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煉字的故事
古代名人學士不僅閱讀時字字推敲,反復研究,而且在寫作時,更是字斟句酌,一絲不茍。
(一)王安石煉字
王荊公(王安石)絕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洪邁《詩詞改字》)
(二)
任翻(人名)題臺州寺壁詩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既去,有觀者,取筆改“一”為“半”字。翻(任翻)行數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則見所改字,因嘆曰:“臺州有人。”——(李東陽《麓堂詩話》)
第一個故事是同學們所熟悉的,王安石開始用的“到”、“過”、“入”都是動詞,只是客觀地說明春風來了,沒有其他內容;后來用的“滿”、“綠”是形容詞用作動詞,“滿”僅僅描寫了春風吹拂的范圍之廣、面積之大,而“綠”字則把春風吹來大自然發生的可喜變化描繪出來了,當然“綠”字要好得多。
第二段寫的是唐代詩人任翻為改一個字,跑了數十里的故事,也很動人。“前峰月照”一定會出現“峰掩月”的情況,月光不會照遍一江流水,改為“半江水”既符合實際,又詩味含蓄。
(三)荊公煉字
1705年春,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在宦海幾經沉浮之后,又一次被起用,他先乘官船由江寧(今南京市)往汴京(今開封市)赴任。此時,江南正是山花紅似火、江水碧如染的時候。一天傍晚,官船停在瓜洲過夜。王安石站在船頭上,觀景賞目。他見京口(今鎮江市)與此地遙相望,江岸上連綿青山若隱若現,滔滔江水波瀾起伏,詩興大發。他取過紙筆,一揮而就: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成之后,王安石一字一句斟酌潤色,總覺得第三句不如意,尤其這“到”安沒有把春風的'神韻寫出來。于是圈去“到”字,改為“過”字,又一想,還覺不妥,就又抹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改來改去,一時竟沒有合適的眼,便撂筆出艙,讓春風吹一吹混沌的頭腦。
突然,他相聚到王維“春草明年綠”的詩句。這“綠”字下得多好啊!春風吹到哪里,,哪里就春草萌發,一派生機,這春風(確能 確實)使大地變“綠”,“綠”色(確能 確實)是春天的寫照。此情此景下好寓意改革。想到此,他快步進艙,把詩改好,重抄一遍,情不自禁朗誦起來: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人煉字的故事】相關文章:
古人禮儀小故事12-10
古人勤奮讀書的成語故事01-06
古人勵志成語故事08-22
關于古人的勵志名言08-06
古人的勵志名言警句12-26
有關古人勵志名言10-11
我國古人關于讀書的名言11-21
關于古人勤奮讀書的名言10-23
中國古人關于讀書的名言10-22
中國古人勵志名言12-26