分同學在云里霧里,算理不能理解的非常到位,象這樣的課如何呈現,如何處理例題與試一試中5種不同的種情,而且還要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這是專家才能解決的了,或者是編教材的人才能很好把握,本人有些手忙腳亂。以上僅此課的一些不成熟的反思。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3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4—105頁
教材分析:自然界和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發生的現象是多種多樣的。有一類現象,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這類現象成為確定性現象,有些事件的結果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法事先預知,即隨機現象(不確定現象)。本節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教材選取了“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現實情境,引入本單元的學習內容。通過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1)學生初步體驗生活中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2)學生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義,能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現象;(3)學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以及自身的體會使學生理解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讓學生經歷“猜想-實踐-驗證-推測”的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難點:理解可能性,建立正確的隨機的概念。
教學過程:
1.教具準備:盒子、5個紅球、5個白球、
2.創設情境:
元旦節晚會上,學校準備了一次摸獎活動。摸獎的規則是:在一個盒子里放一些球,每位同學都有一次摸獎機會。摸到紅球有獎,摸到白球沒有獎。如果請你設計,你能想出幾種放球的方案?
[設計意圖]把教材中呈現的“新年聯歡會上抽簽表演節目”的情境改變為選擇性更少的更現實的摸獎的情境,為更好的引導學生經歷將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作好心理上的準備。
板書學生的方案:
全放紅球全放白球既放紅球又放白球
3.摸球活動,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小組合作,進行摸球試驗,并把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
小組合作要求:1.小組長組織,確定記錄人和匯報人;2.摸前攪和一下,摸時不能看,按一定順序來摸,次數不定;
3.每摸一次,就把結果記錄下來;摸完后,觀察記錄單,能發現什么。
4.組織學生交流,認識“一定”、“不可能”、“可能”。
學生匯報試驗結論,并說一說你們是怎樣試驗的。如,匯報全放紅球試驗時,說一說放了幾個紅球,摸了幾次,每次摸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球,能摸到其它顏色的球嗎?為什么?
5.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
6.判斷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可能性
用“一定”、“不可能”、“可能”不僅可以描述摸球試驗的結論,還可以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自然想象和社會現象。根據P105圖,想一想,這些事件的發生是“一定”、“不可能”,還是“可能”?
組織匯報,說說判斷的理由。
拓展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現象的結果是確定的,哪些現象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7.鞏固學習效果
通過教材108頁1、2兩個題目鞏固學習效果
8.總結本節課學習內容
課后反思:
可以在做完實驗總結一定、可能、不可能之后再做一次摸球的實驗,首先讓同學們進行猜測可能性,然后進行驗證,最后再鞏固總結可能性,這樣會起到更好地使同學們接受的效果。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4
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除法的豎式計算,“買新書”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是本學期學習解決問題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應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我知道解析應用題的核心是分析數量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用三個環節處理這個問題,首先采用看圖找信息、根據信息提問、讀題、找關鍵句子等過程讓學生理解題目的意思上;其次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采用了讓學生匯報思路想法,教師點撥的方式,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在此之前學習過很多有關應用題的`問題,如:比多比少問題、連乘法問題等;也曾學習了兩位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關計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最大的困難不是計算的問題,而是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學習數學時能正確分析把握數量關系一直是個難點。需要對加、減、乘、除的意義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從實際生活事件中進行抽象。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乘加、乘減、除加、除減、連乘等兩步運算,而對于連除法數量關系是第一次接觸。面對這種實際情況,要達到預期的目標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觀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學生由于個性的影響,遇到解決問題的題型,個別學生沒有搞清題意就著急動手計算;再有部分學生不分析數量關系,因此理解題意不夠準確。
教學目標:
1、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2、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經過獨立分析,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良好的情感的體驗,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連除、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能夠正確運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講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運用以前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一:管理圖書室的劉老師在整理圖書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板書:“學校圖書室買來200本書,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你能根據這幾個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1、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師適時板書。
2、我們先來解決“平均每層放多少本書?”這個問題。
3、師:誰能把這些信息和剛才的問題完整的描述一遍。
(先指名讀,然后全班齊讀題目。)
4、師:同學們思考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有思路的同學把手舉起來,試著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
5、匯報:找不同的寫法到黑板板書。
(1)200÷2=100(本);100÷4=25(本)。
師:這樣列式你是怎么想的呢?請結合這道題的信息,給大家講講。
(2)200÷2÷4=100÷4=25(本)。
師:這樣列算式解決問題的想法和(1)這種想法一樣嗎?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5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包括分數的初步認識和分數的簡單計算兩部分。認識幾分之幾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的第二塊,是繼學生學習了幾分之一后的一節課。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而幾分之幾是對幾分之一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得如何,將直接影響以后小數的認識以及分數的進一步認識。認識幾分之幾不僅是學生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簡單的分數計算的基礎。教材共安排了三個例題:例5是認識十分之幾,接著是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在例6中安排了通過學生涂色來比較同分母分數大小。
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通過操作觀察等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明確分數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讀寫比較簡單的分數,并會結合具體情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使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
由于有了前面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作為學習的基礎,所以學生對于認識幾分之幾的認識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知識的正遷移而主動建構的,但是因為這一課之后馬上要學習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1減幾分之幾的計算,對于單位1和幾分之幾之間的關系在這一課顯得十分重要,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應該是認識幾分之幾,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幾的含義,明確分數各部分名稱,而對于像4例題中出現的4/4這樣的分數其實就是指整個圖形這個含義的理解應該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體驗。
基于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學情的分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本著“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將把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方法滲透、融合到本課的.教學過程中:
二、說教法學法:
1、在積極的“對話”中學習
正所謂“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在與教材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與自我的對話中得到學習能力的提高。
2、在有趣的活動中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通過……等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加深對……的認識,形成表象。
3、在數學化的課堂教學中建構
數學思考不是架空于數學課堂之上的,而要實實在在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什么是數學化?簡單地說是用數學的視角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研究、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用數學的語言去表述。在本節課,我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指一指,涂一涂,說一說。讓學生真正的去理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從以上教學方法出發,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預設為“復習導入,激發興趣——自主探究,學習新知——評價交流,總結全課——鞏固應用,拓展提高”四個環節。
(一)復習導入,激發興趣: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幾分之一,誰能說出幾個幾分之一的數,請同學們在這些分數中,選出一個分數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它所表示的意義,同學們認識了幾分之一,大家還想認識其他的分數嗎?(學生說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例4
1)拿出正方形紙,這折出他的四分之一,和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折的,指出它的四分不之一,你還能在這張紙中找到四分之幾呢?請你用彩色筆涂一涂,并在心里想好是你找到的是四分之幾,然后和四人小組的伙伴進行交流”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對新知識展開探究,這是本節課的探究起點,也是本節課的探究主線。
2)通過反饋交流,共同發現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2份就是2/4,3份是3/4,4份是4/4。
3)完成了對分數含義的探究,接下去是對幾分之幾和幾分之一的關系探究。以2/4和1/4為起點,通過圖形的幫助,讓學生思考2/4和1/4有什么關系,使學生明白2/4里有2個1/4,2個1/4就是2/4。接下去的3/4和4/4以學生說為主,并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得出四分之幾和四分之一比較只是取的份數不同,同時結合圖形強調指出4/4里有4個1/4,就是取了這樣的四份,剛好就是1張完整的正方形紙,讓學生初步感知分子和分母相同分數可以寫成1。
2、教學例5
新課程指出數學學習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例5把1分米的彩紙條用圖來表示畫在黑板上,使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把1分米長的彩紙條平均分成10份,讓學生獨立思考每份是幾分之幾再反饋,緊接著再畫出其中的3份和7份分別是這條彩紙的幾分之幾,并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在集體交流時要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
2)讓學生說一說你還能從這才紙條中找到10分之幾,并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如果取其中的10份是幾分之幾?就是什么?
3)小結像3/4、4/4、3/10、7/10也都是分數,它們表示幾分之幾,并讓學生舉例創造一個分數,以此來豐富學生對于分數的表象。(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板書)
4)以3/4為例教學分數的各部分名稱,并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剛才創造的分數中各部分名稱。
3、教學例6
1)第一組題讓學生看看哪個學生涂得多,哪個分數大2)第二組題讓學生涂一涂,同桌兩人根據自己涂的情況,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并集體交流是用什么方法比的。(預設的方法:兩張紙放在一起;聯系分數的含義比)
3)引導比較:兩個分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重要的發現,在交流對話中得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數就越大。
4)學生獨立操作:同樣兩張圓,平均分成相同的自己喜歡的份數,要求其中一個每份都涂,另外一個喜歡涂幾份就涂幾份并寫出相應的分數比較大小。在反饋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不管把一個圓形平均分成了幾份,如果取的份數和分的份數同樣多,也就是分母與分子相同,它就表示整個圓,也可以用1表示。
【這里把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分數和1的關系通過實踐操作再次讓學生得到感知,分層突破了本課學習的難點,也為后面學習1減幾分之幾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評價交流,課堂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由于前面學習探究的知識量比較重,在這里進行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同時引導反思不懂的地方為后面的練習掃清障礙。】
(四)鞏固練習,拓展應用
1、基本練習:做一做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2、變式練習:
1)判斷涂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得對不對。
3、提高練習:猜一猜涂色部分是整個圖形的幾分之幾?(1/2,2/4,4/8……)這些分數的你能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嗎?為什么?
4、讓學生拿出一堆小棒12根拿出這堆小棒的2/3,再拿出這堆小棒3/4,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呢?讓學生動手操作
5分數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夠碰到,哪些地方用到了這些分數。
【在練習的安排中注重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求。最后一個問題實現從生活中歸納出數學,又回歸到生活中,真正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6
一、 說教材
24時記時法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的知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鐘面,學習了時、分、秒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4時記時法作為記時的方法,學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現在課程中還是第一次。教材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主動了解24時記時法的規律,理解和發現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并能正確的進行兩種記時法的互換。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方面的計算打下基礎。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情境,了解24時記時法,并會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
2、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進行互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樂于和同伴合作交流的習慣。
3、體會24時記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了解24時記時法,明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絕大多數用12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因此正確地運用24時記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和進行記時法之間的互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立足點,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全過程,運用以下教法進
行教學: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欲望,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落實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運用以下學法有效學習:
1、實踐探索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2、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四、說教學程序
鑒于對以上的認識,我力求以學生為主體,在活動中建構,設計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是播出的時刻,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通過屏幕上的19:00,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再出示電視節目預報,讓學生說說最喜歡的節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通過討論,讓學生把對應的12時記時法寫在24時記時法的旁邊。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初步嘗試進行互換。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總是伴隨著特定的活動過程,活動過程展示得愈充分,學生的體驗就愈深,也就愈有利于學生的發展,立足學生的知識起點和生活經驗,通過以下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
1、比一比
現在黑板上出現了兩種記時法,這兩種記時法有什么不同?分別給他們起個名字,你更喜歡哪種記時法?向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投入到富有挑戰和探索的數學活動中去。
2、議一議
在學生自主探究之后,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暢所欲言,在交流、討論、比較中達成共識,得出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的名稱。并說說為什么不叫25時記時法或26時記時法,強化一天24小時。
在討論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時,適時結合鐘面,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并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通過對0時的討論,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0時就是昨天的24時。
并讓學生在對喜歡哪種記時法的討論中明白,使用兩種記時法是源于生活的需要,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記時法。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換一換
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再讓學生出題考老師,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表述互換的方法,提高熟練程度,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聯系的認識。
本環節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引導學生自己去系統探索兩種記時法,在教師有條理的引導下,一步一步梳理兩種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找到聯系點。輔助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親歷數學化的建構過程,突破重難點。
(三)、回歸生活,應用拓展
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本環節結合書中的想想做做,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
1、說一說。結合銀行門牌、汽車站牌、公路標志、火車票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從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將書中的問題以開放式的形式出現,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給出自己的想法,鞏固兩種記時法的互換,建立起初步的時間觀念。
2、畫一畫。給想想做做中的第6題四個鐘面畫上指針。
3、小小播報員。結合本校的紅領巾廣播站用12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讓學生在小組里用24時記時法播報節目,讓學生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
(四)、總結評價,促進發展
課的最后讓學生說說收獲和體會,以學生自我回顧的方式進行小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培養反思自己學習方式的習慣,通過評價激勵,激發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學習中去。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課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7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萬以內整數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掌握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理解并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也可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小學生從認識整數發展到認識分數,是一次飛躍,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們并不理解其意義。分數的產生是從等分某個不可分的單位開始的,兒童生活里已有這樣的經驗,但不會以分數來表述。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經驗出發,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寫幾分之一,能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數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與態度: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使之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頭腦中建構起幾分之一的表象。
五、教法與學法
本課教學從教師的教來看,要做到設情引趣,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學、樂學;要創造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氛圍,讓學生會學、善學。從學生的學來看,要注重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注重同桌互學、小組研討、集體交流。整個教學過程著眼于一個“探”字,貫穿一個“疑”字,突出一個“動”字。
六、教學過程
《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點,我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㈠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思維始于疑問,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點。因此我結合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一上課我激趣問道:“有4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到幾個呢?你能用掌聲表示嗎?”學生興趣盎然的拍手兩次。我繼續問道:“有2個桃子平均分給2小朋友,每人又得到幾個呢?”學生均能用響亮的掌聲回答。接著,我故作為難狀地說:“有1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到幾個呢?”這時學生不能用完整的掌聲回答,孩子們面面相覷。有的不由自主地說“半個”,我不失時機的說“對,是半個“,半個該怎樣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朋友――分數。從而巧妙地引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這一環節為學生創設了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現實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㈡動手實踐,自主探究。
1、認識1/2。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把一個桃子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得到一半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生活中的物體都能找到它的一半嗎?”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各種紙片,折出它們的一半,并說說是怎么折的。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同學們認真地折著、說著,個個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笑容。接著,請學生上臺演示匯報。有的學生說:“我將圓形對折,一份就是這個圓的一半。”有的說:“我將長方形對折,一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還有的說:“我把長方形這樣對折,一份也是它的一半。”對于同學們的種種折法和語言表述,我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這時我揭示課前的疑問:把一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接下來指導分數的寫法、讀法,并讓同桌相互交流,寫一寫,讀一讀,引導學生對二分之一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
這一環節是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大膽放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與快樂,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落實了新理念。
2、認識1/4。
在學生初步理解1/2的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能折出一張紙的1/2,還能折出它的幾分之一呢?這樣設疑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的會說:我能折出這張紙的1/3;還有的說我能折出它的1/4,我相機總結:像1/3、1/4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接下來,分小組合作學習,拿出準備的正方形紙,折出它的1/4,并涂上顏色,看哪組折法多?我也參與到學生中與他們共同探討、共同交流。然后小組展示成果。
這一環節的設計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人人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一起分享學習成果。又通過展示作品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使學生的觀察、思考及語言表達能力得以發展。
3、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分數知識的基礎上,來比較分數的大小已不再是難事。我出示情境圖:快看,小猴子和小豬在一次分吃西瓜的時候,它們都想吃得最多,小猴子想:“我要吃這個西瓜的1/2,小豬心想:“我肚皮大,吃得多,要吃這個西瓜的1/4才行。”它們倆誰吃得多?為什么?有的學生會毫不猶豫地說:“小猴吃得多,因為小猴平均切2份的`那1份要比小豬平均切4份的那一份大。”我滿腔熱情地鼓勵這個孩子:“你真了不起!”接著,我又把問題推向更深層:“這其中到底有什么奧秘呢?看誰能從這些圓中發現規律?”這一挑戰性的問題即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我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圍繞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再匯報交流,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出:把同樣大小的物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分的份數越多,那一份就越小;分的份數越少,那一份就越大。
這一環節通過圖文并茂的生動故事,使學生在直觀圖形的引導下,感到分數也有大小,點燃了學生的探索火花,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的獲取知識。
㈢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我設計了五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練習
1、看圖寫分數
2、判斷圖形中的陰影部分是不是1/2。
3、看圖比較每組數的大小。
我設計這三個練習的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會讀、會寫、會比較幾分之一的分數,鞏固本課所學基本知識點。
4、結合生活實際用分數說一句話。
設計此練習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5、折一折:用一根繩子,反復對折,得出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這是一道趣味性、開放性的練習。新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設計此練習避免了少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有效的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㈣質疑反饋,總結評價。
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覺的自己學的怎么樣?有什么地方值得表揚或需要改進呢?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會說,我知道了分數也是一個數;我認識了一個新朋友分數;還有的會說我這節課學的很開心等等。
這樣做,對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提高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8
翻開《數學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的具體目標中赫然呈現著對計算教學的要求,這些目標是分學段來制定的,但具體到每一節課的目標,還需要我們來理解細化。
我在參加希望杯比賽的時候,選擇了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節起始課——《分桃子》,本課屬于“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范疇,主要內容是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筆算方法。選擇這樣一節有挑戰性的計算課,源于自己的好奇和好勝,都說計算課難講,都說算理講不清,我就是要試一試。熱情是有的,但接下來的探尋之路卻讓我感慨萬千卻也收獲頗豐。
一、讀懂教材。
教材旨在引導學生探索理解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掌握其豎式的寫法。“例1”中被除數各個數位上的數都能被整除,主要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寫法的問題;之后“試一試”中的3道豎式除法題目旨在對“例1”的內容特別是豎式的寫法進行鞏固練習;“例2”中除到被除數十位上時有余數,主要解決除法的基本運算思路問題;之后的“試一試”中首先呈現了4道豎式題目且要求估算,前兩道是對例題的鞏固練習,后兩道則是要求學生在探索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遷移,獨立嘗試解決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試一試第2題”重在應用,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讀懂學生。
學生雖然已有除法豎式的基礎,但現狀是他們對一位數除兩位數的算理、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存在很大困難,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層樓”的形式,那其實并不是筆算,而是在口算出結果后改寫成筆算的一種形式,在運算思路上與筆算完全脫離。
因此教學時重在從筆算除法的運算思路上入手,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操作、語言表述、課件演示等充分的感官體驗基礎上建立表象,并逐步抽象成筆算除法的模型,從而達到理解算理,掌握基本的運算思路和豎式寫法的目的。
三、制定目標
基于以上的兩個“讀懂”,結合課標中的要求,我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①探索并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②結合情境,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分一分等活動,親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算理的探索發現過程;
②將具體的實踐操作和抽象的算式結合起來,理解算理,初步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活動發展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是探索掌握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難點是理解算理,正確規范地書寫豎式。
四、讀懂課堂
總的來說,關鍵在“算理”,這是計算教學的本質,也是大家都眾所周知的。
但卻總是在實踐中很迷茫,很困惑。
在我自己試講這節課前,先聽其它老師講了一節,她的整個課堂是這樣的:“復習口算——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呈現數學問題——列出算式——學生思考計算方法——展示計算方法——教師講解算理——學生練習計算并演板——再次講解算理——再次練習反饋”。
我注意到學生們都準備了小棒,看來老師是有意識讓學生動手實踐的,但整節課中小棒形同虛設,學生根本沒有碰一下。在課后研討的時候,該教師的解釋是由于一名學生出現的錯誤算法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所以打亂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結果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樣一節較為失敗的課讓我對自己來講這節課有了更大的心理負擔,眼見為實,原來算理這么難講啊。
之后就是我自己的第一次試講,我很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旨在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理解算理,但課上起來也并不順利,操作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練習時發現有學生不理解算理,教師便開始“走回頭路”,結果整節課結束教學內容只進行了60%多,這讓我很是郁悶,曾一度想放棄“分小棒”的環節。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聽了師兄的這節課,他的課堂就沒有讓學生“分小棒”,而是利用口算的“算理”來遷移講解了筆算的“算理”,這樣的計算教學節省了時間,學生似乎也理解了。還有一位師姐是這樣講的,她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后,并沒有讓學生匯報展示,而是用電腦操作演示了“分小棒”的過程,然后讓學生列豎式。和我的不太一樣,我是在學生動手“分小棒”之后請了一名學生到前面演示分的過程,讓下面的學生說過程,同時教師板演豎式的呈現過程。我這樣的方法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亂。課后研討時我們總結了3種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的方法:①師兄的方法——結合口算;②師姐的'方法——先分再列豎式;③我的方法——動手實踐、語言描述、抽象豎式三者相結合。從大家的反應來看,我的方法似乎支持者甚少,但是沒有做課堂后測,我無法看到到底哪種方法對學生的理解最有幫助,但是在我的內心還是傾向于自己“三結合”的方法。
之后我又進行了一次校內的試講,雖然很不情愿,但還是學習了師姐的方法,也就是先分再列豎式,因為這樣課堂看起來不亂,但課后研討時同事們的批評之詞鋪天蓋地。為此我翻閱了人教版的相關教學內容,也是借助“分小棒”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而且每一步都呈現的很清楚,這讓我對自己的方法又有了信心。恰好中心組又組織了兩位師姐再來講這節課,她們倆的方法正好一個是“借助口算”,一個是“先分再計算”。課后我們進行了后測,結果是觸目驚心的,完全正確率還不到30%,這讓我們陷入了深思:究竟什么是“算理”,怎么這么難講?
通過研討和尋找理論幫助,我知道: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于成立的數學原理。算理的缺失,難以支撐算法的牢固。《課標》在計算教學上提出了“計算教學時,應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理解算法的理解。”由此可見,計算教學只有在感悟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計算技能,不明白算理的算法是機械的算法,對計算技能的形成是不牢固的、脆弱的。
因此在我的第三次試講中,我大膽的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撐下又一次嘗試了“分、說、寫”三合一的方法,效果顯示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是有所進步的。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算法要總結嗎?大家的意見不太統一。又要再次尋求幫助:輕算理重算法會使教學失去計算所賦予的教學功能,重算理輕算法又無法達成扎實的計算技能。《課標》將課程目標分成了知識技能目標與過程性目標兩大類,如果片面理解課程目標,那必定是在兩個誤區間來回走動。因此,算理與算法兩者不可偏頗。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初次感知知識時,進入大腦的信息可以不受干擾,能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首次感知不準確,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內是難以清除的。在計算教學時,只有讓學生清晰地理解計算的算理,揭示不同知識背景下的本質聯系(算理就是計算教學的本質聯系),才能真正掌握計算的算法。因此,不可偏頗,但要先算理后算法。
有了這樣的理論引領,我的第四次、第五次試講,以及最后的現場比賽,就越來越得心應手,雖然還不夠完美,但是我目前為止所行走的最遠的地方。
五、反思升華
回想和學生一起研究算理的過程,我深感:計算教學,特別是算理的理解,需要學生的切身體驗。因為算理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邏輯性導致計算教學的枯燥與乏味,學生學起來枯燥必將引發學生失去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張力。這就要求計算教學須結合學生的實際,構建有利于揭示理解算理的途徑,幫助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經歷計算過程、體驗算理、感悟算法。
1、在語言描述中體驗算理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算理,確實具有一定的難度。不妨讓學生對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用數學語言綜合描述,把具體的感知通過語言的加工描述最后概括形成算法。這個抽象描述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算理的過程,從而達到感悟算法。
2、在動手操作中體驗算理
數學的抽象性和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動手操作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在計算教學中,可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提供的定向指導,通過動手操作活動來探究數學問題的內在聯系、理解算理。現代教學論的認為,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新課標雖對計算教學的要求和訓練強度相對降低,但重視學生的數感發展,計算教學時須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以動促思,自主體驗算理、理解算法。
“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 (蘇霍姆林基語)闡明了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是思維的起點。“磨刀不誤砍柴工”,教師不能怕操作費時,只有讓學生 “做數學”,動手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理解新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數學思維外顯為直觀的活動,同時在活動中體驗、感悟、發現,最終達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是幫助學生探索算法,抽象算法的重要手段。
“智慧自動作發端”(皮亞杰),動手操作是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一種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把學生的外部操作與內部的數學思維緊密結合起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站在學生的角度,安排操作的最佳時機。
這就是我的計算教學之路,基于自己的實踐、思考、學習、反思的過程,在過程中成長進步,我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9
教材解讀:
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拓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基礎之一。本冊教材先教學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再教學億以上數的讀法和寫法,并對數的理論進行整理,在兩部分認識數教學中間安排十進制計數法,知道數位,數級,對億以內數的認識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也對億以上數的認識起承上啟下作用。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知識的滲透,從萬以內數的認識到億以內數的認識是學生數概念的又一次擴充。教材提供了較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不僅為學生認識大數提供豐富的內容,也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數概念教學,從數學的高度把握十進制原理,培養數感。教學內容的呈現給了學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間,也為教師組織教學提供了思路,如:讀、寫數的法則教材上不給出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通探究自主過討論得到。
教法學法:
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對大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大數對于學生讀起來比較困難,教師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創設具體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大數獲得豐富感受,注意放手讓學生探索,理解大數的讀法后,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交流訓練,達到熟練程度。
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給學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對于數位、數級,十進關系等知識,應該讓學生牢固掌握,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體會,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達到對這些知識的理解。
密切了大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收集大數的習慣和能力,數的產生與發展都是生活實踐的需要,認識數是為了用它來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教學理念:
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打基礎。遵循兒童心理規律和認知規律。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學生必須獲得有價值的數學,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師精心組織下充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億以內數的規律,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學習成功的體驗。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0
一、教學內容:
西師大版實驗教材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旋轉與平移》第1課時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中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生活中的常見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二)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比較、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維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標:
1、能積極參與對旋轉與平移現象的探究活動,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身邊與旋轉和平移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
2、充分感受數學樂趣,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三、教學重點:
能判斷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
四、教學難點:
1、對沒轉到一周的旋轉現象的判斷,如蕩秋千。
2、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抽象思維。
五、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朋友卡;
2、陀螺、風車、學生學習環境中的書、文具盒、桌椅等;
六、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激趣導入。
師:小朋友,你們平時課外喜歡玩什么呢?(彈彈珠、踢鍵子、滾鐵環……)你們的課外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呀!今天,老師打算帶大家出去玩一玩,想去嗎?(想)那就跟我來吧!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聯系農村孩子的生活經驗,自然地引入新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探究旋轉與平移現象。
旋轉現象(12分鐘):
1、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師:老師先帶同學們到公園來玩一玩,你們能說說公園里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嗎?(出示課件1)
同學們說得真不錯,現在一起觀察一下,秋千、水龍頭、風車、方向盤等是怎樣動的?并用手來比一比。
生1:風車在轉動。
生2:方向盤在旋轉。
大家觀察得真仔細(出示課件2),這些物體運動時都會轉彎。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書面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旋轉的表象印在腦子里,從而能夠形象直觀地感知到旋轉現象,
利用多媒體單獨演示旋轉圖形,突出物體旋轉的中心點和旋轉軌跡,在建立表象的基礎上,抽象出旋轉的本質,遵循兒童從直觀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辨識能力,給旋轉現象。
你們能給這種運動方式起個名字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旋轉)
設計意圖:起名符合兒童年齡特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步提高學習興趣。
2、動手操作,繼續探究。
師:剛才我們在生活中認識了旋轉現象,現在你們能讓陀螺和風車旋轉起來嗎?(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輪流玩一玩,并在小組內說一說怎樣讓它們旋轉起來,合作得最好的小組上臺來演示。)
設計意圖: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強化了對旋轉現象的認識,提高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師:其實,我們身邊的旋轉現象可多了,下面你們能動腦筋、想辦法,讓你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旋轉起來么?
學生小組內交流、探究,演示讓東西旋轉,小組間交流、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的旋轉現象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平移現象:
1、創設情境,合作探究。
師:我們再到另一個公園去看看,大家都在干什么?(出示課件3)
大家再觀察一下猴子、滑梯上的小朋友等是怎樣動的?用手比一比,并給這種現象起名。(小組合作探究)
師生交流:
生1:它們是直直地移動;
生2:它們運動的方向是不變的;
生3:可以取名為移動、平移。
師:你們都說得不錯(出示課件4),像這樣直直地移動的運動方式通常稱它為平移(相機,板書:平移)
設計意圖:在“情境”中營造氛圍,讓學生思考有活力,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兒童的頭腦”。所謂解放頭腦,也就是培養學生自由的心靈、樂觀、自信,在心理上消除畏懼,鼓勵他們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樂于思考,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運用學習“旋轉現象”的方法,小組合作,探討怎樣讓身邊的東西或自己的身體作平移運動?辦法好的小組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通過學生的自我展示,教師的適當表揚,使他們深深體會溫馨與和諧,并沉醉其中。
(三)聯系生活實際判斷旋轉與平移現象。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要對課堂中的“主體”充滿真切的關懷鼓勵,妙趣橫生的“動物王國”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心靈智慧、知識的光輝盈溢課堂。
1、找一找。
師:剛才我們去了公園,現在有位小朋友想帶你們去動物園和游樂園,想不想去?(想)那就趕緊跟她去逛逛吧!(播放課件5)
學生找一找錄相里的旋轉與平移現象,找得準的獎勵朋友卡。
生1:黑天鵝在湖里游泳是平移現象,因為它是直直地移動。
生2:大象的耳朵扇動是旋轉現象,因為它扇動時改變了方向。
生3:馬兒跑步既是旋轉現象,又是平移現象,因為直著跑的時候是平移,拐彎跑的時候是旋轉。
2、說一說。
師:我們生活中旋轉和平移的現象可多了,大家能說一說么?(說得好的發朋友卡)
學生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旋轉與平移的現象,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于生活,從而學會數學地看問題和關心,解決數學問題。
(四)總結。
說說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總結特點,將知識優化,完善和深化所學內容,并對本節課學習外延進行拓展,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探索數學的奧秘。
(五)課外延伸。
剛才很多小朋友得到了朋友卡,這些卡片都是我們班學生制作的,他們聽說你們是一群聰明好學的學生,都特別想跟你們做朋友呢,你們愿意嗎?(愿意)現在他們想請大家當小老師,教教他們:卡片中他們參加的活動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哪種現象?
原來呀,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善于觀察,愛動腦筋,你們將會在身邊發現更多、更有趣的數學奧秘。
(六)板書設計。
旋轉與平移
旋轉平移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幾分之一》。
根據《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使學生認識、讀寫幾分之一的數,會比較大小。2、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其中我把“認識、讀寫、比較大小”確定為本課的重點。把“理解含義”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關于教法、學法
教學中,我采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法,力求知識讓學生自己學會。同時利用、圖形等輔助教學。
下面,我就把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展示給大家。
三、教學流程
(一)第一個環節:復習導入,計劃2分鐘完成。首先我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秋節吃月餅導入復習。我是這樣導入的:中秋節的時候你們吃月餅了嗎?今天啊,老師也帶來了一些月餅,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愿意嗎?(出示復習題)①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②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③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塊?從而引出課題:這半塊月餅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應該怎樣表示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幾分之一”。(板書、齊讀課題)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切入,既激發了興趣,又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第二個環節探究新知,計劃用20分鐘完成。
1、第一個步驟自主探究。我出示自學指導:①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②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③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寫作()④先自己看書自學,想一想,填一填,再和同桌說一說。(時間3分鐘)
【自學指導的設計,能夠更加明確地引導學生自學。】
學生自學過程中,我要深入其中,了解學情督促自學,為匯報作準備。
2、第二個步驟匯報交流,①我組織學生逐題匯報,并借助幫助學生理解1/2的含義: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然后組織學生進行說理訓練,通過練說、指名說、互說等形式理解的1/2含義。
②接著引導學習讀寫。重點強調書寫順序,并介紹各部分名稱及讀寫方法。1/2讀作二分之一(板書)。
③1/4、1/3的認識方法與1/2基本相同,但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自主理解1/4、1/3的含義。(我適時板書)
④接下來設計了一個拓展練習:舉出生活中幾分之一的數,說說它的意義。【使學生知道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用幾分之一的數來表示,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最后進行小結:像1/2,1/4,1∕3,這樣的數都是分數。(板書)
3、第三個步驟動手操作。共設計2個操作活動:①第一個活動按要求折出一個長方形的1/5,并涂上顏色。②第二個活動拿出喜歡的圖形,折出幾分之一涂上顏色。
【這個環節將例1和例2的活動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
匯報時組織學生到前面邊演示邊匯報,并貼在黑板上,觀察不同的折法,異中求同。
4、第四個步驟比較分數的大小。(5分)
出示例題【引導學生借助實物比較分數大小,并總結規律:分子
是1的分數,分母越大,分數越小。】
【以上就是探究新知,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我采用想、說、折、比等活動強化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說來強化思路,培養思維能力。】
(三)第三個環節:鞏固提高,計劃10分鐘完成。
我設計了3組練習題
1、看圖寫分數2、判斷對錯。3、寫分數,比大小。
【通過各種不同層次的練習,鞏固本節課知識。】
(四)第四個環節:本課總結(2分鐘完成)
【讓學生談收獲,總結歸納本課的內容。】
(五)第五個環節:課堂作業(5分鐘完成)
【目的是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1、填一填:1/5讀作( ) 三分之一寫作( )
2、比大小:1/4()1/5 1/6() 1/3
最后設計了一道思考題【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得到發展。】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后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
教學目標:
①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了解四邊形的特征。
②通過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③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奧秘。
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以往的知識當中,學生只對各種圖形有所認識,而對什么是四邊形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的特征是本堂課的重點。而三年級的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比較能力還很弱,要正確的說出四邊形的分類標準是一個難點。
說教法學法
說教學的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我直接出示主題圖(課件),讓學生尋找認識的圖形,如:長方形的籃球場、通道、窗戶;正方形的地磚;平行四邊形的推拉門、樓梯、護欄等。根據學生所說,概括說出:看來圖形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無處不在,圖形讓我們生活變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們先研究圖形中的一類——四邊形,從而順利出示課題。
這個環節創設了參觀光明小學的情境,從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引入,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日常化、生活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觀察光明小學的校園,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課題。
(2)探究交流,學習新知;
第一步,用一個問題“你認為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呢?把你腦中的四邊行畫下來。”第二步,展示學生的作品,不管正確與否。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判一判。第三步,自主探究四邊形的特點,讓學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點。第四步,出示例1圖,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
通過想一想、說一說、找一找、議一議涂一涂等活動,提供豐富的直觀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出了四邊形的共同特點。這個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多媒休課件動態演示的優越性,使圖形可以隨意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動手實踐,獲取新知;
①教師出示一些不同的四邊形,讓學生對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先讓小組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及小組合作的優勢,在這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這些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系。
在學生對四邊形特征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創設合作交流的機會,利用教師呈現的四邊形進行分類,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對不同四邊形的理解,學生之間合作探究、互幫互助,既內化了新知,又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意識。
②圍四邊形
學生利用學具里的釘子板圍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很多學生圍出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利用這一資源,讓學生討論,并通過測量,得出他們的對邊也分別相等,從而讓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
從抽象的認識轉化為具體的操作,教師設計了圍四邊形的環節,使學生進一步清晰地認識了四邊形。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與評價,讓學生學會欣賞,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
(4)課堂小結;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說學了這節課你又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問題?
經常設計總結的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梳理自己所學的知識,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發展學生的能力。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3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后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余數的關系,由于余數是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而且這樣的重復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后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可見,新課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后,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后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么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梁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并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么?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征(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并舉例證明)
6、看書并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并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么疑問?(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學三個循環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并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循環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么知識?
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比如玩個數學游戲等)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4
我說課的內容是認識分數,本節課選自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這5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冊本單元學習之前,學生認識的數都是整數,而認識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認識分數,是認識一個圖形或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運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2.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目標:通過具體實例,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產生分數,建立幾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學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基于這一理念,本節課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設計豐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紙片、涂顏色、找分數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片等圖形的圖片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平均每個小朋友分幾個?
(2)有2瓶水,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瓶?這兩個問題,學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數來描述分的結果,這時我出示第三個問題:
1個蛋糕平均分給兩給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多少?學生會說每個小朋友分半個,“半個”還能像剛才那樣用整數來表示嗎?那該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呢?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矛盾產生的創生點,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揭示本節課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認識分數(板書)
(二)自主探索、合作學習
1.認識1/2 (1)課件演示,初步認識: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的過程。指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蛋糕的一半。用數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寫作1/2。(板書: 1/2 )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讓學生借助分蛋糕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兩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動手操作,促進內化:
①讓學生動手用長方形紙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學生思考:不同的.圖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認識幾分之一 出示一個1/3的圖形,讓學生交流指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問4份、5份·······又應該怎樣用分數來表示?課件出示已經分好的圖形,讓學生試著用分數來表示。總結: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一。
3.比較分數的大小 課件出示課本的例2,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比大小。先折出圓片的1/2,1/4,直觀比較大小,再猜猜看與1/8比較誰大誰小,并且通過折紙驗證自己猜想的對不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使學生體會和感悟: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練習按照基礎——提高——拓展分成了三個層次,意在能讓學生更好的鞏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礎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層、有度。
1.基本練習:把一張紙條平均分成三份,用紅色線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數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找出下圖中生活中的分數。提供生動有趣的畫面,讓學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著的分數。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老師做簡單總結,激發學生學習分數更濃厚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打基礎。讓學生找出多美滋廣告里藏著的分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它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于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學難點為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取復習導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為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采用談話法、啟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里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動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么?
(3)其次小組匯報介紹驗證方法并匯報長方形的特征: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學生通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并與學生一同總結:通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學生通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③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后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征?那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征。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并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后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置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1、辨一辨: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把序號填出來。
2、填一填。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相關文章:
關于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說課稿01-24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06-10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11-21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參考01-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說課稿實用02-16
數學小學三年級上冊《地磚的周長》說課稿01-16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可能性》說課稿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