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精神分析的要求
心理治療中會有精神分析這一項,那么精神分析的對象又有什么樣的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神分析的要求,歡迎大家閱讀。
1、有病,且有強烈的求治動機
精神分析不是聽相聲,不是看演出,不是聽好話受安慰,過程中充滿艱辛地努力和成功后的喜悅,絕不是只有喜悅。只有當來訪者足夠痛苦,有著強烈的求治動機,并且對心理治療以外的其他方法已經放棄希望時,才能使得來訪者忍受精神分析過程中的嚴峻考驗。而只是出于對精神分析的探究揭秘、職場發展、智力培訓、自我了解,都只能使治療走馬觀花,流于膚淺。這些進入分析的理由,都不足以使來訪者忍受內心被揭示后的痛苦、焦慮和內疚;也不容易堅持耗費大量的時間、金錢;或者很難放棄病癥帶來的獲益和破除快速奇跡般痊愈的幻想。
2、有錢、有閑
精神分析是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的治療方式。如果生活困難,無以為繼,或是變動頻繁(如出差、搬家、入伍等),無法堅持固定的設置,投入必要的時間與精力,將使得移情無法產生或者被干擾。例如舉個極端的例子,你不能要求對一個正在戰場上的戰士做精神分析,時間、地點、情景都不允許。你也不能要求一個入不入不敷出的人,對你的收費和時間設置不提出異議。而這些異議,與移情性神經癥無關,更多是來自現實條件的限制與干擾,這樣,精神分析工作就要面臨在正常的困難之外,又多了一份阻礙。
3、有移情能力
說得通俗點兒,就是要暫時能做個演員。要能暫時地把治療師當做其早年重要客體(比如父母、扶養人等),進而對治療師產生情感波動,能夠無意識地在咨訪關系互動中投射、重演(重現)其心理的內部客體關系、互動模式。因為精神分析是通過處理移情來影響和改變來訪者的內部客體關系,潛意識沖突的,所以,沒有移情,無法產生移情,治療將無從下手。
4、追求內省,并有一定的反思覺察能力
如果來訪者只能移情,但是不能適時自己(或在咨詢師的幫助下)跳出移情,客觀地內省、覺察咨訪關系中的互動過程,那么,就只能永遠做為演員在演出,而沒有做為觀眾在觀看。從而將不能領悟到咨詢師對其內部模式與現實生活困擾之間關系的解釋,當然也不會有什么療效。我們希望來訪者在分析時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真切地感受體驗。但不可降低理智或靈魂出竅。無論分析中如何退行,在結束時,應能及時返回現實,適應環境,以免將治療浸染于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但同時,來訪者又必須能在治療以外的時間里仔細反芻,回味分析過程中的感想,并將治療所得轉化為新的有意義的領悟、聯想,或產生新的記憶。即:我們要求來訪者既是自我體驗者又是觀察者,既是消極等待者,又是積極行動者,既是相對失控者又是有效掌控者(GREENSON,1967)。
5、正直誠實
誠實是很難很可貴的品質,因為你無法要求一個人完全不防御,當然,也沒有這個必要。我們咨詢中要求來訪者誠實,也不是有啥說啥,而是指來訪者至少能在意識層面,對治療積極地配合,不故意地掩蓋與防御。這種掩蓋與防御,通常來自于“病恥感”而表現為諱疾忌醫快速逃入健康逃入痊愈,或是“爭當最好的病人”而發展成“移情性痊愈”。
6、有一定的忍耐力、沖動控制能力
精神分析將深刻地面對一些來訪者平時逃避防御的痛苦情感,我們希望患者在不傷害自己或是不破壞分析的狀態下,能夠最大限度地體驗這些情感。我們也希望來訪者有能力承受分析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焦慮、抑郁、挫折和屈辱,而不訴諸破壞性行為。即:他必須能夠耐心守候、延遲滿足,同時又不向無奈和失望屈服(GREENSON,1967)。缺乏沖動控制,對沖動缺乏基本的忍耐和延遲滿足的口欲期性格特征的患者,難以忍受分析情境的煎熬,他們傾向于使用破壞性的付諸行動來中止治療;自戀性人格的來訪者則不能承受與治療師之間相對親密的治療關系,與直截了當的面質;嚴重孤獨的患者將無法忍受與分析師之間的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在忍耐力方面,受虐性人格障礙的患者通常會表現出特別順從,經歷多年分析毫無進展,但也毫無怨言。咨詢師要明辨這是否是一種病理性的順從,切勿對之洋洋得意。
7、有表達能力
能清晰地表達自己微妙復雜的各種情感感受。有思維障礙和言語障礙的病人顯然不適合精神分析的治療方式。因而精神分裂癥病人,或者至少是處于精神病發作期間的病人,不適合精神分析。
8、其他外部生活條件
嚴重的軀體病痛或者肢體殘障使病人喪失活力,或是對治療力不從心。具有致命性軀體疾病或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會使神經癥性痛苦相對微不足道。熱戀中的情人通常也不適合做精神分析治療,他們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工作上。另外,憤怒的、好斗的、兇蠻的丈夫、妻子或是父母在場也會讓精神分析暫時難以施行;顯然,我們無法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從事分析性工作。我們還要求病人在治療時間之外,必須能有沉思、反省的機會與場所。
你知道什么是精神分析嗎
精神分析是一個比較新而且具有革命性的心理學分支。弗洛伊德發現它的基本原理還不到70年。它的理論核心是:我們本身的事情,有許多是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
比方說,一般人大都相信他們知道自己為什么那樣想,那樣感覺和那樣做,精神分析卻認為個體實際并不知道。它認為我們所想的、所感覺的和所做的事情,都受心理某一部分的指揮,而這一部分又是我們無法控制的。精神分析稱這個控制的機構為潛意識。盡管它對我們生活影響很大,但大多數人卻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和力量。
以潛意識的理論做基點,精神分析想要探討的是:一個人為什么是他這樣子的真正原因。應用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陸續發展的特殊技巧和理論,它設法讓個人意識地知道他曾經有過什么屬于潛意識的心理。然后個人的自我認識才能獲得充分發展。通過這種自我認識,心理分析家相信一個人有擺脫各種廣泛的心理問題和情緒問題的可能。
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提出下列6個問題作為了解人的態度和行為的基礎。
1.性是決定我們思想、感覺與行動的唯一具有威力的力量。不僅個人如此。我們生活的社會也是這樣。
2.性的感覺可以追溯到搖籃時代,即使最幼小的嬰兒也有。任何人看著嬰兒玩的時候,都可以注意到他從身體得到快樂。嬰兒對于從自己口腔、眼睛、雙手、皮膚以及身上每一個部分得到的感覺表示非常地好奇。
3.情緒問題仍是由于潛意識抑制的影響引起的。這些抑制是個人和團體的禁忌造成的。它成為性感覺的負擔。這些禁忌通常還在我們必須接受照顧時,便由父母實施于我們身上了——象不要做那件事!不要那樣做!
4.即使在一般人身上,也有些不正常的因素以及性道德墮落的傾向。
5.在每個人身上,所有被潛意識壓抑的性欲、性記憶和性偏愛都被保留和隱藏在潛意識里。
6.潛意識壓抑的性感覺以社會允許的偽裝形式反抗著、并想要掙到生活的表面來。它們借助許多方式進行;夢、神話、藝術、文學、語誤、穿著,甚至玩笑和俏皮話都是例子。
曾紅透半邊天的香港著名藝人張國榮突然在4月1日的傍晚跳樓自殺,其中人們爭議最大的是他的自殺原因,各媒體的報道也圍繞這個重點炒得沸沸揚揚,但了解他的男友卻堅持認為,張國榮患了抑郁癥,以前曾經自殺未遂。
患抑郁癥能鬧出人命嗎?記者采訪了回龍觀醫院自殺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張燕萍。她說,患了抑郁癥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可造成自殺。調查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殺想法,其中有20%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據研究,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們至少會患上一次抑郁癥,但患上抑郁癥的人大多數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25%的患者知道。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資料顯示,到了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癌癥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抑郁癥不僅表現為心情郁悶,而且也會出現失眠和腸胃不適等癥狀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據張燕萍主任介紹,根據國際研究,抑郁障礙的發病率為5%-10%,我國抑郁障礙20世紀90年代初的發病率是1.5%。診斷抑郁癥并不困難,抑郁癥的具體表現有:心情抑郁、失去興趣和快樂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總想不高興的事、思維和反應遲鈍、自責自罪、工作學習和創造能力明顯減退,嚴重時可以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但許多病人的表現并不典型,作為核心的抑郁癥狀往往隱藏于其他心理和軀體的癥狀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導致醫生誤診、失治,甚至釀成嚴重后果。
必須一提的是,多數抑郁癥患者還伴有軀體癥狀,如睡眠障礙、疼痛、乏力、胃部不適、食欲欠佳、心慌氣急,以及各個系統的癥狀。隱匿性抑郁癥患者往往沒有情緒低落等典型癥狀,卻以軀體不適為主。其特點是癥狀雖多,卻以頭痛、失眠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此外,還有晝重夕輕的晝夜節律,以及春秋季節重而夏季輕的季節性規律,并多有焦慮情緒,女性病人月經期焦慮癥狀加重。而門診醫生的診斷標準是: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癥狀,并且每天都有,持續兩周以上,已經明顯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應該高度懷疑抑郁障礙的可能性。-國內95%以上的抑郁障礙病人從來沒有得到過診斷和治療
抑郁障礙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疾病,可以導致患者喪失工作和學習能力,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抑郁障礙癥狀會反復發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殘疾,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負擔。另外,抑郁障礙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殺的想法,15%-20%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不及時治療可造成自殺。
所有自殺中的60%是抑郁障礙和精神分裂癥造成的。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抑郁障礙是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盡管存在解決的辦法,但大多數抑郁障礙患者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請記住:隨著醫學的發展,抑郁障礙癥已經是一種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早期的充分治療可以避免精神殘疾和慢性化。抑郁障礙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許多家庭暴力事件是因抑郁癥引起的,約70%未獲治療者給家庭帶來痛苦。有些抑郁癥患者被誤診為神經衰弱,沒正視和了解致病因素是大腦缺乏腦血清素。其實,服用新一代藥物再配合心理治療,80%的抑郁癥是可以得治的。-如果發現抑郁障礙患者有了自殺傾向,親友應該勸他看醫生
回龍觀醫院抑郁癥專家金弘敏說,抑郁癥的內心變化是,全盤否定自己。否定過去:經常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總覺得自己對不起別人。否定現在:自我評價低,覺得自己的工作效率低,又渾身是病,是家里人的包袱。否定將來:認為前景灰暗,度日如年,對未來充滿了絕望、自責、自罪的情緒,以為自己是個多余的人,只有死了才能解脫。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極盛對北京市兩萬多名中學生跟蹤調查得出結論:中學生中有輕度心理問題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因此,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盡快改變這種狀況。
王教授說,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對學習影響非常大。如,有的學生患有強迫癥狀,明知自己不該做的事也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題已經作過,還是一次次去做或檢查,這大大影響了學習效率,嚴重的只能退學。他同時指出,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涵;沒有較高的心理素質,很難適應21世紀的激烈競爭。另外,學生家長也應看一些心理方面的書,孩子發燒了,父母著急地帶孩子去醫院,而當孩子情緒不好,脾氣暴躁時,卻很少有人帶他們去看心理醫生,家長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及早治療糾正,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精神分析的要求】相關文章:
關于考試的精神分析06-29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07-02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06-25
自上而下的團隊精神分析05-31
游戲理論之精神分析派系08-23
我們的界限《一個精神分析師的背叛》07-05
精神分析治療自閉癥兒童心理治療06-22
關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與文學批評關系探討05-03
讀書征文要求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